矾山的储粮历史

淡泊明志

<p class="ql-block">  矾山,古为 涿鹿,是古涿水所在之地。历史上以富庶著称,是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和商业重镇,有史以来就是以农业为主。</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广大而肥沃,境内的东西灵山河从东西两面穿境而过,阪泉、黄帝泉、蚩尤泉、水头寺群泉,南山深处的浅层水泉皆发源于此,组成了灵泉河和东灵山河,成为当地的灌溉之利。东灵山、抱孩山、涿鹿山等山脉拔地而起,郁郁葱葱,蕴藏着丰富的山林之源。这里属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8度,年降雨量300——500毫米之间。多集中于7——9月份,全年无霜期在180天左右,很适宜农作物的生长。</p><p class="ql-block"> 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矾山的农业生产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自古以来就是生产的粮食有余,丰年则有大批的粮食外运。早在明代这里就有粮食的粜卖市场。从明朝开始就建有大型的粮储备仓库以救灾和军用。 </p><p class="ql-block"> 粮食是人类和发展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是稳定市场,保证国家建设的首要的重要物资。矾山自五千年前黄帝战蚩尤,再战炎帝,合符釜山之后,农耕生产从这里崛起,原始的农业得到了首先的发展,粮食稍有剩余就开始有了粮储。到明朝,由农业基本成了规模,粮仓的建设也形成了较大的规模。那时大地主及一些大的粮食商户就开始自建粮仓,大规模地囤积粮食。而当时各级政府从民国30年(1941年)多是将祠堂式庙宇改建为粮仓,或占用民房储粮。 </p><p class="ql-block"> 我国有文字记载“秦地以廒地为仓,后循名为廒。” 可见我国粮食仓库真正形成起源于公元前200多年前的秦朝,农村中的地主收地租后大量地存储粮食,也可能是从那时就开始了。矾山最早粮储起源于明朝景泰年(1454年),矾山五堡村有地主存粮千石以上。矾山地区储存粮食过百石的有20多户,都是私人自建的粮仓。 </p><p class="ql-block"> 据旧版《怀来县志》记载,明嘉靖21年,当时矾山属怀来县辖区,由绅士捐建义仓一处,在南关真王庙内,存有大量的谷子、小米,以备救灾。 </p><p class="ql-block"> 矾山义仓,经过 乾隆年间知县左承占、道光七年(1827年)光绪六年(1880年)三次修建。存谷2445石,存在三教寺公所,原址在大街村委会南的一处寺庙内,建国前就已经废弃。而义仓的积谷来源于绅士捐献,以作善事救灾义赈之用。大量地存谷,用于恤贫,在怀来县内矾山为最大的义仓所在地之一。但在封建社会中,总是出现事与愿违的事情。据《怀来县志》记载,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知县汪玉海捐银三十两,各行业捐银二百七十两,发给商人,孳生利息,作为岁修与晾谷的费用。咸丰八年(1858年),知县赵怀璧全部提出使用,没有归还,由此而使六个义仓全部废弃,归存的谷子全部腐烂,从此义仓彻底消失。 </p><p class="ql-block"> 民国20年(1931年)中华民国中央内政部通令实行粮食仓储制度,察哈尔省民政厅也发布通令,命令各县务于本年秋后一律成仓,以御灾欠而储民粮。建仓分为:县仓、市仓、区仓、乡仓、仓、义仓6种,县、乡、镇仓为必设仓。当时属怀来县的矾山建有区仓(四区),在矾山泰山庙内,占房三间,民国22年(1933年)积谷350石,由仓董保管。 </p><p class="ql-block"> 民国27年(1938年),日军侵占矾山后,在南关真王庙内建有日伪军的军用粮库,把抢来的粮食存在这里。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矾山及各村都设有粮秣委员,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征兵征粮,支援抗日。民国33年(1944年)4月,八路军攻打矾山堡,消灭了驻矾山的日伪军后,缴获日伪仓库中军粮五万多公斤,并有大批的军用物资,全部运往南山区抗日根据地。民国34年(1945年)8月30日,日军无条件投降后,矾山改属涿鹿县,县成立粮食局,在矾山设矾山粮库,在南关真王庙内(矾山南粮库旧址),并在矾山区设矾山区粮秣委员,为专职管理粮食的领导。刘世祥为矾山区第一任粮秣,也就是后来的粮库主任。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矾山粮库也随之撤销。 </p><p class="ql-block"> 民国38年(1949年)6月,察哈尔省粮食局建察南区粮库,涿鹿县总粮改为涿鹿县中心公粮库,下设矾山分粮库,统管矾山全区的粮食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3年9月,全国的粮食开始了统购统销,由此而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粮统购统销,直到1982年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后,才逐渐取消。</p><p class="ql-block"> 为了方便群众交粮,涿鹿县粮食管理局在矾山已建立矾山粮库的基础上,在矾山地区又增设了卧佛寺秋粮征购点,这就是卧佛寺粮库的前身。同时,矾山分南粮库和北粮库,南库即南粮库旧址,北库在大街米家大院内,占房十间,存粮30万斤。 </p><p class="ql-block"> 1955年5月,根据省粮食厅、省供销社”关于接收基层供销社经营网点的联合指示“,矾山粮库除原来的粮库外,又增设了杏园、子房口、卧佛寺、太平堡、大斜阳五个粮食购销站,共占房63间,储粮238万斤。 </p><p class="ql-block"> 1958年,撤销了杏园的购销站,矾山粮库下辖子房口、卧佛寺、太平堡、大斜阳4个购销站,仓房62间,储粮228万斤。从这一年开始,人民公社化后,各生产队都有了自己的粮仓库房,一直延续到1982年,大包干责任制实行,生产队彻底解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集体统治了粮食市场,并实行人口粮食标准供给的制度,并出现了粮票在市场上流通。农村人口由每天一斤粮,到最困难的时候仅有每天四两粮,有还分不到。 </p><p class="ql-block"> 1959年4月,根据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总方针,原粮食局所辖的中心站和购销站,一律下放到人民公社进行管理。各人民公社建立粮食管理所,生产大队设立粮食管理站,生产队食堂专设一名粮食管理员。7月份,河北省委决定,未下放的粮食机构不再下放,已下放的机构人员全部收回。同年,根据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要求,各管理区都设立了粮油管理站,矾山中心粮库下设子房口、太平堡、卧佛寺三个粮油管理站。各生产队都有了粮食保管员,一直到1982年生产队解体才取消。 </p><p class="ql-block"> 1960年以后,根据各库站的需要,国家开始兴建各类粮食仓房。矾山粮库建露天粮池,容量150万公斤,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之为的”窝窝头“。后又发展为座囤,每个座囤可储粮4——6万公斤,到1984年矾山粮库的座囤有20多个。1962年毛泽东主席发出”看站备荒为人民“和”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的指示后,开始建简易仓,后为基建式仓房,现在南粮库旧址还有简易仓房的圆形仓的遗物。到1984年,矾山东粮库建有基建式仓房112间,3092.2平方千米,实际储量为485.5万公斤,南库17间,建筑面积1210平方米,实际储量54万公斤。 </p><p class="ql-block"> 1982年,矾山中心粮库从南库全部迁到东库,矾山镇84个生产队的粮食仓库全部撤销。 1985年至1992年,矾山镇辖区内仅留下矾山中心粮库一个中心粮食单位,统购统销的政策停止以后,粮库只收各户的粮食征购任务,议价收购粮食,进行一些粮油购销活动。 </p><p class="ql-block"> 1993年底,依据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关于1994年1月起放开粮食统销价格的决定》,于1993年12月25日夜12点,停止居民定量口粮供应工作,城镇居民定量口粮供应本停止使用,由居民个人保管,同时,粮食流通中使用的各种粮票已于8月底停止使用。从此时起,粮食全部进入市场流通。从1953年到1993年40年的统购统销制度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p><p class="ql-block"> 21世纪以后,征购粮食制度取消,矾山粮库改为涿鹿县粮油公司,到2008年,矾山国有粮食储备库被取消,矾山粮库在建国前建立,经历了近60年的风风雨雨,彻底完成了历史使命。矾山粮库的巨大仓房,将被居民楼所替代。历史上车水马龙的矾山中心粮库,在风雨60年之后,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已经结束了历史使命。现在东粮库将被人们开发为居民小区,傲然挺立,曾仓储过百万斤粮食仓房将被拆除,变之而来的将是高大的居民楼房,南粮库园内破烂不堪,只有过去的土圆仓的断墙残壁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岁月,北库几十年前就变成了人们的民居,矾山大规模的粮储事业经过了过去的岁月后,只能在一些人的记忆中了,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