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宝华 众山点头

晓风翰墨(刘晓)

<p class="ql-block">  山因寺而尊,寺因山而名。坐落在句容境内的宝华山和山中的隆昌寺,正是这样相互衬映,扬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  宝华山,因盛夏季节黄花满山而得名。周围36座山峰似36片莲花瓣,隆昌寺如莲花一般端正其中。</p> <p class="ql-block">  在千华古镇徜徉之后,沿着盘山公路,穿过红黄参差,我们来到了隆昌寺前,心里豁然开朗,如穆清风。山间云雾缥缈,流水叮咚,太阳照射林莽,竹影松风,万缕丝光,鸽哨飞旋,真乃非同寻常的佛教胜地。</p> <p class="ql-block">  隆昌寺建筑宏伟,气势浩大,马头黄墙,青瓦飞檐掩映层林尽染之间,微寒乍起,安静如故。来到寺门,心生疑惑,寺门朝北开,低而又窄小,给人旁门左扉的感觉。进了门通过厢房,我们来到了大雄宝殿前院,有几位香客在敬香拜佛。有两副对联写得极好,为之喜欢,记录如此:其一“山长水远,路转林深,谁识得对境无情皆佛道;草动风吹,云飞月驶,那知是迷心逐物总归真”。其二“铜殿供观音,普渡群生登觉寺;华山建律寺,昌隆正法育僧才”。</p> <p class="ql-block">  隆昌寺号称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寺门朝北开,意为迎候北方圣主驾临,寺门窄小是为了方便管理,防止僧侣晚间集体外出。这也是隆昌寺与其它山寺不同的地方。明朝神宗敕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的名称,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驾幸隆昌寺,明清诗人在隆昌寺留下了近五十多首诗篇,足见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  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称,寺内戒台只有放戒资格的寺院才能拥有。用通俗的方法来理解就是佛教中最高学府。隆昌寺成为全国授戒名寺,近代最大的传戒道场,盛名海内外。尽管隆昌寺香火不断,但不兴盛,其原因于此。</p> <p class="ql-block">  已故全国佛教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多次到宝华山隆昌寺指导研究工作。“护国圣化隆昌寺、众山点头、律宗第一名山、大雄宝殿”四匾为老人家所书。稍做留心,“众山点头”匾却挂于极不显耀的地方,走出大门时如不注意,就稍纵即过,成为遗憾。说来也怪,实事验证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越是不显眼之处,越是引人驻足。不管是游人还是香客,走进大门都要转身仰望,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众山点头”题匾,初瞧,与赵朴初先生书风有出入。仔细斟酌,与朴老书风还是很相近,只不过是不同时期所书,但书体线条显得更加沉稳刚健,雄浑古朴,气韵生动有力,镇定自然。内容寓意深远,引人遐思。</p> <p class="ql-block">  走出隆昌寺,云舒风动,万木点头,晨鼓暮钟。亭台瓦面不染轻尘枯叶,胜境高山不吹浮燥涩风。高山仰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生境界在这里得到了更进步的阐释。</p> <p class="ql-block">  晚上,漫笔灯下,思绪飞扬。隆昌寺经过千年不断香火修来“众山点头”,也算是上天对佛门圣地的肯定和褒扬。一介凡夫俗子,面对浮燥人生,急功近利,能做到唯德唯才,知恩报恩,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无愧我心,自己对自己有个好一点的结论,做人生也算知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