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北城门 老城故事(十六)

川蓬群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记忆中的北城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老城故事(十六)</b></p><p class="ql-block"> 川北蓬溪历史悠久,建县1300多年。老县城靠钟鼓楼山、书案山,依蓬溪河而建,城墙围绕,有东南西北四道城门。城内有内东街、南街、西街、小西街、政府街、北街。 </p><p class="ql-block"> 在我儿时,老城只剩下北城门和北城门两边各不到百米的城墙,其余城墙和东南西城门已不存在了。老城的人们,仍然习惯将原东城门的地方,现东街公安局宿舍附近的地方称东门口;原南城门的地方,现南街与蜀北路交叉的地方称南门口;原西城门,现月亮广场附近地方称西门口,附近的居民房也以西门口地名编排街路门牌;唯有北城门,人们很少叫北门口,终其原因是因为北门桥更出名,可惜北门桥在文革改为红星桥,至今仍然以红星桥命名。</p><p class="ql-block"> 儿时,北城门有城门洞,有两扇大门,还有城楼,向东各有一段城墙,延伸到赤城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城关民中)交界处;向西延伸到朱家河坝。</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实行大辩论,北城门口靠西边,搭了一个台子,供广大师生和工农群众进行辩论,后来批斗走资派也在那个台子上进行。</p><p class="ql-block"> 北城门西边靠蓬溪河边有颗黄桷树,树下有口水井,共北街及附近居民用水。黄桷树下河边有石板延伸到河里,方便居民淘菜、洗衣服,这样地方的地方,我们老家称码头。</p><p class="ql-block"> 老城的居民称北城门以内为城里头,北城门以外的上、中、下河街为城外头。</p> <p class="ql-block">原南门口。</p> <p class="ql-block">原东街。</p> <p class="ql-block">原北门桥、中河街。</p> <p class="ql-block">  北城门外有一座3拱的石拱桥,名北门桥。文革吋期北街改名红星街,北门桥也随北街改为红星桥。文革结束后北街由红星街改回北街名,但是北门桥仍用红星桥名至今。不知什么原因,红星桥没有跟着北街改名回北门桥名。</p><p class="ql-block"> 北门桥连接北街和中河街,是老城唯一跨越蓬溪河上可以通行汽车桥梁。北门桥有两辆货运汽车同行宽,北城门的城门洞只能勉强同行一辆汽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门桥进行了加宽,桥面有并行通行四辆货运汽车宽,两边还有两米多宽的人行道,桥栏杆是水磨石构件。</p><p class="ql-block"> 北城门大约是在文革期间的六八九年的样子被撤掉,撤掉北城门和连着北城门的东西两边的城墙也一并撤掉。撤掉北城门,拓宽了北街进出口通道,较大型汽车也可以通过中河街入进入北街;撤掉北城门东段城墙,原址上建起了新华书店、扩建了赤城幼儿园,扩建了北门桥(红星桥)至东门口(东街公安局宿舍)的街道(现鸡市街);撤掉北城门西段城墙,原址上建起了电影院小放映厅,电影院职工宿舍,工商局宿舍,建起了北门桥至西门口的朱家河畔道路(现鸡市街)。如今城市建设,北街进一步扩宽,原北城门口两边建起了步行街,沿街有小摊小贩售卖水果、干杂、小吃、烧烤、日用百货等,很有人间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现在红星桥。</p> <p class="ql-block">现在红星桥。</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城市的改造,有着历史蕴厚的县城,已经找不到老城的痕迹了,我记忆中的北城门也没有了。但是,老城承载着我们童年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无论岁月如何更迭,城市如何变迁,老城的人和事永远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最美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