乐山印象

孙宏

<p class="ql-block">  我去过四次乐山,三十多年前上金顶、登凌云都还行,累并快乐着。现在没那体力了,只能坐下来细品,但也不是什么都能品得了。</p><p class="ql-block"> 乐山早已名扬天下,有峨眉,有大佛,据称还有东风堰,都是世遗级的景观。虽然当下仍属于工业城市之列,但发达的文旅事业才是人们品评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做文旅不仅需要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最好还要有丰厚的历史底蕴,那么乐山有么?有!史籍中叫嘉州、嘉定,甚至龙游都说的是这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  峨嵋山是尽人皆知的老资格文旅胜地,我登金顶的时候震惊了一回,知道了“天下峨嵋秀”这句话不虚,但下山时累到无心赏景。后来读诗时常看到登顶人的绝句。比如“峨嵋峰顶绝崚嶒,不离尘凡不易登”,“星汉当头手可摘,灵芝甘露无时无”等等,甚至有兴奋到疯狂的——“我骑飞龙叩天户,九州历历皆可数”。但我觉得,真正把峨嵋景色写到绝的还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全诗录一下,看看上过峨嵋山的人能不能想象出当时的胜景。</p><p class="ql-block"> <b>太一天坛天柱西,垂萝为幌石为梯。前登灵境青霄绝,下视人间白日低。松籁万声和管磬,丹光五色杂虹蜺。春山一入寻无路,鸟响烟深水满溪。</b>——不用翻译了吧?再解释会让人感到语言的贫乏。</p> <p class="ql-block">大佛对岸夜景▼(睡佛)</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大佛,就算不了解海通禅师的故事,也会被其宏伟壮观所震撼。据说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有个多层的大像阁罩护着,有考证说大像阁被毁至少两次或三次,每毁一次都有重建,而且重建一次就改一次名,但“大像阁”可以通用。也据说清嘉庆年间还有重建的意思,但已无能为力了。</p><p class="ql-block"> 在大佛250岁的时候,眉州苏大文豪乘船路过,写到“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那一年他22岁,他弟弟与他同船,写的是“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那时的阁还叫九顶阁或凌云阁,并推断,那时的阁下面是有支撑木的,因为他们在船上能看到佛脚。</p><p class="ql-block"> 到了南宋,凌云阁已显失修之象,陆游在嘉州代理州长期间,登阁观佛曾有诗“泉镜正涵螺髻绿,浪花不犯宝趺尘”——泉水像镜子能照出大佛的螺髻,三江汇流的浪花并没有溅到大佛的脚面(趺)。再后来,宋元战争期间就彻底毁了。有考证说明代重建过一回,但到明末又被毁了,以至到了清嘉庆年间,嘉州知府宋鸣琦说起大像阁也只能“传闻昔年”云云,而且直说“大像髻半蚀”,“秋草生葱芊”。</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没有大像阁的大佛更加壮观,当今条件下,保护大佛减轻风蚀已经没有太多技术难题,让人们直面大佛,特别是行船者,拜与不拜,都会获得灵魂上的抚慰。</p> <p class="ql-block">我在船上拍的▼</p> <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峨嵋和大佛的光环下,乐山还有不少历史遗迹值得关注,比如文庙,它是一个地区的人文支柱,只有重视教育才会人才备出。</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被称为当代文豪,郭氏的故居位于沙湾镇,这个新的人文景点已经非常成熟,当我看到“汾阳世第”的匾额时还是有些惊异,居然是再造大唐的郭子仪支脉,而且依据是郭沫若他爷爷那辈的族谱,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附会之嫌,如果没人能证伪,那就可以认为真。郭老对现代中国人的影响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因为是现代名人,所以我不敢多言多语,包括乐山的一些民国留痕,也是在《南渡北归》和一些文学作品上知道的,这里就不展开说了。</p> <p class="ql-block">  总之,乐山既保留着古蜀的人文传统,又有新时期的文化特色,作为旅游胜地,每年涌入大量的非川籍游客,他无法回避对多元的包容,所以,乐山的风情与附近地区比较起来,多了几分雀跃,并不像非旅游城市那样四平八稳。我相信,他的影响会逐渐放射开来,而且这种影响对社会发展是正向关联的。</p><p class="ql-block">我的战友窦兵在城区最高山老宵顶拍摄▼</p> <p class="ql-block">乐山文庙▼</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武汉大学(部分)▼窦兵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