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刘建绪曾通电起义支持中共,为何客死异乡

欢歌笑语

<p class="ql-block">  1937年1月15日《关于闽浙赣皖边区绥靖计划》开始总清剿,限6个月内,将全区之匪,一律肃清。1937年2月,刘建绪被蒋介石任命为闽浙皖赣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同时担任第四路军总指挥。他的总部驻扎在衢州,负责对当地游击队进行“清剿”任务。在这一职位上,刘建绪不仅负责军事行动,还涉及对所辖区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控制 。</p><p class="ql-block">刘建绪:湖南悍将、湘军名将。刘建绪不仅在湖南与红军作战,更在红军长征开始后,参与对中央苏区的“围剿”。他修建碉堡、坚壁清野、构筑防御工事,沿路盘查,以图阻击红军。湘江战役中,作为追剿军第一路中将总指挥,率领四师兵力,配合白崇禧的桂军,对中央红军形成围攻,给红军造成重大伤亡。</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联合抗日,刘建绪因预见湘军将领难以对抗蒋介石,明智地转向蒋介石阵营。尤其在中原大战中,刘建绪表现突出,为蒋介石效劳。尽管非嫡系部下,但其善于钻营,始终担任“剿共”的急先锋,深得蒋介石信赖,是湘军将领中任职时间较长的将领之一。</p><p class="ql-block">1949年春,随着国民党政权的日益动摇,刘建绪选择了带着家眷前往香港。在那里,他与其他国民党要员一起,发表了支持共产党的联合声明,试图为自己在新中国找到一席之地。但内心的恐惧和过去的恩怨让他始终无法彻底放下心中的疑虑,他担心自己与红军的旧仇难以化解,因此迟迟未能北上。</p> <p class="ql-block">在浙江,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遭遇了国民党将领刘建绪的强烈清剿。刘建绪为了消灭粟裕的部队,亲自担任清剿总指挥,调集了约10万人的强大兵力,包括6个师、2个独立旅和地方保安团,共计43个团。相比之下,粟裕的部队虽然号称一个师,实际上只有1500人,实力仅相当于一个团 。</p><p class="ql-block">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粟裕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一次关键的战斗中,粟裕主动发起攻击,成功全歼了一个团的敌军。面对刘建绪的大规模围剿,粟裕决定不硬拼,迅速突围,率领主力回到浙西。他采取与敌人相向对进、易地而战的策略,巧妙地避开了敌人的包围圈。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粟裕和他的部队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这支部队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继续投身于抗日斗争 。</p> <p class="ql-block">关英皖浙赣省委独立团在面临国民党刘建绪军队的清剿时,采取了一系列战术,包括突袭县城、牵制敌人等,但最终在1937年2月遭遇了国军14个军团的围剿,几乎全军覆灭 。</p> <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让已经身处香港的刘建绪再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错误估计了战争形势和新中国的实力,认为新成立的人民共和国不可能抵抗住美国的军事压力。由于这一误判,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抛售手中的资产,携家远赴南美洲的巴西。在那里,他希望能够逃离战火和政治的纷扰,寻找一片新天地。但谁曾想,就在他离开不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抗美援朝”行动竟奇迹般地将战局推向了新的高潮,而刘建绪却已远在他乡,无法再为自己的祖国效力,这无疑是人生中最大的讽刺。</p><p class="ql-block">在巴西,远离了战争的硝烟和政治的腥风血雨,刘建绪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平静。新的生活环境、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使他感到格外的孤独和无助。他尝试过多种方式来适应新的生活,但始终无法像在战场上那样驰骋自如。他的心,始终挂念着远在东方的故土和战友。这种心理的重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使他的晚年生活充满了忧郁和彷徨。</p> <p class="ql-block">刘建绪在巴西的生活并不为当地华人社区所广泛知晓。他避免过多地涉足社区事务,更多的是与几个老朋友保持联系。他们偶尔聚在一起,谈论过去的战争和当下的生活,每每谈及家国,刘建绪总是神情黯然。他虽然身处异国,但心却永远挂念着中国。他对自己的选择始终存有疑问,不知自己是不是真的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p><p class="ql-block">随着年岁的增长,刘建绪的健康状况逐渐下滑。在异国他乡的最后几年,他饱受疾病的折磨。在一个平静的夜晚,这位曾经的抗日将军,在异国的土地上静静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自己多舛的一生。人们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国难当头的英雄,有人则认为他是政治风波中的弃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一生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缩影。</p> <p class="ql-block">  声明:大部分资料、图片来自网络搜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