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河姆渡遗址(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约7000—5000年前)遗址。</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证据,表明长江流域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个遗址的发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人工栽培的稻谷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等,近7000件文物。特别是发现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的最早榫卯结构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以其丰富而鲜明的文化内涵,确立了其在中华民族远古发展史、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被学术界命名为“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这个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6月,河姆渡遗址被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2020年5月,河姆渡遗址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名单。2021年10月18日,河姆渡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王阳明故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 <p class="ql-block"> 王守仁(王阳明)故居占地面积约4800平方米,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有厢房。整个建筑群落具有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特点,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故居内的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1472年10月—1529年1月),汉族,幼名云,五岁更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修道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朝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精通儒道佛三家,阳明心学宗师及集大成者。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合称为孔孟朱王,公认为“立德、立功、立言”的真三不朽。阳明父亲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龙山公王华先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王阳明故居外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兴教育人千秋师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经文纬武百代楷模</b></p> <p class="ql-block"> 瑞云楼建于明代前期,占地近五千平方米,历近五六百年,保存着头门、二门、仪门、正厅,原有格局大致完整。其中的砖雕仪门,精雕细刻,工艺精湛细腻,体现了当时砖雕技艺的水平。穿过仪门,越过天井即是三间开面的正厅。房架高敞,用材粗大稳实,不施雕刻彩漆,朴实庄重,是较为典型的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王明阳故居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反映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用材粗壮、气势恢宏,各幢建筑结构严谨,按中轴线对称分布,主次建筑分布有序,饰件素雅。整个故居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经过多年历次的不断整治、修缮,王阳明故居的整体格局得到了保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天一阁</b></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当时退隐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已有4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0月29日,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月湖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范钦(1506年-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是明朝中期的官员和藏书家,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范钦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随州知州、工部营缮司郎中等职务。</p><p class="ql-block"> 范钦一生酷爱图书,每到一地,都会广泛搜集当地典籍。他在归乡后,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间,在月湖西岸建造了天一阁,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天一阁藏书多达七万余卷,曾被誉为浙东藏书第一家。范钦不仅广泛收集图书,还亲自校订和刻印书籍,对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尊经阁是一座飞檐巍峨、斗拱繁复的古建筑,曾是宁波府学的藏书楼。尊经阁最初名为“五经阁”,后经过多次改名,包括“稽古堂”、“御书阁”、“敬一亭”等,最终在清乾隆九年再次重建时恢复原名“尊经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天一阁•月湖</b></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旁边的湖是月湖。是天一阁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月湖并不是天然形成的淡水湖泊,而是唐代贞观年间由人工开凿而成,至今已有超过一千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月湖是浙东学术中心,历史上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在此隐居、讲学、为官或著书,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包括竹屿、月岛、菊花洲、花屿、竹洲、柳汀、芳草洲、烟屿、雪汀和芙蓉洲等景点。月湖公园融合了江南园林的婉约与灵动,风景优美,是休闲散步和文化探索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编后话】:冬雨连日,今天终于放晴了。仿佛这一切都将被重新定义,“五叟”一行赴浙江多地旅游景点自由行,在风雨中坚持走完原定行程。老天有眼,在将要结束游程的最后一天,雨停了,一扫连日愁容,大家心情也随之豁然开朗起来,攻略中剩余的几个必须打卡点,随着天气的好转“五叟”脚步也变的轻盈起来,加快了游程步伐。河姆渡遗址→王阳明故居→天一阁是今天要完成的路线,我们将要穿越时空与远古对话。去深入地了解历史、去探索几百年前乃至七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从现场通过讲解员的描述和多方位的视角感观,来充实从网络百度来的点滴历史文化认知和学识。</p><p class="ql-block"> 明天,“五叟”将要结束旅程打道回府。几天前的美篇已经上传与众友分享,虽未能面面俱到,文案组织也不那么完美,随拍图片也不那么清晰,作品的呈现还是多多少少收到了好评和点击率。今天游览的美篇制作除图像手机随拍外,文章描述部分基本是通过网络摘要,经加工完成与大家分享,望众友见谅。最后还是那句话,“多出去走走,你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给人生的阅历加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乌石山人】龔 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大部分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12、8 于浙江宁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