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到了厦门好像必须到鼓浪屿,似乎不到鼓浪屿就等于没到厦门。何况那是5A景区,又是称作琴岛的音乐之岛呢,怎么也得去看看。 厦门与鼓浪屿之间隔了一个700m的鹭江 ,其实是海峡。乘轮渡只需要二三十分钟。</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得名于岛西南一个海蚀岩洞,在波浪冲击下发出擂鼓般响声。我们在鼓浪屿东北的三丘田码头上岸。三丘田地名来自于明初厦门农民在这开垦了三块水稻田。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帝签《南京条约》,厦门成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以后,英国等在三丘田一带开洋行、建码头。如今三丘田是厦门到鼓浪屿游客登岛的主要码头。</p> <p class="ql-block">鼓浪屿只有1.83k㎡,岛内没有公交,加上总有上不完的坡下不尽的坎,所以走出码头老大就租了辆轮椅,减轻母亲腿脚负担,老大把负担担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离码头不到百米就是管风琴艺术中心,它是集古管风琴收藏、演奏、展示、教育和修复于一体的国际管风琴文化交流平台。我第一次见到管风琴是10年前在法国凡尔赛宫的教堂里,导游说那琴现在还能用,但未听过,心里一直有个问题,那么高大的管风琴,怎么演奏呢?没想到刚登岛就进了这座琴岛的古管风琴演奏大厅。</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厅令我惊讶的是,这琴比凡尔赛宫里那个还要高大,前面这琴叫波士顿灵光堂卡萨翁700管风琴,是1917年加拿大制造的法国风格画廊管风琴。像是两幢哥特式双子塔,装潢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坐椅背后还有一部英国风格的圣坛管风琴,是1890年制造的。本来管风琴就是在西方教堂里为唱诗班伴奏的乐器,所以它的音量洪大,气势雄伟,音色优美而庄重。同时能模仿管弦乐器效果和丰富的和声。所以指挥家卡拉扬说,没有管风琴的音乐厅就是足球场。</p> <p class="ql-block">这两部琴是华侨胡友义捐赠给鼓浪屿风琴博物馆的。为了安放这巨型管风琴专门建了这个分馆(艺术中心),而且聘请国内外知名管风琴修复师40多人用近4年时间,才在2018年7月将两琴完美组合并再现当年风彩。两部琴合二为一进行演奏,全世界都罕见。</p> <p class="ql-block">据讲解员介绍(上图),这部亚洲最大的管风琴有7341根音管(常见的风琴没音管,靠簧片发音)。演奏台有4层手键盘(下图中最下一层琴键被栏杆遮住了)和一层脚键盘(图下弧形),音栓132根,手控音栓在手键两侧,脚控音栓在脚键上方。真是世上最复杂的乐器,名副其实的乐器之王。</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讲解管风琴知识后,由美女演奏员演奏了几支传统管风琴曲。演奏时真是手舞足蹈。由于前后各有一部管风琴音管,环绕立体声把我紧紧包围。声音浑厚让人觉得肃穆庄重,可能“黄钟大吕”与这差不多吧。美女演奏完后,播放管风琴自动演奏的“采茶扑蝶”,乐风转为轻快舒畅,一扫前面沉闷之气。清风阳光、绿野茶香一齐向人涌来,这才是天籁之音!当然这是我这个只能看热闹的外行话。</p> <p class="ql-block">下面请欣赏我老伴“黄土高原”拍的两分钟的管风琴古典音乐视频。</p> <p class="ql-block">走出管风琴艺术中心,不几步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历史社区。1841年英帝攻占鼓浪屿并建炮台控制厦门岛,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后,英、美和西班牙首先在这建领事馆。1902年签鼓浪屿公共租界章程后东西方列強十余国纷纷建各自风格的领事馆、教堂、医院、学校及住所,鼓浪屿成了“万国建筑博物馆”。1945年日寇投降后,政府收回鼓浪屿租界,今天那些房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国际社区的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三明路26号的当年美国驻厦门领事馆旧址,经修复后现在成了一家酒店。</p> <p class="ql-block">沿鼓新路走到笔架山下,花岗岩石壁上的巨幅石刻令人惊叹,它是清嘉庆18年(1813年)由福建水师提督王得禄撰写的《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石刻高11.5m,宽6.4m。题记记述了王得禄在三和宫前建造战船和与不断掠扰台海两岸的海盗蔡牵作战,最终将蔡歼灭的历史事件。现在三和宫庙宇早已不存,但摩崖石刻却记下了两岸关系的一件大事。崖顶洋房是曾经的英国汇丰银行经理公馆。(贺巍拍摄)</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为346字的题记原文。王得禄(1770-1842)祖籍江西南城,生于台湾嘉义太保乡。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从军,屡立战功,由游击逐渐升为提督,嘉庆十八年晋太子太保,台湾嘉义太保乡名由此而来。鸦片战争,英帝侵占鼓浪屿,王奉命驻守澎湖,1842年病逝于任上。所撰“题记”最先由英驻厦门领事翟里斯在1878年出版的《鼓浪屿简史》中详细介绍到国外。</p> <p class="ql-block">这是笔架山顶鼓新路57号的原汇丰银行经理公馆(下图上),建于1876年,由英国人设计的典型英式建筑,三面回廊,可瞰山下海景。山上另外还有一幢汇丰银行的职员公寓(下图下)。</p> <p class="ql-block">历史国际社区的洋楼,有部分是当年华侨落叶归根自建自住的,它们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是鼓新路44号,网红打卡的“最美转角”,因多部影视片在此取景而闻名。三层红砖楼处在三叉路口的45º角上,掩映在绿荫之中。这种奇特转角楼是鼓浪屿土地金贵,寸土必争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泉州路99号,这房两端塔楼房顶似金瓜,故称金瓜楼。金瓜棱角的春草飞卷,寓意瓜络绵延。楼建于1922年,整个建筑中西合璧,是菲律宾华侨黄赐敏的别墅。</p> <p class="ql-block">这是鼓新路边的工部局遗址,是国家文保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是1903年清政府建的公共租界的管理机构。主要职权为提供基础建设、设立巡捕、创立卫生章程、收税等。二战结束收回租界,工部局也完成使命。2007年建筑主体倒塌,从遗址看建筑为三合院,长80m宽50m,北部两端为角楼,现存基础完整,留存有入口的石门柱、少量砖券和残壁。它见证了殖民时期鼓浪屿的畸形繁荣。</p> <p class="ql-block">鼓新路27号杨家园别墅,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现在主要是一家酒店,另一家是东方鱼骨艺术馆。艺术馆今天没开门,遗憾。用餐余鱼骨拼图成画,在国内外都是第一家。听说其镇馆之宝是一块巨大的鲨鱼骨。</p> <p class="ql-block">鼓新路67号“宫保第”是林祖密故居。主副两西式楼建于1900年。厢房有林家家史介绍(下右图)。林祖密祖籍福建平和,1878年出生于台湾台中雾峰乡。其祖父林文察为福建提督,死后追封太子太保,台湾宫保第由此而来。其父林朝栋为1884年中法战争守卫台湾的名将。甲午战争后,林朝栋不愿在台湾做亡国奴,举家迁鼓浪屿定居,建了这座宫保第。林祖密1915年参加中华革命党,组建闽南军,孙中山任其为闽南军司令并授少将衔。故主楼称将军府。1925年8月被漳州反动军阀张毅杀害,时年48岁。如今宫保第将军府已物是人非,换了房主成为酒店。</p> <p class="ql-block">位于安海路55号的宜园,因主体建筑似自鸣钟,又称时钟楼。由陈姓华侨建于上世纪20年代,1933年卖给菲律宾华侨杨丕河。因建筑造型独特,工艺精湛,质量上乘,成别墅中的翘楚,至今完好无损。</p> <p class="ql-block">我们绕着鼓新路走来走去,目的是找地标古建筑八卦楼,因风琴博物馆在那里,特别是听了管风琴演奏后更想去看胡友义捐赠的那些古风琴。可能这些游客与我们一样失望,八卦楼在左侧围板内。</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笔架山上已看到了八边形的八卦楼(贺巍拍摄),耸立在绿树之上,红色八棱圆顶虽显西洋风格,也可视为传统的天圆地方,八卦玄妙尽在其中。远观不如近看,可就是不得其门而入。</p> <p class="ql-block">终于找到了八卦楼坐落的鼓新路43号,这幢建于1907年的红顶建筑以一纸告示迎接我们。闭门升级两年多了我们竟然不知道,这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多么闭塞啊!</p> <p class="ql-block">知道风琴博物馆有了临时展厅,也知道展厅位置,但有了找八卦楼的教训,还是别找了,放弃参观风琴馆。在鼓浪屿找路也确实恼火,地图不灵,导航也不灵。你看围绕八卦楼的鼓新路交叉分岔都是鼓新路。图右下的福州路三条平行一条横交四条福州路。这算道路命名的奇葩,丰富多彩的汉字竟然不够鼓浪屿用。</p> <p class="ql-block">上午我们在鼓浪屿中北部绕圈圈,下午到南部去,决心不走回头路,这样轻松了许多,请耐心期待下午行程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