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华/招商(在机关系列)

文学丛刊

<p dir="ltr">      作者:刘文华,男,江苏三强律师事务所律师,苏州大学法律硕士,税务师,英语翻译,盐城市诗词协会会员,写作爱好者。</h3></br> <h3>      我曾写过《招商与喝酒》。机关早期靠喝酒招引客商,客商被喝酒感动,一拍脑袋,就在这里投资。后来机关不让喝酒,招商还要继续,有的地方就开口子,接待客商可以喝酒。这就漏洞百出,一喝酒就说招待客商,实际上没有招待客商,而是几个人喝了玩,让客商背黑锅。喝酒招商有没有用?没用什么大用。因为客商不缺酒喝,甚至感到喝酒是负担。我曾遇过不少客商就怕喝酒,一提喝酒头就大,千方百计找借口回避,实在躲不过去,才硬着头皮上。机关酒量较大,客商不是对手,三花两绕就被灌醉,稀里糊涂答应投资,第二天酒醒后感到话说大了,覆水难收,只好在意向书上签字。</h3></br><h3>      喝酒招商虽然没有什么大用,但也不是一点作用没有。喝酒招商说到底打的是情感牌,客商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面对机关热情好客,好话说尽,怎能无动于衷?飞出去的“金凤凰”,一回家乡故里,机关那么古道热肠,好酒好菜,既有被高看的满足,又有荣归故里的豪迈,总要在故乡“留痕”,修条道路,造座大桥,建所校舍,开个工厂,哪怕送棉被、大米、猪肉给养老院,也算光宗耀祖,名扬乡里。</h3></br><h3>      也有极个别空口喝白酒的假客商和招商掮客,他们逢请必到,逢酒必喝,场场不离穆桂英。酒过三巡后,往往大话连篇,不外乎熟悉高层,见过明星,傍过大腕,或者琴棋书画、花鸟虫鱼无一不精,甚至还谈谈风花雪月、男女之道,兴致所至,还能拿起手机,假装直接与某某通话,或者说昨天还与某某一起吃饭,相谈甚欢。假客商是喝酒招商阶段的特有现象,后来逐步绝迹。喝酒招商阶段之后,就进入招商第二阶段:政策招商。</h3></br><h3>      所谓政策招商,就是各地竞相出台优惠的招商政策。不知是谁发明了一个十分形象逼真的词:构筑“政策洼地”。机关开会、发文、讲话经常整出新词,大秘们为此大伤脑筋,整新词最多的领域就招商。“政策洼地”发明不久,就发明出“服务高地”。另外还有“弯道超车”、“项目为王”、“既招顶天立地,又招铺天盖地”等等。整新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招商重要,讲话有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这当然无可厚非。最近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八大开幕词》,短短三千字左右,被掌声打断二十多次,但通篇都是平常话,没有生僻的造词,一样生动有力。我在机关时,写稿子喜欢大白话,一看就懂,不绕弯子,但常被领导批评,说稿子不铿将有力、掷地有声,后来被逼也整新词,居然进步飞快,好评如潮,以至于不在机关上班,写篇散文、杂文之类,也挖空心思整新词,很多读者说是官腔文章,我竟无言以对。</h3></br><h3>      所谓“政策洼地”就是政策优惠,无非是让地价、减免税、免房租、帮贷款、给奖励、争专项,目的是降低客商投资成本,吸引客商投资。“政策洼地”构筑得越深,客商实惠越多,财政负担越重。“政策洼地”的确吸引了不少项目,尤其工业项目。有的客商,为了寻找“政策洼地”,全国各地满天飞,包里揣满了各地政策文本,哪里“洼地”越深,就到哪里投资。“政策洼地”虽然客商得了实惠,但也造成不公平竞争。“洼地”再深,客商所得依然有限,真要赚钱还是靠提升实力和竞争力,靠“政策洼地”得实惠,发不了大财,也不能持久,还容易养成依赖心理。有的客商项目不赚钱,就怪机关“政策洼地”还不够洼,机关有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公司法》实行资本认缴制后,少数地道的“白手起家”的客商,什么也没有,就靠“政策洼地”和银行贷款上项目,由于资本金严重不足,项目还没开沟挖槽或厂房砌了一半,就资金断炊、债主盈门跑路了。</h3></br><h3>       “政策洼地”也经常变来变去。换一任领导,就出台一次“政策洼地”,但万变不离其中,无非是换换说法,调整幅度。有的政策出台时,说要管五年、十年,目的是让客商吃定心丸,避免因“政策洼地”变来变去,客商心神不定,降低投资预期。实际上无论什么“政策洼地”,都很难管五年、十年,有的管两三年就相当不错。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因为“政策洼地”出台,最终能管几年,制定人说了不算,制定人调走了,新的制定人来了,又会重新制定“政策洼地”。前面的“政策洼地”再好,也不一定沿用。新领导为了体现新气象、新作为,都喜欢从出台“政策洼地”入手,开创新局。新“政策洼地”的文末依然咬牙切齿说:一定要管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客商不敢相信,还是临时心理,优惠一年是一年。“政策洼地”变来变去,有个副作用,就是客商总是感到,政策稳定性、连贯性不够,投资一旦进来,优惠可能落空。</h3></br><h3>       “政策洼地”除了变来变去,还存在兑现困难。地方财力有限,到处要用钱,仅有的税收、土地收入,吃饭都成问题。一度时间,大家感到,越是项目招得多的地方,财政压力越大。因为项目初创时,只有投入,没有税收。新招项目越多,“政策洼地”兑现和项目配套用钱越多,财政压力就越大。相反,那些招不到多少项目的地方,财政赤字反而不大,日子相对好过。有人开始怀疑说,上工业项目不划算,还是上三产项目划算。这也是一种误解。因为三产项目不是无本之木,而是为二产服务配套的,二产总量不大,没有人气财气,三产需求十分有限,光靠吃饭、喝酒、住宿,没有外地来人,能赚多少钱?再说,吃饭、喝酒、住宿,虽是三产,但不是大三产,而是小三产,赚不了多少钱。现代意义的三产是大三产,比如金融、保险、交通、物流、旅游、法务、会计等等,这都需要发达的二产支撑。没有发达的二产,单独发展三产,就会住吃山空。</h3></br><h3>      “政策洼地”兑现困难,就会出现“兑现赖账”。有的地方,一到年底,客商就眼巴巴盯住“政策洼地”文件,等待兑现发钱。先是各家申报,然后考核算账。账一算出来,机关一身冷汗,这么多钱,怎么拿得出来?为了减轻兑现压力,就想方设法搞平衡和“回头看”,有的客商的应得奖励,就被平衡掉了。客商心里十分不悦,责怪机关说话不算数,但又不好跟机关翻脸,最多发发牢骚,自我安慰说算了算了,等明年再说吧。机关有时也会跟客商打招呼说,该你的钱一分也不会少,这次兑现压力太大,以后等宽松些再说,以示安慰。随着统一公平透明的市场的形成,“政策洼地”招商越来越不可取,有些已明令禁止,于是进入招商的第三阶段:环境招商。</h3></br><h3>      环境招商就是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吸引客商投资。环境招商的杀手锏就是服务,通过周到的服务让客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最鲜明靓丽的词就是:服务高地。从“政策洼地”到“服务高地”,机关招商实现了新的飞越。构筑“服务高地”,各地举措频出:比如“一站式”、“全流程”、“保姆式”、“二十四小时热线”、“领导挂钩”等等。原来总说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门难进、脸难看”的情况少之又少,各地机关对客商都异常亲切、客气,不是握手,就是寒暄,或是倒茶,但“事难办”的情况还是时有耳闻。最让客商头疼的是,项目会办时,各家都大拍胸脯、一路绿灯、包在我身,但具体经办时,就满脸为难,不敢落笔,怕被追责。机关经常说,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刚听说时,很多客商弹冠相亲,真刀真枪办事时,才觉得不是这样。我在参与法律顾问单位对外合作谈判中,常跟外地客商交流。他们说,客商最看好的投资环境就是宽松、理解、包容,就是不要烦我。客商最害怕的就是说了不办,或者这也查我、那也查我;这也罚我,那也罚我;这也要台帐,那也要台帐;这也要上墙,那也要上墙。有的客商说,国外企业无论办公室、还是车间,墙上什么也没有。问题是,机关感到,不查、不罚、没台帐、不上墙,一旦出事,谁来担责?如果查了、罚了、有台帐、上墙了,即使出事,至少该做的工作都做了,你能拿我怎样?最近阅读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著作《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该书认为,国家发达的根源在于采取了包容性政策。由此联想到,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就在于是否包容,特别是在发生重特大事件时,能否一如既往地持续包容,这恐怕是环境招商的至关重要。</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8ZinPbEkMqA8UyTnwoRE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