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熟的火鸡飞走了

胡志強

<p class="ql-block">  在美国过感恩节,火鸡是节日的必备食品,每到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用烤火鸡来庆祝节日的到来,因此我们在美的中国人也把这个节日称之为“火鸡节”。</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广州行和“火鸡节”让我意外地收获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只火鸡的“失踪”与一堆物品的“安然无恙”。这个故事不仅让我对中美两国的治安差异有了直观的感受,还让我辦证地思考了一个问题,“自由”与“秩序”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事情发生在今年(2024)美国感恩节的那天。朋友烤了一只香喷喷的大火鸡,准备带去参加一个感恩节的活动。他把车停在活动中心门口,我们一行人先把汽水、甜点等零散物品从车上搬到楼上,然后准备到车上去拿这只烤得香喷喷的大火鸡,谁也没想到,当我们再回到车时,那只整整花了十几个小时烤出来的大火鸡居然不翼而飞了!它仿佛长了翅膀,在短短几分钟内飞离了车子,也飞离了我们精心准备好的感恩节大餐。我们面面相觑,“火鸡节”没有了火鸡,还怎样过节呀,感恩节瞬间成了“感叹节”。那一刻,我们不仅感到失望,还对美国现有的治安产生了深刻的疑问:就那么一只火鸡,也不能安然地留在车上几分钟吗?</p> <p class="ql-block">  今年十月份,我在中国广州也有一段截然不同的经历。这次我从美国回去中国旅游探亲一个多月,感受到中国的治安特别好,无论我和太太两人晚上一二点还在路上走,却一点担心都没有。 </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和太太的侄女一家人一起去广州的越秀公园玩,回忆一下童年时在那里度过的快乐时光。刚从国外回来,看到中国的东西什么都很便宜,于是买、买、买了一大堆东西,拿在手上重力力的,为了轻松地去游玩,侄女提议把东西先放在公园的游乐场的长椅上,说“这里没人会拿的”。当时的我简直不敢相信,一个开放式的公共场所,物品随意放在椅子上,真的不会被拿走吗?怀着疑虑,我跟着他们去游览了“五羊雕像”、“五层楼”(广州博物馆),还看了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游乐园“东方乐园”,但一路上我的内心却还时不时担心那些包裹的安危。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回到椅子旁,惊讶地发现,我们放在椅子上的所有东西都完好无损,丝毫没有被移动过。我这才真的意识到,中国的治安已经好到可以让人毫无戒备地享受游玩的程度了,我问侄女说,为什么现在广州的治安变得如此好,她诡异地指了指头上的镜头,我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 火鸡被偷与礼物无损,这两件看似普通的经历,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特别是在“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中。这一对立关系的本质,揭示了治安好坏背后的社会选择逻辑和人性约束机制的矛盾。</p> <p class="ql-block"> 美国社会深受个人主义文化影响,将隐私视为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在公共场合安装摄像机被认为是一种对个体自由和隐私的侵害。因此,美国更倾向于信任个人的自律和社区的自我管理,而非依赖全覆盖的技术监控。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是:即便社会存在一定的无序现象(如偷盗、抢劫),这种无序也被认为是“保护隐私”这一更高价值的必要代价。</p> <p class="ql-block">  中国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路径。近年来,通过在公共场所大规模安装摄像头(如“天网工程”)和推行社会信用体系,中国大幅度提升了公共秩序。个人行为得到了高度规范,但这种秩序是以牺牲部分个人隐私为代价的。每个人在被监控的环境下,都可能感到行为被无形中约束。然而,这种约束也使得公众在社会中更有安全感。</p> <p class="ql-block"> 这两种模式背后,其实都是在解决“人性与规则”的问题:美国模式:信任个体,赋予自由,但自由可能被滥用,人性中“贪婪”或“不守规则”的一面容易显现。中国模式:不完全信任个体,通过技术和强制力规范行为,好处是大家都不用担心个人的“贪婪”而自我保护,但这需要牺牲一部分个人选择权。</p> <p class="ql-block">  本质上,这是对“人性乐观”与“人性悲观”两种态度的不同回应。美国相信大部分人能自律,因此更少依赖技术手段;中国则倾向于预防性治理,认为规则的威慑力能有效减少问题。隐私与秩序之间的矛盾,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调和的。每种选择都意味着对另一方的部分妥协。这也让“代价”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p> <p class="ql-block"> 是自由重要呢还是秩序要紧,世界美好真的只有两种选择吗,有没有第三种选择让世界更完美呢,我想起了刀朗在《罗刹海市》的歌词最后说的这句话“这是人类根本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