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山的教育历程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古代的教育和现代的 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在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所以在那时农民中的文盲比较多,即使有学校或学堂、私塾等,也是学科单一,知识面也相对比较片面。明清时期的中国的教育职能为少数人服务,多以私学为主,它是封建时代学校制度的重要部分,私学分三类:一类称教馆或专馆,这是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中教育子弟的蒙学;二是称义塾或义学,这是地方宗族设置的蒙学;三类称家塾或私塾,这是教师在家教授生徒的蒙学。</p><p class="ql-block"> 各类蒙学均以教化为主要任务,兼有小学性质,对入学年龄不限,有七、八岁的儿童,也有十七八岁的青年,学习年限不等,视家庭情况而定。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都以识字为主。</p><p class="ql-block"> 当时使用的教材是综合各种常识的字书,多半是以《三字经》、《百家姓》、《名贤集》学起,读到《四书》《五经》为止。私学馆学科单一,只读语文,附以习字(描红、字帖)。教学方法单纯,只是重读、背诵,使学童在反复阅读涵咏中,逐渐领悟书理,高年级间或加以讲解。那时的蒙学女孩子是很少读书的。 </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朝《大清会典》颁布,顺治九年(公元1653年)题准每乡置私学一区,择其文义通晓行谊厚者充补社师,提学查考。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覆准州县社学多在城,乡民不能到学照。谕名直省现任官员自立生祠书院皆改为义学广义教。矾山义学也是历朝设置免费私塾,先生的薪酬和办学费用由指定村免去杂差专供使用。 </p><p class="ql-block"> 矾山堡义学,原始无考,清乾隆年初建,在矾山堡东门外的虫王庙内,教师3名,教师的薪金由矾山堡供给,并免除杂役。后迁至矾山泰山庙内,占西房三间,清朝贡生郑春山为义师,学校用度由矾山堡、仓上堡、东蒋营、双树子村供给,并免除他们的杂役。 </p><p class="ql-block"> 太平堡义学,乾隆初年(1736年),怀来县知县唐良弼建。分设经馆、蒙馆,经馆教授程度较高的学生,蒙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清贡生王存训为蒙师,贡生程仓善为经师,学校用度教师薪金,都由果园、二堡子、头堡子、西蒋营供给,免去他们的杂役。 </p><p class="ql-block"> 矾山较大的村庄都有当地地主,绅商设立的家族弟子私塾,教师的聘用,待遇由东家与被聘先生商定,官家不过问。矾山的成家、朱家、任家、牛家等家中都由私塾,供子弟上学识字。大村也有大家集体办私塾的,由乡人聘请教师,学生交纳学费,一般冬三月春三月,一年学习六个月。主要学习启蒙教材和珠算。民国初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私塾逐渐减少到停办改为民国义学,矾山建起南校(称之为女校),招收女童入学,学校建在真王庙内(即南粮库旧址),西校在大街西朱家大院内,大街学校旧址,招收男童读书。 清朝时代末期到民国初年学堂没有大的发展。但是,学堂的规模有所扩大,教学内容趋于统一,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设课程,奉南京政府令从1913年小学堂更名为小学校。 </p><p class="ql-block"> 民国元年(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小学四年毕业为初小,毕业后入高等小学,高等小学三年毕业,含一年预科班。 </p><p class="ql-block"> 民国五年(1916年),矾山隶属于察哈尔省怀来县四区,兴学热潮波及到乡村,矾山位于怀来、涿鹿两县交界,文化开发较早,正规学校始建于民国期间,1912年矾山学校兴起,按照人口分布,相继建了西校、东校、南校、北校,根据资料记载,矾山当时有据可查的学校有12所。 </p><p class="ql-block"> 西校,当时有教师5名,学生120人。民国6年(1917年),扩建为完全小学——矾山男子高级小学。从此,矾山西至卧佛寺,东至李官营,南至子房口、太平堡,北至夹河、暖泉等58个村的高小学生和赵家蓬区个别村的学生都到此就学,学制三年(包括预科一年)。离家较远的学生可以在校食宿,当时学生保持在200人左右。第一任校长张闻诗,晚清巴贡 ,在西校供职9年,教学质量在怀来县很有影响,为怀来县一类学校。后张闻诗曾任张北县县长。 南校,在南关真王庙内,建校时为初小,民国六年(1917年)改建为“矾山女子高级小学校”,其招生范围和学校规模略同男高,但就学人数较少。 </p><p class="ql-block"> 东校,民国初年建在东关虫王庙内,为初小。 </p><p class="ql-block"> 北校,民国初年建在北关蒋家大院内,初小。 </p><p class="ql-block"> 董家庄小学校,创建于民国9年,建校时名为“怀来第四区董家庄村立初级小学校”,校址占用村中龙王庙,民国28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 仓上小学校,民国元年建校,七七事变后停办。 </p><p class="ql-block"> 马槽沟小学建于民国2年(1913年)。 下榆林小学建于民国10年(1921年)。 杨树沟小学建于民国20年(1931年),此校为冬书房。 </p><p class="ql-block"> 肖家堡小学建于民国10年。 </p><p class="ql-block"> 卧佛寺小学建于民国8年(1919年)。 </p><p class="ql-block"> 梨园寺小学建于民国8年。 </p><p class="ql-block"> 民国26年(1937年)9月,矾山沦陷,成为日寇的占领区,日本对各小学实行奴化教育。 </p><p class="ql-block"> 民国34年(1945年)8月5日,日本天皇决定无条件投降,并签发了《终战诏书》。8月30日涿鹿全境解放,矾山较大的村16所小学校重新开始了正规教育,矾山西校(矾山完小)恢复招生上课。 民国35年(1946年)10月13日,国民党军队占领涿鹿,县党政机关转移到南山区,很多学校停办,民国37年(1948年),各学校全面恢复。矾山小学设立在西校,四道关的小学生全部到矾山完小上课,招生范围未变,高级小学的学生也都在这里就读,当时矾山地区仅此一所高小。 </p><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矾山地区的各村都办起了初级小学,矾山完小是矾山地区唯一的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一直到1956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适龄儿童也随着增加,为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卧佛寺、太平堡、子房口、黑山寺等大的村庄也办起了高级小学。 </p><p class="ql-block"> 矾山完全小学仅招收矾山堡的学生,1956年建起了矾山中学的附中班,两个班120人。矾山中学的新校舍建成后,中学生全部迁入新校址,矾山完小是矾山一所很有名气的全日制完全小学,设有一至六年级,很多班为双班,因为学生人数比较多。当时的校长是将际合,教导主任是贾健民。一直到1967年,根据“把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的指示,矾山完小根据户籍关系,除去当时的五六年级四个班留在完小,一至四年级全部到各自的大队去上学。大街学校在崔家楼的一处院内,1968年完小的五六年级升入矾山中学后,又迁入完小旧址。东关在原来旧缸房的大院内,南关在大队的院内,北关学校在蒋家大院,后在北梁建了两排12间房为新校址。当时大街学校的校长是范继贤,东关是薛纪富,南关是卢玉凤,北关是任有财。 </p><p class="ql-block"> 1966年到1976年十年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红卫兵、红小兵取代了少先队,许多老师被批斗,不能为学生上课。矾山教育界的蒋际合、韩巨五、朱克昌、吴绍周、王丕喜、郑庭、姜振庭、王唯一、司少华、王玉生等一大批优秀的、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园丁,受到无情的批斗,离开了他们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有的人到死再也没有回到他们熟悉的课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他们平反昭雪,恢复教师的名誉。</p><p class="ql-block"> 那时由于出生人口的增加,以及政治上的需要,大批的民办和代课教师走进课堂,充实教师队伍。为了普及教育,让孩子们就近入学,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学,而大一点的村,像大街、南关、龙王塘、孟家窑、肖家堡、六堡、三堡、子房口、焦家梁、柳树庄等村都有初中班。1976年——1982年,大街学校还办了三届高中班。那时的学制是小学五年,初中、高中各二年。1977年7月,从1968年进驻学校的工宣队、贫宣队才撤出学校,并停止了开门办学,各年级的文化课才得以全部开设。 </p><p class="ql-block">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得到了真正的恢复和发展。这一年矾山成立两个中心校,矾山大街中心校和矾山三堡中心校,文教助理,那时叫总校长是杨文翰,大街中心校长是周宗宝,三堡中心校长是卢玉凤,后为许富。1980年开始普及小学教育,1981年,深入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撤销了大部分村的附中班。1981年矾山建起了矾山镇中学,招收全公社的小学毕业生。1999年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撤销了矾山镇中学,师生合并到矾山中学,撤销大街、南关、东关、北关四所小学,合并到矾山镇中旧址,建立统一的矾山小学至今。现在矾山镇内有初中矾山中学一所,矾山小学、子房口小学为寄宿制小学,龙王塘、孟家窑、肖家堡、三堡还有小学,其他各村的小学已经撤销。文革后,各乡镇从设文教助理开始到现在的总校长,矾山镇的总校长(文教助理)依次是:杨文翰、李环、唐旭业、牛青山、张秀龙、侯玉山、张才。 </p><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的1956年,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在矾山完小附设了初中班,填补了矾山没有初中的空白。同时在矾山镇西南大街新村南边,新建矾山中学一所,1957年开始投入使用。1958年7月被命名为“河北省涿鹿县第二初级中学”,后改为矾山中学。 </p><p class="ql-block"> 1970年以后,矾山先后办起了七年一贯制、九年一贯制的戴帽中学。大街学校、南关学校、孟家窑学校、龙王塘学校、三堡学校、肖家堡学校、六堡学校、子房口学校(后设乡办中学)、柳树庄学校等学校,还有矾山镇林业中学一所,林中只办了一届。 </p><p class="ql-block"> 1978年后,逐渐撤销了戴帽中学,1982年办起了矾山镇中学,当时矾山镇内有矾山中学、矾山镇中学、子房口乡中学和矾山大街学校的初高中班,四所初高中学。矾山大街学校的高中班共招收三届学生,1982年撤销了大街学校的高中班,初中也进入了镇中。 </p><p class="ql-block"> 1999年撤销矾山镇中学,合并到矾山中学。 矾山中学1956年9月1日建立,县投资14200元在矾山完小附设初中班2个,当年招生120人。教职工25人,校长为蒋际合。同时也开始在矾山镇区西南建新的学校。1957年开始使用,当时为“河北省涿鹿县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7月改名为“涿鹿县矾山初级中学”,1959年怀涿两县合并后称“怀来县矾山中学”,1961年4月20日涿鹿县制恢复后,又恢复“涿鹿县矾山初级中学”。招收学生从最初的桑干河南、永定河南(怀来部分村),逐渐改为矾山、太平堡、卧佛寺、黑山寺、子房口、小矾山、温泉屯等地的高小毕业生。1970年在招收初中生的基础上,招收第一届高中学生2个班,高中班一直延续到2006年停办。矾山中学从1956年建立以来,共有初中毕业生2.4万多人,从1970年招收第一届高中学生到2006年高中停办共有高中毕业生2600多人。矾山中学是现在矾山唯一的一所全日制初级中学。矾山中学的校长依次是:蒋际合(代理)、刘桐、郑瑞庭,龚学孔、曹之霖、蒋洪声、刘子贵、蒋洪声、陈燮、张宇希、杨照山、方海明、董世洪、李继忠、李亚东、张利军。 矾山的教育事业从明代起步,历经了600多年的风雨,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教育事业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曾经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的先辈们,我们正是踏着他们的足迹走过来,我们不忘记今天仍在为教育事业辛勤劳动的人们,他们正用血汗铺洒着矾山的教育之路。祝愿我们的矾山的教育事业明天更美好。 </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矾山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