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荟萃了故乡百位名人的大书有感

刘拉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在2024年国庆节放假的日子里,我就花了三天的时间,将同乡兼同窗孙官生主编的《石屏古今百位名人——先秦至当代2000年》这本大书的打印稿仔细读过,留下深刻印象。事过两个月之后,终于于12月7日,在仪式感特强的首发式上,得睹其真容,并获得了赠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冬日暖阳的日子里,再次翻阅这部皇皇52万言的大书之际,生发了三个随感,现将其陈述如下,求教于方家了。</p> 随感之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按鄙人之见,所谓名人,至少可分为五级,即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乡镇级。若再往下细分,则街道有街道的名人,里弄有里弄的名人,大院有大院的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果你用世界级名人的标准来度量石屏,那石屏的名人为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果你用国家级名人的标准来度量石屏,那石屏的名人为个位数。如《中华名人词典》中列有石屏人袁嘉谷、吴尚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果你用省级名人的标准来度量石屏,那石屏的名人为十位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如果你用市县级名人的标准来度量石屏,那石屏的名人当在百位数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统而言之,举凡人群居住的地方,都有名人产生,甚至一条街、一道巷都会有属于街头巷尾的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还可以说,按行为论,文学作品中,阿Q、孔乙己、祥林嫂,都是鲁镇的名人,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而就我石屏刘氏家族而言,按业绩和贡献论,我的大姐刘存璋、二姐夫苏道明、胞兄刘存丰、贤侄刘建明、刘建华、苏映龙等,都算得是所在业界的名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泱泱大中华,自古就有“人以地名,地以人显”一说,道出的是人名与地名的一种互动关系,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所谓“地灵人杰”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石屏古今百位名人》的问世,正是这种关系的显示,也将随着历史进程,继续显示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因此,我们不能说只有历史教科书中的名人和国家级的名人才算石屏名人,其他都不算。就《石屏古今百位名人》而言,它已将国家级、省级、县级的名人兼收并容为一体,涉及古代、近现代和当代,这就有利于从总体上认识石屏了,也有利于我们见贤思齐了。</p> 随感之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国的史著中,私家之著述,或民间之著述,其真实性和生命力,往往强于和高于官府之著,古有《史记》,今有《李X日记》,足以说明私家著述之不可小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的最精当的评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史记》在历史著作中是无人能及的巅峰之作,就像屈原的《离骚》在诗歌中的地位一样崇高,虽然它没有诗歌的韵律,但却同样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X日记》是地地道道的私人著述,属于更为真实的某党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袁嘉谷编撰的《石屏县志》,也是私家著述,一直是传世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关于石屏名人,袁嘉谷曾有言道:“石屏名人已见方臞仙注考定。我屏人当专著一书,仿臞仙之例云。”由此可知袁嘉谷当年也希望有一部专著来介绍石屏名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孙官生的《石屏古今百位名人》,就是对袁嘉谷“我屏人当专著一部”遗愿的一个响应,既继承了方树梅,又辟有现当代的内容,是最新版的石屏名人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不能因为是私人著述而轻易否定,就像不能否定司马迁、袁嘉谷和方树梅和李X的私家著述一样。</p> 随感之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屏古城,位于云南省石屏县,是滇南地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传统汉文化最为发达、文物古迹最为富集的地区,“状元故里”“文献名邦”是其闪亮的名片,素有“滇南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称,“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成为当时石屏重教兴文、人才辈出的生动写照。具体说来,还可举出十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诸葛亮南征感叹于石屏风光殊异(袁氏《石屏县志》990页),让汉代人知其南征地有小城石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近现代的寻常百姓通过石屏豆腐,知道了滇南有个小城叫石屏。据袁嘉谷《石屏县志》(990页)载:石屏豆腐的原创是石屏最早的移民:汉族、哈尼族、傣族,以及秦汉以来治理、流寓、经商的中原汉族人。而今,“千年石屏城,百年豆腐香,秀美异龙湖”一说传遍全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石屏在明代万历年间已于1596年称"文献名邦",距今430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据袁氏《石屏县志》(996页)载:“汉人之居屏,由来古矣。元代多著名,明初分军设屯,太祖迁江南大姓以实滇。”可见石屏在元明时代就“多著名”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中国最早的“个碧石铁路”的开通和运营,让小城石屏的名字广播开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六)袁嘉谷中清末状元,让举国之人知道他来自小城石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东陆大学有两任校长陈钧、何瑶及教授袁嘉谷均来自石屏,由此让省内学人知有石屏小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民国时期与巴金齐名的缪崇群写有《石屏随笔》一书行世,让国內读者都知滇南有个小城叫石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海菜腔唱进北京城,花腰歌曲、烟盒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当代国人知道云南有个小城叫石屏,还知有异龙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2024年9月30日,在75周年国庆的日子里,石屏又上新闻联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上十条,说明石屏自古至今就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小城,而非某些人不屑一顾的籍籍无名之边陲小城也。</p> 作为同乡兼同窗的孙官生,凭其资质和资历,堪当主编大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孙官生,“石屏古今百位名人”专家评审组委会主任,曾连续任《云南日报》总编辑八年,云南省政府三等功荣立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专家。</p> 本人忝列其中  凑个热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存沛,男,1941年10月生,云南石屏县人。云南大学中文系1966届本科毕业。云南人民出版社编审。从事文学图书编辑出版35年,策划、编辑、审读过500余种文学、文化类书稿和图书。是“八五”期间云南唯一的一套“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图书”——"拉丁美洲文学丛书"的总策划和掌门人,并担任其中极大部分重点图书如《百年孤独》《帝国轶闻》《酒吧长谈》《跳房子》《漫歌》《拉美散文选》《拉美中篇小说选》等的责任编辑,多次获“全国外国文学优秀图书奖”。该丛书随后顺延为国家“九五”重点,从整体上填补了国内外国文学出版的空白,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宏阔而深远影响,先后被新加坡《联合早报》、台湾《笠》杂志、香港中文大学外国文学翻译图书书展、“中拉智讯”和墨西哥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至上报》发专文报道。本人任责任编辑的《大埋伏》《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两个中译本,被巴西亚马多纪念馆永久收藏。又因作为古巴文化名人《何塞•马蒂诗文选》的责任编辑,被古巴驻华大使授予古巴共和国铜质纪念章。本人更由此丛书而亨誉国内文学出版界,被昵称为"刘拉美"。在职期间,曾连续两届任云南省出版系列高级技术职称评委会委员。退休后,被省出版局聘为省图书审读员,为省局和相关出版社审读图书近百部,写出数十万字的内部审读意见。在国家级及省级报刊杂志发表书评近百篇,其中,1998年为120万字的长篇历史纪实小说《世纪之门》写就的万言书评《写给20世纪 献给21世纪的扛鼎之作》,被该书作者马昭置于书前做代前言。2017年,为旅居比利时的著名女作家谢凌洁的长篇小说《双桅船》(国内版)撰写长篇书评《漫漫书卷气 荡荡人文风》,分别被《文艺报》《十月》杂志及国内网络刊载,是该作家认定的国内为其写书评的第一人。2022年,又为长篇小说《那时赵钱孙》写书评《君子德风 小人得草》,被作者朱兴友收录入该书做跋。此外,2005年4月,云南出版集团成立,本人参与精心制作了经折装纪念册,其中的全部文字,系由本人撰写。同年12月,“首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昆明国贸中心举办,云南人民出版社参展的全部宣传文字,也均系本人撰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说明 : 代表作另有美篇专文载出</p> 在昆的石屏名人和从石屏赶来的石屏名人聚集于庆典仪式和首发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令人高兴的是,在首发式上,与从故乡提前一天赶来的石屏名人卫汉骞(网名塞上马)连上微信,结为新朋,他称我刘大哥。因我和他端坐在前排,一个居左,一个居右,我戏称为“亨哈二将”,他也乐了,接下便连夜有两度打油诗的唱合。快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