羑里:周文王传奇故事

懷舊堂主

<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10日(日),我们上午参观了河南殷墟博物馆,三层楼共七、八个展览,内容非常丰富。足足看了一個上午,毕竟只是走马看花而已。</p><p class="ql-block">下午驱车至羑里,传說这里是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的地方。羑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要囚徒。羑里遗址里的周易迷宮,经常困住游人,因此,这里还是中国报案率最高的景区。</p><p class="ql-block">羑里,是一个不能不去的神奇地方。</p> <p class="ql-block">羑里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北约4千米处的羑(yǒu)里城,羑里城又称文王庙,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也是周易文化发祥地。“画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等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p><p class="ql-block">大叔大妈在这里不唱歌不跳舞,在文王像前毕恭毕敬地专心诵读易经。</p> <p class="ql-block">羑里城是一处蕴含丰富的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此地有7米厚的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是3000年前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此处也是文王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圣地。</p> <p class="ql-block">羑里城残存城址南北长106米,东西宽103米,面积10918平方米,遗址高出地表5米,文化层厚约7米。现存的羑里城遗址,为一片高出地面约丈余的土台。台上有文王庙,建有演易坊、大殿、御碑亭、伏羲祠、老子祠等建筑和遗址区,还有碑刻十余通。</p> <p class="ql-block">文王庙建在羑里城遗址之上,座北朝南,现存建筑系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建。在城台的南下端,建有青石牌坊一座,上镌楷书大字“演易坊”。山门前两侧,各有碑石一通。西侧巨碑上刻“周文王羑里城”6个如斗大字。东侧方碑,则是著名的“禹碑”(又作《岣嵝碑》),凡77字,其书法非符篆,又非缪篆,颇为奇特。</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山门屹立。古柏布满了庙院。院内西侧是演易台,相传这里是西伯姬昌被囚演易之所。上下两层,均是3间,楼高13米,建在1米多高的砖石台基上。门额上阳镌“演易台”三字。</p> <p class="ql-block">林立在庙院中的碑刻,均是明清以来的帝王、文武官员以及文人学士颂扬文王的诗、赋、篇章。其中较引人瞩目的是《文王易》碑,上镌《周易》64卦及其释卦辞文,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游羑里,当然得温习一下商周恩怨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代末期,国君帝辛荒淫残暴,上下怨恨。而西部的诸侯国在西伯姬昌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这引起了殷王帝辛的疑虑。恰在此时,“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熹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西伯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p><p class="ql-block">意思是说,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商王帝辛,她不喜淫,商王帝辛大怒,杀了她,同时也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了肉干。西伯姬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得知,遂向商王帝辛去告发,商王帝辛就把姬昌囚禁在了羑里。</p> <p class="ql-block">“周”最初不过是商王朝外围的一支部族,本来在陕西和甘肃都有自己的领地,后来因为戎狄人的不断扩张,逐渐将周驱赶到了西北方向。</p><p class="ql-block">之后,商兴兵征讨周国,周迫于商军之威,遂向其臣服,遂以商为属。</p> <p class="ql-block">周太祖死后,姬历当上了皇帝,作为一个英明的君王,他领导着周人致力于发展农业,同时,他还与商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商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自己的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在他的治理下,周国实力大增,但也招致了商人们的嫉妒。于是商王把他骗到了殷地,并借机把他囚禁起来,最后把他弄死了。</p> <p class="ql-block">姬历死后不久,姬昌就继位了,他继承了姬历的遗志,将周王朝发扬光大。但是,因为姬历之死,周与商结下了深仇大恨,自周文王起,周国对商发动了一场又一场战争。</p><p class="ql-block">只是,因为大商势大,所以,周朝一直都是以失败告终,打赢的次数并不多。当商朝的统治者纣王登上王位时,打败了周文王,还把他掳回了商朝。</p> <p class="ql-block">这土堆称为吐儿冢。</p><p class="ql-block">相传周文王在羑里演易时,被殷纣王得知,为试其真伪,竟残忍地将其长子伯邑考杀害做成肉汤逼其吞食。周文王明知是亲生骨肉,却强忍悲痛将其咽下,尔后再到演易台后吐出。后人在此堆起一个土冢,取名吐儿冢。</p> <p class="ql-block">商纣王在大获全胜之后,又将周文王的大儿子伯邑考囚禁起来。周文王共有十子,长子叫伯邑考,老二叫姬发。</p><p class="ql-block">周文王入狱的时候,伯邑考沦为商朝的一个马夫。更不幸的是,他无意中触怒了商纣王,被他判处了死罪。</p> <p class="ql-block">伯邑考乃是周文王精心栽培出来的储君,他一去,周国的政局就会大乱。所以周文王马上把他的儿子姬昌换成了新的储君。</p> <p class="ql-block">姬发在周文王继位之后,就悄悄地为征服殷商做了一些准备。不过,周毕竟是小国,而殷商则是立国几百年,两者之间的力量,实在是太大了。</p><p class="ql-block">姬发想要一击必杀,就必须等待机会。有一年,商纣王派遣游侯喜到山东来攻打东夷,结果幽侯喜一人就卷走了商都所有的军队。</p><p class="ql-block">姬发一听到这句话,顿时大喜,他可是等了很久了。他乘商国都防御薄弱的机会,率领5万兵马直扑商都,欲将商纣一网打尽。</p> <p class="ql-block">可商纣王却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他只是孔武强横,虽然性格火爆,却也算得上是个人才。他知道现在告诉幽侯喜回来已经晚了,所以立刻下令,将城内的俘虏全部放了出去,再加上那些俘虏,形成一支几十万人的大军。</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兵力虽然足够,但是仓促组成的大军显然无法与周国人的精兵相比,一时之间,这支大军便被周人杀得溃不成军。</p> <p class="ql-block">当商王朝得知城市被攻破的时候,他绝望地投火自杀了。从此,周人代替了商王朝,焚烧了殷墟,并将都城移至洛阳。</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文王易》碑,上镌《周易》64卦及其释卦辞文,是研究《周易》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由此传奇故事來看,周文王姬昌身陷囹圄,伯邑考以身殉国,都是激起周人推翻商朝的重要契机,是周人以寡敌众、得以取胜的重要因由。</p> <p class="ql-block">文王庙西侧是演易台,相传这里是西伯姬昌被囚演易之所。上下两层,均是3间,楼高13米,建在1米多高的砖石台基上。门额上阳镌“演易台”三字。</p> <p class="ql-block">姬昌被困羑里七年之久,相传《周易》一书亦在此期间完成的。武王姬发灭商兴周后,为了纪念姬昌的功德,追封其谥号为“文王”。后人为了纪念周文王,就在羑里城遗址上建起了文王庙。</p> <p class="ql-block">前文提及武王伐纣,让我想起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guǐ)。</p><p class="ql-block">利簋也称“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p><p class="ql-block">簋是先秦时代古人吃饭用的器具,功能和现在的碗较为类似。</p><p class="ql-block">除了承担食器功能之外,簋在古代也是一种重要的礼器,经常和鼎一同使用,但鼎的数量一般是奇数,而簋的数量则为偶数。</p> <p class="ql-block">利簋被发现后,考古人员在其腹内底部发现了四行三十二个字组成的铭文,具体为:</p><p class="ql-block">“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p><p class="ql-block">经过专家研究后,他们对铭文作了重新断句:</p><p class="ql-block">“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p> <p class="ql-block">铭文大意为:</p><p class="ql-block">周武王在甲子日的早上发动了对纣王的攻击,在战斗当天周武王的军队就击败了纣王,并在八天之后对参与此战的将领官员进行封赏,其中担任右史的“利”得到了铜等金属材料,之后他将这些材料打造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利簋,用来祭祀自己的祖先檀公。</p> <p class="ql-block">在武王伐纣时间断代一事上,过去中国学者一直都没有太多发言权,这和当时中国的学术成果不受重视有一定关系,但随着利簋的出土,这一情况发生了彻底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经过多年努力后,我国科研工作者将周武王发动牧野之战的时间点,确定在了公元前1046年的1月20日。</p><p class="ql-block">而当天按照古代历法正是甲子日,和利簋上的记载完全吻合,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认可,被视为中国远古史研究的重大突破。</p> <p class="ql-block">史载,纣王囚禁姬昌时,为了试探姬昌野心,就将质子伯邑考“烹为羹”,并说“圣人当不食其子羹”,但姬昌还是吃了,于是纣王认为姬昌无德,并非“圣人”。显然,故事细节必是后人杜撰的,但伯邑考被烹煮却可能是事实。图为参观羑里文王庙那天早上,在殷墟博物馆看到的带人头的商代青铜器,说明在商代人祭和人殉是家常便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