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千年的通济堰,成就出八百里瓯江最瑰丽的河段,千年古村落,千年古樟树群,吸引着千年后的我们慕名探访。</p> <p class="ql-block"> 今次探访古堰画乡,适逢细雨霏霏,<span style="font-size:18px;">暮江烟锁渔舟隐,新雨暗移鹭影底。</span></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大坝拱形,位于碧湖平原西南端堰头村外,松阴溪与大溪汇合口上游1千米许,堰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形拦水大坝以及进水闸、石函、淘沙门、渠道、大小概闸、湖塘等部分组成。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这是航拍下的通济堰。</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作为以引灌为主、蓄泄兼顾的庞大水利工程,通济堰的灌溉网络呈竹枝状,堰渠纵贯碧湖平原,干渠长22.5千米,分凿支渠48派(条)、毛渠321条。通过干、支、斗、农、毛5级渠道,以及大小概闸调节分流,并利用众多湖塘水泊储水。通济堰的拦水坝选址在碧湖平原海拔最高处的堰头村,利用地势落差将水流引到碧湖平原腹地,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溉。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之名,始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据沈国琛《通济堰》载:“南渡后,汶上赵学老分宰县事,深羡是堰之利民勘博也,赐名“通济”以美之。</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首创了最早的拱形大坝和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两项“世界之最”。南宋范成大制定的《通济堰规》,是世界最早的水法规之一。</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设有石函,位于距堰坝约300米的干渠上,始建于宋政和初年(1111年),俗称三洞桥,引泉坑水入溪,渠水从石函流过,上下互不干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实例。</p><p class="ql-block"> 叶穴(淘沙门)位于石函下约1千米,建于宋代以前,为一座与大溪相通的概闸,因它直通大溪,可利用堰渠与大溪落差大的特点,于渠水暴涨时开闸泄洪,在排洪的同时,利用水力排除渠道内的淤沙,故又称淘沙门、拔沙门。</p> <p class="ql-block"> 詹司马、南司马,于南朝萧染天监四年(公元505年),在松阴溪与大溪汇合处筑堰坝截水灌溉碧湖平原,世界首创拱坝形式得以建成。</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规》堰规内容完备、科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农田水利法规之一;碑文撰写、书写都出自范成大之手,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细雨中的古韵古堰,更添一份朦胧与诗意。细雨如丝,轻轻酒落在古堰与山川之间,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轻纱。古堰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更加古朴与庄重,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沧柔与辉煌 。雨水沿着堰体缓缓流淌,与堰下的碧水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通济闸至石函渠段两侧,还留有多株千年护岸香樟。临渠建有文昌阁、店铺、民居、牌坊等各类清代木石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千年庙会。千年传统民俗重现悠悠历史,千年古村落的繁华盛景。</p> <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作为八百里瓯江上游的最大港埠,自南宋起就船来船往,竹木材转运交易千年不息,孕育了丰富的瓯江文化,凝聚了丽水的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因通济堰设堰头村,位于通济堰堰头村</span>文昌阁,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是一座二层重檐歇山顶亭榭式木构建筑。文昌阁的外观为八角形,顶部呈元宝状,底部规整的红柱白墙长方形,顶部微微翘起的黑瓦。</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与三洞桥则是古堰画乡的文化象征。文昌阁被古樟树环绕,而一旁的三洞桥则带着三个引水孔,见证了古代水利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这座桥是利用自然地形和人工雕琢相结合的方式建造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立交桥,</span>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了古堰画乡的一个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的建立源于古人对文昌星的崇拜。文昌星,即文桂,属金,南斗,司科甲,是天上专门管理人间读书和文上功名的星官。堰头村在明清时期文风昌盛,鼎盛时期连出了五名进士,获准建文昌阁,寓意昌明儒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 文昌阁四周古樟环绕,前有小桥流水,后有古道民居,静谧旖旎的景致为古色古香的小村庄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堰头村因位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古遗址通济堰的首部而得名。该村拥有几十株千年古樟树,其中树龄1200年以上的就有14棵之多,</span>是华东地区最为壮观、树龄最长的千年古樟树群,其中最长的树龄已有1500年。这些古樟树高20多米,最大树径超过4米,树冠达50多米,枝繁叶茂,形成了独特的古樟林景观。古樟树群不仅为堰头村增添了千年岁月沧桑,默默捍卫通济堰。使得堰堤几个世纪以来不被洪水冲决,也使堰头村风景更加优美、自然,已经成为村落的风水树。</p> <p class="ql-block"> 在通济古道边,有一颗已经活了1500多年的古樟树,人们叫它舍利树,它曾多次遭雷击火烧,几经死亡,后又奇迹般生还,可谓枯木逢春。树干中空,能容数人,枯干茂叶,蔚为奇观。</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沿通济古道一路走来,</span>穿过云雾缭绕的文昌阁,竹林幽径,过丁步桥。</p> <p class="ql-block"> 赑屃• BiXi。龙之九子中,第六子名为赑员,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相传上古时它常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来被夏禹收服为夏禹治水立下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将其功绩,刻碑让其白己背起。</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个宋韵休闲亭。</p> <p class="ql-block"> 乘坐轮渡去到隔江相望的是大港头的那条悬挂着红灯笼的街道——江滨古街。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西南部,东连莲都区碧湖镇,距丽水市区23公里,占地面积13.18平方公里,因一条瓯江贯穿全境,使其拥有了丰富的水生态资源。</p> <p class="ql-block"> 前行至街头临江处,就是古亭“双荫亭”,古亭有内外联两幅,道出此地文韵风。</p><p class="ql-block">外联:暮江烟锁渔舟隐;新雨岸移鹭影低。写出亭外环境。内联:一亭存古韵;双荫沁樟香。道出小亭本身。 </p><p class="ql-block"> 樟木成精,千年修为,古樟守望,静待岁月。</p> <p class="ql-block"> 江滨古街位于瓯江南岸的大港头镇,是古堰画乡《画乡”部分的主要街道 。街道两边布满画室、艺术店铺,充满文艺气息,是写生和拍照的好地方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雨幕中的画乡江滨古街在兩幕中若隐若现,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两旁的黛瓦白墙在雨雾中更显江南水乡的韵味,将这份静谧与美好定格在照片里。漫步在雨中,感受着这份独特的雨乡风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