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听外婆讲故事》</p><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 琼瑶走了后,我在视频上看了许多关于她的作品,发现她写了很多关于她的经历,而这些是每一个人都会发生的,我也有许多不同的经历,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呢?</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开始写:《听外婆讲故事》,想让喜欢听故事的亲人、朋友听听,也想给我的后代留点非物质文明的遗产……</p><p class="ql-block"> 一, 出生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的时候,外婆还在,由于没有房子,所以一直住在不婚主义者的競文舅舅家(大姨妈)——慈利县城老南门口,紧靠慈利县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1958年5月6号,当时母亲36岁,第一胎,我是父母备孕了6年才出生的,但母亲从没有提起过我的生产地点和生产的过程;有一段时间,我都认为我是捡来的;现在想一想我的出生一定比较艰难,不知道母亲受了多大的痛苦才带我来到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人民教师,毕业于解放前的湖南桃源师范学校,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高材生。</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不久,国家就开展了举世闻名的“大跃进”,满月后,妈妈回到了慈利三中,每天都要带着班上的学生翻山越岭去大炼钢铁,襁褓中的我也就有了穿村走乡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妈妈请的保姆是一个小脚老人,只能背着我行走,剩下小孩子的被子、棉片、尿布和衣服就只能由妈妈挑着;妈妈虽然出生于穷人家庭,但她是城里的贫民,家里即没有自己的房子,也没有土地可以劳动,所以她从小就没有挑过长距离的担子;当她挑着百十斤的婴儿用品,还带着一班学生行走在乡下的羊肠小道时,作为36岁的新型文化女性,真的承受不了,于是妈妈挑着挑着就哭了……</p><p class="ql-block"> 所幸那个时候的学生很多十七八岁了,而且来自农村,班上有一个男生个子比妈妈还高,看到妈妈的困境,主动帮我妈妈挑起了担子,这样才让我和我的妈妈度过了艰难的大跃进年代,也度过了我的哺乳期。</p> <p class="ql-block">二, 饥饿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出生的第二年,国家经历了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粮食是分配的,而分配到每个家庭的粮食都是不够吃的,而且都放在大食堂,米饭按人头定量。</p><p class="ql-block"> 妈妈要教学,就将我放在溪口镇上的保姆家,我常常饿得哇哇的大哭,而保姆就将咸豆豉撒在我的小桌上,用它当干粮想以此止住我的饥饿和哭声;妈妈放学后去接我,看到那些不能吃的咸豆豉和我撕心裂肺的哭声,无比的心疼又无助,于是就在后来的日子里,每天把自己那点吃不饱的米饭留一点带回给我充饥;我不知道那么小的孩子,是怎么咽下那些凉了的米饭,也许我后来身体的强壮,与饥饿年代妈妈留给我的那一小坨米饭是分不开的,感谢我的妈妈,感谢伟大的母爱!</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宣传任务繁重,因为母亲美术的特长,给她增加了无限的工作量,她常常超负荷的工作,写标语、出版报、画宣传画,还要忙于照顾我,实在是忙不过来,于是只好牺牲对我的照顾,把我送到县城外婆家。</p><p class="ql-block"> 住在外婆家的日子里,饥荒还没有结束,每天婆婆定时去大食堂打饭,我就蹒跚的跟在外婆身后,用哭腔一个劲的叫着:婆婆!婆婆!为的是早一点吃到那一口米饭,确切的应该说是米粥,因为为了不至于孩子们饥饿得整天哭涕,外公就将外婆打回来的米饭,倒进砂锅,整天的熬着稀饭吃,说是稀饭还不如说是米汤;也许这就是那个年代,老人们能想出自救的最好办法了……</p> <p class="ql-block">三,慈利三中</p><p class="ql-block"> 慈利三中应该是我出生后成长的第一个地方,但时间不长,最多2-3年。</p><p class="ql-block"> 妈妈是老师,一直住在学校,那个时候是公有制,老师的房子都是学校提供。</p><p class="ql-block"> 初中的时候,妈妈曾经拿给我看她画的一幅画,是溪口三中的教学楼,楼房很高,有两层,全是原木头修建,瓦是灰色的,房子是原木的金黄,很漂亮,我很喜欢;看过那幅画后,我会在无聊的时候,拿出笔琢磨着去画那些瓦片,画那些屋顶;有一次被妈妈看见,她还用爱玲的眼神对视着父亲说,女儿有天赋呢,于是父亲充满欢喜。</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那幅画遗失了,不管怎么找,也没有找回来,甚至在我60多岁以后,还专程去看那所学校,去找那栋房子,一切都不复存在,只依稀感觉校门外的那条窄巷子还在,我的保姆就住在那里。它让我想起在这儿发生的小时候的糗事……</p><p class="ql-block"> 妈妈曾经说过,保姆的家在溪口镇的街上,每天早上她把我送去,下班后又接回学校;就这样我在这条往返路上慢慢的学会了走路,学会了咿咿呀呀,也学会了古灵精怪。</p><p class="ql-block"> 那条路加强了我对妈妈的想念,也激发了我的记忆,指引我竟然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从保姆家蹒跚的走回了学校,爬进了二楼我妈妈的教室。</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讲台边,看着满屋子的学生,学生们也都惊奇的看着我;我没有胆怯,突然就对着他们调皮的做着各种鬼脸,引得满堂学生忍禁大笑,惹得正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的妈妈惊诧回头,才发现是我这个小不点儿在教室前无畏的对着学生们卖萌呢……</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么小的小时候的事,我是不会有记忆的,但妈妈一直记得,在我的成长岁月里常常提起,这让我好爱好爱这个小时候的我,每每被妈妈提起,我都要问我当时是怎么扮鬼脸的,妈妈也每次都不厌其烦的挤眉弄眼的扮给我看,于是我就在妈妈的扮相上开始无限的想象,想着想着就开心的笑了……</p><p class="ql-block"> 只是,妈妈一直搞不懂,刚会走路不久的我,怎么就能自己找到她上课的二楼教室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想了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b> 四,溪口镇</b></p><p class="ql-block"> 慈利溪口镇,并不古老,它始建于清末,当九都溪和杜家溪交汇入澧水处就变成了溪口,听说唐代诗人李群玉曾在此留下“两溪交汇拥圣地,三十里长潭绕镇流”的佳句。</p><p class="ql-block"> 母亲来到这块“圣地”,应该是1954年的9月,当时国家抓教育,将原来的澧西中学收为公立,改为慈利三中,需要年轻教师投身于新学校的建设中,热血青年总是豪情万丈,母亲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基层工作,积极的写申请,反复的向组织争取才达成了心愿。那个时候国家的召唤,就是年轻人的使命,我的母亲更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p><p class="ql-block"> 她从慈利一中来到三中时,除了带两床棉被和几件换洗衣服外,还带了一个老物件——用纯铜打造的一把烤火风笼,黄亮黄亮,显得很有历史感,每到冬天,母亲就会用它装上燃烧的木炭,走到那儿就提到那儿,烤着手、烤着脚,用它抵抗着严冬的寒意,为她批改作业、夜晚备课提供了无限的帮助,我想当时它一定是三中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提着一个像金子一样闪光的铜火笼,笑盈盈的行走在寒风里……</p><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从没有见过那个奢侈的铜火笼,但母亲的念叨,让它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现在下乡,都会观察农户家会不会有铜火笼,如果有,我一定把它高价买下来,遗憾的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从没有发现人们用铜火笼,以前没有电烤炉的时候,大家用的都是竹火笼。</p><p class="ql-block"> 也不知道是那一年,那个让人羡慕嫉妒恨的铜火笼被人偷走了,同时被偷走的还有妈妈在溪口的平静教学生活。</p><p class="ql-block"> 随着我的出生,一切都变得动荡起来了,大炼钢铁以后,1959年8月7号开始了反右运动,父亲当时也在溪口小学任副校长,运动开始了,全体教师一起开会,第一天的会议内容是为了搞好党的建设,发动大家给党提意见;父亲是非党员,但他一直积极要求进步,想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前的桃源师范读书时,就积极配合毕佳乃同志迎接解放。当他感觉到党需要大家的心声后,就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口若悬河的向党提了很多意见,期待着党的更加美好和党支部对他的肯定,父亲一夜好梦。</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大会的内容是180度的反转,反右开始了,组织上发动大家向第一天为党提意见的教师发起猛烈的批判和检举揭发,父亲被列入右派分子预备人员,母亲被组织要求揭发有着严重右派思想的父亲的言行,母亲傻了,想不出父亲说了什么言谈,也不知道怎么揭发,只能靠沉默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度过,只有可怜的我,每天在保姆家哭闹着等着爸爸妈妈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这也许是溪口留给父母的最难忘的回忆,也是父亲一生中的第一个挫败,虽然他最后没有被打入右派分子队伍,但工资被实实在在的降了一级。</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