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古镇令旅者陶醉(三)

浩瀚的大海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西塘文化意韵丰厚的陈列文化醉园,得到中华民族追求一种文化的享受和美的熏陶。随后我们去廊棚、石皮弄参观。据说:“石皮弄位于王冯两宅第之间,最窄处仅0.8米,有西塘“一线天”之说。</p> <p class="ql-block">缘起西塘</p><p class="ql-block">‍ 西塘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风景优美,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镇地理位置优越,属浙江省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自古以来就有“吴根越角"之称。</p> <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此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p> <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镇中最著名的风景线是一道长达近千米、造型古朴的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西塘的廊棚有的濒河,有的居中,沿河一侧有的还设有靠背长凳,供人歇息。廊棚以砖木结构为主,一色的墨瓦盖顶,沿河而建,连为一体,俗称“一落水”。既可遮阳避雨,又可驻足观景,沿途还有别致的小贩卖各种物品,漫步其中,一种思古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实用的廊棚是水乡特有的建筑,西塘至今保存着1300多米长的廊棚。</p> <p class="ql-block">廊棚由来</p><p class="ql-block"> 在江南水乡,分散的、几户合一的廊街随处可见,然而,廊街长达1300多米的,惟有西塘。西塘的廊街,一边是商店或民居另一边是河,廊街都有小河紧贴着,弯弯曲曲,情调非常。步入廊街,映入眼帘的是两岸水上人家和前呼后应的河埠。如逢雨天,雨水在廊檐口滴滴嗒嗒形成一道长长的雨帘,就是不会做诗的人也会顿时诗意满腔。关于廊街的由来,没有官方的记载,只有民间流传的“为郎而盖”和“行善而搭”两个版本。</p> <p class="ql-block">版本之一</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寡妇胡氏,在西塘独自支撑着一家老小和一个铺子。胡家铺前的河滩边,有一个摆豆腐摊的王二。王二同情胡氏,常帮着做一些体力活。日子一久,胡氏便觉得离不开王二,但又难以启齿表达这份感情,便煞费苦心地借修缮店之机,请人沿河建起了棚屋,将店铺前的街路遮盖了起来。这么一来,王二既可免受风吹雨淋,两人也可同在一个屋檐下。没想到胡家有了这棚屋而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镇上商家纷纷效仿,几年来,棚屋连成了一线。后人就取“为郎而盖”之意,将棚屋叫做廊街。</p> <p class="ql-block">版本之二</p><p class="ql-block">‍ 西塘有个开烟纸店的老板,一天小店打烊时,见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让他进屋来。叫花子执意不肯,老板就拿了一卷竹帘连在屋檐上,临时搭了个小棚让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门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风雨,积善人家好运来。”此后烟纸店果然生意兴隆。店主为感谢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个有砖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过小街直至河埠。</p> <p class="ql-block">  我们徜徉干米廊棚感受西塘有别于其他古镇的建筑雨廊(廊棚)。</p> <p class="ql-block">棚廊外供小憩的长凳</p> <p class="ql-block">  临河的墙壁上有西塘古镇导览图,且有着树龄62年的构树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河畔剧院</p> <p class="ql-block">  我们老姐俩在此留个影,等数年之后,我们翻开美篇看看,我们曾经来过且流连忘返的西塘古镇,一定会引起我们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毛家弄</p> <p class="ql-block">环秀桥</p><p class="ql-block"> 建于1581年(明代万历九年),它跨当年的小桐、北翠两圩,是西 塘镇上最早的高桥。相传昔日晴天时站在桥顶可以北望太湖边上的青山。1997年重建石阶拱桥。这里有幅对联:船从碧玉环中过,人步彩虹带上行,描写了过桥的两种方式。乘船是从碧玉环中过,步行则是人步彩虹带上行了。这副对联是脱胎于河北赵州桥上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p> <p class="ql-block">环秀桥饭店</p> <p class="ql-block">  这颗绿植是八角金盘,在我们北方不常见。构树别名褚桃等,为落叶乔木,高10.20米,树皮暗灰色;小枝密生柔毛。树冠张开,卵形至广卵形:树皮平滑,浅灰色或灰褐色,不易裂,全株含乳汁。为强阳性树种,适应性特强,抗逆性强。</p><p class="ql-block">‍ 我们脚下的地球,是从一颗光秃荒芜又烫手的石球,变身为今天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行星。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生存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的兴趣盎然,一个无形的导游导引着我们来到“送子来凤桥”下,真乃幸事。</p> <p class="ql-block">送子来凤桥</p><p class="ql-block">‍ 据《西塘镇志》记载,来风桥建于明崇桢十年(公元1637),相传当初造桥时,恰好有一只鸟飞来,市人以为祥瑞,遂取名“送子来凤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送子来凤桥”于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重修。来凤桥于1997年重建,其造型及结构别致,适于旅游观赏,为新景点之一。老百姓俗称“晴雨桥”。桥顶的棚和方砖铺就的长条凳,为游人提供了休息和观赏美景的好去处。而“送子来风桥”最能体现西塘人细致周到的本性之处,在于桥体上的石阶被一分为二,左侧的石阶是供男人使用的;而右侧被设计成小小的斜坡;原因是,古人考虑到当时女子有缠小脚的陋习,迈步子小,台阶不方便行走,于是做成小斜坡供女子专用是西塘镇上最早的高桥。</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在这座具有历史意义桥梁上,接触到具有古朴民风民众,体验西塘的水土风情。据说走这座桥还能带来好运。</p> <p class="ql-block">  “送子来风桥”1988年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拱片桥。1998年重建,采用古典园林中“复廊”的形式,中有隔墙花窗,两边通道。据称凡新婚情侣过此桥,男左女右,可卜贵子。又此桥赤名“滴水晴雨桥”谐名“情侣桥”。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在此坐憩,喝上一杯岂不更好?坡。男子当然走台阶步步高升,女子金莲小迈步,持家稳稳当当,老人们说:“新婚夫妇走一走,南则送子,北则来凤”,要是婚后还未得子的人,不妨也来走一走。</p> <p class="ql-block">  国际影星《廊桥遗梦》的女主角梅利尔来到西塘,也走了这座廊桥。现在每逢周未或节假日,有当地戏迷在桥上自娱自乐吹拉弹唱,将江南水乡的休闲暇意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镇, 在唐开元年间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们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时村落渐成规模形成了市集;元代开始依水而市渐渐形成集镇,商业开始繁盛起来;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业重镇。“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对西塘最恰当不过的形容。</p> <p class="ql-block">西塘镇名由来,有两种传说。</p><p class="ql-block">‍ 1.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现嘉善县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因此西塘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又别称平川,斜塘。</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2.西塘镇域东北有一个3400亩面积的湖荡,那是嘉善县境内最大的湖泊之一。传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一户姓唐的大户人家迁到荡边居住,他们看到这个湖荡风景秀丽,盛产翠鸟和红菱,这两物为吉祥之物,又恰在祥符年间,就以“祥符”两字称呼这个湖荡。</p><p class="ql-block"> 这户唐姓人家,有弟兄两人,在祥符荡边乐悠悠的生活,后来分了家。兄居荡东边,人称东唐,弟居荡的西边,人称西唐。后来哥哥这一房逐渐衰落,弟弟这一房,小辈十分兴旺,就象一棵树,生出许许多多树、枝,所以,人们把他们居住的地方,在“唐“字边上加个土,叫做西塘。</p> <p class="ql-block">西塘古镇似诗如画的自然环境。</p> <p class="ql-block">  商铺依河而建,水中波纹荡起涟漪,商家屋檐下高挂的大红灯笼,倒映在水中,恰似一幅水中流动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西塘下西街,踏着那神秘的石板路,屐声倥侗,如同穿越在太空探寻红生的久远。石板是青的,各式各样的石板被自然的拼放在了一起。高高低低的石板路将我们又一次引向了一个新的拐角。</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环秀新红</p> <p class="ql-block">  西塘坐落在水网之中,这里的居民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是民居、馆舍,在建造时对面积都寸寸计较,房屋之间的空距压缩到最小范围,由此形成了120多条长长的、深而窄的弄堂,长的超过百米,窄的不到1米,形成了多处“一线天”。与此同时,街道弄堂的名称均形象地体现出古镇商贸的繁荣和弄堂的特色,如浔糖酥、芡实糕,毛家弄、王家弄、石皮弄、老地方农家菜等数十个称号与当年的商贸、建筑等都有直接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大户人家—王家弄</p> <p class="ql-block">  古镇在明代以前大户人家有唐、王、赵、陆四姓,明以后又有倪、蒋、朱、卜、陆等大户,故多建有深宅大院。镇上现仍有长短不一的弄122条,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条,最有特色的一条露天弄名叫“石皮弄”。</p> <p class="ql-block">  石皮弄在西塘镇下西街,“种福堂“西首,是夹在两幢住宅之间的露天弄堂,建于明末清初。</p> <p class="ql-block">  前面提到种福堂,它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营司都统制王渊,王渊护驾宋高宗赵构南渡后遭明受之变,其子孙隐没于杭嘉湖一带。清顺康年间,其中一脉子孙移居西塘,兴此宅第,前后七进加一后花园,为典型的明清民居风格。其第三进为正厅,厅堂正中央悬挂有康熙年间翰林侍读学士海宁陈邦彦题名为“种福堂”的匾额,以告诫后人“平日多行善积德,日后定能使子孙得福”。</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幽深的巷弄,就像一页页古老的志书,述说着西塘古镇的沧桑。其中石皮弄青砖黛瓦挤出一条又细又长的巷子,框出一片又细又长的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保护单位—石皮弄</p><p class="ql-block">‍ 石皮弄地上石板颜色也很多,有青色的,纯洁无暇,也有青中黑的,还有青的带一些清新的翠绿。细细观察,我仿佛听到轻轻的敲击,仿佛看到了年轮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据考证,弄内的石板路下是一条使全弄雨天不积水的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为下水道的表皮故称石皮弄。它最宽处1.1米,最窄处只有0.8米,如果有两个胖子在弄内交会,没准就是擦墙贴肚皮也不一定能轻易通过,上面是一条狭长的天空,故石皮弄有西塘“一线天”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走进石皮弄,踏上那窄窄的幽深而神秘的石板路,高墙窄巷,古朴幽远。</p> <p class="ql-block">唐家弄美食铺</p> <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镇的天是蓝的,碧空如洗,一望无际。它的水是清的,清澈似镜,靓丽似眸,水碧似染,舟船如梭。水中亭阁水乡闻名,放眼望去,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观周边村落,处处以河为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水一体、亭阁其间,桥梁棋布,板巷纵横,垂柳依依。乘兴,划一只小小的乌篷船,穿过一孔孔的石拱桥,逍遥而去,不见踪迹,船头一壶茶,船尾轻轻地弦索演唱,演绎成一首交响曲,一起在江南水乡的上空一起徜徉,一起在人世间的思绪里穿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