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没在岛城里的(41)总督府野战医院

自然国地

1897年11月,德皇命远东舰队侵占胶澳后,即配备有野战医院。据总督府《胶澳发展备忘录》载:“最迫切的要求之一就是建造一所野战医院,因为虽然对那些运来的多克式棚屋做了大量的修缮工作,仍不足以安置所有的病人。”可见,最初的野战医院仅仅是由简易的棚屋搭建,而急于建造的则是一个由各种建筑构成的医院。 德战青岛初期,为大的建筑物(如教堂、总督府、观象台等)都选择了高度和位置特别优越和合适的地点,野战医院也不例外。建院地点选定了总督府山(今观海山)和迪特里希山(今信号山)之间的低地,是一块南向的、位置很好的坡地。此处即是今位于江苏路的青医附院所在地。 总督府野战医院最早的设计是156张病床,计划建造三幢二层病房楼和一幢隔离病房楼。“这意味着要建设的附属建筑物有一幢有厨房、储藏室和下级职员宿舍的生活楼、一幢有办公室和职员宿舍的行政楼、一幢有敷料室的药局大楼、二幢警卫人员和中国员工宿舍附属楼、一幢有消毒室的洗衣房以及车库和太平间。” 1899年底,第一座较大的病房(一号楼)建成,共设有39张病床。除了2间各有16张病床的大病房外,还有7个单间。另外还建成了洗漱池、淋浴和洗衣设施,一个主任医生办公室和若干间野战医院工作人员住房。新建野战医院病房投用的同时,旧的棚屋则不再使用。总督府野战医院出现后,一度是青岛地区唯一的西药房。 义和团运动爆发后,野战医院另外的病房以及其余建筑被加速推进,以便在冬季到来之前,医院能够接纳更多的病人。为此,动工修建了另一座占地664平方米、有30张病床的大病房(四号楼),很快,这座病房便投入了使用。顾名思义,野战医院具有战时、临时的性质,所以一旦大规模的固定建筑得以完成,这一名字也就完成了历史使命。 1900年,在短短两年的时间之后,总督府野战医院便被改名或说命名为“大德胶澳督署医院”,俗称“总督府医院”。负责人为德国医学博士马尔梯姆(Martim)教授。1904年,总督府医院又在郊区建立李村医院,这是其最早的分院。此后几年的总督府医院,同此前的野战医院一样,一直处于一种边建设边使用的状态。 1901年,医院的二号病房楼也在年内建成并交付使用,细菌学化验室也在年底使用。1902年,医院大体建成。新三号病房楼,设有眼科、耳科和精神病等专科病房,另设有X光透视室。这座病房楼和二号楼一样有低压蒸汽暖气。值得一提的是,总督府医院还修了一个花园,这使得医院的整体环境好了很多。 1903年底,三号病房楼已建成,各楼以及整个院区也接通了自来水和下水道。还为在行政大楼中工作的华人和后勤,建了一个附属楼。另外,各楼中的电力照明也正在施工建设。1904年底,妇幼临床医院建成并正式开张,还于年内收治了14名妇女和3名儿童。 日俄战争初期,德占青岛当局甚至空出总督府医院供交战双方使用,但只有俄国人前来治疗。自1904年8月起,总督府医院连续接纳了多批俄国病员,最后一批俄国伤员于1906年7月16日离开青岛。在1905-1906报告年度内,医院做的阑尾手术不下42例。 1906年,总督府医院完成了历时九年的全部建设,德国人一共投资了198万马克。除了开展正常的接诊,还成为了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即德华大学)医科的医科临床教学与实习基地。青岛德华大学医科创始后,德国胶澳督署即将总督府医院作为该科的主要教学实习基地,并由总督府医院院长和各科主任医官兼任教师。 据史料载,医科学制4年,学习结束后再实习1年,成绩合格方可毕业。1913 年,德华大学有医科学生12人。由于日德青岛战争爆发,德华大学不得不停办,而此时医科尚无一个毕业生。所有医科尚未毕业的师生,被迫南迁去上海在德国人开办的同济大学继续教学。1914年11月,总督府医院也被日军接收,改称日本守备军军医部陆军医院。 后来,医院的隶属关系及名称不断变更:1916.6~1927年,北洋、国民政府时期属民政部名青岛病院;1927~ 1946.2,归日本同仁会名同仁会青岛医院;1946.2~1949.6,归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名国立山东大学附属医院;1949.6~1956.9,华东军政(行政)委员会卫生部名山东大学附设医院;1956.9~ 1993.5,归山东省卫生厅名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1993.5~今,山东省卫生厅、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总督府野战医院是青岛最早的综合性西医院,它的建设及投用极大地提高了上个世纪初青岛乃至山东地区的医疗条件,让当时并不熟悉的西医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时至今日,也已掩没在岛城中。自然国地近几年考察搜集了大量的青岛地区古近代遗迹及书面、展览文字资料,设想配以图片整理完善后逐步发表,敬请期待!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谢谢! 2024.12.08.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