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678582</p> <p class="ql-block"> 南朝越窑点彩弦纹双拱桥耳渣斗,高8.7厘米,口径9.56厘米,最大腹径10.8厘米,足径6.8厘米。整器施有米黄色釉,口沿及器身上部点有黑彩,以活跃单色釉面(行内称这种装饰风格为两彩,比鼎鼎大名的三彩少一彩),同时,这也为后来的三彩器的创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侈口外侧有两道双阴挤阳的弦纹,其下对称处有一对横拱桥耳,耳下又是三道双阴挤阳的弦纹装饰,在其腹上及腹部鼓凸处,亦有如上两组弦纹为饰。这也是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早期的一些细路货的主要装饰风格:胎装饰+釉装饰。在胎上刻划纹饰、贴塑;在单色釉上加彩,以丰富釉面的观赏效果。唐宋及金元,则由胎装饰彻底转化为釉装饰,三彩的出现,为后来的黑白花、绞釉、青花瓷的兴盛起到了铺路架桥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这件渣斗因年代久远,器身有较重的脱釉现象,这在高古瓷器收藏中,也属于正常的、常有的事儿;口沿有处磕损,但依然够馆藏级!我玩器,先从够不够馆藏级着眼。不知道这一点值不值得同道中人借鉴:古董也好,古玩也罢,其最好的归宿就是进馆,成为馆藏品。这是我的一点粗浅认知。</p><p class="ql-block"> 平底微内凹,底上有泥块垫烧痕,其间有层次感很强的火石红。胎质坚致,修坯规整,遥想当年,其亦是大户人家乃至达官显贵之人的案头必备用具,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小门小户,衣食尚有忧,哪来的这份“讲究”?!</p> <p class="ql-block"> 多年来,我约收有几十例各窑口、多年代的渣斗,似越窑这件点彩,且带耳的渣斗,却仅此一例,这也是我入手它的原因,稀缺性——玩高古瓷,有人以釉质为第一,而对于欲求希望能成系列的我来说,其釉质有瑕疵,间或口沿有磕损,我都能接受,毕竟,“十老九残”的现状,在高古瓷器收藏中是不争的事实。整器、釉质一流的,有,但它的价格又是我一个工薪阶层所不敢奢望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收藏心得体会即是:玩点自己懂的,玩点自己踮起脚尖能玩动的。而不是整天奔着五大名窑名品望洋兴叹、评头论足却又没有能力入手赏玩。</p><p class="ql-block"> 渣斗,也叫唾壶。亦是茶道八大件之一。 </p><p class="ql-block"> 渣斗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晋代,并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化。</p><p class="ql-block"> 渣斗最初起源于晋代,最初的功能是用于盛装唾吐物,如肉骨鱼刺等食物残渣,因此也被称为奓斗或唾壶。随着时间的推移,渣斗逐渐演变为茶具中的一种,用于盛载茶渣。在北宋时期,渣斗作为卫生用具,常用于宴席上装纳鱼刺、骨头等食物残渣,其形状为直壁的圆斗,中部微束短颈,下接鼓腹的圈足罐。</p> <p class="ql-block"> 在商周时期,渣斗的雏形可以追溯到青铜觚,具有侈口、高胫、鼓腹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渣斗的材质和样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瓷器、玻璃和青铜等多种材质的渣斗。渣斗的使用和演变与古代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最初作为盛装唾吐物的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宴席上的卫生用具,反映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变迁和人们对餐具需求的多样化。而今,渣斗成了高雅的艺术品,因其稀缺性,成为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心头的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