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辈、再访红村

万祝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承先辈不忘初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居他乡情系故土</b></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4日,我带领弟弟、女儿等家人一行从无锡出发,再访苏中大地的美丽乡村——东台市四仓村,带他们来家乡了解这里的人和事, 这里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这里过去的地名叫袁家墩,紧邻鲁家灶(四仓河两岸),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抗战后期新四军一师师部、苏中军区司令部曾驻扎鲁家灶,是苏中的政治、军事中心,周边还建有榴弹厂、后方医院、军粮转运站、印刷厂、书店、被服厂。</p><p class="ql-block"> 1943年下半年粟裕将军又将沦陷区的十多所中学或部分学校的进步师生转移到鲁家灶办了一所联合中学——苏中二分区联合中学(二联中),1944年10月行政区划调整,东台县划归四分区,学校又更名为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四联中),年底又将四联中的高中划出,迁移到三仓东边的簏子苴组建苏中四分区专门学校(四专校)。两年多的时间3500多名学员从这里毕业,投身抗战与解放战争。</p> <p class="ql-block">  1943年9月,我父亲万淳由组织委派以学员身份报考二联中,任乙种支部书记。二联中乙种支部对外严格保密,由地委秘密工作特派员黎溯岩直接领导。特派员与支部书记,支部书记与党员之间都是单线联系,党员之间互不了解,与甲种支部不发生任何关系。乙种支部书记都是党组织在学校以外单位中挑选,经过严格审查后,通过报考四联中的方法,以学生的身份在校内秘密开展党务工作和青年学生工作。为保证安全,防止暴露身份,工作一段时间后就调离学校。再选派其它同志去接任。</p> <p class="ql-block">  袁廉浴烈士与我父亲是二联中同学,毕业后经苏中区行署推荐进入抗大九分校学习,1946年春毕业后任如东县掘港区游击队指导员。1946年8月6日,袁廉浴在进行巡逻侦察时,因发现一股偷袭掘港区委的国民党地方军已经临近,为保证区委安全撤离,在与敌军周旋,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19岁。</p><p class="ql-block"> 英雄的妹妹袁平同志,深切怀念兄长,修缮廉浴故居、陈设烈士遗物,开展革命传统教育。</p> <p class="ql-block">  四联中开办不到三年时间,毕业学员3000多人。四专校开办不足一年,毕业学员500多人。我于2019年开始收集、整理、研究四联中资料,书写成册,初稿取名《校友风采》,有文友建议用《铁血风采》,还有文友建议要用带有地域风情的名称,又用了《红色摇篮鲁家灶》的书名,初稿完成后转交东台新四军研究会、许河镇政府、三仓镇中学。</p><p class="ql-block"> 《红色摇篮鲁家灶》收集到有基本信息的校友243人。他们中间有部省级高级领导人员,也有农村最基层的生产队、生产小组干部。其中曾担任部省级领导干部或离休享受部省级待遇的25人、厅司级或离休享受厅司级待遇的103人、县处级或离休享受县处级待遇的68人、科级及以下30人、革命烈士17人。这些校友中有人曾任国家主席特别助理,有人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有将军、院士、外交官、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大中小学校长、医护人员等。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除海南、山西、内蒙、澳门)各地。他们中间的将士们,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有参加过辽沈、淮海、渡江、上海、厦门等战役的,有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还有的参加了对印、对苏、对越的自卫战争的,还有的参加过西藏平叛工作的,他们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为祖国的和平安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四联中、四专校的资料收集全程由袁平同志组织协调,感谢袁谦宏、袁廉尊、杨静、施卫华、李昌平、万维林资料的支持,感谢袁则存、徐良观、章国荣、万杰、万晓斌、王艺璇、梅海云、 程 辉 撰写文章与资料整理、修改的帮助。你们辛苦了,谢谢!</p> <p class="ql-block">  校友风采,得到东台市新四军研究会的肯定,并用于“铁军魂、盐城红”的宣讲主要素材。</p> <p class="ql-block">  三仓镇中学已将《校友风采》改编为《红色根脉》,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全书30多万字,共分“红色苏中”“革命摇篮”“英才辉耀”“精神长存”四大篇章,以史实为依据,以发生在三仓老区重要事件和人物传略为主线,铺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三仓老区教育的壮丽图景,同时收录《到三仓河去》等20多篇文章,追忆上世纪40年代那群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为追求真理,从苏中大地汇聚三仓区四联中、四专校求学,走上献身民族解放和复兴之路的初心担当。爬罗剔抉、钩沉辑佚,再现烽火四联中和四专校创建、完成历史使命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 《红色根脉》这本匠心力作,恰逢苏中四专校创建80周年到来之际正式面世,更具纪念学习意义。坚信三仓红色教育的历史之根枝繁叶茂、文化之脉渊源流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