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生活的漫时光——黄岗侗寨

北京-静水

<p class="ql-block">贵州之行我们去了三个苗寨两个侗寨。苗寨有千户苗寨、朗德苗寨、岜沙苗寨。侗寨除了肇兴侗寨,还有一个就是黄岗侗寨。千户苗寨和肇兴侗寨都是贵州之行的首选,但其商业气息非常浓厚。朗德苗寨、岜沙苗寨和黄岗侗寨都还是比较原生态的寨子。黄岗侗寨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寨,是纯侗族人的村寨,商业气息不浓,但是有很浓的烟火气息。烟火的气息,是岁月的见证,是美好的象征,也是我们了解这里的开始。还有黄岗侗寨是我们去过的这些不管是苗寨还是侗寨里,唯一不收费的寨子。</p> <p class="ql-block">据说几年前,这里还没有通公路。看到有出租车司机说,那个时候你要是来这里给多少钱他都不会来,因为路不好走。所以,很幸运我们来的是时候,开车在贵州大山里也跑了很多天,到哪里都是柏油路,而且寨寨都是柏油路,非常好走很方便。路上车也不多,一路风景,一路畅通。只要你手机设置好目的地就行。</p> <p class="ql-block">在网上看到黄岗侗寨这样的不大的寨子里也有可住宿的地方,我很吃惊。虽然我没有看到。但是这里是有对外营业的餐馆,因为我们中午在这里吃的饭。所以吃饭住宿都没有问题。现在国家也比较重视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这方面的开发与建设,知道来少数民族寨子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对他们的发展也有好处。所以对少数民族寨子的开发也越来越多。黄岗侗寨属于3A级旅游景区。于2012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但是,它是黔东南地区的一个未被过度开发的原生态的寨子。</p> <p class="ql-block">后来整理照片才发现了这张照片,是我看的不够仔细,这张照片证明这里是有住宿的。</p> <p class="ql-block">来到黄岗侗寨就不得不说这里的鼓楼了。侗族鼓楼在社会中具有多重作用。不仅是聚众议事和击鼓报警的场所,也是迎客接待和休闲娱乐的中心,更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和历史传承的。鼓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被称为“罗汉楼”或“聚堂”。鼓楼一词的含义,也因其侗寨古时楼中悬鼓,也就是鼓之楼。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按人们习惯,俗称鼓楼。</p> <p class="ql-block">侗寨的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黄岗侗寨共有五座鼓楼。据说,原来黄岗侗寨最早祖先是有五个兄弟,后来这五个兄弟各自生息繁衍成了五大族群,于是便兴建了这五座鼓楼。</p> <p class="ql-block">黄岗侗寨的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木质结构的,可以看出是有年代感的。侗族人和苗族人一样对于树有着敬畏崇尚之心。侗族有一个诞生礼俗叫做“十八杉”。也就是当婴儿诞生之后,家人要为他种上百株杉树苗,十八岁后孩子成人,杉树苗也成材了。男婚女嫁的费用就在其中,成材的杉树可用于建造新房。杉树因其生长迅速、形态挺拔、材质良好且具有较强的抗腐能力,因此,成为侗族人民最常用的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走在黄岗侗寨的街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坐在街边的这几个老人。尤其是她们头上独特的特别像鱼嘴形状的包头布。据说,这种包头布是用蛋白布缝制的。这与黄岗人民800多年来的传统息息相关,而这种女性用的包头布,具备非常实用的作用:春夏遮阳,秋冬保暖。做农活时,尤其是肩上扛重物时,还能保护头部和颈部不被异物划伤。</p> <p class="ql-block">看到侗族很多人爱穿拖鞋,也许是由于气候的缘故。但我们去的时候天气已经不热了,还是有不少人穿着拖鞋。但是也看到不少人穿着军绿色球鞋,看到这种球鞋感觉很亲切。因为,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曾经流行一时的军挎包,军大衣,还有就是这种军绿色的球鞋,那时也叫做“解放鞋”。那个时候拥有这些东西不仅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荣耀。所以,谁有这些都会爱不释手。(上图)三位侗族妇女每人也都穿着这种“解放鞋”,看来是同一发放的吧!</p> <p class="ql-block">原来不知道在房顶有这么多横着的杆子是干嘛用的?现在知道了是晒稻谷用的。房顶在高处,通风效果好,而且那里的房子都是阶梯式的前面不会有遮挡,有阳光的时候都能照射到。</p> <p class="ql-block">来到的当天,看到这里有结婚办酒席的。只是没有赶上结婚典礼,酒席也多半散去了,但还是有一些人还在吃饭,聊天。因为他们这里没有大的礼堂,所以,开席的地方都在街两边很多家的屋子里面都有几桌,一桌大概五六个人,都坐着小板凳。</p> <p class="ql-block">从放炮的这里进入,可以看到后面有一个院子里放着三口大锅,这里应该就是后厨了。三口锅后面的房子应该就是新房了,因为一看就是新建的,还贴着囍字。旁边有一桌都是年轻女子正在吃饭,看来她们应该是负责招待客人的,刚忙完才吃饭的。旁边那桌有两个小伙子正在收份子钱。拿着一沓人民币看着都是零钱,没有看到红色的票子,也许收起来了吧!因为找那人的钱好像有一张五十元,其余三张都是十元,故此推测份子钱应该是二十元。(只是我瞎猜的)</p> <p class="ql-block">看着街道上的有很多当地的侗族人。有些可能是刚从婚礼的酒席里出来的;有的背着孩子回家,有的像是匆匆过客,有的相互寒暄,还有的就坐在家门口的小板凳上在聊天。看着这样岁月静好的画面,也是欣慰。</p> <p class="ql-block">这个老人的腰已经直不起来了,行走的时候,整个身体成九十度弯曲着。在这些少数民族的寨子里,我已经看到过三个这样子的人了。不知什么原因使他们的腰弯成了这样。或许是他们经常要到泉水井边舀水提水,这些动作都是要弯腰做的;又或许是干地里的农活吧!生活的艰苦使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这里,都去城市里工作了。留下来的都是些老人,妇女,小孩。所以,重活,累活,也只能由他们或她们自己来做。</p> <p class="ql-block">看着老人孤独的坐在门口,那眼神好似在盼着亲人归来,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当我们从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大城市里来到这大山深处,好像有些羡慕这里的人。因为这里的景色好,这里的空气好,这里的蔬菜没有污染。没有过多的人际关系,没有压力。我曾经问过妹妹,如果让你来这里生活,你会呆多久?她说时间长了肯定不行,最多一个月。</p> <p class="ql-block">显而易见,这里的生活尽管有了一些改善和提高。但对于现在的他们来说还是艰苦的。他们似乎是生活在与世无争,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但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大山深处,他们还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生活习俗,这样的生活习俗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接受不了。我们习惯了一开水龙头就有水;习惯了一拧按钮就可以有火做饭;习惯了用各种家用电器;习惯了在手机里买任何东西。大都市里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里明亮的灯光、大街小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等等,都与处在大山深处的这里不尽相同。</p> <p class="ql-block">但是,他们也有他们的快乐。在一个地方住久了,习惯就会成了自然。从出生就在这里,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习惯了这里的一山一水;习惯了从穿衣到吃饭都是自己做。自己织布绣花,自己耕田种菜。他们勤劳为自己,也为家人努力地生活着。</p> <p class="ql-block">一山一水一光阴,一树一景一心境。黄岗侗寨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他们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这世间的美好就会单纯,纯粹。其实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快乐亦是如此。不是物质生活必须的满足,而是要心境如花。当像外人进入到了他们这个世界,外界的浮躁与喧嚣就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来到这里心灵被净化,眼前的世界节奏似乎慢了下来,来享受着生活的慢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