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亲情:岁月里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读石焕南教授亲情散文摭记</p><p class="ql-block"> 荆竹/文</p><p class="ql-block">“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从古至今,文贵有情,情感乃连接作者与读者之桥梁,作者文思泉涌,为情造文,读者为情所动,产生共鸣,由此完成一次审美过程。从艺术流动学之角度看,作为艺术符号系统之文本,实在是沟通作家造型与读者接受之必然中介。这是一渠人工凿成之艺术运河。正是通过此一渠道,文学意识才从作家的脑海扩散到读者的脑海。文学接受是一种倒过来的艺术造型:假如说,作家是先有对心灵图景之内部语言描述,继而才有物态化之文本;那么,读者恰恰是先接触文本上的符号,再由想象机能在脑海中重演作家曾为之神往之幻景。作为作家造型之终点之符号,就这样转换为读者接受之起点。文学接受之心理美学分析无疑也应从符号着手。恕此处不赘。先谈谈品读石焕南教授的几篇回忆父母亲情之散文作品。石焕南教授的一系列回忆亲情之散文作品,篇篇可称“情文字”。他以细腻温婉之视角与内心感受,以真实自由之笔触,抒写了家庭成员之间之亲情之美,触动读者内心,产生共情体验。他的此类散文不但是个体情感之寄托,文采之彰显,也乃个体审美意趣之体现,主张之表达,品德之凝结。阅读此类亲情题材之散文作品,在与父辈和子辈之贴心对话中,我们尽可以陶冶性情,砥砺节操,感受亲情之美,也可以学习焕南教授之语言,学习他的描写与抒情特色,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水平。他的散文不仅记录了个体的成长与家庭的历史,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和学习到更为深厚的人文情感。</p><p class="ql-block">石焕南教授的《回忆母亲》《回忆父亲》两篇文章,皆为纪念父母诞辰100周年而作。两文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章法恰切,结构严谨,既写了父母在旧时代艰难困苦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更在广阔的社会语境中凸显父母亲的伟大。</p><p class="ql-block">先简谈《回忆母亲——为纪念母亲诞辰壹百周年而作》这篇散文,此篇散文作品除了具备内容真实、事件典型等基本特点以外,还具备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1.以时间为序,紧扣母亲的特点选材。此篇文章之结构看上去好像是随意而为,信笔写成,其实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全文按照时间顺序书写母亲的一生,紧扣母亲之特点选材,以母亲勤劳智慧的一生为主线,先具体叙述和描写,最后概括叙述与议论抒情。文章开头先交代了出身书香门第母亲之成长缘由,顺带写外公外婆在共和国解放前后之特别经历,奠定了全文之叙述基调,此乃全文之“总纲”。中间一部分以写母亲之勤劳智慧为主,同时写母亲其他方面之特点,各层之间互相照应,衔接自然。</p><p class="ql-block">2.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此篇散文没有运用慷慨激昂之语句,没有过多的描写与抒情,也没有华丽辞藻的着意渲染,但焕南教授回忆的是自己亲密、亲切、亲闻而伟大的母亲的生存经历,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真挚而深沉,读来亲切而又感人,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真切的语言来表现的。此当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之艺术之美。如“大家吃了满口香,一人吃了烂肚肠。”此类语句,平静说出,表现了母亲心底善良,待人和气,教育子女与人为善,懂得分享之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之情。母亲最大之特点就是一位事业心极强的人——在担任出纳与会计时,工作一丝不苟……这些叙述毫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生活中人们对亲人感情之表达皆无需多加修饰,同时又最感人。这正是此篇文章语言之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3.以叙述为主,穿插议论和抒情。全文以叙述为主,但情到深处,焕南教授之情绪也自然喷涌,非常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在叙述抒情中,焕南教授还自然而然地用议论性语句评说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形象,尤其在文章结尾部分,议论性的一两句语言就能画龙点睛,点燃情感,深化主题。</p><p class="ql-block">再谈《回忆父亲——为纪念父亲诞辰壹百周年而作》这篇散文作品。在此篇作品中,焕南教授以纪实之手法、朴素之语言、真挚之感情全面回忆了父亲之一生。他的父亲解放前毕业于广西大学,解放后一直在国家有色金属系统工作至70岁退休,系高级工程师。摸爬滚打半个多世纪,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计私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解决了冶金工程设计、研究中很多“疑难”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初心与使命,得到了各级领导、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称赞。焕南教授和兄弟姊妹也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与自豪,因而也潜移默化于自己的学术与做人。</p><p class="ql-block">焕南教授的文章虽是纪实作品,却有很多感人之细节,挥之不去。此类细节,不是刻意地去写,不像小说家那样求得精细化表达,焕南教授所写的一切皆自然而然,皆为基于生活之真实,均源自真情。此种真情,不是一时,而是一生,浸入骨髓与血液这种深沉之感情融注于字里行间,而又激荡在读者心中。正因如此,焕南教授笔下的细节寥寥数语就能把你带入情境中去。《回忆父亲》虽说是叙事、回忆,但“情”字贯穿全篇——亲情、友情、爱情,父子情、爷孙情,故乡情、家国情……正是因了这个“情”字,此篇散文方显得格外宝贵。</p><p class="ql-block">最后再谈谈《大难不死》这篇作品。此篇是焕南教授写自己在三十多年前所经历的一场心灵之洗礼——乃身心俱疲之后重获新生之生命体验。此一过程,不仅是焕南教授对生命脆弱之深刻体验,更是对生活态度之重新审视。此篇散文,作为纪实文学的一种形式,以其自由、真挚、细腻之笔触,将“大难不死”之种种体验娓娓道来,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1.情感的真实与深沉。“大难不死”之基本格调,首先体现了一种情感之真实与深沉。焕南教授通过文字,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在病痛中之挣扎、对生命之渴望以及对康复之喜悦。此种真实之情感流露,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强烈之共鸣。焕南教授散文中之情感,如同溪水般潺潺流淌,又如潮水般汹涌澎湃,展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多样性。</p><p class="ql-block">2.生命之反思与领悟。在病痛的折磨下,人们往往会对生命有更深刻的反思。焕南教授的此篇散文,正是这种反思与领悟之结晶。他通过叙写自己的病痛经历,探讨了生命之意义、价值以及人与疾病、人与工作、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反思,不仅具有哲学意义,也让读者对生命价值有了更加全面深刻之认识。此篇作品中的智慧,如同明灯般照亮前行之路,引导人们珍惜当下,追求真谛。</p><p class="ql-block">3.语言之朴实与意境之深远。《大难不死》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上往往具有独特的魅力。作者运用细腻之笔触,描绘了病痛中之种种境况,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此文中的语言朴素流畅,深情饱满,并给人一种悬念——教授还能不能给学生上课——最终——三年后又重返讲堂了。阅读至此,读者悬在心上的石头也终于落地了。在意境上,该篇散文多展现出一种洵实而深远之氛围,如同大自然般包容万物,让人心生敬畏与感慨。</p><p class="ql-block">4.焕南教授的散文具有一种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此篇散文,不仅关注个体之生命体验,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焕南教授通过书写自己的病痛经历,传递出对社区群体的关爱与同情,以及对社会医疗体系的关注与思考。此种人文关怀,让此篇散文具有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意义,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与行动。</p><p class="ql-block">总之,最近在阅读了石焕南教授的一些散文作品,深深感到焕南教授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多个维度上皆展现出卓越之审美品质。通过与同类作品之比较,我看到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与深刻的主题挖掘;从他的审美艺术风格特性之角度分析,其融合了新闻素养与文学追求的美学特色得以彰显;而对文本细节之深度解读,则进一步揭示了其散文作品在结构布局与语言风格上的精妙之处。他的散文作品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出时代之风貌与人性之光辉。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领略亲情魅力与散文艺术之美的宝贵机会。</p><p class="ql-block">至于焕南教授的《我对路遥的一些零散的回忆》一文,在此先按下不赘。理由有二:一是国内外学界回忆或讨论路遥的文章很多,如汗牛充栋;二是我与路遥亦乃昔日之好友,且允我另文摭谈。总的来说,阅读了石焕南教授的一些散文作品之后,感触颇多,由于笔力所限,只能摭拾数言,仅供焕南教授与诸朋友一哂!但我相信,焕南教授的散文随笔作品,具有其独特的审美地位与审美价值。其作品各自独特的审美艺术魅力会吸引着无数读者去品味与欣赏。无论是文章之灵活自由度,还是其散文作品的亲切真实感,皆会让广大读者在他所描绘的文学海洋中流连忘返、陶醉其中。</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7日晚阅读匆草、8日略改</p> <p class="ql-block">石焕南教授留影。</p> <p class="ql-block">石焕南教授在学术研讨会上。</p> <p class="ql-block">石焕南教授与他的中学老师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