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镜花水月”原作“镜像水月”,最早见于佛经。佛家把含有“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形成之物称“色”,色具有色、香、味、触四种感觉,无此四大元素之物称为“非色”。非色之物,就像镜中的影像,看来好像有实体,其实触摸不著,只是个幻象。后来“镜花水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虚幻不实在。《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卷上.辩法身如幻常光泥洹三义》:若非色之物,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则非色也。东晋时高僧鸠摩罗什,天竺人,七岁时随母出家,总贯群经,妙解大乘。东晋隆安五年,被迎入长安,介绍佛教义理。鸠摩罗什通晓多国语言,译笔简洁畅达,为世所重。上述的话就是他对色的见解。<div> </div><div> 解释:比喻虚幻景象。</div><div> 近义词: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梦幻泡影、虚无缥缈</div><div> 反义词:有案可稽<div><br></div><div><br></div></div> 佛家认为:地以坚硬为性,能够支持万物,代表坚硬的物质,如岩石、土壤等。水以潮湿为性,能够收摄万物,代表液态物质,如海洋、河流等。火以温暖为性,能够成熟万物,防止它们坏烂。代表能源,如太阳、火堆等。风以流动为性,能够生长万物,调节畅通。代表气体流动,如空气的流动、风等。这四大元素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它们和合才能生成各种物质。无此四大元素之物称为“非色”。地有色、香、味、触。水有色、味、触。火有触,香,即是木香。风有触。若非色之物如镜中像,水中月,见如有色,而无触等,不可触到的物品不具有色的性质。<div> <br><br></div> 唐·裴休《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元秘塔碑铭》,(简称玄秘塔碑):“峥嵘栋梁,一旦而摧。水月镜像,无心去来。”裴休撰文,裴休为唐朝宰相、宗密弟子。柳公权篆书碑额。此碑原立于唐长安城安国寺内,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为西安碑林名碑精粹。碑文指出:世间之事都好象那水中的月和镜中的花,都不是真实的,只有大师对佛法虔诚的心和他那光辉的形象让我们后来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留恋观望。柳公权篆书书“骨力矫健,筋骨特露,刚健遒媚;结字瘦长,且大小颇有错落,巧富变化,顾盼神飞,行间气脉流贯。” 佛教有句名言:“色 即是空,空 即是色”。岀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心经》全经只有260字,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心经是修 炼中最神圣的准则。 佛教有句名言:“色 即是空,空 即是色”。岀自《心经》。《心经》重点是要理解“色”和“空“字的含意。色是指可触摸到的物质,空指事物都是变化的,就像杨慎词中“是非成败转头空”。图为《心经》原文。 心经大慨意思是: 观世音菩萨能够深刻理解佛性之奥秘,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指修行成佛),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均是可变的,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超脱而化解。佛教弟子们,凡客观存在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即可变性,不存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因为都是可变的。所以,空性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没有被认识的界限,心中就没有烦恼,直到没有老死,没有恶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 炼成就的喜悦。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期盼。菩萨因为运用心经,心没有一丝挂念,就免除了恐惧害怕,脱离了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心经,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正果。所以心经是修 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将全部苦难化解,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中国30多年前曾经出现第一位神童,名叫宁铂,年仅13岁破格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是新中国第一个神童,但是宁铂最后却选择了出家修行。时隔30年,至今一无所成。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竞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不像2500年前的田园生活。人在社会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看空一切有消极性,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更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佛教空性对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和老年人,有积极的一面,应该坦然面对生死和名利地位。 《枉凝眉》是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啊!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br>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br>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俩少无猜的宝黛之恋,最终成了镜花水月,一个因情而死,一个遁入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