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本人游记旨在通过图文形式,从外到内,由虚到实,从一般叙述到专题描写,尽量详细地介绍景点的特色,与大家一起了解景点历史故事、人物经历,并结合景点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感想,以期对大家有所启迪。其中,为丰富文章内容,引用了部分网络和网友图文,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全景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b> 沈阳故宫崇德五宫。</b>说完了凤凰楼,咱们再看看这后宫的五宫(确切地说,是七宫,但东西配宫为庶妃所住,在此不过多表述,故下文以五宫代称)。穿过凤凰楼底层的通道后,就进入了后妃居住的“崇德五宫”。崇德五宫是指崇德元年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时,册封的五宫后妃,也称五大福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崇德五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凤凰楼看五宫院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中宫——清宁宫皇后,称国君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额尔敦其其格(意思是智慧的花朵),满文名哲哲(即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之姑),居首位;东宫——关雎宫宸妃,称东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乌尤黛(意思是美玉),满文名海兰珠(即敏惠恭和元妃,是孝庄文皇后之姐),居第二位;西宫——麟趾宫贵妃,称西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德勒格德勒,满文名娜木钟(即懿靖大贵妃),居第三位;次东宫——衍庆宫淑妃,称东侧福晋,阿霸亥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即康惠淑妃),居第四位;次西宫——永福宫 庄妃,称西侧福晋,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名布木布泰(意思是天降贵人),满文名本木泰(即孝庄文皇后),居第五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五宫院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一般称皇帝处理政务,举行国家典礼的建筑为“殿”,而称帝后居住的建筑为“宫”。满族人建立政权之初,其语言中还没有与汉字“宫”相应的词汇,只是用与汉字“家”相同的词”boo”来代替,反而显得更加形象,因此,沈阳故宫崇政殿后高台上的内廷,实际上也就是清太宗时期皇帝的“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五宫院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 沈阳故宫清宁宫。</b>在后宫这个区域里,其实共有七座宫殿,除了崇德五宫外,两侧还各有一座配宫,正面居中而建、坐北向南的是清宁宫,即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哲哲居住之处,这里是整个宫殿的核心。清宁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6),为沈阳故宫中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檐下悬挂“清宁宫”匾额</p> <p class="ql-block"> 满族住宅的典范 清宁宫是五间硬山顶前后廊式建筑,除了殿顶的琉璃瓦和檐下的彩画,没有过多的外部装饰,做为“内廷正寝”可以说相当朴素。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满族传统建筑的典型风格,人们通常将其概括为“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建在地面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局部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所谓“口袋房”,也称“筒子房”,即清宁宫五间房的屋门,不是开在正中一间,而是开在东侧第二间,加上室内西侧四间不设间壁墙,就像从一端开口的口袋,与汉族地区比较多见的中间开门式“一明两暗”或称“钱搭子房”、“挑担房”,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格局来源于满族早期只设一个出入口的“地窨子”式住宅,也与过去满族以一家几代同往一室为家庭和睦象征的观念相吻合,增大室内空间,也便于举行祭祀、宴会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开在东次间的屋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万字炕”也称“蔓枝炕”、“弯子炕”、“转圈炕”,即正房内搭设南、西 北三面转角相连的火炕,其中南北两面炕较宽,供人起居坐卧,俗称“对面炕”。其长度根据所在房间的面宽又有“连二炕”和“连三炕”,清宁宫内的炕设于西侧三间,即为“连三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万字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西炕较窄,一般不住人,供摆放祭器等物品使用因其上方的西墙是安设祭神祭祖的神位之处,西炕既不可随意坐卧,也不能乱放杂物。所以满族民间有正房内“以南为大”(南炕供长辈居住)、以西为尊”的说法。“万字炕”是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适应当地冬季严寒气候的创造。早在满族先世金代女真人时期就已普遍采用,至今在东北地区农村仍十分常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万字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红门通往帝后居住的东稍间</p> <p class="ql-block"> 门上道光皇帝的御笔《清宁宫敬纪》。内容为:“祀神黄幔仰神龛,万福之原万世覃。义括乾坤咸得一,气周宇宙总函三。葛灯旧式先时制,土壁余风后叶谙。执豕酌匏家法守,昭明在上与天参。”清宁宫敬纪,道光己丑季秋月御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居之处</p> <p class="ql-block"> <b>清宁宫的用途。</b> 清宁宫室内间隔成两个部分:东稍间是皇太极和皇后的寝居之处,室内靠窗设炕,史书记载,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极就是在这间屋子里“端坐无疾而终”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太宗皇太极画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东稍间的南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东稍间的南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东侧第二间室搭设烧炕和祭祀时煮肉用的锅灶。北面窗下设两口大锅,南面宫门旁设一口锅(其在祭祀时的用途详见后述)。西侧三间通连,搭设“万字炕”,即是室内的主要使用空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北面东侧窗下的两口大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皇帝处理国家政务。</b>清宁宫除供帝后日常饮食起居之外,其与皇帝处理国家政务有关的用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召见王公大臣议事。这主要是在非朝会日期、或有重要事情需要召集一个或几个王公官员的场合,皇帝传旨让他们进内廷奏事并面授机宜,被召见者大都是深受信任的亲贵重臣,所商议的也往往是紧急或机密的事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万字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二是宴请重要宾客。当时一般的宴会都是在大政殿或崇政殿举行,但逢有特别身份的客人或重要的节日,皇帝就要在自己的“家”——清宁宫中摆酒席款待,以示重视和亲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北面万字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如皇太极的皇后和几个地位显赫的皇妃都是出身于蒙古贵族之家。每当她们的父母兄弟来盛京时,皇帝除在殿里举行“国宴”外,一般都要将其请入清宁宫中另外再举行一次家宴,逢皇室其他成员与蒙古贵族结亲,皇帝也常把接亲或送亲的“亲家”请入清宁宫特别招待一番,也有的时候是皇帝和王公大臣陪同男性的蒙古客人在崇政殿进宴,皇后和妃子们则在清宁宫设宴款待其女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南面万字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另一类在清宁宫里举行的宴会就是春节时的家宴。参加者是皇帝的近支伯父、叔父和兄弟子侄,这时的皇帝既是一国之主也是一家之主,席间众人要向皇帝行君臣之礼,皇帝和皇后也要亲自给长辈和兄长们敬酒拜年,行家族之礼,尽管与其中的一些人平时可能有很深的矛盾,但在这家族欢聚的场合也显现出浓浓的亲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南面万字炕</p> <p class="ql-block"> 此外皇太极时期还曾在清宁宫宴请过一些归降的明朝高级官员,能被皇帝在家中设宴相请,对这些人来说当然是永生铭记的莫大荣耀,他们自然也就会感激涕零,尽忠效力。由此也可以想到,清宁宫里的任何一次宴会,都不是单纯地被皇帝请到家中作客,而是具有特定政治意义的“国事活动”。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南面万字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b> 清宁宫家祭。</b>除召见官员和宴客之外,清宁宫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职能,就是其西侧四间也做为宫内举行萨满祭祀的场所,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神堂”。萨满教是一种以信奉“万物有灵”为特点的原始宗教现象,也是满族自氏族社会就有的信仰习俗。萨满教的祭祀分为在山林田野中进行的“野祭”和在住宅内进行“家祭”两类。过去的满族人家住房中,都在西墙正中安设祭祀神位,民间称之为“祖宗板子”,即祭神祭祖的供位,清宁宫内也是如此。在室内西炕中间的墙壁上,设有前挂黄幔的“扬手架”,即是供神之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家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皇太极时期清宁宫内的祭祀,可分为“常祭”和“大祭”两类。其中大祭是比较隆重的。在民间多是在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也有只在秋冬季节举行的。在宫廷中,由于不受物质条件的限制,则要更频繁一些,除每月的祭祀外,逢元旦(正月初一)或在大军即将出征作战之前等时候,也都要祭祀,以求得神灵的保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种祭祀民间称作祭祖祭神,具体礼仪比较复杂,大致分为朝祭和夕祭两个步骤,其供祭的对象,朝祭是释迦牟尼、观音和关羽等神佛,夕祭则是本氏族的部落神和祖先神等传统神灵。清宁宫祭仪的主持者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家萨满”,他(她)们被视为能在神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使者,熟悉祭神的仪式,会演唱神歌和表演请神、酬神的舞蹈。祭祀时,他们戴神帽、扎神裙、系腰铃,手持神刀神鼓,颇具原始时代的遗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祭祀</p> <p class="ql-block"> 在清宁宫的西墙上供奉着武神关公像,在关公像的两侧分别挂有乾隆皇帝第一次东巡时写下的“万福之原”和嘉庆皇帝“合撰延祺”的手书牌匾。 万福之原意思:万福来原于神的赐予。合撰延祺意思:聚集天地之灵气,使幸福绵长。清迁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时仍循旧制在此举行祭祀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的西墙上供奉着武神关公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其祭祀的过程是先在西炕前的供桌上摆好祭器和糕、酒等供品,由皇帝和其他参加祭祀的家族成员上香行礼,随后是“领牲”仪式,即杀猪献祭。所用的必须是由自家饲养、黑色无杂毛而且无疾病的公猪,将猪绑四腿放在供案上,由萨满用酒或凉水灌进猪耳,如猪摇头,便认为是被受祭之神接受,众人欢喜叩头,这个仪式便称为“领牲”,如一次不成,则要继续灌酒水或者换猪,直到成功才能进行下面的程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祭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祭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领牲之后,便可以杀猪煮肉灌血肠。清宁宫内南侧的锅灶即是供褪猪时使用的,而北侧两口更大的锅则是用来煮祭肉的,第一次煮肉是把猪按部位卸成几大块,煮好后再按猪的原型摆到供案上,俗称“摆件”,再从每个部位割下少量的肉放在碗内,俗称为“拿件”,由萨满边唱边跳边献祭,皇帝等诸人随之行礼叩拜,随后再把肉切成三四寸的“方子”,用木盘端上,参加祭祀的人坐在炕上,用自已携带的解食刀切片食用,而且既不放桌也不许蘸佐料,很显然是沿袭狩猎民族野外就餐的习惯。由于这些肉在观念上已是神赐给众人的,所以称之为吃“福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煮祭肉的两口大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种祭礼,在满族人看来特别重要,所以清朝入关后,皇帝也将其带到北京宫中,为了适应祭典的需要,顺治年间还特意按照清宁宫的格局,将北京宫殿的中宫坤宁宫进行了改造,直至1925年逊帝溥仪离开故宫之前,坤宁宫的萨满祭祀始终没有间断过,足见其影响之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索罗竿”和祭天大典 。在清宁宫院庭内西南正对宫门的地方,有一根安放在石头底座上的红漆木竿,高近三米,下粗上细,顶端套一只锡碗,这就是过去满族院落中常见的“索罗竿”,俗称“神竿”。关于其来历,民间有许多传说,我们留待后面再讲,这里先说说它的实际用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院庭内的“索罗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满族的萨满家祭分为祭神和祭天两个部分,其中的祭天也称作“还愿”,即在平时遇到的很多事情都要祈求天神(满语称“阿布凯恩都里”)保佑,在祭祀时用行礼和上供来酬谢,“索罗竿”就是祭天时的崇拜物,所以民间称为“祭竿子”或“立竿大祭”。皇太极时期祭天的场所主要有两处,一是盛京城东门外的“堂子”,另一处就是清宁宫前。这促典礼通常是在室内祭神大典的第二天,供桌就摆放在神竿前。按照风俗,每次祭天典礼时,都要换一根新的索罗竿,而且必须是由男主人(在宫内即为皇帝)亲自从山林中砍来,一般用松木为多,并且要求长短粗细合适,笔直无弯,这样才能表现出对神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院庭内的“索罗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祭天的仍是由萨满来主持,还要念满语的祭文。包括皇帝在内的参加者都到神竿前的庭院中,所用的供品除了猪之外还有装在碗里的米和米饭等。杀猪时仍需领牲,但吃肉的程序略有不同。比较明显的区别是要在院内支一口锅,“拿件”的碎肉煮熟放在碗里摆供祭祀后,倒入锅内,连米饭加佐料一起煮成“小肉饭”,民间也称为“鞑子粥”,按风俗不仅参加祭祀的人食用,外姓人只要在索罗竿前磕头也可同吃,而且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吃完后还不必道谢,体现出狩猎民族的原始遗风。当然,宫内祭典很难有普通的外姓人在场,都是经皇帝特许的一些大臣、侍卫参加。祭天仪式中,后妃等女眷在清宁宫内面向神竿行礼,她们的“小肉饭”也是在室内食用。至于其后的吃“大肉”,则与室内祭神时基本相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院庭内的“索罗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对于新更换的索罗竿,也要有一些仪式。要用祭猪血涂在竿尖上,并把猪喉骨套在顶端,再将猪内脏等切碎放入锡碗中,以备饲喂乌鸦,然后才将新竿在石座立好。至于为什么满族人祭天要立这种神竿,按照比较通俗合理的解释也并不复杂,因为这根高竿与“天神”的距离自然要比在地面上的人近一些,放在锡碗里的祭肉由在天上飞的乌鸦等鸟类叼去,人们也宁愿相信它们能够把自已的心意带给凡人无法见到的天神,由此得到心理上的安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院庭内的“索罗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还应该提到的是,清帝迁都北京后,清宁宫的萨满祭祀并未就此绝迹。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到盛京,就地清宁宫举行隆重的祭神祭天仪式,并将其列为以后皇帝东巡盛京期间必行之事,正式载入《大清会典》之中,此后便循例而行。直至现在,宫内还保留着“万福之源”、“合撰延祺”和“清宁宫敬记”等乾隆、嘉庆、道光御书匾额,即是当年他们在此留下的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院庭内的“索罗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沈阳故宫里有很多宫殿楼阁,但只有清宁宫的后面有一筒烟囱。关于这个烟囱有很多讲究,其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的节数与大清王朝气数的巧合。这个烟囱是垒一节缩一节,一共有11节,而在第11节上面还砌了三块砖。对此,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皇太极在扩建沈阳故宫时,就预见了大清帝国的兴衰时限,以这个烟囱作为昭示。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算起,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共经历了十二个皇帝,但溥仪只当了三年皇上,清朝就被推翻了。烟囱一节代表一位皇帝,那么就是11位皇帝加上末代皇帝在位3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烟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整个故宫只修建了这一个大烟囱,不仅如此,皇太极还让人在八门八关贴出告示,盛京城里任何烟囱都不能高出清宁宫的烟囱,这叫做:“大清的江山,一统(筒)天下!”以上传说,当然是后人根据史实附会而来的,不过这种巧合如此严丝合缝,也蛮神奇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烟囱</p> <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个传说,这个烟囱还有特别之处。到过东北的朋友都知道,这里的民居烟囱大部分都是与房屋一侧墙壁合为一体的,烟囱的顶部从房盖伸出。而清宁宫的这个烟囱,却与房屋离开一段,烟道从地下通过。那么,烟囱为什么要这样建造呢?清宁宫后的这种烟囱,是典型的具有满族特色的“跨海烟囱”。所谓“跨海”,就是离开房屋一段距离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烟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满族起源于长白山,并以长白山为依托而崛起。满族早期在山区居住时,烟囱是就地取材,他们用被虫子蛀空的大树树干做成,外边用藤条捆缚,涂抹黄泥,以防熏烧和风雨侵蚀。《满洲源流考》一书中这样记载:“截中空之木,刳使直达,树之檐外,引出炕烟,覆荆筐其上,以护雨雪,而旁窍仍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烟道</p> <p class="ql-block"> 满族的烟囱之所以建在离开房屋一段距离,主要用于防火。满族在山区的民居,其墙壁多以木架为骨,草泥夯成,如在墙内掏烟道,易引起内燃。另屋顶是以茅草铺盖,如烟道在其上,冒出的火星一旦落在草上极易失火。满族进入平原居住区后,住房仍沿用这种烟囱,只不过改用土坯和砖砌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烟囱</p> <p class="ql-block"> 清宁宫的烟囱也是皇宫采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宁宫作为进行萨满祭祀的场所以及举办皇家家宴的地方,要求内部空间较大,东北的冬天特别寒冷,那么如何解决采暖问题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烟囱</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故宫设计师,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房屋建成“口袋房”样式,也就是清宁宫五间房的屋门,不是开在正中一间,而是开在东侧第二间。西侧四间连通,作为活动场所,而皇太极和皇后寝居的东暖阁面积仅为40多平方米。寝室面积相对较小可以有效防止热量损失。整个建筑对外只开一道门,这都是为了保暖。二是把宫内地下挖空,形成地沟,再铺上方砖,这就叫“火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口袋房</p> <p class="ql-block"> 三是卧室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俗称“万字炕”。炕用土草坯搭成,上抹泥,以防骤凉骤热,保持恒温。“万字炕”南北两面炕较宽,供人起居坐卧,俗称“对面炕”,而侧炕比较狭窄,实际上是起到火道作用,相当于现在的暖气管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口袋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四是烟囱下面设有回风坑,使倒流入烟囱的冷空气可以扎到坑内形成漩流,防止排烟不畅;另外在外墙还设有挡风板,在停止烧火后可以封闭通道,阻挡冷空气进来。“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是对沈阳故宫后妃居室建筑形式的形象概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象头足铜火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除上述几个主要特征外,清宁宫还有一些具有满族早期特点的地方。如室内地面下留有烟道,成为冬季可以烧火取暖的“火地”;前后的窗棂都只用横直相交的“码三箭”式,显得朴素大方;室内的间壁墙结实厚重,上部用木板草泥的“拉合墙”等等,都是适合满族人的传统生活习俗而形成的特色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清宁宫窗户</p> <p class="ql-block"><b> 沈阳故宫关雎、麟趾、衍庆、永福四配宫。</b>皇太极时期的内廷宫区,除中宫清宁宫外,还有6座配宫。其中4座位于清宁宫前东、西两侧,分别是崇德改元称帝后晋封的四位皇妃的寝宫,即东宫关雎宫住宸妃、西宫麟趾宫住贵妃,次东宫衍庆宫住淑妃、次西宫永福宫住庄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和配宫院景</p> <p class="ql-block"> 这4座宫的建筑样式几乎完全相同,都是五间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出廊式,但其宫门并不像清宁宫那样开在偏左的一侧,而是开在正中,入内后明间仍是搭设锅灶,而且和南侧两间相连,形成外三间里两间的室内格局。在其内外屋,都设有贯通两间的“万字炕”,因是厢房,东、西炕较宽用以住人,南(北)炕则类似正房中的西炕,只用作摆放物品和供具之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和配宫院景</p> <p class="ql-block"> 清入关前的许多宫廷习俗与民间十分接近,皇宫内一夫多妻状态下的居住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皇帝和皇后一起住在清宁宫,如皇帝需要与某个妃子同住,则到那个妃子的寝宫中,这与入关后的北京宫殿中,皇帝固定住在乾清宫或养心殿,“侍寝”的后妃则从坤宁宫或东西六宫到皇帝住所的习惯有明显区别。在清宁宫前的这四座配宫中,作为寝室的里间屋,靠院心的那铺炕都设有用木隔扇遮挡的“暖阁”,即是本宫主人(或与皇帝一起)居住的地方,而外间则是接待客人和用餐等日常活动之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和配宫院景</p> <p class="ql-block"> 应该提到地是,这四座配宫虽然在建筑样式和装饰等级上都是相同的,但从实际情况看,根据各宫所在位置的不同,其主人的地位还是有差别的。具体说,应是东高于西、北高于南,即东宫地位最高,西宫第二、次东宫第三、次西宫最后。只书中称这四宫的主人封号分别为东大福晋(“福晋”为满语“夫人”之意)、西大福晋、东侧福晋、西侧福晋,也证明了其身份的不同。后面我们谈到这四宫主人的具体情况时,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她们为何会有不同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和配宫院景</p> <p class="ql-block"> <b>沈阳故宫关雎宫。</b>关睢宫亦称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年-1636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关雎,是清太宗皇太极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寝宫。海兰珠为中宫皇后侄女、永福宫庄妃之姊,她们均出自蒙古科尔沁同一部落。众所周知,孝庄(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是海兰珠(博尔济吉特·海兰珠)的妹妹,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又为二人的姑姑。所以说,她们都嫁给了同一个男人,那就是皇太极.。首先来说说这关雎宫的主人海兰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雎宫主人海兰珠画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海兰珠虽说是姐姐,但比妹妹孝庄入宫要晚 ,可她是皇太极一生最心爱的女人。后金天聪八年,海兰珠由兄长护送,嫁与皇太极。后被皇太极封为“宸妃”,赐予关雎宫。读过《诗经》的朋友都知道,在《诗经》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窈窕淑女”是君子美好的追求之意。那么用“关雎”二字命名海兰珠的寝宫,足以见得皇太极对于海兰珠的偏爱和深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睢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睢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后来,海兰珠为皇太极生下了皇八子,令皇太极兴奋不已,为此专门大赦天下,还大设宴席庆祝。然而不幸的是皇八子不满周岁竟夭折了,不久海兰珠也在忧郁中离开了人世,使得从与明军作战前线赶回来的皇太极悲痛不已,甚至几度昏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关睢宫正面全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后来,皇太极追谥海兰珠为”敏惠恭和元妃“,这个“元”字也代表着在皇太极心中,海兰珠才是他的第一位妻子,可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深情。所以,海兰珠生前的寝宫关雎宫为东宫,是所有皇妃寝宫中最尊贵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睢宫檐下悬挂“关睢宫”三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睢宫内有一个吊起来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b> 沈阳故宫永福宫。</b> 接下来,咱们再聊一聊孝庄,永福宫是孝庄的寝宫,亦称西次宫,可以说是五宫中地位最低的一个,顺治皇帝在这里出生。然而庄妃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正应了这个“福”字,她的确为大清带来了福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福宫主人庄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永福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年-1636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永福,是清太宗皇太极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寝宫。庄妃为中宫皇后侄女、关雎宫宸妃之妹。崇德三年(1638)正月庄妃生皇九子福临,即后来继位为君的顺治皇帝。孝庄在13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皇太极对于孝庄谈不上有多爱,但感情也不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福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福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孝庄深知,皇太极的心都在姐姐海兰珠那里,即使姐姐海兰珠已然离世,她也不会再获得皇太极的爱。于是,她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帮助皇太极招贤纳士,引起了皇太极的重视。后来,孝庄将自己儿子成功送上皇位,即顺治皇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永福宫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永福宫小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福宫檐下悬挂“永福宫”匾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至此孝庄的高光时刻才刚刚到来,她以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政治能力,使得顺治帝稳坐江山。后来顺治帝英年早逝,孝庄又辅佐孙子玄烨即康熙皇帝,铲除鳌拜、平定三藩,为稳定大清国的基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世祖顺治皇帝诞生于永福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沈阳故宫麟趾宫。</b>麟趾宫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年-1635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的寝宫。贵妃为蒙古阿巴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娜木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麟趾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麟趾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麟趾宫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娜木钟原为漠南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囊囊太后,时称“多罗大福晋”。天聪九年(1635)林丹汗走死逃亡青海大草滩,其部众纷纷离散,囊囊太后率众归降后金,后被皇太极纳入宫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麟趾宫檐下悬挂御书“麟趾宫”匾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册封后妃时,因其地位尊贵,被封为西宫贵妃。崇德元年,贵妃生皇十一女,崇德六年又生皇十一子,即后来的博穆博果尔亲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麟趾宫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现麟趾宫恢复了贵妃在此居住时的面貌,里间为起居、梳妆和日常休息之处,外间为飧客、用膳和礼佛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麟趾宫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麟趾宫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麟趾宫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麟趾宫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麟趾宫内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沈阳故宫衍庆宫。</b>亦称次东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年-1635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衍庆,是清太宗皇太极淑妃的寝宫。淑妃为蒙古阿巴垓部塔布囊博第塞楚虎尔之女,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衍庆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衍庆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衍庆宫的贵妃也有故事,她们曾是蒙古部落林丹汗王的福晋,皇太极消灭了林丹,把他的两位遗孀纳为妃子,演了一出故事“杀夫夺二妻”。林丹汗(1592-1634),是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1604年-1634年在位),也是蒙古末代大汗,13岁继汗位,统察哈尔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林丹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林丹汗去世后,她率先归附后金。皇太极为了表示欢迎,举行了盛大的仪式。然而,在皇太极儿子代善的极力劝阻下,窦土门福晋最终被接入后宫,成为了皇太极的妾室,被封为淑妃。虽然窦土门福晋在后宫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她却为林丹汗留下了一段血脉——她的女儿多年后嫁给了多尔衮,成为了后金皇室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衍庆宫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沈阳故宫衍庆宫“衍庆”二 字出自先秦,含义是福庆长久。内部装饰与麟趾宫内部装饰差不多,这里不在赘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衍庆宫外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衍庆宫檐下悬挂御书“衍庆宫”匾额</p> <p class="ql-block"> <b> 沈阳故宫东配宫。</b>沈阳故宫东配宫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1643),是皇 太极诸庶妃居住之所。乾隆朝以后皇帝东巡盛京于清宁宫祭祀时,曾在此制作糕、酒等供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东配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b> 沈阳故宫西配宫。</b>西配宫建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1627-1643),是皇太极诸庶妃居住之所。乾隆朝以后皇帝东巡盛京于清宁宫祭祀时,曾在此制作糕、酒等供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西配宫介绍牌子</p> <p class="ql-block"> 东西配宫均为三间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廊式建筑。它们虽然也是建于清入关之前,但并没有被命以什么文雅好听的名称,而只是按其所在的位置称为“东配宫”和“西配宫”。关于其在皇太极时期的使用情况,史书中并没有具体记载。只是在乾隆年间的一些档案中曾提到,皇帝东巡时曾在这里备办清宁宫祭祀所用的糕、酒等供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西配宫举行后宫生活用品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两座房子都是与前面四配宫一样的黄、绿琉璃瓦顶装饰,不可能是宫女、太监等“下人”居住之处,据分析应是皇太极地位较低的妃子的寝宫,因为其主人远不如关雎宫等四妃那样显贵,所以住在了后面的小宫里,而且在历史上也没有专门的记述。目前沈阳故宫博物院常设展览“锦绣宫闱-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在五宫区东、西配宫正式开展,共展出清代后妃各类生活用品127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西配宫举行后宫生活用品展</p> <p class="ql-block"> “锦绣宫闱一-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通过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后妃首饰配饰、起居生活和珍贵文物,展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朝的宫廷生活风韵和传统帝后典制,反映了大清王朝的皇家风范,艺术珍品的瑰丽豪华,使我们能近距离地领略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意境之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锦绣宫闱-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锦绣宫闱-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锦绣宫闱-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锦绣宫闱-清宫后妃生活用品展</p> <p class="ql-block"><b> 沈阳故宫碾、磨房和仓房。</b>穿过清宁宫后门,是故宫的“后苑”,也叫“御花园”。内有碾房三间、磨房三间、仓房二十八间,神堂处官房等,共同构成了建筑群中路最北端的区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宁宫后墙西侧通往御花园的小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沈阳故宫碾、磨房。</b>碾、磨房位于距高台北墙几米远之处,碾房在东、磨房在西,由于其远不如前面各宫殿那样重要,有失修缮维护,约在清末民初即倒塌拆除。1986年,沈阳故宫博物院根据档案的记载找到了原有的地基,并参照清代同类房屋的样式重建,恢复了这两座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石碾、石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生产用具,在碾米磨面等粮食加工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碾主要依靠碾砣在碾槽里旋转,碾压稻谷使其脱壳,对粮食进行初加工。磨则是利用其平面两层结合处的纹理,对米、麦、豆等粮食滚动磨碎成粉末,对粮食进行深加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碾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磨盘推日月,碾子绕春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石磨、石碾见证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近日,沈阳故宫后苑区域经过升级改陈的碾房、磨房重新对外开放,为观众打造了生动的满族群众生产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磨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位于东侧的碾房复原了缸装苞米小麦、粮食麻袋、灶台铸铁锅、葫芦瓢、簸箕、藤条平底筐、盖帘架和藤编盖帘等实物,碾盘处增加被碾压的粮食模型,完整系统展现碾房功能的同时,再现了复杂的传统生产工艺环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碾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位于西侧的磨房复原缸装黄豆,增加磨盘实木传动结构,过滤豆浆所用的实木架、棉布滤网大木桶,实木案板等,完整系统展现生产过程的同时,做豆腐等场景的设置让陈列更加贴近生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磨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此外,碾房、磨房中为了使场景生活化,在展柜中陈列沙琪玛、苏子叶饽饽、苞米面馇条(酸汤子)等满族传统小吃和苞米面窝窝头等东北地区常见食品以及驴打滚等中国传统特色小吃食物模型。还有豆腐、豆干、豆皮、腐竹、素鸡、干豆腐、冻豆腐等豆制品食物模型。让观众感受独特的东北地域风貌,诠释民俗文化记忆和特色人文风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北地区常见食品展示</p> <p class="ql-block"> 仓房的位置在现在沈阳故宫的北大墙中段处,建于康熙年间,归盛京内务府管辖,用作存放当地皇庄交纳的粮食,以备供给其所属人丁口粮和做牲畜饲料。二十八间房中,有六间是通道门(称“后宰门”),其余二十二间每间各一丈五尺左右,可盛放粮食六百仓石(约合六十万斤)。清末民初,这些仓房因失火烧毁。现有仓房也是1986年根据地基重建的。因为原基址有一半在大墙下和墙外,所以只恢复了前半部,用作旅游工艺品和餐饮服务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仓房</p> <p class="ql-block"> 神堂处官房原址在现北墙之外数米处,建筑现已不存。据嘉庆年间清宫档案记载,有东、西两座房共十四间。这处建筑,清代档案中也称为“阿姆孙房”,“阿姆孙”是满语“祭神的酒食”之意,由此可知是为清宁宫内祭祀备办供品之处,所以称作神堂处官房,其与仓房、碾磨房等共同构成既与宫廷有一定关系又相对独立的特殊区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御花园景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历史记载中得知。乾隆年间以前,清宁宫院落中本没有通往后面的门,因乾隆初次东巡前拟定要在清宁宫重开萨满家祭,为便于给这项礼仪服务的人员出入宫区,盛京地方官员特奏请皇帝批准,在清宁宫后墙西侧新开一处“随墙门”通往北面台下,后来这座门便一直保留下来,至今犹存。由此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个问题,即清入关前除凤凰楼下层的正门外,是否还有其他进出台上宫区的通道?因为按照当时的等级制度,在宫内服务的“下人”属奴仆身份,是不应该与皇帝后妃一样从正门出入的。1987年,这个谜终于被解开。沈阳故宫在安设清宁宫避雷针引线时,发现东山墙下距地表不深处有砖石砌筑的遗迹,经继续向下挖掘,竟出现了一条上部砌成拱形的“地道”,从台上直通至台后的地面。经过分析认为,这就是台上宫区通往外部的另一个出入口,应是清太宗时期伺候皇帝后妃的人进出宫区之处,清入关初年,可能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将其堵塞填平,直到几百年后才被发现,如今这条通道已经过修整重新开放,使由此走过的游客对当年的宫廷生活又增添了几分暇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阳故宫御花园景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