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5亿年年前,上千头恐龙在宣化桑干河和洋河之间的龙门山游荡,并有恐龙蛋化石出土。160万年前,人类从泥河湾走来。宣化野牛角化石的发现,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随着玉猪龙、祭台等红山文化的考古发现,宣化地区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是河套文化、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交汇的三岔口,是新石器时代文明传播的重要节点。宣化位于400毫米等降水线上,这是世界范围内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一条分界线。这线在中国从东北向西南,中间的一段与长城大致符合。历史上宣化除了汉族以外,山戎、东胡、匈奴、柔然、突厥、羯、乌桓、鲜卑、奚、沙陀、蒙古、契丹、满等诸多以游牧或狩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少数民族都在此生活过,并且在长期或和平或战争的交往中互相融合。宣化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宣化处于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交叉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通商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一、上古及商周时期宣化发现人类活动最早的时间是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共有21处文化遗址,主要有刘家窑、王河湾、关子口、水泉、龙门堡等,石斧、石铲、纺轮及大量陶瓷残片。在东门外黄土场出土的“人形双耳陶壶”,目前国内仅此一件。主要人物有:阪泉氏,姜姓,其后代蚩尤为区域霸主。黄帝轩辕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貙虎,以与炎帝战于板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志。蚩尤不用帝命,黄帝乃征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所以黄帝时期宣化属于涿鹿。唐尧时期,宣化属于冀州。虞舜时期,宣化属于幽州、并州。夏朝、商朝宣化属于冀州。今赵川镇李大人庄村南有夏商时期的古墓群,清理墓葬6座,出土陶鬲(炊具,锅)、陶盆、骨铲、石镰、石斧、骨雕等文物。在庞家堡镇杨家营村附近也发现了一处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遗址。周朝,属于幽州、并州,同时也是燕国的封地。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有绳纹陶鬲、四系陶罐(取水工具)。</p><p class="ql-block">二、春秋战国时期</p><p class="ql-block">宣化属于燕国北部地区。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共存,有交往,有战争,出土的青铜短剑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特征。战国中期,北方的东胡日益强盛,燕国大将秦开被迫到东胡去作人质。秦开逐步取得信任,趁东胡与赵国交战之机逃回燕国。公元前238年,燕昭王命秦开为将袭击东胡,占领东胡土地千余里,自造阳至襄平筑长城,置上谷、渔阳、辽东、右北平郡以拒胡,宣化属于上谷郡。宣化分布着较多的战国时期文物遗存。有王河湾、王家窑等村战国遗址;还有百余座墓葬,如小白阳春秋战国墓群、泥河子、东门外、高家疙瘩等地战国墓地(群)等。出土器物有青铜戈、青铜剑、青铜箭头,有典型的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特征;青铜提梁壶、龙形玉佩、错金带钩、六山纹铜镜展示了与中原文化的渊源,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交融发展。在不大的区域内有如此高密度、数量众多的墓葬,进一步证实了在2300年前,宣化就是人口密集,相对稳定的城市,从考古角度看建城史不会晚于此时,也为上谷郡郡治在宣化提供了实物佐证。特别是,经专家认定:青铜提梁壶中装满了战国时期酿造的美酒。</p><p class="ql-block">三、秦朝</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8年,秦国灭赵,赵公子嘉率领其宗数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有赵大夫来归,与燕合兵屯军上谷。公元前222年,秦国大将王赉灭燕。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宣化属于幽州上谷郡,是北部边境重镇。为防御北方匈奴侵扰,秦始皇用十年时间将原燕、赵、秦长城连接起来,是万里长城的缘起。</p><p class="ql-block">四、汉朝西汉大事记公元前207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地方行政机构,除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外,汉初还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交错的局面。宣化属于幽州上谷郡女祁、下洛、茹、涿鹿四县地。公元前202年十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高祖刘邦亲自出征,随行的将军郦商分兵平定上谷。匈奴聚兵楼烦,汉令车骑将军进攻匈奴,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上谷,刘邦遂至平城,遭遇“白登之围”。公元前195年,燕王卢绾造反,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往来祸害上谷郡东部地区。周勃以相国身份取代樊哙率领军队,屠灭浑都(军都)县,在上兰打败燕王卢绾的军队,又在沮阳再击破卢绾的军队,追赶叛军到达长城,平定上谷十一个县。公元前130年秋,武帝派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俘虏七百人。公元前127年,汉使李信出代郡击胡,俘虏数千人,弃上谷郡斗辟县造阳地于胡。公元前122年,胡骑入上谷杀数百人。公元前121年,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基础。徙乌桓于上谷、渔阳、辽东、右北平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于是在上谷始置乌桓校尉,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匈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武帝时,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葡萄等农产品传入中华大地。昭帝时,赵充国以中郎将屯兵上谷,防备乌桓。人物:为夫人画眉的张敞的祖父张孺、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五世祖班长、飞将军李广都曾任上谷太守。李广儿子李椒武帝时曾任代郡太守,孙子征讨匈奴,兵败投降,滞留草原。文物:宣化出土了大量以各种纹饰彩绘陶器为主的西汉随葬器物。新公元4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18年,王莽拜侍中掌牧大夫李棽为大将军、扬州牧,赐名圣使率兵攻击上谷,命郭伋任上谷太守。东汉大事记23年,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得到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的支持,二人派兵帮助刘秀击败在邯郸称帝的王郎,追随刘秀平定天下,赢得“上谷突骑天下雄”的美誉。25年,刘秀建立汉朝(史称东汉)。宣化属于幽州上谷郡下洛、涿鹿县地。26年,渔阳彭宠造反,陈兵威胁和游说利诱并举,希望上谷太守耿况也起兵反汉,被拒绝。27年,彭宠发兵占领上谷数县,并遣使以美女、缯彩赂贿匈奴,要结和亲,单于派左南率军七八千骑为游兵往来协助彭宠。39年,光武皇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扬武将军马成、捕虏将军马武北击匈奴,徙雁门、代郡、上谷吏人六万余口安置在居庸、常山关以东。45年,伏波将军马援率三千骑巡视代郡、上谷边境长城,乌桓见汉兵至遂散去,马援无所得而还。冬,南匈奴入侵上谷,杀掠甚众,汉朝北部边境再无安宁岁月。49年,乌桓大人郝旦等率众降汉,乌桓有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八十一人,皆居塞内缘边诸郡。复乌桓置校尉于上谷宁城,并领鲜卑岁时互市,及明、章、和三世皆保塞无事。同年,辽东徼貊人寇入侵上谷诸郡,辽东太守祭彤将他们招降,南单于向汉朝称臣</p> <p class="ql-block">50年,南单于到长安献降表,刘秀命上谷、代郡民归于本土,并派人立即前往修理城郭。51年,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朝,刘秀同意太尉赵熹意见,恢复缘边诸郡,幽并二州由是而定,恢复上谷郡。57年二月,刘秀驾崩,渔阳赤山乌桓歆志赉等多次入侵上谷。58年,祭彤赂鲜卑偏何联合进攻歆志赉,将其击败并斩杀。60年夏,渔阳乌桓与右北平胡入侵代郡、上谷。62年,代郡鲜卑万余骑越过长城入侵,分攻城邑。朝廷派缘边甲卒黎阳营兵屯上谷以备之。冬,鲜卑入侵上谷,攻居庸关,再派缘边甲卒黎阳营兵,共计派步骑二万人屯列冲要。灵帝初,乌桓大人难楼有九十余部落,在上谷称王。188年,刘虞任幽州牧,悬赏杀死诸郡乌桓元帅、前中山太守张纯畔,北州乃定。193年,公孙瓒杀死上司刘虞占据幽州。后,因其不恤百姓,所在侵暴,百姓怨苦,于是代、上谷等郡各杀公孙瓒所置长史,与渔阳鲜于辅等合兵。220年夏四月,代郡、上谷乌丸无臣氏等叛,献帝遣鄢陵侯曹彰征讨,平叛。人物:上谷太守寇恂、王霸及前太守耿况之子耿弇在恢复汉室时功勋卓著,位列云台二十八将。文物:宣化出土的东汉器物多为随葬冥器,如:陶楼、陶屋、陶井、陶灶、陶猪圈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西晋、东晋、南北朝三国220年,曹丕篡汉。宣化属于魏国上谷郡,仍设太守。221年,鲜卑轲比能率在魏鲜卑五百余家返回代郡居住。222年,轲比能率部落大小子乌丸等驱牛马七万余口开办交易市场,派魏人十余家居上谷。228年,轲比能亲率二万骑围田豫于马城七日,上谷太守阎志素为轲比能所信任,前往解围。西晋266年2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称帝,国号大晋(史称西晋),建都洛阳。280年晋统一全国。上谷郡分离出广宁郡,宣化属于幽州广宁郡下洛、涿鹿县地,为郡治。311年,怀帝在洛阳被自称汉帝的南匈奴贵族刘聪俘虏,在对匈奴作战时,并州刺史刘琨与大司马加侍中、大都督、督幽冀诸州王浚争夺冀州。刘琨派宗人刘希返回中山召集部众,代郡、上谷、广宁三郡人皆归于刘琨。王浚派燕相胡矩督护诸军与鲜卑疾陆眷并力攻击刘希,驱掠三郡士女出塞(居庸关以外),刘琨不能争。316年,刘聪又攻陷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宣告灭亡。大批士大夫及名门望族南渡长江,史称第一次“衣冠南渡”。“闻鸡起舞”的祖狄之父祖武晋初曾任上谷太守。东晋317年三月,丞相、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史称东晋),占领南方地区。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成汉(巴氐)等政权,总称十六国。327年,后赵中山公石虎攻击代王拓跋纥那(鲜卑),纥那兵败徙都大宁以避之。代王拓跋郁律之子拓跋翳槐居于其舅贺兰部,拓跋纥那遣使求之,贺兰大人蔼头拥护不遣,拓跋纥那与宇文部攻之,不克,拓跋纥那还大宁。329年,贺兰部及诸大人共立拓跋翳槐为代王,代王拓跋纥那出奔宇文部。337年,赵将李穆接纳拓跋翳槐安置在大宁,代王拓跋纥那逃到(前)燕国,代人拥立拓跋翳槐,建盛乐城让他居住。338年正月,(前)燕王慕容皝(鲜卑)、(后)赵王石虎(羯)准备派兵攻击鲜卑段辽;三月,慕容皝率兵掠令支(河北迁安)以北,赵将支雄长驱入蓟,段辽所署渔阳、上谷、代郡守相皆降,取四十余城。350年八月,代郡人赵榼率三百余家叛燕归赵并州刺史张平。(前)燕王慕容俊徙广宁、上谷二郡民于徐无。359年,代王拓跋什翼犍(北魏追封昭成皇帝)东巡至于桑乾川。377年,(前)秦苻坚派大司马、幽州刺史苻洛统军数路伐代。十二月,代王什翼犍死,代国灭。秦王分代民为二部,自河以东属刘库仁(拓跋珪姑父)。刘库仁西击库狄部,徙其部落置之桑乾川。北魏386年正月,鲜卑人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称代王,建元“登国”。同年4月,改称魏王,立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王朝。宣化属于北魏燕州广宁郡广宁县。(东部与上谷郡接壤)387年三月,魏王拓跋珪巡幸宁川。同月,上谷人王敏杀太守封戢,代郡许谦逐太守贾润,各以郡叛燕附刘显。七月,燕慕容麟讨王敏于上谷,斩之。389年五月,(后)燕慕容德、慕容麟击贺讷(拓跋珪舅舅,匈奴),追奔至勿根山,讷穷迫请降,徙之上谷,质其弟染干于中山。396年六月,魏王珪派将军王建等击后燕广宁太守刘亢泥(刘库仁次子,独孤部),斩之,徙其部落于平城。后燕上谷太守、开封公慕容详弃郡走。同年,后燕慕容垂伐魏,至参合患疾,还至上谷之沮阳而死。408年正月,魏帝拓跋珪在于延水(洋河)观看渔猎,后至宁川。413年七月,魏奚斤等破越勒倍泥部落于上郡跋那山,诏徙二万余家于大宁。八月,置新民于大宁川,给农器,计口受田。415年五月,魏帝拓跋嗣东幸大宁。后至广宁,登历山祭舜庙。420年7月,刘裕废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大宋,都建康,南朝开始。422年九月,魏帝拓跋嗣巡广宁。423年,柔然犯塞,二月北魏于长川之南筑长城,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424年四月,魏帝拓跋焘东巡幸大宁。428年八月,魏帝拓跋焘东巡广宁,临观温泉。430年正月,魏帝拓跋焘巡视广宁,临温泉,作温泉之歌。446年六月,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黄河,广袤皆千里。448年二月,因柔然、高句丽等已难以构成威胁,罢塞围工程。454年十二月,魏帝拓跋濬在回巡灵丘时至温泉宫。458年正月,魏帝拓跋濬行幸广宁温泉宫。460年五月,魏帝拓跋濬葬昭太后常氏于广宁鸡鸣山。477年,北魏设燕州,辖上谷、广宁二郡,下洛县改为广宁县。525年八月,柔玄镇人杜洛周(高车,即敕勒)率众反于上谷,改元“真王”,攻没郡县,高欢、蔡儁、尉景及段荣、安定、彭乐皆从之,兵围燕州。526年五月,燕州刺史崔秉率众弃城南走中山。同年,魏西部敕勒斛律洛阳于桑乾造反,西与费也头牧子相连结。三月,北魏游击将军尔朱荣于深井击破斛律洛阳,击败牧子于河西(河北之西)。同年,杜洛周南出抄掠蓟城,魏常景遣统军梁守礼击破之,都督李琚战殁蓟城之北,常景率众抵御,杜洛周返还上谷;不久再次出兵占领幽州。534年,出帝元修从高欢控制的洛阳出逃,投奔宇文泰,被宇文泰杀死。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称帝,建国号齐(史称北齐)。宣化属于北燕州长宁、永丰二郡地。555年,北齐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557年,北齐自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同年,北齐灭国。宇文觉废西魏恭帝,称帝,国号周(史称北周),都长安。宣化属于燕州。579年,北周静帝发山东诸民修齐所筑长城。主要人物:北魏:上谷公张修。夷与侯奚乌侯。太原王尔朱荣(以燕州之上谷等七郡各万户益封)。北齐:下洛县男段韶。豫章君荀氏,燕代人,生晋明帝及琅邪王司马裒。平文皇后王氏,广宁人也,生昭成帝拓拔什翼犍。献明皇后贺氏,代人,生道武帝拓跋珪。道武宣穆皇后刘氏,代人,生明元帝拓跋嗣。宣武顺皇后于氏。乙环娶太武女上谷公主,任驸马都尉。有“黑槊将军”于栗磾、以智勇称的叔孙建等。宣化庞家堡温泉系北魏温泉宫旧址。传说弥陀寺也是北魏年间所建。</p><p class="ql-block">六、隋朝581年二月,隋王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称帝,国号隋。587年,改燕州为涿郡。宣化属于涿郡怀戎县。589年隋灭南朝陈,标志南朝宋灭亡。</p><p class="ql-block">七、唐朝大事记618年五月,李渊逼迫隋恭帝禅位,称帝,国号唐。619年,割据陕北的梁师道派尚书陆季览游说突厥处罗可汗,愿作掠夺中国的向导。处罗拟派突利可汗与奚霫靺鞨入自幽州(《高祖实录》云:于怀戎、雁门、灵武、凉州四道并入),将出师而卒。625年,唐朝讨平高开道,在隋涿郡怀戎县置北燕州。宣化仍属怀戎县。634年,北燕州改妫州,宣化属妫州怀戎县。683年二月,突厥寇妫州;五月,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698年六月,武则天命淮阳王武延秀入突厥,纳默啜女为妃。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武卫郎将杨齐壮护送武延秀至黑沙南庭,默啜对阎知微等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耶!”乃拘延秀于别所,发兵袭清夷等军,进寇妫、檀等州,遂入飞狐,陷定州。九月,唐朝诏太子为河北道元帅讨之,默啜尽杀所掠男女万余,自五回遁去。701年,武则天派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妫、檀等州防御,以拒突厥。712年七月,睿宗禅让于太子李隆基(唐玄宗)。八月,在妫、蔚州境置怀柔军,屯兵五万。714年,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大使,镇幽、易、平、檀、妫、燕六州。718年,移蔚州横野军于山北(深井),屯兵三万,为九姓之援。(《资治通鉴》:横野军在蔚州东北一百四十里,兵三千人;马一千八百匹。)742年,置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鄚、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灵州都督王忠嗣北伐,与奚怒皆战于桑乾河,三败之,大虏其众。同年,妫州分怀戎县设妫川郡,宣化仍属怀戎县。747年三月,安禄山蓄意造反,以御寇为名,在宣化筑雄武城,大贮兵器,请王忠嗣助役,想扣留其兵。王忠嗣先期而往,未见到安禄山即返回,数上言称安禄山必反。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756年,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牛廷玠发妫、檀等州兵万人助史思明攻太原。757年,唐将李光弼收复清夷(妫州)、横野等军。760年,肃宗命郭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率英武、威远及河西、河东镇兵,繇、邠、宁、朔方、大同、横野军趋范阳。763年,平定“安史之乱”,代宗分河北诸州,以幽、鄚、妫、檀、平、蓟为幽州。841年,雄武军使张仲武任卢龙留后,攻克幽州。880年,卢龙节度使李可举与叛唐的沙陀酋长李昌国战于鹞儿岭(宣化辛庄子附近)。李国昌战败,部众皆溃,与其子李克用及宗族北逃鞑靼。885--888年,在宣化设武州,下辖文德县,宣化为州、县治所;今宣化同时占有部分新州永兴县地。890年十一月,卢龙节度使李匡威攻蔚州,虏其刺史邢善益。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遣李存信击之,不胜;更命李嗣源协助李存信,破之。李克用以大军继其后,李匡威败逃,其子武州刺史李仁宗被俘。894年十一月,河东节度使李克用陷武州。904年,辽太祖征讨讨黑车子室韦。唐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发兵数万遣养子赵霸来拒,至武州。被太祖侦知,伏劲兵桃山(今万全新河口北)下,派室韦人牟里诈称:其酋长所遣,约霸兵会平原。赵霸中计被擒,部队被歼,遂乘胜大破室韦。人物:唐太宗亲征东突厥,曾驻跸宣化鸡鸣山。燕国公张说曾修筑宣府长城。侯仲庄,封上谷郡王,神策将,卒赠洪州都督。王昌龄的《出塞》家喻户晓,高适曾受命给清夷军送兵,李益在此感叹“征戍在桑乾,年年蓟水寒。”李白、杜甫、贾岛都曾为此地留下诗篇。遗存:唐长城。宣化柏林寺始建于唐朝,有石窟佛造像和巨石雕刻佛塔。文物:唐雄武军城遗址:皇城桥以东,清远楼以西,宣化一中以北,马王庙街以南。宣化唐代墓葬80余座,多为砖雕砖饰。唐雄武军押衙苏子矜墓志更是明确了雄武军城的位置。《新唐书·地理志》有:“檀州有镇远军,故黑城川也。…有大王…赤城…七镇。”黑城川在宣化,流经宣化城东时称泥河,镇远军是否就是雄武军?代王镇是否在今宣化东部的代王川?出土文物有:塔式陶罐。(待</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1644年,裁万全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以下各官。《畿辅通志》:初,省宣府左、右二卫,入前卫。宣化为宣府镇治。1646年冬,清兵从镇城出张家口。1647年正月,辅国公巩阿岱、内大臣吴拜等征宣府。1651年十月,宣化镇岁进马。1652年四月,裁宣府巡抚,以宣大总督兼理。1653年,清兵从镇城出张家口。秋,命御马驻宣府喂养。1654年兴屯田。1656年,圈拨宣府民地两圈为靖南王耿仲明世业。1657年,召民垦田。1658年五月,顺治皇帝裁宣大巡按归并山西巡按。七月裁宣大总督。1659年,命直隶巡抚兼摄宣镇。1663年,裁撤分巡赤城道、整饬怀隆道,职责归并分守口北道。1665年,康熙皇帝谕令宣镇更隶山西,寻奉旨仍隶畿内。1667年,圈拨地亩为旗庄世业。1668年,清初宣府镇总兵官仍明制称镇朔将军,本年启用镇守宣府总兵官印。十二月,裁万全都司都指挥使缺,归并宣府前卫守备。1671年,奉旨发仓粮赈济蒙古。各路仓粮运至镇城,令各蒙古自备车辆运出口外。1675年,调蒙古兵从张家口入塞南征三藩之乱。1680年,因直隶于成龙请,命赈宣府前卫、东西城等处饥民。发仓粮赈济蒙古。1681年,南征三藩之乱的蒙古兵从张家口凯旋出塞。六月,直隶巡抚于成龙会同部差叶伦来赈饥民。运米张家口赈济蒙古。1683年,奉旨“永停圈占民田”。1684年,亲王帅师出塞道经宣府。1691年正月,命瓦岱为定北将军,驻张家口,防备葛尔丹。1693年,改宣府各卫所设府县。宣府镇领宣府前卫及万全左、右、怀安、怀来、永宁、龙门、开平、保安、蔚州共十卫,延庆、保安二州。康熙三十二年改置宣化府;领州二:延庆州、保安州;县八:宣化县、赤城县、万全县、龙门县、西宁县、怀安县、怀来县、蔚县。宣化县为宣化府治,设镇二:鸡鸣堡、深井堡;有化稍营巡检司;宣化、鸡鸣二驿;递二;军站五。总兵官改为镇守宣化总兵官。宣化为宣化府、县治所。1695年,停止喂养御马。宣府现在正喂养马匹交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征葛尔丹西路军使用。1696年春,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大兵进剿归化城,增拨宣化府绿旗兵一千驻防此处。康熙皇帝率诸王、大臣暨八旗官兵躬讨葛尔丹。宣化府三千绿旗兵为一营,命宣化府总兵官白斌统领官兵从张家口前至适中处会合大兵进剿,之后宣化府绿旗兵与左翼察哈尔兵编为一队。派乾清门一等侍卫马武、侍郎阿尔拜于独石城察阅宣化府绿旗兵,张家口兵七百名甚优,护送炮位兵百名、看守炮位鸟枪兵三百名,断不可少,惟宣化镇标马兵四百名内有一二不堪者,皇帝命总兵官白斌率所带兵一千五百名前往察罕诺尔地方候旨。皇帝率大军由独石口出塞。四月,皇帝谕乾清门一等侍卫马武“自宣化府取来神功炮二十四门需用最要,著汉军四旗火器营大臣等照看一同带来。”命定军行次序。前锋军在前,次八旗汉军火器营、察哈尔、宣化、古北口绿旗兵,次御营并上三旗,次五旗。九月,皇帝亲征葛尔丹,出居庸关,驻跸宣化府,由张家口出边。十二月回銮,驻宣化府城内,还京师。1697年二月,康熙皇帝亲征葛尔丹,十一日,驻宣化府,赐文武各官诗、字、匾额,口北道诗一幅,总兵匾曰“娴训练”,知府匾曰“亲民”;十三日由大同府出口。五月十一日回銮进张家口,当晚驻跸宣化府,十二日,命将士在宣化校场校射,以不娴骑射黜署总兵官某。1698年十一月,宣化总兵官白斌对恶棍周尚库等争夺煤窰率众执械伤人一案不发官兵擒拏,被革职。1699年九月,康熙皇帝由杀虎口回銮,驻宣化府,还京师。1700年六月,康熙皇帝巡视口外,驻跸宣化府西门外,由张家口出塞。1701年六月,康熙皇帝巡视口外,由宣化府出张家口。1705年九月初八日,康熙皇帝自口外回銮入张家口;初九日,驻跸宣化府。1719年十二月,发宣化镇兵五百名,令副将陈栋率领前往西宁(青海)屯守听调。1723年,雍正皇帝命屯守听调的宣化镇兵五百名撤回。1728年,清兵进讨葛尔丹部策凌,特命四品顶戴官范毓馥承办北路军粮。1735年六月,雍正皇帝免除宣化府门税。1736年二月,乾隆皇帝下旨豁免宣化府门税。1738年,以葛尔丹部策凌投降,清兵尽撤,特诏停止北运军粮。1739年八月,直隶总督孙嘉淦疏请:宣化镇设立城守一营,增都司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二员,马、步、守兵四百八十名。1740年,批准财政出资修理宣化府四面城墙。1741年十一月,永定河上游桑乾河南北两岸各开渠一道。1744年八月,科场额中举人增加宣化旦字号四名。1745年九月,皇上巡幸木兰,自多伦诺尔回銮。癸未,驻跸宣化南门外。甲申,在演武厅阅兵,赐总兵以下各官兵等银币有差。回京后,赐宣化府城镇朔楼御书扁曰神京屏翰。1751年三月,兵部定各省往来文移日行里数,编设排单,挨站填核。直隶宣化府属之长安、雕鹗、亦城、云州等处,均日行三百里。1756年,口北道良卿、宣化知府张志奇、宣化知县黄可润率下属及绅士捐建柳川书院。1757年十月,直隶总督方观承奏地方有司编查保甲。1761年十一月,设察哈尔都统,驻劄张家口。其副都统二员,就左右翼游牧边界驻劄。铸给镇守察哈尔地方都统、管理察哈尔左右翼四旗副都统等印。1826年五月,以直隶宣化、张家口、独石口等府厅所属距省较远,命嗣后遣军流徒人犯由口北道就近审勘。1832年六月,裁直隶宣化府同知。1840年五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十二月调宣化镇总兵石生玉率镇兵八百名,迅即前往天津海口协同防堵。1841年八月,添调宣化镇标兵三百名派赴山海关听调。1852年十二月,咸丰皇帝调宣化镇官兵五百名前赴河南军营,听候琦善调遣围剿捻军。1853年三月,探闻捻军踞扬州,驻河南永城之山东青州驻防官兵一千名、直隶宣化镇官兵五百名带往淮徐相机剿办。五月,捻军窜扰河南归德一带,讷尔经额派张集馨、杨霈并饬大名镇总兵董占元、升任山东兖州镇总兵花里雅逊布督带提标、大名、宣化、正定、官兵先行驰赴河北,会同河北镇总兵专办防剿事宜。命将临洺关屯劄之宣化镇兵一千名饬令赶赴大名一带防堵。讷尔经额奏:已派署河北镇总兵花里雅逊布督同宣化游击穆隆阿带兵五百名,由长垣前赴延津渡口一带扼要巡防。1859年十月,调派宣化镇总兵阿麟保驰赴大名布置围剿捻军。1861年三月,谕现因捻匪窜扰山东地方势甚狓猖,调宣化镇标官兵八百名,并将军装炮械克日配齐,遴委得力员弁管带星速驰赴景州、德州一带,听候胜保调遣。1862年十二月,同治皇帝谕:前任浙江提督郑魁士战功素著,打仗颇能勇往;现在宣化府原籍,屡次起用均以病辞。著崇厚传知该员:如精力尚可支持,即前赴该署督军营带兵剿贼,不准籍病推诿。1870年闰十月,乌城失陷,库伦防剿紧要。于宣化镇练军内,挑拨马队营官兵二百名、步队两营官兵各四百名,共成一千名,筹给三个月饷乾,并备办帐房铅药等项,饬属应付车辆,由宣化游击徐平川率领分批起程。1886年十一月,以神灵显应,颁给宣化县黄羊山龙神祠扁额曰顺圣敷仁。1895年,张家口至恰克图一线设电报局,接线二千七百余里。1896年五月,以神灵显应,颁宣化府龙神庙扁额曰神功昭佑。同年华俄道胜银行在张家口设分行。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入京师。丙寅,光绪皇帝、慈禧皇太后自鸡鸣驿启銮,是日驻跸宣化府。八月庚午自宣化府启銮,是日驻跸左卫卫城。1902年,奉令在“柳川书院”旧址新建“宣化府学堂”,开今张家口地区新式教育的先河,为国民教育播下首粒火种。1905年10月,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开工,长五百四十六里。始发站为丰台,与原有的京奉铁路接轨。1909年10月,京张铁路工程全部告竣。京张铁路是联结北京和北方重镇张家口的一条铁路干线,途经地势险陡的燕山山脉,其中南口以北关沟路段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等地,层峦叠嶂,溪涧纷岐,自古号称天险。人物:宣化人田雄封二等顺义侯、郑魁士署直隶提督。口北道金志章和知府王者辅、王芥园、王畹先后参与编纂《宣化府志》;口北道金志章编纂《口北三厅志》;胡以温著《续宣镇志》。清朝宣化府进士53人,其中宣化县有王天鉴,胡以温,魏允升,姚文光,黄鼎楫,刘廷理,黑天池,张元怀,姚廷祐,郭家英,权天鉴,袁秉义,张廷弼,孙厚德,姚士鹏,高步蟾,阎廷弼等17人。省级文保单位:砖雕五龙壁;立化寺砖塔,宣化天主教堂。区级文保单位:马宅,南、北、中清真寺,悬空寺,天主教修女院,宣化府火车站。</p><p class="ql-block">十二、中华民国</p><p class="ql-block">1913年设直隶口北观察使,辖3厅10县,宣化为口北观察使和宣化县治所。1917年,组建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宣化近代工业的先河。1937年8月,日本侵华,攻占中华民国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9月4日,设伪察南自治政府,辖宣化县。1939年9月,伪察南自治政府并入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改组为察南政厅,辖宣化县。1943年10月,察南政厅改为伪宣化省,省会设在宣化。1945年,宣化第一次解放,成立察哈尔省民主政府,省会设在宣化。次年1月设宣化市。1948年12月,宣化第二次解放,恢复察哈尔省民主政府,省会设在张家口,设宣化市。这里曾走出康世恩(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张苏(曾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吕复(曾任察哈尔省政府副主席、河北省政府副主席)。宣化城曾有爱国将领张自忠故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北路前敌总司令方振武曾在宣化发表抗日演讲,戏剧家曹禺幼年时曾随任宣化镇守使(总兵官改)的父亲万德尊住在宣化。国家级文保单位: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省级文保单位:直隶省第十六中学校礼堂。</p><p class="ql-block">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察哈尔省宣化市改为宣化镇。1950年2月,复设宣化市。1952年,划归河北省,为省直辖市。1955年11月,撤销宣化市改设宣化镇,隶属张家口市。1958年11月,宣化镇改为张家口市宣化区。1960年7月,撤销宣化区设宣化市,隶属张家口市。1961年,分设宣化市、宣化县。1963年3月,改宣化市为宣化区,属张家口市。2016年1月,撤销宣化区、宣化县,设立新的宣化区。全区总面积2014平方公里,辖10镇4乡,313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54个社区居委会。常驻人口54万。90年代初期以前,宣化基本建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在计划经济时期是张家口的经济中心。目前依然处于产业转型发展期。2013年5月,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宣化古城变迁(1)</p> <p class="ql-block">拱极楼(昌平门)</p> <p class="ql-block">宣化古城,一座看似平凡的城市,历史深邃厚重,历经沧桑,雄居一方。雄伟壮观的古城墙、造型瑰丽的钟鼓楼。徜徉街头,沿着古老文明的印记,收获悠悠古城给你带来的一个个惊叹!宣化可谓是“一抓一把历史”,随处文物古迹,遍地文化遗址。有全国、省级、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还有许多消失的历史遗迹,没了踪影。之前为大家叙述过《宣化四大衙门》,在此再说一说人们有所耳闻,又失去的历史古迹。谷王府</p><p class="ql-block">明代谷王朱橞府邸,即人们称之的皇城。位于皇城桥北十字路口西北角国税家苑小区位置。《明史》:“谷王橞,太祖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宣府,上谷地,故曰谷王”。《宣府镇志》:“洪武二十七(1394)年,谷王命所司因旧城展筑。”同时修建谷王府。</p><p class="ql-block">主持浩大工程的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之子刘璟。朱元璋封刘璟为谷王府长史,辅佐年仅16岁的谷王朱橞。谷王府建在宣府城正中,规制在《明太祖实录》可以查到:“诸王宫城纵广定制,周围三里三百九步五寸,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估算总面积约0.3平方公里。但各地王府的规模并不一致,谷王府的规模也只能参照上述依据。谷王朱橞1395年3月,就藩宣府。1399年7月,因“靖难之变”离开宣府,仅4年4个月,1402年改封长沙。此后谷王府变成了皇帝过往宣化的行宫,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明武宗朱厚照都多次在此驻跸。宣化便有了“皇城”、“皇城街”、“皇城桥”的名称。“谷王府,洪武初建,废垣尚在”说明《宣府镇志》成书时1561年已废弃。镇国府明代武宗皇帝朱厚照的宣府行宫。位于钟楼大街与小柳树巷交叉口处。《宣府镇志》:“镇国府,正德十二年(1517)建,即行宫”。《明史》:“正德十二年九月,武宗驻跸宣府。营镇国府第居之,自封镇国公朱寿,威武大将军。”朱厚照,明代第十位皇帝,年号“正德”。十五岁登基,在位16年”。武宗微服出宫,沉溺逸乐,怠荒朝政。诸位大臣轮番上奏,甚至以请辞相威胁,但皇帝依旧我行我素,大臣们也无可奈何。在江彬的鼓动下,武宗下令宣化大肆修缮镇国府,并将豹房内珍宝、美女运来,填充镇国府,有常驻宣府之意。《明史》:“江彬,宣府人。欲导帝巡幸,数言宣府乐工,多美妇人。帝度居庸,幸宣府。彬为建镇国府第,悉辇豹房珍玩、女御实其中。帝大乐之,忘归,称曰家里”。另外,武宗在内心里仰慕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的武功,盼望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立下赫赫军功。跟随江彬,悄悄前往宣府。而且,在宣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再也不用听大臣们喋喋不休的劝谏。他下令大臣一律不许来宣府,只有豹房的亲信可以随时出入。多次长时间驻跸宣化,实则极尽、奢侈享乐。玉皇阁道教供奉玉皇大帝的神殿。位于钟楼大街与解放路交叉路口处。《宣化县志》:“玉皇阁,其制略如钟楼。其下洞穴四通,西望大新门;东望钟楼;南距承安门;北则高远门。万历四十五年(1617)建。”说玉皇阁“其制略如钟楼”,但比钟楼建造年代晚了135年。1909年,美国地质学教授张柏林父子来中国旅行考察。以详实的文字、高清的照片,留下了百年前的中国影像。5月到达宣化,“这是一座有城墙的大城市”。照片中的楼阁,这正是玉皇阁。1948年,比利时学者古罗达斯(北京辅仁大学教授)带领同校学者李世瑜、王辅世,全面调查宣化城内宗教寺庙,出版了《宣化市宗教场所全面调查》。书中写到:“玉皇阁,位置:西门内十字路口处,巨大的楼台,楼台内西侧有台阶,楼阁已不存在。由此看来,1909年张柏林考察时玉皇阁还保存较好。1948年古罗达斯调查时玉皇阁仅剩墩台。1953年大规模街道拓宽墩台也拆除了。镇虏台镇虏台又称眺远台或眺远楼,位于宣化城北门外。《宣府镇志》:“广灵门外里许。嘉靖巳丑(1529年)筑甃,高四丈有奇,户部郎中程旦记,今存”。《镇虏台记》:“宣府为京师北门,距城东西数里,故皆有台,而柳河之南,扼两山之隘,顾阙焉?兹非前人之所遗以有待者乎?”说的是:宣化为京都北门特别重要,东西数里都设有瞭望的敌台,偏偏柳川河南岸,扼守两山之间却没有设瞭望台,成为防守上的缺陷。嘉靖七年,刘源清任宣府巡抚,与众官员商议修建瞭望台,地址选在城北龙王堂旁。“楼高二层,四丈有奇”,加之墩台,通高在20米以上。匾额“镇虏”因而得名。清乾隆皇帝,避讳称少数民族为“虏”,改为眺远台。此时,长城、城堡、烽火台已不再是御敌的建筑,眺远台也成为当地一处景观。清代诗人林盛北游宣化,凭吊镇虏台赋诗《眺远台》: 候望台高北郭雄, 登临送目杳长空。 镇城一副楸秤近, 谱式曾经几局工。这是一张上世纪40年代日伪时期,日本的绘画镇虏台的明信片,文字:“眺远台,北门外药王阁左侧土台上,明嘉靖年筑造,宣化城外一处景胜。”可知当时镇虏台保存还是很好的。后因失修阁楼倒塌,但土台一直保留,成为了历史的回忆。可惜2020年被开发彻底铲平,成为了宣化古城的遗憾。(待续)</p> <p class="ql-block">五龙壁</p> <p class="ql-block">嘉靖《宣府镇志》在大陆仅有两处馆藏,一处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另外一处在辽宁省图书馆。其中南京地湖所藏本较为完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本文主要介绍这部南京地湖所馆藏版本。明朝嘉靖《宣府镇志》在张家口历史文献的地位至关重要,虽较正德《宣府镇志》晚出版47年,但得益于作者孙世芳工作职位,直接参与明代官方史志的编写,成书规模是正德志的4倍,记载详实可靠,成为研究明朝宣府历史的第一手资料。</p><p class="ql-block">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p><p class="ql-block">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文化部拟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旨在集中人力、财力,对浩瀚古籍中具有特别重要文献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的古籍予以重点保护。国家珍贵古籍的评选标准,原则上与《古籍定级标准》所规定的一、二级古籍的评定标准相同,即国家珍贵古籍原则上从一、二级古籍内选定。2009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颁布《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含4478部,其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选送的嘉靖《宣府镇志》成功入选,目录编号04133。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官网首页中,找到“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进入知识库浏览,进入知识库中输入“宣府镇志”或“04133”即可得到查询结果。除了网上可以搜到,2010年出版的《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也可以查阅。在第5册189页中,彩印有有嘉靖志的镇城图和首页,并录有收藏概况。图录中介绍:“(明)孙世芳 栾尚约 纂修,明嘉靖刻,万历增修本(卷二十七至二十九、三十三至四十二配清抄本),框高20.5厘米,广14.3厘米。半叶9行,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藏。”根据上文馆藏内容括号中提供信息“卷二十七至二十九、三十三至四十二配清抄本”,加上参阅其他资料版本,可以得出未册、酉册、戌册、亥册与其他馆藏有所不同,应重视此四册内容。</p><p class="ql-block">馆藏地点</p><p class="ql-block">南京地湖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73号,在成立初期,地理、湖泊中需要利用大量的地理书籍,要掌握全国的地理数据,因此搜集地理资料称为了硬性的需求。嘉靖《宣府镇志》存放于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办公档案楼中。</p><p class="ql-block">两枚收藏章的辨别</p><p class="ql-block">研究古籍的收藏者和流转,很大程度依赖书中的收藏印和便签,因此,书中的两枚收藏印成为重要依据。根据南京图书馆微博公布的图片,可以模糊看到“凡例”中出现两枚印章,但清晰度不足以辨别。得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程杰教授的大力帮助,能够在千里之外窥探到嘉靖《宣府镇志》更为详细的信息。根据程杰教授的抄录,可以得知其中的两枚印章为“杭州王氏九峰旧庐藏书章”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有了清晰的印章,这部书籍的收藏地点和流转关系马上清晰了起来。</p><p class="ql-block">红色栏格纸条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另外,从程杰教授的辛苦抄录中,发现一张重要的红色栏格纸条,有更为详细的书籍收藏介绍。由于记载详细,书写者可能是经常代王绶珊购书的书商朱遂祥。王体仁(1873-1938),字绶珊,以字行于世,享年65周岁。王绶珊是盐业总商,同时是一位藏书家,经营盐业殷实的家底让收藏古书奢侈的爱好成为了现实。王绶珊买了杭州藏书家族丁家的九峰居,将其辟为自己的藏书楼,改名为九峰旧庐,将部分珍籍储上海,后长居上海。他性喜藏书,买起书来,遇到珍贵古籍出手很大,常委托书商朱遂祥采购稀见古书,往往是几万银元、十几万银元一口气买。王绶珊自1927年收购旧书开始,至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十年之间共用去购书款50万元银元(1930年一银元在现代相当于大约600多元),被称为杭州藏书第一人。</p><p class="ql-block">王绶珊的《九峰旧庐方志目》记载地方志收书2000余种,不断通过广告征集,其收藏中有多部国内孤本,可以和当时北京图书馆并驾齐驱,是其他私人藏书家所万万不及的。</p><p class="ql-block">但是突如其来的全面抗日战争将王绶珊彻底击垮。文章《抗战记忆:杭州沦陷八年小记》有如下记录:“盐桥王绶珊,居田家园,竭数十年之心力,搜购全国省府县志几备,寇至,不能携以走,庋于园中一室内,筑墙以蔽之,日寇占其屋,疑其中有宝藏,梯而视之,则皆书,投一炸弹,墙倾屋圮,8年之中,雨淋日炙,胜利归来,无完帙矣。绶珊以此忿死。文物上损失甚大。”1938年,因饱受战争重创,王绶珊抱憾去世了。几年后,九峰旧庐所藏之书也渐渐流散了出来,其中地方志被被购入南京地湖所作为馆藏资源,竺可桢在古籍拯救过程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竺可桢(1890-1974),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51年,竺可桢在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时,为充实馆藏,巨资购入了王绶珊全部地方志。《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志》有讲述:“1951年2月,经竺可桢与著名收戴家王绶珊的后人多次协商,派助手楼茂桐将王氏所藏地方志2628种24934册以3亿元(相当于3万元人民币)全部购回,存放我所,成为我所首批珍贵馆藏地方志。”由于竺可桢对王氏地方志的保护,对地理湖泊研究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更挽救了王氏面临流离失所的文献。</p><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国家珍贵古籍嘉靖《宣府镇志》,在南京地湖所已经静静地躺了73年了,我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将珍贵古籍线索提供给广大历史学者,给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带来新的研究切入点。希望这本珍藏书籍经过数字化重新搬上电脑荧幕,既保护古籍,又能够让更多人学习到张家口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高彩蛟,张家口宣化人,中共党员,中国古籍保护协会会员,古籍数字合成对校法发明者,《正德宣府镇志》《嘉靖宣府镇志》点校者。</p> <p class="ql-block">启蒙教育阶段,朝廷会在大的官堡设社学,延师以教民间10--15岁子弟,但学校数量很少,宣化城内有南关社学(在桥西关厢中)。民办官助义学数量也不多,城内有清朝宣化府义学(原上谷书院)、宣化县义学4所(分别在乡祠、米市街和崇善寺街及南关社学改的义学,南关义学办学经费主要来自督学李应鹰所捐16.3亩水田)。民间以私学、私塾为主,会根据受教程度及交纳学费情况进行多轨教学。但能接受教育的毕竟不多。对多数人而言科举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之一,再想继续学习就要进入正规的儒学了,私塾和书院只能是考举人前可以读。孔乙己关于“茴”字的四种写法,不是笑话,而是学生必备的技能。因为古人用毛笔书写,从美观角度而言,通常每个页面,尽量避免出行重复的字,如无法避免,则使用不同写法,文字会兼顾表意、象形、表音,会出现今天我们说的通假字。同时考虑排比、对偶、韵脚,遣词造句会与现代不同。有时一些偏旁位置的变化,词义不变,象形会有区别。同时出于避讳的目的,会出现缺笔等情况。如果出行皇、帝、圣、敕、谕等字,必须另起一列,高出正常文本两格书写。古人文章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竖排,且没有标点,识文断字是最基本的要求。张志奇《征建柳川书院启》短短543字,用典15处,提到人名9处,涉及宣化历史人文地理5处。我在点校时直叹文采飞扬,美文。如:“子翼子鸾,列云台而卧丹壑;文卿文盛,光绣斧而重名藩。”子翼:寇恂,字子翼,东汉上谷昌平人;助汉光武帝刘秀一统天下,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第五位。子鸾:公孙凤,字子鸾,晋朝上谷人;隐于昌黎之九城山谷,弹琴、吟咏陶然自得。文卿:崔彧,字文卿,元朝弘州奉圣人;集贤侍读学士后拜御史中丞、刑部尚书,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追封郑国公。文盛:李衍,字文盛,明朝隆庆卫人;景泰进士;曾任河南巡抚(兼衔为御史),户部左、右侍郎,总督关陕军储兼赈济事,户部尚书。“绣斧”汉朝指御史。饱读史书,名不虚传。 古代学校是分文武的,官办学校通常附建于文(武)庙。宣化从元初就开始办学,元朝宣府即有学校。元代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曾有诗《宣德府文庙古桧》:“灵株旧植鲁宫墙,枝干盈盈接太行。冰雪高寒今节掺,云雷参错古文章。河津此日索舟楫,廊庙他年待栋梁。曾与群龙近华盖,九天朝日正苍凉。”宣化武庙也是元代旧址重建。元景贤书院是宣化最早有记载的书院。明清官办学校有两类:一是国学(国子监),学生称监生;一类是儒学,即府、州、县学,学生称诸生(廪生、庠生或生员),诸生可以通过选拔程序进入国子监,称作贡监。举人入国学,称举监;品官子弟入国学,称荫监;捐资入国学,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被任命为官员,也可直接参加乡试或会试。举人就可做官;秀才任官员则是特例,需捐官或推荐后考授。府学、州学、县学区别是:1经费来源不同,谁办学谁出钱。2负责人级别不同。明朝:府学设教授(从九品)1人,训导(未入流)4人;州学设学正(未入流)1人,训导3人;县学设教谕(未入流)1人,训导2人。清朝:府学设教授(正七品)、训导(正八品);州学设学正(正八品)、训导;县学设教谕(正八品)、训导;都是各1人。清朝教职期满,优秀者可选任知县,且多数由新科进士担任,明朝鲜有进士任教职。3招生对象不同,都司学是面向下属所有卫所户籍人口招生,蔚州、保安州、延庆州的州民不归都司管,但也可报名;府学是行政区域内;卫学是以本卫军户为主;县学也是本行政区域。4是学生的规模不同,府学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按名额区分为大学、小学。5是增广生(附生)名额不同,附生与廪生名额一样。6是贡生的名额不同,明朝:府学每年2人,州学2年3人,县学每年1人,选拔进入国子监。清朝几经变化,乾隆七年定十二年拔贡一次,府学1名、县学1名。明朝宣化有万全都司学,在文庙内(小东门张家口二建公司附近),共有殿堂房舍149间,围墙周长600余丈,按府学对待。有宣府右卫学(四中附近)、前卫学(钟楼东街)、左卫学(草场后街),按县学对待。清朝有宣化府学。康熙三十二年前沿用万全都司学名称、地点,设置宣化府后,改称府学。有宣化县学(附建在府学内,康熙三十二年设)。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七月宣化知府李肇南,将其搬迁到大北街的李镇抚街南侧。1903年初,宣化当年开办中学----宣化府中学堂。1905年,9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废除科举,停办宣化府学、县学。学校经费和编制(以清朝为例)。每年财政只负担人头费:府学教授俸银45两,县学教谕40两(与知县相同)。其余人员:斋夫(差役)3人(12两/人年),门斗(看门、管库)3名(7.2两/人年),膳夫2名(6.67两/人年),儒学员工工资高于其它衙门差役(6两/人年),但存在地区差别。查乾隆年间的赋税册,发现当时宣化府所有府学、县学均未设训导。办学的其他经费来源于朝廷划拨的学田收益。宣化府学,有田41顷15亩9毫,年收租银125.2两,收租谷48.1石,米39.9石,黑豆5石。另外有以大石征收需要纳税的租谷51.9石,稻米1.1石,米五斗,豆1.2石。宣化县有学田4顷40亩,每年以大石征收需要纳税的租谷53.8石,稻米1.5石,米五斗,豆1.2石。儒学学生称秀才,只要考中例免差徭。廪生(正式考中的学生),由学校代发给每人每年廪粮银3两2钱,这钱很可观,因为当时各衙门的吏员年薪是6两白银,那是一家老小的收入,当时能耕种的土地每亩不过1两出头。家庭贫困者,学校再给补贴。如果违犯禁令,小错由教官责惩,犯罪提交省级学政,除名后治罪,地方官不得擅责。古代没考中秀才无论老幼均称童生,诗云:“读尽诗书五石担,老来始得一青衫。佳人问我年多少。</p><p class="ql-block">请看下集</p> <p class="ql-block">下集</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二十三。”儒童入学考试每年一次,以清中叶以后为例,考四书、经文各一、五言六韵诗一首,取消了过去的策论。清朝刑部尚书魏象枢崇祯八年考秀才,考场是宣化上谷书院后的贡院,考官是巡按御史梁云构,考中蔚州儒学附生。招生名额,是在保证在校生总数不变情况下确定,也就是说除非原有廪生考中举人或考核后被淘汰、或因生病、丁忧等其他原因离校,空出的名额。因此竞争非常激烈,也可能出现几年不招生的情况,因此学校设同等数额的增广生,这些人可以入学,但没有廪粮银,所有费用自己负担,名单附在正式学生后,所以又称附生,连续考核优秀的可推荐优先补廪生名额。所以有些人考上的也许是附生,也可以申请困难补助。为了弥补儒学招生指标太少,书院应运而生,书院师资力量会更强,会聘请多名老师分别讲课。私塾也就有了一定的市场,特别优秀者与书院学生一同参与考核。还有一类对于学习不好,但家里有钱的人,类似于今天想上重点中学的孩子“分不够,钱来凑”一样,附生有一定比例是可以花钱捐的。这些捐资入学的也有了生员的身份,有些人的天资注定是不可能考中举人,或是选为贡生的。在儒学待上几年,再花钱可以捐监,进入国子监读书。在国子监待上两三年,可以捐个七品小京官,到了清中期后,官员太多,即使中了进士,成绩不是很优秀,再没有关系,即使下令以知县用,也需要候补几年或20余年,但捐官的人可以再花一笔钱捐个“即捐即用”,马上就能走马上任。最高可以捐到四品的知府,前提是必需有担任知县或知州实职经历,这就需要先安排到边远地区完善履历了。捐官后,也是需要考试的。考不上的人怎么办?清朝有些人往往会先找个衙门去作编外笔帖士,然后考试入编作低等笔帖士,然后再捐官,完美的通过考公上岸。学校授课以教官为主,明朝巡抚、巡按御史有督学之责,所以公务之暇都会到都司学讲课;也会请进士出身的在职或回乡官员、知名人士来讲课。这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学校考试有月课、季考、岁试,平常考核四书文、试策论及大清律刑名、钱穀重要条目。岁试书一、策一、诗一。明朝巡按御史任期一年,任内必须考核学生一次;清朝提学官任期三年,两次考核诸生。优秀者才有参加乡试资格,末等者降等(如廪生降为附生,附生降为青衣),取消本科考举人资格,重者除名。崇祯十一年,宣大御史张宸极主持岁考,魏象枢一等第一名,正式成为廪生。如康熙元年,魏象枢丁忧期间应蔚州知州郑牧民之邀,在州学的“愿学堂”讲授四书、五经11次,我曾点校、注释过这11篇文章。从《子曰学而时习之》开篇,到《孟子曰仁,人心也》结束,在教授儒家思想时,也体现了他自己的理念,如做人第一,学贵在用,终身学习,自省自律,扬善去恶,下苦功夫,克己复礼,注重名节,秉持中正等等。明朝就有课外补习,如都司学生李经,父亲李徽世袭宣府前卫指挥佥事,官至万全都司都指挥佥事,掌万全都司印,兄李绂袭职指挥佥事,升署万全都司都指挥同知。正统四年探花后来的礼部尚书倪谦,曾任皇帝老师,天顺四年犯罪发配宣府独石口,在李绂运作下,倪谦来宣化城作寓公,兼为李经讲授学业。在倪谦指点下,李经学业大有长进,得到叶盛赏识。明清三年一大比,大比之年以前,生员要参加提学官主持的乡试资格考试。科考成绩列人一、二等的生员,就获取了参加乡试的资格。书院学生和未入学的童生也可参加乡试资格考试,考试由提学官(明朝巡按御史)主持,考书、策、诗三场,特别优秀者,以“充场儒士”名义参加乡试。如果考不上,想进儒学,必须重新参加岁考。崇祯九年、十二年魏象枢两次参加乡试资格考试,主考分别是巡按御史林铭球和秦廷奏。第二次考试仍在宣化贡院。尚书魏象枢曾巡察直隶,在宣化府的上谷书院驻扎办公达一个月之久。公务之暇作诗《巡察至上谷书院》,诗曰:“当年文战此闱中,桃李栽培荷两公。驽质敢言空冀北,凤鸣窃幸附河东。再瞻题句心增感,回想师门道不穷。五十余年承简命,重来故里一观风。”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各省诸生在省城(或布政司所在城)贡院举行,称秋闱。明朝蔚州学生多在太原府考试,其他人参加顺天府考试。万历四十一年特旨:在此之外,另编“旦”字号考试,再单独给万全都司3个举人名额。清朝后先是参加顺天府考试,后改为参加直隶考试。考试分三场连续进行。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为第二场,十五日为第三场。初场考《四书》义三题,《经》义四题。(《四书》以《朱子集注》为主,《易》以《程传》为主、《朱子本义》、《书》以《蔡氏传》及《古注疏》为主,《诗》以《朱子集传》为主,《春秋》以《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为主,《礼记》以《古注疏》为主。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止用陈澔《集说》。二场考论一题,判五题,在诏、诰、表内考一题。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题。乡试采用密封卷。试卷之首,书三代姓名及其籍贯年甲,所习本经,所司印记。以下为弥封线,线上有编号作三合字。答题内容文字中回避御名、庙号,及不许自序门第。考试者用墨,交卷后密封。由工作人员用朱誊录,供阅卷。判卷主考用墨笔,同考用蓝笔。全国每次大约取300余人,考中者称举人。会试,乡试次年(辰、戌、丑、未年)二月(乾隆间,改会试三月,殿试四月)。如果国家遇有重大喜庆,皇帝回加开恩科。各省举子进京参加会试,属相中有角的都是大比之年,还有就是狗长犄角----羊相,也可以考进士。《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千古流传,人们认为穷书生进京赶考,穷困潦倒。可能隋唐刚开始开科取士是有过,明清真实情况却是:举人参加会试每人给盘费银5两(这是接近县级衙役一年的收入),而且可以免费乘坐驿站提供交通工具(即所谓公车上书的由来)和住宿;还有就是进京前当地官员、乡绅会组织送行宴,送给一大笔车马费作人情。嘉靖皇帝继位,与民同乐,开出赏白银的单子:公侯驸马伯每人30两,文武官员一品二品25两,三品15两,四品12两,五品10两,六品8两,七品6两,八品九品4两,杂职3两;看看《明实录》,皇帝赏有功将士银几两的记录很多,初读我曾惊讶不已,人们还是愿意相信传说。会试分三场连续进行,日期、场次、考题、密封与乡试基本同。稍有变动的是考生以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分科,每个考生选一经;《春秋》以《左氏》为主,参用《公羊》《谷梁》。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考试文章固定用八股文,其特点:1是仿古人语气,2是排偶对仗。所谓八股文:即每篇开始以两句点破题意,称为“破题”;然后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称为“承题”;接着转入“起讲”,即开始议论;后再为“入手”,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包括起股(起比、提比)、中股(中比)、后股(后比)、束股(束比)四部分。末尾又有数十字或百余字的总结性文字,也称大结。从起股到束股,每组都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廷试(殿试),会试次月初一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者分一、二、三甲张榜公布。一甲3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没有固定人数,每科少则百余人,多则400左右。因皇帝主考,故称天子门生。宣化明朝中进士13人,分别是王敏,倪岳,李经,张镗,孙世芳,张濂,张廷槐,钱澍,崔玺,胡载道;杨百之,景嵩,葛鴊。清朝中进士17人,分别是王天鉴,胡以温,魏允升,姚文光,黄鼎楫,刘廷理,黑天池,张元怀,姚廷祐,郭家英,权天鉴,袁秉义,张廷弼,孙厚德,姚士鹏,高步蟾,阎廷弼。天边月桂年年在,不是神仙孰敢攀。武科。宣化武学附在武庙。考中者即武秀才。武科科举制度与文科相同。明朝武科考试屡次变化。天顺八年,由各级官员举荐通晓兵法、谋勇出众者,各省巡抚、巡按御史、布政、按察、都司等三司,会同直隶巡按御史考试。选中人员,兵部同总兵官于帅府(总兵公署)考试策略,教场考试弓马。答策二题,骑中四矢、步中二矢以上者为武举中式(相当于武进士)。骑、步所中半者,称为武举。成化十四年,仿文科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十七年,定三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正德十四年定,初场试马上箭,以三十五步为则;二场试步下箭,以八十步为则;三场试策一道。子、午、卯、酉年乡试。巡按御史于十月主持乡试,次年四月京城会试,中式武举要求边镇占60%。万历三十八年定武进士定额为百名。崇祯四年,武会试榜发,朝野议论作弊,只得重新组织会试,皇帝亲自殿试,武举殿试自此开始。考中者赐为武进士,明朝天启以前会试考中者称“兵部中试武举”。明朝,宣府、大同二镇的武举在宣府考试,由巡抚、巡按御史和总兵官主持,通常录取名额为60人,名额多,秀才、士兵、武将都可参加,有连续三科考中武举(三科武举),只要能考中,就会升职。明朝武进士135,最好成绩是崇祯甲戌科武探花甄奇英。中武进士前属于官员或世袭官员的有30人,级别最高的是正三品指挥使文锦、张镇、陈国保等。通过科举途径,武学生员考举人后中进士者19人。清朝,乡试、会试大比年份与文科一致。宣化考生乡试在顺天府。乡、会试考试科目一样。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在校场举行。三场考策2题、论1题,为内场,按文科例。乡试由顺天知府及内大臣、大学士、都统四人主持。内场考官,增加翰林官2人。会试由兵部侍郎主持。殿试,皇帝先阅骑射技勇,第二天考策文。取状元、榜眼、探花等进士。清朝到雍正年间,宣化共有66名武进士,成绩最好的是万全籍宣化人武生袁秉敬,雍正癸丑科榜眼。这个袁氏家族中武进士袁士弼曾任四川建昌总兵,袁士林、袁士杰、袁秉诚、袁秉敬曾任参将。入学读书可能因自身和家庭条件而异,但是可以创造条件学习。终身学习是儒家的精髓,是时代的要求,既是好的习惯和做法,又是好的方法和技能。终身学习,贵在坚持;知行合一,贵在自觉;知易行难,贵在落实。</p> <p class="ql-block">白宝/塞外笛王“吹破天”</p><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40年代,中华大地上先后出现了两位天才的民族音乐家,像两颗璀璨的星星分别闪烁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一位是江南的二胡演奏家华彦钧(阿炳)(1893--1950),另一位是塞北的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吹破天)(1904---1987)。出生在江苏无锡的华彦钧以一曲《二泉映月》红遍神州大地,家喻户晓。阿炳的故事连同他的作品,以不同形式被搬上不同的舞台,享誉中外。而作为同级别的笛子大师冯子存的故事却显为人知,甚至就连生他养他的故乡张家口人也知之甚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差异的现象,和宣传力度有着很大关系。华彦钧生活在文化发达、美丽富庶的江南水乡;而冯子存生活在文化落后、土地贫瘠的冀北塞外。因此,我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文艺爱好者,有义务也有必要宣传一下家乡这位全国顶级的笛子大师“吹破天”。</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吹破天”,是我国著名北派笛子演奏代表冯子存的绰号,和南派笛子演奏代表陆春龄(1921—2018)齐名,素有“南陆北冯”之称。光绪30年(1904年)冯子存出生于直隶省宣化府西宁县(1913年改为阳原县)东井集镇西堰头村的一户贫民家里。天生就有着很高艺术天分的冯子存,从小受到家乡音乐的熏陶,以及受擅长吹拉弹唱哥哥们的影响,十多岁就学会了“哨枚”(北方人对吹笛子的俗称)。当时,西宁县在宣化府域内贫穷是出了名的,讨吃要饭的很多,西宁被人们噱称为“棍县”。在这片古老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除了靠天吃饭的农民,就是被称为“毛毛匠”的手艺人。上世纪20年代初,阳原县连年遭灾,收成不好,为了养家糊口,一大批外出谋生的人们,踏上了“走西口”的遥途。冯子存和哥哥跟随逃荒者,一路向西,风餐露宿,爬山涉水,来到了当时相对富庶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在河套的短短四年里,他的皮毛手艺没学会多少,倒是学会了当地流行的“二人台”“爬山调”“漫瀚调”,这些曲调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笛子演奏素材。河套再好,终究也不是自己的家乡啊。1925年,冯子存决定带着“二人台”音乐回乡发展。返乡途中,和哥哥走散,冯子存阴差阳错地来到了尚义县(该县在1934年成立之前,隶属商都县)。正是这一差错,对冯子存后来的笛子演奏发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尚义县,地处坝上高原,属于乌兰察布草原南缘。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交融的地带。紧临内蒙的兴和、商都,是张家口地区受内蒙古东路“二人台”影响最大的一个县,有别于河套地区的西路“二人台”,这给冯子存学习东路“二人台”曲调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从西口来到尚义的冯子存,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营生,只好为当地的一户财主家放羊。草原上牧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人打扰,是习练笛子的最好场所。坝上农村,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庙会赶集都有“二人台”戏班的身影。冯子存在尚义牧羊期间,受到了极好的“二人台”音乐熏陶,常常被东路“二人台”优美动听的乐曲吸引得废寝忘食,并发誓一定要学会东路“二人台”。一支陪伴了他多年的笛子,笛管道道裂缝,笛身丝丝缠绕,吹出来的“二人台”,缺乏应有的味道。没钱购买新的笛子,心灵手巧的冯子存就亲手制作笛子,在杨树都很少的北方,找支竹竿,谈何容易啊。恰好他的牧羊鞭是一根老旧竹杆,冯子存就地取材,在竹鞭杆上画出分布均匀的六个吹孔位置,再用烧红的炉条烫开孔,这种自制的“土笛子”成了他吹奏“二人台”的最好乐器。在辽阔无银的坝上草原,一边牧羊,一边练习“二人台”小曲,是冯子存度过的一段最难忘的时光。如果白天耽误了练习,晚上就偷偷遛出来,来到村里的“光棍”人家,和几个吹拉弹唱的爱好者共同切磋“二人台”,常常是一“闹腾”就是大半夜。在牧羊的这段时间里,他就学会了《五哥放羊》《挂红灯》《打连城》《打金钱》《打樱桃》《走西口》等“二人台”的传统经典曲目。</p><p class="ql-block">初步掌握了东路“二人台”吹奏技巧的冯子存,对“二人台”的喜爱越发不可收拾,走得也哼站得也唱,简直就像着了迷,一有功夫就哨枚,他认为“二人台”乐曲是世上最动听的音乐。经过自己披星戴月的苦练,再加上当地老艺人的指导,很快他就在尚义小有名气了,并且经常在舞台上表演“笛子独奏”。在民族乐器家族里,过去笛子一直是以伴奏的角色出现的,是冯子存先生首次以独奏的形式把它搬上艺术舞台,这样大大增强了笛子的表现力。可以说,这是他对改良笛子演奏形式的最大贡献。他借鉴了“二人台”音乐中笛子的“滑、揉、抹、剁”的演奏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唇、舌、指、气、合”五大完整演奏技法体系。他还根据东路“二人台”乐调,编创了《喜相逢》《五梆子》《万年红》《西江月》等独奏曲,至今这些曲目仍是笛子曲中的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有了名气的冯子存,饱尝凄风苦雨的他再也不给财主放羊了,而是选择了靠“哨枚”吃饭,和几个艺友搭伴,走挨村沿街卖艺这条路(类似阿炳的经历)。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特殊的求艺方式,造就了一代笛子大师----冯子存。坝上地区风沙迷漫,气候寒冷,冯子存经常住小店、宿庙堂、饮冰雪、吃冻馍。草原、山沟、高坡都是他卖艺的场所,场院、磨坊、田间都有他演出的身影。他身背一支竹笛走天下,走到哪里吹到哪里,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冯子存除了自己走乡串村,还跟随当地的“二人台”戏班合台演出。随着他的名声远扬,演出地点也不仅仅限于尚义县,他的笛声传遍了张北、商都、兴和、万全、怀安、康保等周边临县。人们夸张道:坝上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六个月。在常年刮风的坝上,为了练习“口劲”,冯子存经常迎着大风吹笛,这是他的一绝,叫做吹“顶风笛”。他为练习能很好地控制“口风”,在煤油灯下,对着灯芯吹,竹笛声声,灯火不灭。如果没有极深的底气和极好的“口劲”,是不可能掌握这些独门绝技的。为此,百姓们送了他个绰号——“吹破天”。</p><p class="ql-block">在1949年全国解放之时,冯子存一直是以民间艺人的身份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直到1952年,年近50岁的冯子存才逢阳光雨露,人生才有了转机。当时,察北专区在专区驻地张北城举行全区文艺汇演,冯子存有幸作为尚义县的代表参加了演出。这次演出,一炮打响,一曲走红,随后被抽调到“察北文工团”担任笛子演奏员,从此他离开生活了近30年的第二故乡---尚义县。1953年,在“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上,冯子存再一次以河北代表队的身份(1952年底察哈尔省撤销,张家口地区划归河北省),参加了演出,演出一举夺冠。他演奏的《放风筝》《喜相逢》两首笛子独奏曲,以高亢的曲调、嘹亮的音色、动听的旋律、丰富的内涵,娴熟的演奏技巧、鲜明的地方特色、朴实的音乐形象,征服了同行,轰动了观摩会,轰动了北京城,赢得了音乐专家评委们的一致赞许。同年10月随团赴朝慰问志愿军演出,受到了金日成首相的亲切接见。</p><p class="ql-block">1956年,冯子存先生由“察北文工团”正式调入中央歌舞团,担任笛子独奏演员。没过多久,他就随“中国艺术代表团”赴北欧的芬兰、瑞典等国家为外国友人演出。此时的冯子存,比一生靠卖艺为生的阿炳不知要幸运多少倍。</p><p class="ql-block">冯子存担任中央歌舞团独奏演员后,由“民间艺人”到国家“专业演员”的这一变化,对他来说不单单是惊喜,更感到的是突然,人生角色转换之快,甚至有些不适。以前求生买艺到处流浪,受冻挨饿,卖艺场所不是田间地头,就是山沟野台。如今则出入于大都市、大剧场、大舞台,为国家领导人和港澳同胞演奏。这一切一切,他简直不敢想象。常常暗思,多亏赶上了新社会的好时代,要不然至今仍是个沿街卖艺的流浪汉。</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夏天,中央歌舞团准备为冯子存编辑出版一本笛子曲选集,委托团里的乐理高手为冯老记谱,尽管冯老一遍又一遍地吹曲,记谱者一遍又一遍地记,怎么也写不出冯老先生演奏的那种“味道”。经过编者和冯老的反复修改,《冯子存笛子曲选》于同年11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集子分为两个部分,共选取了冯老先生的16首乐曲。第一部分选了10首:分别是“喜相逢”“放风筝”“对花”“农民翻身”“闹花灯”“五梆子”“柳青娘”“春耕”“耍女婿”“黄莺亮翅”,这10首曲子大部分都经过了冯子存的加工改编,适合独奏表演时选用。第二部分选了6首:分别是“盼丈夫”“南瓜蔓”“进兰房”“小开门”“连城拜年”“红桐山”,这6首曲子技巧比较简单,可供初学者作练习曲用。不久还为冯子存灌制了留声机唱片。1964年,名声鹊起的冯子存被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并兼吹打教研室主任。期间,他培养了刘森、马宝山、曾永清、陆金山、杨明、涂传耀、郭鸿五、王湘等一大批著名笛子演奏家,并把北派笛子风格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这一切使他感到自己好像年轻了许多,意识到自己真正迎来了艺术的春天。冯子存认为,作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应对人民、对历史、对艺术要高度负责;不论是在农村的简陋场所,还是在都市的大舞台,都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演出。每逢歌舞团到工厂、下农村、去边疆等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时,他总是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1969年因战备疏散人口的需要,65岁的冯子存从北京回到了他阔别多年的阳原老家。回到农村的冯老,仍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保持着笛不离手、手不离笛的习惯,主动为家乡的父老演奏。一时间,冯老先生的家里成了乡亲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俱乐部”。 1976 年“文革”结束后,72岁的冯子存又重新回到了首都北京。此时,他年事已高,早已超过了退休年龄,但他还是主动要求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余热。组织上安排他参加了街道社区工作,空闲时带带徒弟,教教学员。冯子存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从中央到地方,从工厂到农村,从学校到部队,从专业到业余,经冯老先生指点过的“弟子”可谓桃李满天下,我市笛子演奏员朱世平便是其中之一。1987年冯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终于放下了他手中那支心爱的笛子。冯子存先生在六十多年的笛子演奏生涯里,为我国笛子演奏事业开拓了新的前景,使笛子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现代舞台上。冯子存,这位国家顶级笛子演奏大师,为使了塞外“二人台”这朵艺术之花开的更加鲜艳,倾尽了他的毕生心血。他既是“二人台”音乐的传承者,也是“二人台”音乐的弘扬者,更是“二人台”音乐的改良者。他是张家口的骄傲,也是河北的骄傲,更是中国民乐界的骄傲!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p> <p class="ql-block">查阅1922年版《宣化县新志》:“清真寺五处:一在庙底,为南清真寺,清道光年间移建;一在钟楼北,为北清真寺,清道光年间新建;一在后府街,为中清真寺,清道光二十四年新建;一在南关观音后街,清同治七年修;一在南关东土关,清光绪十七年修。”在此为大家介绍最具代表性的——南清真寺。《新志》又记:“以上五处,惟南清真寺为最先。创自明永乐初年(1403年),原在口北道署后街。厥后户口日繁,地址陕隘,乃于清道光年间移建于庙底。”志书中有关宣化清真寺最早的记载则是清康熙版的《宣化县志》:“清真寺在道署西,回回庙也。”又记:“清真寺(北寺)回回买民房改建,在钟楼北。”“位置”之疑就位置而言,南清真寺在庙底街,北清真寺在钟楼北街,一东一西几乎相对,何言南北哪?难道古人辨错了方向吗?其实事出有因。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移建清真寺碑记》记载:“於口北道宪衙署相倚”。又据清宣统三年(1911年)《南清真寺重修碑记》:“我宣南清真寺创自前明永乐初年,原於口北道署后街。厥后户口日繁,旧址狭隘,乃於道光年间移建本寺于此。”这里提到的“口北道宪衙署”和“口北道署后街”方位在今天的宣府大街(牌楼西街)得月楼饭店位置。《移建清真寺碑记》又记:“皇清康熙之六十一载(1722年)复施建北清真寺於坎地第。”与牌楼西街的清真寺一南一北,就位置之分,至今民间仍以“南寺”“北寺”相称。“名称”之疑南清真寺民间又称“南大寺”、“南寺”。明代地方志两部《宣府镇志》中都没有查到有关清真寺的记述。清康熙版《宣化县志》才有了记载。但是南清真寺中保存的5幢石碑,2幢明代,3幢清代是十分难得的历史文物,是重要的历史遗迹,是珍贵的文史资料。见证了清真寺的创建、修缮、迁移、重修的历史事件。同时证实了南清真寺的名称变化。碑文记载清真寺创建于明永乐初年(1403年)。正德十四年(1519年)重修,嘉靖二年(1523年)立《重修礼拜寺记》碑,证实创建时名称为“礼拜寺”,沿用了一百多年。天啓六年(1626年)回民出身的镇朔将军杨应瑞再修寺院。立《重修清真寺碑记》碑,此时“礼拜寺”已经改名“清真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新建北清真寺于钟楼之北。此后,才有了“南清真寺”、“北清真寺”之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立《南清真寺重修碑记》碑,“南清真寺”之名已使用了二百多年,并沿用至今。迁移重建关于南清真寺的迁移《移建清真寺碑记》碑中叙述的非常清晰:“南清真寺传延既久,教人繁滋,欲为广建,无乃地基,於 口 北道宪衙署相倚,地址下湿,水无所归,善官为邻,不能施展。亦且殿宇损坏,墙壁倾颓。”“适有教中人等先为首倡,各出己资”,购买庙底街三元宫及民房一百四十余间,“屋宇高大,基址广阔,正可移建。”但购房过程中的一场官司,让官府颁发了《移建清真寺右谕通知》,指令:“即将旧有南清真寺大门及匾额、大殿、望月楼拆卸,改建新房,……移改大殿、望月楼、大门、用房。”移建工程:“於道光元年间即为起建,工程浩大,非一人一力可观,教民劝解清囊,同襄盛举。”迁移重建后的南清真寺“巍峨一时,金碧辉煌。黝垩丹漆,制度精工,恢宏于昔,越至咸丰之四年而告竣弟。”历时33年之久。新寺宏大移建的南清真寺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房屋多样,结构复杂,装饰精美,为大型古代建筑群。坐西向东的二进四合院,总占地面积4420平方米。是全国百大清真寺之一,与北京牛街礼拜寺、包头清真大寺合成为北方三大清真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房屋样式有:歇山式、悬山式、卷棚式、硬山式、攒尖式等结构,以及明代大式、清代小式的不同做法。建筑类别有:大殿、配殿、厢房、耳房、山门、旁门、楼阁、迴廊、石桥、围墙、影壁墙、八字墙、牌坊等。寺院建筑布局合理,规制有别,高低不一,错落有秩,成为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是宣化保存最完好的宗教建筑。碑文中可以看出移建南清真寺时使用了大量旧寺的材料,新建的寺庙大门保留了许多明代的做法,脊瓜柱两侧加插手,博缝板上挂垂鱼,抹角斗栱等都体现当地明代建筑的民间做法。大殿是全寺的核心建筑,又称“礼拜堂”。高大宽敞,前后均出抱厦,构成勾连搭结构。按古代建筑“四柱为一间”的说法,大殿多达81间。面阔27.6米,进深24.4米,建筑面积达到662.5平方米,可见其规模之大。后抱厦竖立4根通天柱,建成二层望月楼,出奇之处在于4根通天柱升到二层变成八角形攒尖结构,其建筑结构的巧妙结合令人赞叹。在南清真寺门前还建造了一座四柱三间的过街牌坊,高大宏伟,正面为“清真古教”,背面为“万古流芳”。再现辉煌数百年南清真寺历经风雨,多次损毁,又多次修复,碑文中多有记载。十年动乱的“文革”时期使南清真寺遭到了最严重的破坏,省心楼、望月楼、迴廊、影壁、石桥、牌坊均被拆毁。寺庙房屋改做它用。改革开放,百废待兴,2004年在政府拨款,教民捐资,南清真寺开始大规模的修复。重建了省心楼、望月楼、迴廊、影壁、石桥。望月楼是清真寺中的标志性建筑,飞檐翘角,秀丽轩昂,是全寺最高的建筑,通高16.8米。历时3年,南清真寺再现了历史风貌。</p><p class="ql-block">2007年11月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大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协会会长陈广元大阿訇亲临古寺,与千余穆斯林群众,欢聚一堂,共庆盛典。笔者作为古建专家参加了这次修复工程,并为这次修复工程撰写了《重修南清真寺碑记》。2005年5月5日,宣化区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4年后对南清真寺的又一次大规模修缮,修缮后的南清真寺再一次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至今南清真寺已经历了621年的历程,成为宣化保存年代最久的古代建筑。</p><p class="ql-block">文化特色2002年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章大可先生专程考察宣化南清真寺,对大殿的雕塑大吻、雕塑大脊,伊斯兰文木雕窗扇给与了高度评价,认为在国内也是绝无仅有的珍贵遗存。</p><p class="ql-block">2007年6月10日,第二届“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组织25个国家的驻华使节走访了古城宣化,部分伊斯兰国家使节专访了南清真寺,对寺院建筑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南清真寺是多元文化相互影响、借鉴的建筑典范,随着岁月变迁,伊斯兰文化在与当地文化相融合过程中,整体上符合汉式传统建筑的布局与结构,但又体现出伊斯兰建筑的特征,将自己的文化凝固在建筑之中。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宣化时恩寺宣化的地标性建筑是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中的清远楼(钟楼)和镇朔楼(鼓楼),展示着宣化古城历史的辉煌。登上镇朔楼一眼望去楼下西北方向一座宏伟的佛教寺院十分瞩目,一种探寻一二的想法油然而生,游览古寺了解历史的冲动,促使你会直接下楼直奔而去。初探时恩寺步行50米一座华丽的山门立在眼前,红墙灰瓦,巨大的“佛”字让你肃然起敬。“时恩寺”大匾金碧辉煌,走进山门大肚弥勒佛笑脸相迎,韦陀菩萨手持金刚杵立于身后,四大天王并列两侧,怒目圆睁让人畏惧。踏进寺院,优雅僻静,宽敞的院落,左侧地藏殿,右侧观音殿,两两相对,殿堂不大略显精致。正面则是大雄宝殿,庑殿顶建筑显示了高规格的等级,宽大的殿堂,宏伟壮观的规模显示出了不凡的地位。大殿东侧建药师殿,大殿西侧建弥陀殿。殿堂也是宽敞,殿内供奉着称之为东方琉璃光如来的药师佛祖和称之为西方无量寿佛的阿弥陀佛。整座寺院整洁肃静,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美观,有的大而宏伟,有的小而精致,不拘一格。大殿的庑殿顶,山门、配殿的硬山顶,小殿的卷棚顶,彰显出群组建筑的主次等级。这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所在。历史时恩寺时恩寺大殿有着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其他建筑则是近代修建。查询地方志,明、清两代宣化城内的寺庙众多。据1948年北京辅仁大学教授,比利时人古罗达斯(贺登崧)撰稿的《宣化市宗教场所的全面调查》记载,宣化城内有各类寺庙198座。这是1948年的宣化时恩寺大殿。正德版《宣府镇志》记载:“时恩寺,都察院东,成化年建,弘治九年重修。”以后各种《志书》均采用这一说法。1948年《宣化市宗教场所的全面调查》记载:“时恩寺,位置:县厅以东。建筑物:宽敞的院内大部分已荒废,由于内战,难民篷和旧僧房排成一列。供有佛陀像的本堂和供有观音像的很小的西侧堂,仍然存在。佛像:释迦三尊像。中央的释迦像,伴有迦叶和阿难的像。金石:存有弘治七年(1494)的大钟,钟上铭有第四代住持德香的名字。”1993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对时恩寺测绘时,在大殿明间脊檩上发现创建时题记:“大明成化六年七月十二日午时建完。”从而证实宣化时恩寺兴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成化六年建时恩寺早于建清远楼的成化十八年(1482年),晚于建镇朔楼的正统五年(1440年)。从题记可以推测此寺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之后,朝廷重整北部边界,在要镇宣化兴建的重要寺院。根据遗址调查,时恩寺是宣化规模较大的一处佛教寺院,原为三进四合院,建筑布局从南至北依次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东西佛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普贤殿、禅房等。这是1993年的时恩寺大殿及其西配殿。时恩寺建筑 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院的精华所在,即规模宏大,又级别很高。 1、台基大殿台基宽阔高大,东西长19.2米,南北宽12.7米,高0.8米,加上前抱厦台基占地面积318.4平方米,使得整座大殿显得沉稳坚实。 2、大殿大殿为单檐九檩庑殿顶建筑,殿堂宽敞,面阔五间(18.3米),进深三间(11.8米),通高12.1米。整座大殿古朴庄重,气势宏伟。 3、抱厦大殿前出抱厦,单檐六檩卷棚歇山顶,为清代后续之作,以勾连搭形式与大殿连为一体,扩大厅堂空间。抱厦宽度小于大殿,面阔五间(12.96米),进深三间(5.75米),高7.5米。 4、斗栱大殿檐下有单翘单昂五踩斗栱朵,斗栱粗大,具有明代特征。斗栱分为角科斗栱(4朵),柱头科斗栱(12朵),平身科斗栱(46朵)。斗口2.5寸(9厘米)。 5、瓦顶时恩寺的瓦顶为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庑殿顶,又称四阿顶。造型上具有推山小、正脊短、坡度缓、出檐长的特点。二、山门山门为2010年重建,与天王殿合为一体,大式硬山顶。面阔三间(10.4米),进深三间(6.8米),高6.92米。三、配殿</p><p class="ql-block">配殿在大殿两侧,东建药师殿,西建弥陀殿,大式硬山顶,两殿相同。面阔五间(15米),进深二间(5.4米),高6.32米。山门内小配殿两座,东为观音殿,西为弥陀殿,小式卷棚顶,两殿相同。面阔三间(8米),进深一间(5米),高5.5米。时恩寺传承庑殿式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一般只有在皇家建筑才准使用。在民间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庙,文庙里供奉的孔子,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与皇帝平齐,所以孔庙可以使用庑殿式建筑。二是皇帝敕建的寺庙可以使用庑殿式建筑。时恩寺应该属于后者。宣化时恩寺始建于明代早期,为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整顿边防时期在宣化兴建的重要寺院之一。1984年至1996年间,我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郑教燮、祁英涛、扬烈、宿白、黄景略、张忠培、徐萍芳等先后视察过时恩寺大殿,给予较高的评价。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在参观了时恩寺之后曾撰文指出,宣化历史悠久,古代庙宇众多,时恩寺大殿有着十五世纪甚至更早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建议积极保护和维修。1993年7月15日,时恩寺大殿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时恩寺大殿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时恩寺时恩寺大殿位于宣化区鼓楼北街40号,距镇朔楼(鼓楼)西偏北50米处。地理位置:东经115°3′42″,北纬40°36′45″海拔高度616米。寺院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除大殿外拆除了其他建筑。1992年宣化区文保所对时恩寺大殿进行勘测。1993年河北省古建所对时恩寺大殿进行测绘。2004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制作了《宣化时恩寺大殿恢复重修设计方案》。由于原建筑位置部分被占用,时恩寺大殿前移6米,东移4.5米,恢复重建。2005年5月时恩寺大殿修复工程启动,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时恩寺大殿落架维修。投入修复资金119万元。历经二年5个月,2007年10月修复工程竣工。2010年又修复寺院山门、东西配殿和寺庙院落,至此修复工程全部完成。佛教时恩寺时恩寺是宣化保存下来唯一一座佛教寺院。2011年7月聘请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上净下慧长老和其弟子普闻法师来住持管理寺院,弘扬佛教文化。时恩寺是宣化唯一的一座僧住寺院。2013年8月26日时恩寺举行了全堂佛像开光大典。主持普闻法师祝愿:“古刹能够早日重现昔日光彩,钟声长鸣,佛光普照,法界生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十方众生同证菩提,共登彼岸。”时恩寺的修复和保护不仅复原了历史信息,而且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为虔诚的信仰者提供了香火旺盛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更好的促进了社会得和谐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宣化一中</p> <p class="ql-block">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校礼堂坐落在张家口市宣化一中学校园中央。礼堂南侧是逸夫教学楼,北侧是图书馆,西侧为操场,东侧校园绿地。礼堂前现辟为思源广场,设有思源石,新建思源亭等附属物。这座建筑。造型独特,风韵古朴,彰显出岁月的留痕与历史的沧桑。校史溯源清代末期,改革变法,文化教育方面“废科举,办学堂”。《宣化县新志》:“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书院为学堂。”开办了146年的柳川书院奉令改宣化府中学堂,创办新式学校,这可以说是张家口地区开设新式教育的开端。之后学校几易其名,陆续扩建。“校务之沿革,名称:原名宣化府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宣化府中学校。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省立宣化中学校。民国六年(1917年),改称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校。”至今题有“中学校”匾额的学校礼堂保存尚好,成为了宣化一中历史发展的见证。民国元年,北洋大学毕业的乐亭人李大本,出任宣化中学校首任校长。其上任伊始,便扩展校园,主持修建了这座礼堂,成为新式教育的标志。《宣化县新志》又记:“民国二年一月,收有万寿宫作为分校。占用演箭所全部,辟作操场,……于万寿宫后建筑礼堂、教室……扩充网球、篮球各场。三年八月,各室落成,称为本校,以旧校改作宿舍”。之后学校又多次修建,多次易名,至1956年更名为河北省宣化第一中学,1960年,更名为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至今宣化一中已经走过了122年的历程,近30000毕业生走出校园,笔者有幸成为其中一员。礼堂风格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校礼堂是一座近现代建筑。资料可知,始建于1913年1月,建成于1914年8月。是一座带有西方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礼堂坐北向南,东西长27.3米,南北宽18.3米,高度8.8米。面阔9间。正面前廊,砖砌廊柱与传统的木柱廊檐不同。屋顶采用铁质瓦楞板覆盖,又与传统的瓦顶不同。占地面积500.4平方米。就当时来说是一座体量较大,跨度较宽的大型建筑。礼堂的建筑风格与中国的传统建筑有所不同,即不属于梁架式结构,也不是完全西方欧洲风格。是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中国受西方影响,结合中国传统风格的新型建筑风格。正面为10柱9间,墙体全部使用青砖砌筑,门与窗的顶部都采用拱券,窗户为玻璃窗,显示出中西元素的混搭。正面檐廊半圆拱券,砖砌廊柱,均属于西方建筑风格。礼堂纵深跨度达18.3米,采用的三角形梁架,同样是受到西方建筑影响。这类建筑各地都有出现。1905年至1909年京张铁路建的14座车站都是同类型建筑。宣化天主教1927年建的小修道院,1930年建的大修道院也是同类风格建筑。宣化一中礼堂建筑风格更多地体现了西方建筑的形制构造和比例关系。局部形制如:屋檐、屋脊、廊柱、墙面等部位的建筑形式,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这种中西合壁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正是晚清和民国时期西学东用的重要体现。百年历程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校礼堂历经一百多年,多有破损,数次维修,现在保存完好。2008年10月23日,河北省政府以近现代重要史迹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宣化一中管理使用。笔者1965年9月考入宣化一中,当时大礼堂是学校最高、最大的建筑。可容纳全校1000多人的师生开会、看演出。每年的新年联欢会。响应国家号召的上山下乡动员大会,都在大礼堂召开。“文革”时期甚至成为关押所谓“牛鬼蛇神”的牛棚。礼堂前有高大的平台,操场位于其正前方,每天课间操时,体育老师孙玉峰口令洪亮,带领全校学生做广播体操。2004年宣化区文物保管所对其进行调查。2005年宣化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划定保护范围。2007年进一步对其进行调查、勘察、测绘,申报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建立《文物保护档案》。2008年《张家口市宣化区古城保护规划》将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校礼堂列入保护项目。2021年,学校在此开设“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礼堂经历百年,多有损坏,也多有修缮。“文革”期间又遭到了一定程度损毁,也曾一度改作他用。1998年宣化第一中学自筹资金进行了一次全面修缮。首先对风化酥碱的下部墙体进行修复,其次对屋顶、墙面、门窗、地面及正面装饰墙体进行了全面的保护维修。恢复了礼堂的原始风貌,重现昔日风采,使这坐近现代文物史迹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使用。 直隶省立第十六中学校礼堂历来都是学校的主要建筑,是唯一一座保存下来的历史遗存,它记载了宣化地区新兴教育的兴起。见证了宣化一中这座百年老校的兴望和发展。作为教育文化的载体有着承上启下和见证历史的作用,也成为宣化一中的荣耀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座楼,它静静矗立,见证了古城宣化千年风雨沧桑与繁华盛景——那就是朝阳楼。这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是历史的低语,是文化的传承,是城市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拂过朝阳楼的琉璃瓦顶,仿佛能听到百年前工匠们匠心独运的敲击声,它始建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几经变迁从李闯王策马城下,举樽把欢那一袭葡萄盛宴,到慈禧老佛爷西行京西第一府銮驾停驻宣化府热气腾腾的铜锅涮,到海内外贵宾登堂入室品味清真美食,无不让这位老者,默默守候着这片土地的变迁。走进朝阳楼,早点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几十个传统小吃深受八方来客的青睐,百年工艺朝阳楼肉饼更是食客乐不思蜀的首选。御赐铜锅的涮羊肉以其独特的秘制麻将小料,选用纯绿色羔羊肉切片嫩、滑、鲜香更是各国来宾及海内外名人品尝的美味佳肴。室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古典美学的韵味。这里曾是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之地,也是商贾云集、交易洽谈的市井中心。如今,它更成为了展示传统美食文化,还原古城历史的殿堂,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味觉和视觉那跨越时空的文化震撼。百年后的今天,朝阳楼不仅没有被时间遗忘,新一代的传承人更加以开放的姿态拥抱现代文明。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融入了现代科技与创意元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空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朝阳楼,一个名字,一段历史,一种情怀。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坐标,更是心灵的归宿。在这里,你可以触摸到时间的脉络,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也能看见未来无限的可能。百年朝阳,依旧璀璨,邀您共赏这段跨越世纪的美丽传说。</p> <p class="ql-block">张家口市的“三反”、“五反”运动是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开展的,分别于1951年底、1952年初开始,到1952年7月正式结束,历时半年。“三反”运动是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中开展的一场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主要是反对贪污);“五反”则是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资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两个运动交叉进行,相互促进。通过运动,揭露党内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的腐化分子,纯洁了干部队伍,加强了廉政建设有力地反击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整顿了经济秩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节 “三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1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实行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决定》,要求在全国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活动。根据党中央、华北局、省委的指示精神,中共张家口市委立即行动,于当月20日结合本市情况,对“三反”运动作出安排。市委要求各级党组织结合整党整风,先学习“三反”的有关文件,大力进行宣传动员,形成浓厚气氛,为深入开展“三反”运动做好准备。22日,张家口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三次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开展增产节约,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的决议》,并发出《为开展增产节约,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告全市人民书》。会后,成立“三反”运动的领导机构--张家口市节约检查委员会(简称节委会)。市直机关和各区、工厂企业等单位也相应成立节委会及其办事机构。自此,“三反”运动在张家口市全面开展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家口市的“三反”运动从开始到结束,大致可分为检举揭发、“打虎”、处理三个阶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检举揭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运动开始后,广泛发动群众,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形成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和群众威力。各级党组织及节委会通过多种方式,如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召开群众大会等,向广大群众宜传“三反”的重大意义,反复向群众讲明党和政府反贪污的决心,要求广大群众打消顾虑,大胆揭发检举。截止1952年1月9日,各区共召开群众大会156次,到会人员达88700多人次。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显著提高,参加运动、揭发检举的情绪空前热烈。仅在1月9、10两日,全市就揭发检举贪污问题828件。在揭发检举高潮中,出现儿子检举父亲、妻子揭发丈夫,一个人检举揭发40余人贪污问题的突出事例。到1月15日,全市经检举揭发和坦白交代的贪污行为共1070起,贪污金额高达75283万元(旧币,下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检举揭发出来的贪污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工程技术人员勾结承包商,营私舞弊,收受贿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采购人员伪造和涂改单据,以少报多,以次充好,接受贿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总务、会计人员虚报、截留、盗卖公物,勾结私商,收受贿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公务人员出卖商业情报,徇私受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公安人员强借强赊,敲诈勒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税务人员贪污受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机关生产中,挪用公款,搞非法活动,损大公肥小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其他方面的某些干部利用职权贪污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检举揭发出的问题看,贪污分子所犯罪行是严重的。他们中有的克扣工人工资中饱私囊;有的将手伸向广大干部群众为支援抗美援朝而捐献的购买飞机的款物;有的吞食灾区救济粮款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打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月下旬,随着检举揭发活动的深入发展,“三反”运动进入向大贪污犯实行总攻的阶段,也就是“搜山打虎”阶段(当时,人们称贪污犯为“老虎",故有“打虎”之说。贪污旧币1亿元以上的大贪污犯叫大“老虎”,1亿元以下1000万元以上的叫中“老虎”,10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叫小“老虎”)。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市委、市节委会于1月下旬着手配备力量,组织队伍,认真做好“打虎”战役(追查贪污犯)的各项准备工作。1月31日,察哈尔省节委会和市节委会联合召开“打虎”动员大会。会上,察哈尔省副主席节委会主任孙敬文向犯有贪污罪行的人发出警告,限定他们在2月7日之前向政府彻底坦白交代。动员大会之后,各单位普遍建立“打虎”队。2月1日,“打虎”战役在全市展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虎”初期,市委有针对性的指导各单位集中力量破获大贪污案件。到2月4日,全市捉到贪污1000万元以上的“老虎”110多个。2月8日,在“打虎”取得重大成果后,市节委会又适时召开有各界群众万余人参加的“挽救贪污分子大会"。大会宣布拒不坦白,已被政府逮捕的12名贪污分子的罪状。同时宣布,为最后挽救那些还在犹豫的贪污分子,将坦白限期延长到2月15日。大会再次警告贪污分子,只有彻底坦白才是唯一的出路。到2月底,全市性的“打虎”战役结束,这一阶段全市共捉住“老虎”372个,其中大“老虎”74个,中“老虎”43个,小“老虎”255个。按当时统计:全市共计有贪污行为者1754人,贪污金额达 2470635 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指导运动健康发展,市委、市节委会于2月29日、3月1日分别下发了《关于“三反”中几个具体问题的报告》和《处理贪污分子的具体意见》两个文件,有效地纠正和解决了运动中出现的过火行为。3月,市委又认真传达贯彻党中央、政务院关于《处理贪污、浪费及克服官僚主义错误的若干规定》,严格把握处理工作中的政策界限问题。进入3月以后,除有少数单位继续“搜山打虎”外,大多数单位从集中力量反贪污转入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从全市部分单位揭发出来的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来看,其造成的损失远远超过贪污的数目。全市3年中仅揭发出来的浪费就近15819885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底,“三反”运动基本结束。全市有12580人参加运动。机关、工厂、企业、中等学校以上干部共 3917人,参加“三反”运动的3815人,其中有贪污行为者1352人,占全体干部的 34.52%,贪污总款数为1025849万元。其中不以贪污分子论处者830人,占有贪污行为的61.39%。贪污100万元以下者762人,贪污款数19390万元;贪污100万元以上的418人,款数147568万元;贪污1000元万以上者156人,款数447887万元。贪污分子中,中共党员414人,占贪污总人数的30.62%:团员142人。经复核定案后,到6月7日全市已处理1310人,占有贪污行为者的96.89%。其中:免予处分者830人,行政处分者379人(开除29人,撤职44人,降职29人,降级 90人,记过141人,警告 46 人);受刑事处分者101人,计有期徒刑者41人(内有4人缓期执行,判5年以上者21人),劳改34人,管制26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市414名有贪污行为的党员,受党纪处分者共149人。计:开除党籍64人,留党察看27人,撤销党内职务者8人,警告37人,劝告13人。处理工作到6月中旬全部结束。运动结束时已追缴赃款202337万元,打欠条287000万元,占贪污总额的47.7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五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宣传发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市节约检查委员会于1952年1月18日召开扩大会议,同时邀请市工商联委员参加,专门研究在工商界开展“五反”运动的问题。市长权哲民在会上指出,“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说明,凡是坦白或被检举出来的贪污分子绝大部分都跟工商界有联系;因而'三反’运动应把重点转向工商界”。1月19日,市政府发出布告,宜布在工商界大张旗鼓地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布告限令违法工商户在1月25日前向政府坦白交代,对拒不坦白者,将依法从严惩处。同时,市工商联也提出坦白检举的具体办法。20日,召开“五反运动动员大会,全市私营工商业的2400多名职工店员参加;另外16000多人收听大会实况转播。同一天,一批不法奸商被公安人员押着游街示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坦白交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运动发起后,广大群众基于对奸商的义愤,纷纷起来检举、揭发,同时,于政府、群众的声势,奸商们也纷纷坦白交代其“五毒”行为(指行贿、偷税、盗窃国家资财、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1月24日全市私营工商业的职工店员及各界群众12000多人举行“五反”检举大会;另有13000多人收听大会实况转播。大会共收到7000多封检举信。在检举运动中,基层工会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一个行业的13名工会干部就查出100多件行贿案。共青团员梁光灿、楚明亮积极主动地做私方人员的思想工作,先后动员55名私营工商业者坦白93 件“五毒”问题。在全市人民行动起来、大胆检举奸商的强大压力下,不法奸商纷纷坦白自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法奸商的“五毒”事实,触目惊心。有的资本家在制做军用皮鞋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保3年”的军用皮鞋不到3个月就已破烂不堪;有的奸商用“鸡骨”顶雕骨,“牛骨”顶虎骨,配制假药,坑害人民;有的不法奸商在为国家建筑房屋时,偷工减料,至使房屋建成后即成危房,不能使用;皮毛业的奸商们为牟取暴利,在卖给国家的绒毛中掺沙拌水,3年中,将百万斤砂土掺进绒毛中卖给国家。另外,奸商们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偷税,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不法奸商们的大量“五毒”行为激怒了各界群众。在全市人民的强烈要求下,人民法院依法惩处部分犯有严重“五毒”行为而又拒不坦白交代的不法奸商,给不法奸商以沉重打击。在成绩面前,广大职工店员毫不松懈,乘胜追击,在“五反”工作队的帮助下,又通过多种方式深追资本家的“五毒”行为,采取全面出动,重点突破的方法,召开坦白和斗争大会,又揭露出一批不法奸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查清落实不法奸商“五毒”事实的基础上,自3月中旬开始,“五反”运动逐步转入过关处理阶段。3月12日,市委召开会议,传达华北局会议精神和北京市对工商户的分类标准和处理办法。16日,市政府在全市私营工商户大会上宜布中央转发的《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五反”运动中关于工商户分类处理的标准和办法》。大会还敦促违法工商户进一步坦白交代,争取宽大处理。26日,市节委会经过细致的准备工作,召开守法工商户大会,发给522户私营厂商以“守法工商户”通知书。在这以后,全市大多数工商户均分批过关。过关的方法一般是工商户自己坦白、行业“五反”委员会讨论、工人店员评议几个步骤。到4月份大体完成。全市工商户依其“五毒”行为的有无、轻重被分为守法、基本守法、半守法半违法、严重违法、完全违法户5类。经最后核定,全市共有严重违法和完全违法户53户约占全市工商户总数的1.6%。对严重违法户和完全违法户,市委批准市人民法院、检察署、总工会、工商联等单位组成人民法庭进行专门处理。到5月底,张家口市“五反”运动基本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市私营工商界参加“五反”运动的共51个行业、3333个工商户,本着检查从严、处理从宽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经进一步核查落实,核定为守法户993户,基本守法户1882户半守法半违法405户,严重违法户40户,完全违法户13户。核定私营工商业者“五毒”违法金额为:偷漏税698280万元,偷工减料230207万元,盗窃2187040万元,行贿182552万元,合计3298079万元。补退户数由815户减为478户,补退金额由5647366万元减为1779997 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7月4日,张家口市政治协商委员会、政府委员会、节约检查委员会联席会议通过《关于结束“三反”、“五反”运动,全力投入生产建设的决议》。至此,张家口市的“三反”、“五反”运动正式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源:今日头条飞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