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离开甘肃,又拐进了宁夏东南角,看须弥山石窟和六盘山景区,一天游两地跨三省区<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甘肃渭源穿宁夏原州、泾源,到陕西宝鸡)</span>,行程很紧凑。</p> <p class="ql-block">【须弥之光·北周】须弥山(又称逢义山、石门山),位于原州三营镇,六盘山北端余脉和黄土高原相交处,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最短通道。须弥山石窟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二大佛·唐代】须弥山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大规模营造及宋、元、明、清 修葺重妆,是古代固原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寺院。</p> <p class="ql-block">【相国寺-石窟寺·北周】石窟有方中柱,三面石造像,中国早期支提石窟寺的风格突出,石刻佛像撼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须弥山口的石门关】紧挨着唐代佛造像,即能俯瞰石门关。陡壁夹险峡,古称石门关,是古代长安进入河西走廊的最佳短途和必经关隘。石门关自南北朝到隋唐,是拱卫京畿,解除柔然、高车、吐谷浑、突厥侵扰的牧馬屯兵之地。唐代为彻底解除突厥的威胁,在原州设七关以扼守陇道,石门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关,沿峡出石门关北达河西走廊,南到甘南。从甘肃的定西(辖陇西、渭源等县)秦长城到宁夏的固原(辖原州、泾源等县区)石门关,不由联想到“得陇望蜀”的成语和《敕勒歌》,对古代文化有了具体的地理概念。《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北朝的乐府民歌,生活在北方阴山山脉的敕勒人,迁徙到西北成了高车人(以车轮高大为特征),眷念故乡的歌声似乎仍在空中飘荡:“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p> <p class="ql-block">【六盘山景区】位于泾源六盘山镇,距界石铺65公里(建国后,红军老战士写的长征回忆录中必提界石铺),选这里做当年红军长征的纪念地,是因地势较宽敞?坐摆渡车上山,景区在山腰上,有纪念广场、相当大的展馆、诗台(碑)以及浓缩长征途中著名节点的红军小路。原拟<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台吟毛泽东的词,却无奈那令人目眩的高高阶梯。广场上,</span>有邻县西吉中学的师生们坐在地上休息,他们围成一个大圈。不断有人站起来表演,女老师民族舞轻盈欢快、男生街舞律动青涩、校领导的快板书嗑嗑吧吧,赢得了阵阵掌声、笑声和起哄声…,青春真好啊!</p> <p class="ql-block">【诗台、展馆和广场(网上图片)】驾车离开景区时,脑中突然冒出姜家锵唱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首歌,郭淑珍、宋祖英、王宏伟等歌手都唱过,宁夏歌手马希尔也唱过,但个人认为姜家锵唱的更接近于文革前原唱(?)的风格,苍凉坚韧有古曲之风。中外游客登北京八达岭长城,谁人不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人们也许并不知道,毛泽东填这首词时,距长城沿线尚有百公里。</p> <p class="ql-block">【宝鸡段的渭河】进陕西第一站是宝鸡。宝鸡古称陈仓、雍城,是周、秦两个朝代的发祥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代在关中平原设置了三府,东府同州(辖今渭南诸县)、西府凤翔(辖今宝鸡诸县)和西安府(辖今西安、咸阳、铜川诸县)。现今西安府和东府很少有人提及,而西府则因“西府海棠”而被人常挂嘴边。宝鸡</span>也是一座被人低估了的文化名城,有“青铜器之乡”的誉称,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及石鼓、何尊等文物,是“暗渡陈仓”历史事件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到宝鸡,目的是看心追很久的青铜器博物馆。与国内大部分博物馆藏青铜器不同,宝博所藏商、周、秦青铜器大多出自窖藏而非墓葬,其实际使用意义和价值(含祭奠)高于陪葬品。</p> <p class="ql-block">【何尊·西周】以“宅兹中国”铭文著称于世(第一次出现“中国”二字)。何尊铭文共122字,其中的“宅兹中国”4字,虽常被人单独提溜出来引用,但这4字铭文何解,却仍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逨盘·西周】<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已知的青铜盘中,逨盘是最为华丽的。按照周代飨宴的礼仪,做为水器的盘,是主、宾在餐前后,仆佣用盉滴水为其洗手,在下面接水的器皿,因而盘与盉是成组使用的。</span>在眉县窖藏出土的逨盘、逨鼎、逨盉等27件窖藏青铜器,被定为二十一世纪重大考古发现。逨盘铭文记述了单氏8代人辅佐12代周王的史实,证实了《史记·周本纪》内容的准确,结束了千年以来关于周世系的纷争。</p> <p class="ql-block">【强盘·西周】宝博的逨盘、强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散氏盘,共同突出了“盘”在青铜器型中的地位。国博藏有的虢季子白盘,以其器型硕大而出名,而使用功能也与上述青铜盘有异。</p> <p class="ql-block">【逨盉】在已知的同类青铜盉中,逨盉是最精美华丽的。盉有两大用途,一是水器,二是酒器。</p> <p class="ql-block">【青铜盉】盉从皿,说明陶盉早于青铜盉。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陶器与青铜器的关系有点复杂。中国人使用陶器有近1.5万年的历史,使用青铜器则为4千年。我们引以为傲的青铜器中的某些器形,直接来源于陶器的用途和造形(陶先铜后,特别是青铜器名称的字形中带有皿的,如豆、鼎、簋等)。但在周礼制度成为日常礼仪之后,等级不够或经济不裕的墓葬中,也常出现以陶质陪葬物替代青铜器物的情况(铜先陶后,即以陶器仿制青铜器,如陶鼎、陶盉、陶尊等)。</p> <p class="ql-block">【正鼎·商】</p> <p class="ql-block">【青铜簋·周厉王时期】(左)害(右)夫簋,中国已知商周时期体形最大的簋,有簋王之称。方座青铜簋,多见于商及周早期,方座是便于搬移和置放,也有在方座之中置悬铃的(奴仆端簋行走,晃簋铃响提醒他人避让,以免人声喧哗)。商周时期礼乐制度,是簋与鼎成组使用,究其源簋的使用要早于鼎。个人认为,奇鼎偶簋制是内涵阴阳观念的;簋,从⺮从皿而不从钅,说明在青铜时代之前的陶器时代,即已出现了簋形器。</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秦武公(春秋时期)】宝博是国内唯一一座以青铜器为名的博物馆,所藏青铜器的器形精美及历史、艺术价值之高,居全国的前列,参观的人却相对较少!</p> <p class="ql-block">【柉禁十三器·西周早期/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网络图片)】在宝博看青铜器,不由想到了青铜禁。青铜禁,已知出土不足10件,分别收藏在纽约、大板、天津、湖北、河南(2)、陕西(2)等地的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宝鸡戴家湾、石鼓山曾出土过5件青铜禁,宝博却未有收藏)</span>。禁多出于西周初期的姜氏部族<span style="font-size:18px;">,认为商亡于酒,故铸青铜禁警示后人控酒(姜氏与姬氏的联盟,构成了周国/周朝主体的部族)。后世“禁止”、“禁示”等日常用词中的禁,应来源于青铜禁。</span></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岐邑周原是周人早期的都邑,武王迁都丰、镐到西周终,一直是周人祖庙所在地及贵族的聚居地,至今周文化遗存十分密集。周公庙位于岐山凤鸣镇,原以为在山上,实际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处岐山(凤凰山)南麓,洪积扇原区后缘。从宝鸡到岐山,是往原上行,有一段省道遮掩在行树荫之中,非常好看。</span></p> <p class="ql-block">【民国岐山县长题碑】周公,周武王姬发同母之弟姬旦,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殷商,制作礼乐,摄政周成王七年。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中国封建制的创建者(即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一体、政治和伦理融合一体),为周朝近八百年统治奠定了政治基础(封建制的终结者是秦始皇赢政)。“周公吐浦,天下归心”,是后人对周公的盖棺定论(语初出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三国曹操的《短歌行》将其扬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古树参天】周公晚年归隐于卷阿,逝世后即被建祠祭祀。岐邑古称卷阿(本义弯曲的大陵),《诗经/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唐李渊下诏在周公制礼作乐的“卷阿”创建周公祠,历代多有修葺,现遗存以周公殿为主体(祭祀周公、召公、太公),主殿之后的中轴线上,有姜姬祠、后稷殿。已知全国有周公庙三座,其他两座分别在洛阳城内和曲阜孔庙(鲁国祖庙)。如今的歧山周公庙,不如不见,不见倾心,一见伤心,空有其表、少文化内核。</p> <p class="ql-block">在周公庙西侧庙墙上,嵌有一组题辞牌,其中留有毛泽东女儿李纳、考古学家李学勤、现代诗人贺敬之等人的手迹。周公庙北坡凤凰山景区,是3000年前“凤鸣岐山”历史典故之所在地(《诗经·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以“凤鸣岐山”为题材,北京人艺有话剧、上海歌剧院有舞剧,陕西秦腔有更多的曲目。</p> <p class="ql-block">从岐山周公庙到眉县太白山景区仅80公里。太白山在宝鸡的眉、太白、周至三县交界,乘摆渡车上秦岭太白山景区,路经莲花峰(水月观音)的瀑布,不由想到李白的乐府古诗<span style="font-size:18px;">《蜀道难》中的句子</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span></p> <p class="ql-block">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而秦岭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中国南北气候的地理分界线。几次经秦岭,均是走秦岭隧道,这次登临太白山,一尝夙愿。</p> <p class="ql-block">令人没有想到,太白山北坡松海荡漾杜鹃遍野,南坡却是陡峭砾石植物近无,给人以南、北易位的错觉,看太阳的阴影,才知景色无误。眼际所限的局部,改变不了秦岭大环境的气候分野。<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李白有可能没有登顶过太白山,但他的诗句用在这里,非常贴切。</span></p> <p class="ql-block">【“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在太白山顶,顺着山脊看南北,北边白云笼罩翻滚,南边艳阳劲风狂吹,卷云就是翻不过山脊。</p> <p class="ql-block">【蓝田街景】从太白山下来,驾车到蓝田县180公里。蓝田出土过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化石“蓝田人”。中国四大名玉之蓝田玉,曾从春秋到汉唐时期在贵族中流行,秦始皇传国玺即是用蓝田水苍玉制成,该玉玺作为皇权的象征,在之后的历代皇帝手中流传了千年,失踪于北宋末年。唐代李商隐<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律·锦瑟》</span>有诗句“蓝田日暖玉生烟”。</p> <p class="ql-block">水陆庵位于蓝田城东10公里,南依秦岭,北临灞河,座落于蓝水的河心岛上。水陆庵原是悟真寺内的水陆殿,始建于隋代,明代为藩王的家祠佛堂,其建制与规模保存至今。水陆庵称庵而从未居住过尼姑,可惜去时因维修,不得见面带胡须男性观音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水陆庵现存3700尊壁塑,是我国雕塑密度最大的寺院泥塑,将释迦八像、五百罗汉过海等佛传故事与中国的儒道文化有机结合,将悬雕、圆雕、浮雕、镂刻等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现今宣传又添加了“黑悟空神话”取景地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潼关景区示意图】驱车120公里到潼关古城。潼关县位于关中平原东端,东邻河南灵宝,北与山西芮城县隔黄河相望。潼关,是自小知道的第一个古代关隘。上小学时,邻居大学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个笑话,“拉马来到潼关,不知是何地面。下马仔细一瞧,上写三字大字-潼关”(成年后在宋《太平广记》中看到了这则笑话),印象极深。元代张养浩以小令《山坡羊》怀古系列而著名,其中一首《山坡羊·潼关》的最后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仅八个字,胜读一本社会学的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俯瞰潼关形胜】看黄河从晋陕大峡谷跌出,在这里拐弯由北向东,进入平原一泄千里,图左侧是渭河並入黄河的河口。这次旅行,看到了渭河的源头、中游和流入黄河,应是走“遍”渭河了。</p> <p class="ql-block">【潼关城下的民居遗址】这是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潼关城的民宅平面布局形态,以老墙砖和老石条堆积而成,呈现出旧时潼关古城惨遭损毁的遗痕。现在所看到遗址用的墙砖和石条都是在始建初期,从本地百姓家里收集而来。潼关古城始建于唐,明代设潼关卫,抗战时期遭受严重炮击、修建三门峡水库县城整体搬迁及文革时除四旧等影响,古城遭到严重毁坏,现仅留城墙和部分城门遗址。现潼关景区含一城一关一渡口及独特的黄河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从潼关到函谷关约70公里。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是中国最早的关隘(始建于西周),其次是四川的剑门关。历史上的函谷关曾有秦、汉、魏三处,现今的函谷关为秦关遗址。历史地理中的关东、关中和关西,即是以函谷关划分的。</p> <p class="ql-block">【函谷关的关城及古道】函谷关北临黄河,居崤函古道(潼关-崤山)咽喉,关城辖长7公里,有西周到汉的近千年历史作用,唐宋诗人多来此处凭吊前朝的战事和佚事。</p> <p class="ql-block">【老子石像】公元前五世纪(公元前485年),老子驾青牛西行,被周大夫、关令尹喜(海关关长喜)拦住,做《道德经》五千言后出函谷关,不知所踪(一说到秦岭北麓的楼台观布道)。函谷关又是“紫气东来”等成语的发生地。</p> <p class="ql-block">【芮城县全域旅游全景图】从陕西潼关到山西芮城,途中为看函谷关,无意中在河南地界拐了一小弯,之后过运宝黄河大桥(本次旅行最后一次看到黄河),进入山西。早年曾来过芮城看永乐宫的壁画,为建三门峡水利工程,永乐宫从原址永乐镇,整体迁到20公里外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之上,现辟有永乐宫-故魏城遗址景区。芮城北倚中条山、南临黄河,是黄河文明三个源头之一,居“最早中国”的核心地带,有180万年前的西侯度文化遗址,是《诗经·伐檀》的发生地,殷商时为芮国,西周时为魏国,史称“古魏”。</p> <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在芮城古魏镇,距永乐宫仅3公里。广仁王庙因供奉水神“广仁王”而得名,又因庙前原有五龙泉水涌出,民间俗称“五龙庙”,是我国现存三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早于佛光寺大殿、晚于南禅寺正殿),庙后有古魏城北城墙。 广仁王庙现仅存倒座戏台(建于清代)、正殿(建于公元83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建筑实物。庙内存唐代记事碑二通,碑文记载了从唐初开始祭祀龙王时的最早遗迹。</p> <p class="ql-block">广仁王庙另辟一小广场,置放了三座唐代及有代表性的辽、五代木构建筑的等比斗拱模型(可触摸的石质仿木构件)。敬佩文保工作者在这里所做的努力,其学术与科普的务实精神,着实令人钦佩。离开广仁王庙,心中溢出无言的满足感:中国的最古木构建筑,唐代三座完整殿堂及三个遗存残部全部看过了;辽代八座建筑已看过了七座。</p> <p class="ql-block">【陶寺遗址全景图】离开广仁王庙,过中条山,在运城盐池中穿行。盐池是早期中国的核心资源、中华文明产生源头的物质基础之一,夏代的商部族已开始从这里贩运食盐来壮大自己。几十年前来到盐池那是一派衰微,今天却变成市民散心闲游的风景之地。我们没有停留,向襄汾进发(全程200公里)。</p> <p class="ql-block">【陶寺遗址工地树起的大广告牌】陶寺遗址位于襄汾陶寺村南,尚未对外开放(陶寺遗址博物馆已于11月12日对外开放)。我们到古观象台遗址工地,被广告牌挡住了去路。用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的话,来弥补在陶寺而看不到遗址的遗撼:“大致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进的历史舞台转移到了晋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以及东方、东南方文化的交汇撞击之下,晋南兴起了陶寺文化。它不仅达到了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级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于九月四日从北京出发,第一个景观是石岇遗址,最后一个景观是陶寺遗址,喻示着这次陕甘宁之行是以人文为主。我们在左权做中途歇脚后,于二十八日回到北京。左权,以抗日将军左权命名。左权民歌是中国北方汉族民歌的突出代表,其直接源头自宋、元两代,有大腔、小调和杂曲之分(个人认为是元杂剧的“活化石”),常有歌手唱的《桃花红杏花白》,即属杂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