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想天开的美篇

异想天开

<p class="ql-block"> 乡风文明天地新</p><p class="ql-block"> 文/邱步道</p><p class="ql-block"> 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老家江苏兴化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河汊纵横、仓廪殷实,历代先民后裔在这片广袤的水乡泽国耕耘播种,既依靠丰富的资源禀赋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同时又契合特有的地域环境形成了良莠并存世代传承的民风民俗。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步解放不断更新,尤其是对传统乡村文化与风俗习惯的重新审视,农村人对过去多年沿袭的“热衷在正月初为儿女办婚事、送别已故老人长时间多频次地举行繁琐的祭祀活动、不避表兄妹成亲实现亲上加亲、采用女儿换亲成全儿子婚姻”等不合时宜的陈规陋习,已在移风易俗激浊扬清中得到彻底摒弃或创新改进,但在我老家海沟河一带的许多村落,庄户人面对有些根深蒂固的乡风民俗,真正做到解除思想禁锢,调整精神取向,打破祖传定势,变革习惯做法,则是在近年来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与时俱进中革故鼎新,让现代文明乡风吹遍古老村庄每个角落后,才开始潜移默化进入人们心田,悄悄地改变着庄户人的生产生活。笔者近期通过调查走访,撰写了几篇反映新农村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系列报告,今天推出第三篇一一</p> <p class="ql-block"> “夹克”“棉袱”一个样</p><p class="ql-block"> “王木匠家嫁到荡子村的凤Y头回来了,这次陪两个老的好几天了,今天上午我看到用轮椅推着老妈妈晒太阳,下午好像带着她爸去兴化医院检查了。王木匠脑筋急转弯,凤Y头总算理解接受他们了。这下好了,生病的老俩口有人照顾了。”女儿孝敬伺候爹娘顺理成章,为什么凤丫头回娘家,左邻右舍喜出望外,引发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故事还得从头说起。</p><p class="ql-block"> 王木匠今年73岁,出生于三世单传的“木工世家”。因为打小心灵手巧,他20出头就传承父辈技艺,练就了一手木工“绝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有人家盖房子、做家具,要想请到他这个技术精湛闻名遐迩的大师傅,都得提前上门预约排队。1984年开春,王木匠对头胎生个女儿心有不甘,为了能让王家延续香火、开枝散叶,他顶着当时非常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冒着人财两空的风险,带着妻子到外面“躲养”。于是,他把幼小的凤丫头托给爷爷奶奶抚养,夫妻俩则用两代人积攒的全部家底,买了一条20吨的水泥船跑运输。七年后,凭着机智精明的经营头脑,他在烟波浩渺的水上搏击风浪,抢抓市场风口挖到了“第一桶金”,不仅超生了一个取名叫“福伙”的儿子,按规定如数缴了罚金,而且还在本村率先盖起了令人惊羡的两层居家小楼。有财有子,儿女双全,王木匠感到这步棋走得对下得好,幸福自豪的表情溢于言表。1992年,为了给儿子营造一个安稳的家,让他从小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王木匠果断弃船上岸,瞄准苏州枫桥一带租房圈地,开办金属废品回收门市部。夫妻俩在此站稳脚根后,不仅超前落子布局,为儿子在当地买了城市户口,而且还四处托人把他送到附近最好的学校读书。这个超生的“福伙”还真是块可琢的好料,上学几乎不要父母操心,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2002年参加高考旗开得胜,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录取,四年后又考取了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因有名校光环加身,“福伙”先是进入上海某投行工作,两年后又被南京某知名证券公司高薪聘用。而姐姐凤Y头就没有弟弟这么幸运,因为打小在农村生活,爷爷奶奶只顾吃饱穿暖,根本没有条件没有能力管她学习上的事情,所以初中一毕业就辍学打工,后来年龄不大嫁给了邻村初中同学,夫妻俩在镇上经营门店,一起做铝合金门窗生意。</p><p class="ql-block"> 受“传宗接代”血缘羁绊和“养儿防老”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王木匠对他这个争气的宝贝儿子视同心肝,疼爱痴狂,可以说凤凰涅槃有求必应。2011年,为支持“福伙”在南京成家立业,他低价抛售多年囤货,一次性拿出320万,为他在建邺区购置了一套精品洋房。同年8月,女儿“凤丫头”择机而动,也想在兴化新落成的建材市场买间门面房,改行做建材生意。当时购房价格不菲,夫妻俩手头资金不够,凤Y头心急火燎,便马不停蹄前往苏州,想不到她爸知道来意后板着面孔,直接找理由一口回绝。凤Y头看到现场生意一派繁忙,瞥见父亲从钱柜里拿出沓沓现钞,笑容满面为买卖人结账,气得在那儿连蹦带跳,伤心地哭得像个泪人。女儿吃了“闭门羹”生气离开后,母亲心生怜悯,嗔怪老头子不该这样。对此,王木匠瞪大眼睛不以为然,厉声给老婆子念“紧箍咒”:“你一个妇道人家,真是头发长见识短。儿子女儿都是自己生的不假,但他们在家内家外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责任不一样,儿子是王家的血脉传承,是要为家族争光添彩,为我们养老送终的。女儿是什么?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财产传男不传女,是农村人世世代代赓续的家风家训,也是家家户户理应坚守的原则底线。我不能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打水漂,她说是借实际上就是变相的要,违背祖制用钱去救助一个外姓的女婿、外孙,这跟捐赠给外人有什么两样。”2013年秋天,“福伙”在南京喜得贵子,王木匠得知后笑逐颜开,约定年底一起回老家过年,好好为大孙子庆贺庆贺。凤丫头顾及姐弟亲情,也应邀到娘家道喜祝贺。王木匠第一天见到外孙子,碍于情面给了两千块压岁钱,但在第二天见到自己的小孙子时,却不避个别亲友,慷慨大方地给了两万元红包。这套不公平看似打人脸的操作,再一次在凤丫头心上落下深深伤痕,从此她对父亲留下八个字的评价:爱子着魔,偏心至极。</p><p class="ql-block"> 根脉情难断,归心向旧乡。2018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尤其是苏南地区对城市周边生态环境整治的不断加码,做了大半辈子生意的王木匠深感力不从心,老俩口决定回江北老家养老。父母近在咫尺,从小渴望得到爸妈关注和疼爱的凤丫头,尽管小俩口在县城打工疲于奔命,早晚还要接送上学的孩子,但她还是经常抽空回乡下看望两位老人,用她的话说:“儿子是皮夹克,女儿是小棉袱,很多时候子女看中的不是父母给予多少,而是缔结骨肉亲情,企求的是那一份在乎。”2020年,凤丫头的爱人在工地意外跌落摔伤,住院花了不少钱。同年,儿子初中毕业,作为文化课一般的特长生,想报考外地的一个体校,但需要不菲的学杂费。面对家庭出现的种种困难,凤丫头实在想不出其他办法,再次向老爸开口求援,想不到老王头还是稳如泰山,不动声色,捂着钱袋子一声不吭。</p><p class="ql-block"> 人吃五谷杂粮,总有大病小灾,需要子女照顾陪护的时候。2021年3月,王老伴首先拉响“警报”,毫无征兆地得了脑梗,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了单侧肢体麻木无力、进食饮水呛咳、语言构音障碍等后遗症,需要不间断地做康复治疗。出院返回家里后,凤Y头惦念母亲生活起居,时常白天在县城忙完手头工作,利用晚上去村庄家中,协助父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考虑到老爸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怕常年拖累会把他压垮,南京的“福伙”也焦虑万分,出高价从本村雇用了一名护工,负责照管母亲和二老的一日三餐。本来是儿子表达孝心的挚爱之举,想不到时间不长,王木匠就心疼儿子花钱,找理由把人家辞退了。这样,家中内内外外,只能靠他一人苦苦支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去年开春,王木匠感到吃饭吞咽受阻,南京的儿子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接他到省人民医院寻诊,经专家反复检查确认,他患的是可怕的食管鳞状细胞癌,而且已错过最佳手术期,只能做化疗、放疗处理。儿子深知病情严重,再三挽留他在省城大医院就医,可倔犟的老王头不听劝说,强烈要求回兴化做化疗放疗。从此,村里多了一个弯腰驼背身患癌症的蹒跚病人,兴化肿瘤医院多了一个没人照顾陪护的特殊患者。听说老木匠在银行有很多存款,既不愿意补贴女儿,也舍不得自己开销,村里人对他吝啬抠门唏嘘不已,感到他重男轻女不可理喻。</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个疗程化疗和数月持续放疗,王木匠的病情明显好转,但两个患病老人总得有人服伺照顾。去年8月,邻村老娘舅实在看不下去,便传唤“福伙”和凤Y头回来商议。当着父母和舅舅的面,“福伙”陈述了自己在南京工作的特殊性,表示无法抽身回来照顾老人,只能在出钱上全力担当全面保障。紧接着,凤丫头也道尽了家庭实际困难,说需要打工挣钱赡养老人,供养孩子上学,亮明了“姐姐生活再苦再难,也绝对不会拿弟弟一分钱,去做服伺老人买卖”的立场,同时也数落了父亲多年来偏心和绝情的件件往事,流露出“女不养老”“女不托底”的失望态度与消极情绪。这样,议来议去,不仅未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而且还加剧了家庭成员之间紧张对立气氛,动摇了老夫妻俩依靠子女养老送终的信心和决心。时值年底,看到照顾老人这个棘手难题,王家关起门来无法破解,娘家舅便把他家的复杂情况,如实反映给村里卞支书,请求组织出面协助出谋划策。</p><p class="ql-block"> 卞支书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感到王木匠家“家宅不安、兄妹阋墙”,导致照顾老人相互推卸,虽说表现在子女身上,但根子却源于老王头“重男轻女”,这种“财产不分女儿、处处防着女儿”的传统思想和狭隘观念,在农村有儿有女的家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支委“一班人”在深入调查摸底和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决定先从王木匠家入手,推动村庄文明治理以点带面、由表及里。按照党支部的统一部署,支委们齐心协力分头行动,灵活精准地下了“四着好棋”:邀请家文化专家学者来村里上大课,注重用庄户人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运用大量的城乡现实事例,讲解重男轻女的种种表现、思想根源和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阐明父母“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子女”的生活哲理,教育引导从旧时代过来的农家人,重视家庭性别平等和女儿权利,正确认识和把握父母与子女的相处之道;收集整理“养女也能防老”“重男未必家兴”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形成《养心齐家小册子》,同时编写发放“端平一碗水、财产女有份”《三字经》,循循善诱广大老龄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因家制宜,尽量用同一把尺子给予儿女同等的爱;组织村干部和乡贤代表反复上门沟通,“一对一”做王木匠的思想转化工作,既讲清“福伙”在南京生活无需家长经济援助的桩桩事实,又列摆凤丫头当下维系自身家庭运转的种种困难,让他拿出“大家长”的胸怀和“公平者”的气度,在亲情释放和财产分配上统筹兼顾以强补弱,推动大家庭普惠均衡和衷共济;摸清现有存款,评估家庭财产,在引导王木匠充分认清“像他这样的家庭女儿才是养老最直接最现实的依靠”的基础上,按照《继承法》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邀请司法、公证机构人员,现场指导他与子女办理财产赠与手续,并通过签定合同的方式,约定子女赡养照顾父母的义务。</p><p class="ql-block"> 大道不孤,同行致远。经过两个多月艰苦细致做工作,吝啬抠门、重男轻女的王木匠终于“开闸放水”,一次性拿出30万元赠与女儿,并承诺今后视情再追加。父母的这个公正公平举动,既让她在家中找到了亲情定位和“在乎”感觉,又把她从挣钱养家只能顾一头的忙碌中解脱了出来。从此,凤丫头开始把娘家当作自家,全身心地挑起照顾父母晚年生活的全部担子,深受乡邻们一致称赞。</p><p class="ql-block"> 据悉,今年该村已为所有留守老人,建起了健康档案和家庭财产档案,通过总结推行王木匠家的先行做法,目前已有20多个出嫁的女儿,本着权责对等的原则,享受到了娘家的财产分配,占到儿女双全户数的87%左右。父母乐意“把一碗水端平”,激发了子女孝老爱亲的内生动力,嫁女回馈娘家蔚成风气,呈现出“父母争当拱手让财有心者,子女争做关心体贴挺膺人”的生动局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