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前言:</u></b></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6日-9月29日,几天的上海游玩收获良多,惊喜不断。在这些收获和惊喜里,让我最难忘,最激动,最兴奋的是走进上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景点,探索上海的红色历史印记,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到党的“一大”会址等多个景点进行参观,进而感受这座城市的革命精神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建国75周年前夕,9月27日我有幸来到上海这片充满历史红色印记的地方,参观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一幢老上海风格的石库门楼,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地,中国革命的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我怀着激动崇敬的心情,走进当年召开一大会议的原址,重温那段红色的历史,认真观看旧址内的史迹陈列。会址一直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只见一张桌子旁围着一圈椅子,桌上摆放着几只花色的瓷茶杯,还有灶台。就是在这样一间面积不大的房间里,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p> <p class="ql-block">党的一大会址,是出席中共“一大”的上海代表李汉俊提供的住所,为一座具有浓郁的老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式居民楼房。1921年7月23日起,党的一大在一层约18平方米的客堂中召开,来自全国包括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出席会议。会议期间被密探察觉,于是代表们撤离现场,到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举行,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走出一大会址,我在想: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一大”旧址它是我们党的根脉,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发展壮大,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这里已成为了一处珍贵的历史遗迹,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中共一大旧址的过道对面,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这里的“中共一大”红色景点分旧址和新馆两幢建筑,隔街相望,交相辉映。从一大旧址出来,我们来到了建党百年时新落成开放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一踏入纪念馆前厅,映入眼帘的是三幅气势磅礴的壁画,分别由《日出东方》、《民族脊梁》、《中流砥柱》组成,三者之间相互呼应,形成空间整体,将艺术画作与党史历程和精神相结合,从而让我们参观者感悟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p> <p class="ql-block"><i>大厅正面的“日出东方”壁画</i></p> <p class="ql-block"><i>大厅左侧的“民族脊梁”壁画</i></p> <p class="ql-block"><i>大厅右侧的“中流砥柱”壁画</i></p> <p class="ql-block"><i>来到这里参观的还有很多小学生,他们童心向党,从小立志永远跟党走。</i></p> <p class="ql-block">展厅设有“伟大的开篇--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7个板块,采用多种展示手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经历无数艰难曲折,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改革开放,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程,一个充满传奇和奇迹的历程,让人由衷的崇敬和敬佩。</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开篇-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几个大字墙壁的对面,是“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铸铜雕像《历史选择,伟大起点》,代表们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象征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自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走向全国执政。</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启示,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桥梁,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奋斗历程的传承。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周边,繁花似锦、人流如织,望着眼前的盛况,不禁由衷感叹,我们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要为党旗增色添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黄浦区思南路73号是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原为马斯南路107号),又称“周公馆”,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和纪念馆。1959年该旧址由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被选为上海市首批革命文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是一幢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一底三层西式花园楼房。1946年~1947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董必武领导办事处人员在这里积极宣传中共坚持和平、民主、坚持政协决议,是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的阵地。</p> <p class="ql-block"><i>这是办事处当年所用的汽车</i></p> <p class="ql-block">1946年5月,根据“双十”协定,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中共代表团决定在沪设立办事处,为此租下这幢花园洋房。由于国民党的阻挠,不允许挂“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的牌子,所以对外以“周恩来将军寓所”的名义,称之为周公馆,于是“周公馆”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在国共和谈期间,周恩来往返于南京与上海,在这里与无党派人士,文教,工商界爱国人士及国民党上层进步人士广泛接触交流。在一楼周恩来办公的地方兼卧室摆放着双人床、办公桌、椅子和衣架,办公桌的玻璃下还压着一张《新华日报》,他经常在这里夜以继日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i> 这是会议厅,桌子上还摆放着水壶,搪瓷水杯等物品,仿佛刚刚召开过一场记者会一样。</i></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人曾在此会见各界人士,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阐述和平民主的主张,揭露国民党政府的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在艰苦危险的条件下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工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赢得了各阶层的同情和支持,为促进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i>楼内的二层是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办公之地和卧室。</i></p> <p class="ql-block"><i>在三楼有一个充满童趣的藤编摇椅的房间,这是董必武的办公室兼卧室。</i></p> <p class="ql-block"><i>1947年2月底,国民党当局限令办事处成员撤离上海,并公开监视公馆。董必武率领留守的最后一批成员坚持斗争,直到3月5日撤离上海。</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我们马不停蹄继续追寻上海的红色印记,来到孙中山故居参观。进入纪念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孙中山塑像。其身后便是孙中山文物馆展厅,一楼是孙中山先生的历史生平主要事迹和文物、手记、资料等,二楼主要是孙中山、宋美龄夫妇十年婚姻展,从中近距离感受这位伟大革命家的生活痕迹和革命历程。</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纪念馆展览,沿着纪念馆身后的小道就来到孙中山故居,这是一幢充满故事的别墅,是孙中山和宋美龄唯一共同的住所。这幢欧洲乡村式二层小洋楼,是当时旅居加拿大的华侨集资买下赠送给孙中山的,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后将此寓所移赠给国民党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故居室内的陈设都按照宋庆龄生前的回忆布置的,绝大部分都是原物。在这里,孙中山开始进行新的革命道路的探索,并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完成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重要著作,并会见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孙中山将一生的经历全部奉献给了人民革命。</p> <p class="ql-block"><i>故居前有一片草坪,在这片草坪上孙中山先生曾召集改进中国国民党的重要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共产党人。</i></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上海虹口鲁迅公园、鲁迅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9月29日,上海行程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虹口鲁迅公园。坐落在上海虹口的鲁迅公园,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城市公园,这里既有鲁迅先生的纪念馆,也有美丽的景色。园内绿树成荫,花香袭人,小桥流水,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鲁迅纪念馆位于公园内的右侧,建筑明快,清新雅致,白色墙面,马头山墙,青灰瓦顶,一派江南特色,将自然乡土与文化气息融为一体。我们步入纪念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塑像伫立于大厅内,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鲁迅纪念馆二楼是整座纪念馆的精华所在,右侧墙面上刻着鲁迅《自嘲》中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最生动的写照。他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鼓舞广大青年为振兴中华而不断奉献。</p> <p class="ql-block"><i>这是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来到这里参观,正在聆听讲解员的讲解。</i></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上海时期的鲁迅成为“左联”精神领袖,“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旗帜”。展览除了有真实的遗物、手稿、报刊杂志,还有多种形式的原景再现,从中能更深入的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感受到他的卓越才华和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i>用人物蜡像的形式再现当年鲁迅和青年们交流学习传递进步思想的场景。</i></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一楼是“不独为清玩——鲁迅与传统笺纸”的展出,向参观者讲述了鲁迅与笺纸的深厚情缘。20世纪30年代,鲁迅与郑振铎倾力合编了一部《北平笺谱》,收录木刻套印彩笺三百余幅,以其远见卓识抢救保护了这批艺术珍宝,在笺纸的传播方面完成了一项堪称文化史和出版史上不朽丰碑的壮举,让人由衷感佩。</p> <p class="ql-block"><i>馆内收藏着关于鲁迅先生的许多书籍,每一本书,每一张照片都诉说着先生的传奇故事。</i></p> <p class="ql-block">上海之行圆满结束,尤其是追寻红色印记之旅,这些不曾忘却的记忆让我更加刻骨铭心。</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8日(发表于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