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制作:王旭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音乐:忠魂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部分图文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11月19日</p> <p class="ql-block">松山高,山苍苍,怒江长,水茫茫。铁蹄踏破山河碎,勇士捐躯国有殇。炮火连天暗,弹雨卷地狂,将军百战归,好汉卧沙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站在松山顶,远眺滇缅公路。</span></p><p class="ql-block">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p> 松山战略位置 <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p> <p class="ql-block">1943年太平洋败退中,日军战略专家预见到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凸显为首位,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p><p class="ql-block">日军第56师团派出工兵联队,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其中印度人80余人,东南亚华侨138人),昼夜施工。工事完成后,为完全保密,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军将抓来的民夫以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并焚尸掩埋,战后在大垭口曾发现“千人坑”。</p> <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远征军为了打通滇缅公路,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历时95天,经过十次总攻,中国远征军以牺牲7773人为代价,全歼日军驻军步兵第113联队1280多人。</p><p class="ql-block">这次战役的胜利将滇西战线外推,打破滇西战役僵局,同时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取得全胜的攻坚战,也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腾冲的第二天就包车直奔松山战役遗址,用了整整一天仔细沿着松山转了一圈,把那些已经历经风雨八十多年遗存的地堡、战壕,那些当年远征军与日军激战肉搏厮杀的地方走了一遍。</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松山的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它扼守着滇西进入怒江东岸的交通咽喉。紧靠怒江惠通桥,“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左右皆山,松山突兀于怒江西岸,形如一座天然桥头堡,扼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里江面。</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略位置图</p> <p class="ql-block">松山不克,滇缅公路不通,交通运输困难,反攻龙陵、腾冲,就会得而复失。所以说松山战役是滇西战役中关键性的战役。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p> <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p> <p class="ql-block">战役初期主攻松山的则是宋希濂第11集团军中战功累累,号称“荣誉一师”的第八军和71军的新编28师,若以兵力论,中国远征军约为日军的三十倍。</p><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日军秘密修建了异常坚固完整的防守工事,而我军战役计划泄密,使得这场本以为可以轻易取胜的围歼战变成异常艰难的三个月的血肉苦战。</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遗址入口</p><p class="ql-block">战场主要集中在龙陵县腊勐镇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四平方公里。在大小松山、黄土坡等大小七个高地上,地堡、战壕、弹坑等随地可见。其中较重要的遗迹有:松山主阵地、远征军坑道作业遗迹及爆破坑;滚龙坡、鹰蹲山等战场遗址;日军发电站、抽水站和慰安所遗址等。游客可沿栈道参观以子高地为中心分布的战场遗迹。</p> <p class="ql-block">松山地形图</p> <p class="ql-block">我所下榻的腾冲”近山驿”民宿周老板亲自驾车陪同我,我们沿着木板栈道,边走边看,当年战场的情景在我们的脚下仿佛重现。</p><p class="ql-block">1944年6月1日,怒江东岸远征军重炮射击松山、音部山日军阵地。第十一集团军71军新28师强渡怒江,向竹子坡攻击前进。但中方对敌情报严重缺失,故非常轻敌,甚至在71军新28师移交任务时,转给第8军的仍是“其情报敌仅三四百人,炮一二门,据有坚强之工事”。而日军,却熟知对手中方情况。</p><p class="ql-block">6月5日,71军新28师82团攻击阴登山阵地。阴登山有六七十度陡坡,到处是暗堡,为松山主峰屏障。远征军进入阵地100米内日军才突然开火。冲击山顶的第3营仅一个排的人生还。</p><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恶战是我军从长官到士兵始料未及的。</p> <p class="ql-block">老干塘</p><p class="ql-block">老干塘本是一个季节性水塘,只能靠雨季积水。日军进犯前,是当地百姓干旱季节用水的水源地。1942年5月至1944年9月,日军盘踞松山时把此塘作为他们取水处,以一日军中队长的名字命名为“由岛池”,所取之水用于洗澡和骡马饮用。</p> <p class="ql-block">日军士兵在老干塘洗澡</p> <p class="ql-block">1942年,日军从缅甸撤退,进入松山,建造了松山阵地。阵地的建造过程中,日军司令官现场观看了重炮轰击和飞机轰炸试验。试验表明,数枚500磅的重型炸弹直接命中,亦未能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给南方总军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强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8个月以上。”另据日方《缅甸作战》第89页:“建成后的松山阵地枢纽部可承受中口径火炮直接命中,阵地内储存了作战物资,可坚持至少三个月战斗。”</p> <p class="ql-block">日军守备队指挥官视察松山工事构筑情况</p> <p class="ql-block">日军前沿阵地</p><p class="ql-block">前沿阵地是相对于主阵地而言的。每一个主阵地外围都有自己的前沿阵地,其作用是监视我远征军动向、兵力部署等,同时也是阻挡我军进攻的第一道防线。</p><p class="ql-block">下面就是我们边走边看到的各种尚存的日军工事,这也是迄今为止能看到的最为完整的,数量最多的战争遗迹。</p> <p class="ql-block">日军猫耳洞</p><p class="ql-block">猫耳洞因形似猫耳朵而得名,一般是在战壕、土坡的侧壁掏一个可以栖身的洞,是一种供单兵或少量士兵防炮、防空用的工事。有“V”型和直圆型等,一般洞口宽1.1~1.5米,高1.4~1.7米,深1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日军猫耳洞</p> <p class="ql-block">日军掩体</p><p class="ql-block">日军掩体是日军有掩盖的工事,盖材用直径20~30厘米树干若干层,积土一公尺以上,掩体表面有巧妙的伪装,地面及上空均不容易发现,基本为方形布局,多在战壕两边。远征军进攻时,常常是用炮火炸松了整个山头,到处是厚厚的浮土,炮火一停,日军便像老鼠一般从掩体里钻出来。</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迫击炮发射坑</p><p class="ql-block">远征军迫击炮位共有两组,全部位于山梁东侧的偏坡中,一组在上,一组在下,间隔距离约50米。上组为六O迫击炮位,共有三个坑,一个坑呈圆形,另两个坑呈长方形,三个坑呈品字形布局,圆形坑为炮位,两个方形坑是存放炮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迫击炮位草图</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八二迫击炮位,为横向(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坑,北端有转折出口,坑长为3.3米,坑宽1.8米,入口长1.9米,宽0.6米。</p> <p class="ql-block">端末作业坑</p><p class="ql-block">端末作业坑是中国远征军进攻时挖掘的掩体,又称进攻掩体,一般规格为:3x3x1.5米。松山战役中远征军共挖掘端末作业坑102个。</p> <p class="ql-block">扫荡途中的松山日军</p> <p class="ql-block">缺乏营养和供给,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中国士兵。</p> <p class="ql-block">日军半地穴式兵舍</p><p class="ql-block">半地穴式兵舍,是日军为长久驻守松山而修建的小型兵舍之一。其结构特点是:利用山形修成半地穴式房坑,上以织物加草木覆盖,后挖沟道排水,与普通的地面房屋相比,不仅有遮风挡雨的作用,更具有战争期间必不可少的隐蔽防护功能。</p> <p class="ql-block">日军有盖式人员掩蔽部</p><p class="ql-block">日军有盖式人员掩蔽部是日军为免受远征军炮火攻击而修建的防御工事(多构建在地下),形制不太规整,但多呈长方形,有大有小,掩体周围有排水沟,有出入通道与战壕相连,规格一般南北长4-12米,东西宽1.8-7米。</p> <p class="ql-block">日军有盖式人员掩蔽部</p> <p class="ql-block">日军炮兵避弹所</p><p class="ql-block">日军野战炮兵为了躲避我远征军炮火覆盖和飞机轰炸,在每个炮兵阵地旁,都要构筑炮兵避弹所,又叫炮兵掩蔽部,一般成半圆型,直径8米,深2米,这些工事深入地下,上覆钢板、圆木和沙土,十分坚固。</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美制巴祖卡火箭弹发射位</p><p class="ql-block">美国巴祖卡火箭筒是当时美国研制的最新武器,其筒径59毫米,筒长1350毫米,筒重5.8千克;使用带尾翼的破甲火箭弹,有效射程100米,能穿透约130毫米厚的钢板。它可以单兵携带,肩扛发射。射有卧式、跪式、立式三种。</p> <p class="ql-block">战役前美军教官传授巴祖卡火箭筒的使用方法</p> <p class="ql-block">日军战壕</p><p class="ql-block">日军战壕依山环绕,分层连接,纵横交错,蛛网分布,与地堡相连,层层设防。作战壕内壁每隔一段距离设一个小型隐蔽部或崖口,外侧每隔一段(约2-5米)交错设置步枪、机枪射击位,每条战壕设一个掷弹筒掩体。</p> <p class="ql-block">战壕是交战一方处于对峙时,沿阵地挖掘供作战用的堑壕,可以躲避从正面射击过来的子弹和空中落下的炮弹,是作战人员隐蔽与连接各个工事的壕沟。松山阵地像这样的战壕约有12600米,其中:日军战壕约11000米,远征军战壕约1600米。</p> <p class="ql-block">战壕示意图</p><p class="ql-block">作战壕内分布大小掩蔽部、各种崖口、射击位以及掷弹筒掩体等,直射、曲射兵器在阵地前编成浓密火网。</p> <p class="ql-block">日军人员物资掩蔽崖口</p><p class="ql-block">人员物资掩蔽崖口是日军战壕内挖掘的一个小型物资掩蔽部,用于存放日军作战人员物资。这个小型掩蔽部从侧面开口,上面有盖,尺寸约为:长1.5米,宽0.6米,高0.7米,呈方形。</p> <p class="ql-block">四通八达的日军工事网</p><p class="ql-block">战壕相连接,凭借山势精心设计构筑,四通八达,其坚固程度,相当于钢筋水泥工事。</p> <p class="ql-block">日军单兵坑原址标记</p> <p class="ql-block">单兵掩体</p><p class="ql-block">一个日军士兵的掩体,是日军保护作战士兵安全、隐蔽进行射击以及观察的工事,主要是防止远征军子弹直接射击、炮炸弹冲击波和碎片伤害。</p> <p class="ql-block">日军单兵掩体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日军散兵坑</p><p class="ql-block">散兵坑是对单兵起防护作用的环型工事。可在坑壁上掏个小洞,放置弹药和食品。松山日军堡垒外围遍布蛛网状交通壕,交通壕侧壁连缀大量散兵坑。松山日军现存散兵坑遗迹45个。</p> <p class="ql-block">日军兵舍原址标记</p> <p class="ql-block">日军兵舍结构图</p> <p class="ql-block">日军兵舍</p><p class="ql-block">日军兵舍有普通兵舍和豪华型兵舍。普通兵舍依山而筑,与一般房屋一致,有通道跟战壕、掩体相连接。豪华型兵舍属半洞穴式结构,里面用竹片被覆,上面用原木和钢板覆盖,构成一个半永久性堡垒。在堡垒里面的平台上日军可以摆上榻榻米,用于喝酒和下围棋,前面的小坑是一个火塘,取暖用,通过烟管把烟雾排走。</p> <p class="ql-block">盖沟式射击位</p><p class="ql-block">日军在防御阵地上,占据有利地形,挖掘一条壕沟,上面覆盖土石木层,壕沟前端是射击位。一般每一条战壕外侧都要挖筑几个盖沟式射击位置,射击位呈半圆形。</p> <p class="ql-block">大型有盖式机枪掩体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日军地堡</p><p class="ql-block">日本侵略者绘制的拉孟阵地攻防要图</p><p class="ql-block">地堡依山势筑成,深入地下,隐蔽坚固,周围及顶被覆非常厚,炮弹炸弹都破坏不了我远征军只能依靠火焰喷射器攻克。地堡有方有圆,但大体还是呈圆型,圆形地堡内结构很复杂,有的部又分两层设置,形成内外圆型制。内层长4.5环形战壕。</p> <p class="ql-block">日军暗堡遗址</p><p class="ql-block">日军暗堡日军把暗堡精心布置在险要之地,暗堡深入地下,构筑简单,正好扼守下方的路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暗堡表面有巧妙的伪装,隐蔽,地面及上空均不容易发现,飞机炸弹和轻重炮弹也不容易破坏。</p> <p class="ql-block">深入地下4米的日军工事内部</p> <p class="ql-block">日军地堡</p><p class="ql-block">图为远征军士兵正在搜寻敌堡内的日军</p><p class="ql-block">松山日军的地堡依山势筑成,深入地下,隐蔽,坚固,周围及顶被覆非常厚,炮弹炸弹都破坏不了,我远征军只能依靠火焰喷射器攻克。地堡有方有圆,但大体还是呈圆型,圆形地堡内结构很复杂,有的内部又分两层设置,形成内外圆型制。内层长4.5米,宽4米,深度1.6米;外层长8.5米,宽9米,深1.2米。地堡周围都有环形战壕。</p> <p class="ql-block">日军多联体堡垒</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多联体堡垒,多布设在我远征军必经的一些险要通道上,曾给我反攻部队造成许多重大伤亡。</p><p class="ql-block">据荣2团团长周藩回忆,松山守敌被全歼后,该团第3营官兵归还建制。他们走时有600多人,此时仅剩下18个勇士。这18人中,有一个排长、一个班长、16个士兵,全营牺牲600多人。</p> <p class="ql-block">日军多联体堡垒</p><p class="ql-block">日军多联体堡垒,是松山日军独创的一种阵地防御形式,一般由多个可单独作战的地下堡垒纵向布设而成。当前一个堡垒遭攻击时,后一个堡垒始终保持静默;当前一个暗堡被攻破时,后一个暗堡立即开火,使我远征军猝不及防。这样的多联体堡垒,多布设在我远征军必经的一些险要通道上,曾给我反攻部队造成许多重大伤亡。</p> <p class="ql-block">日军火网编成:主堡内有重机枪,子堡及侧射堡内有轻机枪,交通壕内有步枪、枪榴弹、掷弹筒,主堡后有迫击炮。近距离用冲锋枪、手榴弹。使用各种直射、曲射兵器,在阵地前编成浓密火网。</p> <p class="ql-block">接近堡垒是非常困难的,障碍物及附属设施:阵地前有铁丝网1~3道,鹿砦1~2道,敷设地雷及陷阱,阵地内附设有水管及照明设备。防守松山的日军,利用地形,有计划的编成阵地,利用高大木材,构筑坚固工事,使各个据点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其强固程度,相当于钢筋水泥之永久工事。</p> <p class="ql-block">整个松山日军工事由近二千名劳工昼夜施工,历时两年才完成。日军曾发狂言:“中国军队不牺牲十万人休想攻取松山”。</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打响时,正是夏天雨季,阵地上,迷雾笼罩,雨时停时下,忽而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阵疾风暴雨。山地丛林气候变化无常,我远征军士兵匍匐滚爬,浑身汗泥,阵地得而复失,我远征军“敢死队”再攻占,夜里,遭到日军偷袭,我远征军兵力驰援,击退反扑之敌。</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准备向松山敌阵地发起进攻</p> <p class="ql-block">参战老兵回忆:</p><p class="ql-block">松山是由许多山头组成,大得很。凡是有日本人防御阵地的地段,松树都被炮弹炸断或者连根拔起,或者被烧得光秃秃的。每一段坑道,每一个地堡都是经过搏斗才占领的。除了尸臭外,还有火药硝烟和东西被烧焦的味道。沿着大垭口部队进攻的路线上去的,到处是还保持着临死时各种各样姿态的尸体和被炸飞的人头,手脚、大腿随处可见,真是触目惊心。</p> <p class="ql-block">核桃洼樑子</p><p class="ql-block">1944年夏季,中国远征军攻击”子高地”与日军在此激战。现遗战壕,弹坑等。</p><p class="ql-block">惨烈到何等程度?请看下列远征军幸存者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参战老兵回忆:</p><p class="ql-block">战斗一结束,我们就奉命来到了松山。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一位少将陪同我们去,他叫我们做好准备,因为山上死人的味道臭得可怕·····汽车还没有到腊勐,臭味就扑鼻而来,而且越来越浓烈,堵着胸口很难受,仿佛把空气都凝固了。我们几个人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在这里所看到的东西第一是尸体,第二是尸体,第三还是尸体。战斗部队的军官带着我们四处看。我们是走一路哭一路啊,包括那个带队的军官和两名少将。</p> <p class="ql-block">尸横遍野的松山战场</p><p class="ql-block">前面的小山原名马槽洼头,1944年8月20日,我远征军攻占松山主峰后,将战线推进至该山山顶一带,日军不甘失败,组织敢死队疯狂反扑。我远征军将士拼死抵抗,与敌展开近战肉搏,并最终守住阵地。</p> <p class="ql-block">肉博山战场遗址</p><p class="ql-block">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缠打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战壕里就有62对,阵地上肢离体解,肠肺狼藉,人手脚、耳朵、眼珠和肠子随处可见,场面十分骇人,因此,后人将此山称为“肉搏山”。</p> <p class="ql-block">马槽洼头</p><p class="ql-block">马槽洼头阵地位于子高地西北边,海拔1984米,是通往子高地的要道之一。1944年夏,中国远征军第八军进攻子高地时,曾在此与日军激战。现存遗迹主要有:掩蔽部1个:4x4米;掩体3个:2x2米;单兵坑6个:1x1x1米;兵舍2个:4x3米;战壕76米。</p> <p class="ql-block">一位远征军战士回忆:</p><p class="ql-block">当我占领3号高地3个堡垒之后,该3个堡垒间谷地中,尚存留敌兵30余人,与我攻击部队昼夜肉搏两日之久。</p><p class="ql-block">诸如此事,不胜枚举。敌战斗意志之坚强,出人意表。我军伤亡之重,亡者较多,其有以致之也。</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冲锋与反冲锋,占领与反扑,血腥拼杀,来往争夺,顽抗之敌挥战刀与我远征军官兵进行白刃战,拼命厮杀,尸横遍野。</p> <p class="ql-block">经过滚龙坡阵地时,里美荣看到好几处都覆盖着草席。一揭开,黑压压的苍蝇就“嗡”地飞起来,下面的尸体已经腐烂,蠢蠢蠕动的蛆虫就像小山一样。里美荣知道,那都是日本兵已经腐烂了的尸体······。</p> <p class="ql-block">红帽坡战场遗址</p><p class="ql-block">红帽坡是战后起的名字,原名大脑子梁子,为日军松山主峰的侧翼主阵地。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为了夺取围攻松山主峰的落脚点,组织兵力对该山梁实施重点突击,经过双方惨烈撕杀及千百发炮弹的反复轰击,将该山梁阵地彻底翻犁了一遍,以致原来绿色的山顶全被夹杂着血肉的红土覆盖,象戴上一顶红色的帽子。人们为此将其改为称为“红帽坡”。</p> <p class="ql-block">红帽子战场记事:</p><p class="ql-block">这时,杨金继听到“噗”的一声轻响,凭着多年的战斗经验,知道鬼子磕响了手榴弹引信,杨金继伸手按下传令兵,扑倒在路边一块巨石后,接着一声爆炸,那鬼子已被炸得血肉模糊。</p> <p class="ql-block">战地记事:</p><p class="ql-block">不久又发现了一处沟壑里的掩蔽部,传令兵对着洞口用冲锋枪打了一梭子子弹,立即听见里面传来女人“哇哇”的尖叫,从里面跑出来一群穿着和服的女子。原来是一群慰安妇,计有11人,其中朝鲜人6名,日本女子4人,还有1名操南京口音的中国女人。</p> <p class="ql-block">到7月初第8军接防为止,攻下了日军竹子坡、腊勐街、阴登山几个支撑点,71军第28师、第6军新39师117团伤亡近1700人(士兵阵亡805人,伤763人;军官阵亡50人,伤108人),毙伤日军596人。</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远征军信件</p><p class="ql-block">1944年松山战役结束后,八0八村民杨仲和在滚龙坡一名牺牲的远征军士兵身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件抬头部位的标志和当时公文信件中的“梅花”标志相似,信件内容语言别扭,格式怪异,似乎是用某种暗语写成:</p><p class="ql-block">落款处写“烦至XX假的真不得 真的假不了”及“无名无姓无代号代”、三个“A”叠写及"AK14646令”等字样。</p><p class="ql-block">是家信?是密函?还是情报?七十多年来没有人能解读。</p> <p class="ql-block">“杨柳修枝自明!!!四海出山!!!牡丹以下山!!!梅花为首!!!!!玉碑为以联材!!!!!!星锁打开i心血泊!!!!!!星锁打于肝!八月中秋老地iiiiii名!!!!!!山华化为一江!!!!!!!一笔写三篇!!!!!!一字认三年,惠土太平定坤乾!!!!!!!!!”以龙断!!</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反攻松山主峰”子高地”爆破坑道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人坪子 马槽洼头</span></p><p class="ql-block">远征军反攻松山主峰爆破坑道</p><p class="ql-block">8月,中国远征军第八军反攻松山主峰子高地,因敌在主峰子高地的两座主堡过于坚固,在飞机、大炮集注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奏效的情况下,改用坑道作业方式,从道人坪子开挖两条长150米,深1.8米,宽1米的爆破通道,上用10毫米钢板覆盖,直达敌堡之下(离主峰敌堡30米处,改为打暗道),填塞TNT炸药120箱(左侧堡垒70箱1.8吨,右侧堡垒50箱1.2吨,共3吨)将其最终摧毁。</p> <p class="ql-block">正在战场上检查毙敌情况的美军士兵</p> <p class="ql-block">日军主堡</p><p class="ql-block">主堡表面有巧妙的伪装,地面及上空均不容易发现,飞机炸弹及轻重炮弹都破坏不了。</p> <p class="ql-block">主堡顶部被覆层多达7层,堡垒上掩盖圆径70厘米木头四五层,上铺30毫米厚的钢板数层,积土厚逾数米,被覆厚度达到12.6米,堡垒内层与层之间,放直径50厘米圆木二三层,上层倒塌不影响下层。</p> <p class="ql-block">日军主堡深入地下,大致相当于把三层楼埋于山体中,上层用于瞭望和步兵射击,中层用于重机枪射击,下层用于储物和休息。</p><p class="ql-block">主堡出地面四周,用装满沙石的大汽油桶,排列三重,桶间复加钢板数层,桶外被土。</p><p class="ql-block">敌以野战工事之材料,构筑成重炮兵无破坏效力之坚强工事;并于阵地内外均编成浓密之火网,局部之失陷,不影响其阵地之安危。虽谷地山隙,亦构筑坚固堡垒,坚固固守,使我军无奇袭之余地。</p><p class="ql-block">敌堡垒构筑,大多分为3层,上作射击或观察,中作寝室或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食库。</p><p class="ql-block">堡垒之盖材,以20~70公分之圆木,加盖三五层,其上再被以3公厘厚之钢板数层。堡垒四周,更加以内填砂石之大汽油桶3层,于汽油桶之间或其内部,再被以3公厘厚之钢板数层。十五榴重炮命中全弹,难期有破坏之效果。后经专门试验,不但不能破坏,且人居内部震荡颇微,无精神上之打击。</p><p class="ql-block">堡垒内上、中、下三层之间,仍以50公分左右之圆木2~3层为盖材,虽上层倒塌,其下仍不受影响。</p> <p class="ql-block">关于爆破松山子高地,留下各种撰述资料很多,但最权威、专业的记述是《第八军围攻松山战史》附件四《对松山顶爆破计划及经过》一文:</p><p class="ql-block">敌人松山之堡垒,以松山顶点的工事最坚强,侧防火网最严密。我军曾四度攻击,虽到达山顶,因不能进入堡垒内部,而受反斜面之掷弹筒及侧防火力,伤亡颇大,终不能立足,致无法占领该山顶,乃策定爆破计划。先行端末作业,进至最近距离时,再用坑道作业,到达敌堡垒下部,开设药室,用美国制造的TNT炸药进行爆炸。</p> <p class="ql-block">8月3日起,开始对壕作业,由我第一线距敌约150米处,先以端末作业4条前进,每条深度1.8米,宽1.0米,上加掩盖,以避敌手榴弹及掷弹筒。因端末作业,不能容纳多人工作,乃昼夜换班。因土质良好,作业力颇大,至8月12日,各壕推进约120米。自3日至12日,每壕作业量每昼夜约12米,并以第一、第二壕连一横壕,第三、第四壕连一横壕,加以掩盖及射击设备,以资掩护作业。惟接敌越近,工作越困难,且敌随时投掷手榴弹及步枪射击,以致被步枪射击伤亡士兵3名,被掷弹筒炸死工兵排长1名、士兵4名。</p> <p class="ql-block">如前所述,在8月3日议定的作战方案中,由第82师副师长王景渊担任战场指挥,一并指挥工兵作业及本师第246团牵制性攻击,这表明该师在这次作战起着主导作用。在这个作战方案中,工兵作业无疑是成败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8月19日拂晓,装药完成,继以填塞,用麻包装土垒填三层,再填土捣固。每间隔5米,又垒麻包三层,沿坑道填塞长约20米。之所以要做如此填塞,是为将爆炸力聚集于药室顶部,不使之沿坑道逸出。至19日下午,乃全部完成,候命点火。</p><p class="ql-block">预定点火时间为20日上午9时,点火位置在荣3团指挥所附近,距离爆点约500米。</p><p class="ql-block">那么,让关山阵地日军坐上“土飞机”到底需要多少炸药呢?这里面涉及一个工程数学计算公式,经过计算标准装箱为100个药包,计重25公斤。则两个药室约需120箱,共重3000公斤。</p><p class="ql-block">据军工兵营老兵张羽富回忆,在他们施工期间,美军顾问时常爬进坑道来一段一段地量距离,十来天后说声“OK”!</p><p class="ql-block">至19日凌晨,120箱、共3000公斤美制TNT炸药被填入药室。曾在中央军校18期工兵科受过爆破训练的荣1师工兵连排长鲍直才给炸药装置信管、连接电线,小心地将电线引出坑道外。</p> <p class="ql-block">美国TNT炸药实施爆破,是中国战场前所未有的;老兵张羽富曾提及美军工程专家参与了爆破技术指导,也许只有他们才有从操作层面作如此设想的可能。但荣1师工兵连排长鲍直才曾明确告诉笔者:当时他们在施工时,美军顾问很不以为然,认为缺乏专业器材的中国军队弄不成这个事。直到爆破成功,美军顾问才向中国工兵竖起大拇指叫:“OK!”</p> <p class="ql-block">当时实施爆破时拍下的照片</p><p class="ql-block">19日9时15分,军长何绍周在竹子坡通过电话下令:“起爆!”老兵张羽富看到,工兵营长常承隧猛吸几口烟,然后扔掉烟头,手有些颤抖,狠狠摇动引爆装置。与此同时,荣3团团长赵发毕、崔继圣等人也用尽全身的力量猛摇手柄。在掩蔽部外面,班长罗长庆也随着连长的口令点燃了导火索,而后转身向后跑。</p><p class="ql-block">爆破后的上午晚些时候,荣3团上尉副官崔继圣随团长赵发毕、副团长陈运昌和团部美军联络官温夏克少校,登上子高地。他们看到爆破造成两个漏斗状大坑,之间间隔约10米,右边一个直径约40米,左边一个直径约30米,深度有15米,破坏面积约为山顶的三分之二。</p> <p class="ql-block">松山主峰爆破落坑之一</p><p class="ql-block">老兵张羽富说,开始似乎没有动静,过了几秒钟,大地颤动了一下,接着又颤动几下,有点像地震,就见团指挥所掩蔽部的木头支架“嘎吱嘎吱”晃动起来。站在外面的荣3团第3营第7连中尉副连长杨金继看到,一股力量冲天而起,把主峰整个大碉堡托起数米歪斜地栽倒在山顶上。</p> <p class="ql-block">松山主峰爆破落坑之二</p><p class="ql-block">这是子高地爆破后留下的第二个落坑,也是松山的顶峰,海拔2019.8米。指挥子高地爆破的82长王伯勋的回忆录记载:“子高地爆破原以为声很巨大,但实质上还不如十五榴弹炮(155毫大炮)爆炸来得猛烈,只是声音很沉闷,冲击力强,我在500米外的鹰蹲山掩体里深切的感受冲击波的强大,我的掩体都吱吱作响。”</p><p class="ql-block">同时,一股浓浓的烟柱从子高地蹿起来,烟柱头上戴一顶帽子,很像多年以后在电影里看到的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浓烟中可见日军尸体、树干、汽油桶、枪炮,无数的军用物资和装备,漫天飞舞。烟柱足足有一两百米高,停留在半空中,久久不散。声音传过来时,却不及想象的大,还没有飞机扔炸弹震耳,有点像远方云层里打雷那种闷响。</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第二个爆破坑</p><p class="ql-block">崔继圣说,这时掩蔽部内外的官兵爆发出激动人心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通滇缅公路!打回老家去!收复祖国的一切!</p><p class="ql-block">主堡内的75名日军士兵,爆破之后有四人震昏被俘,其余全部被炸死。</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荣3团团长赵发毕下令第3营接替第1营防务,据守子高地。官兵们立即在爆坑四周修筑工事,以防敌人反扑。但爆破后的土垒十字镐一挖即碎,难以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事所以如此艰难,就是因为日军多是这些顽抗到底、剿杀不尽的“鼹鼠”。</p><p class="ql-block">荣3团第1营迅速打扫子高地战场,发现有4名敌人仍缩在被半掩埋的道沟内活动抵抗,因为无法活捉,我军士兵只好用土囊把道沟填死,将其闷毙在里面。</p><p class="ql-block">所以荣1师工兵连排长鲍直才后来感慨:“爆破子高地,担任攻击的步兵没有流血,守备的日军没有流血,就是我们几百名工兵在坑道里流了17天的汗。”</p><p class="ql-block">最意外的收获是,还从浅层浮土中扒出了4名被震晕的日军士兵,因口鼻有微弱气息,知道是活的。这是开战以来我军首次抓获俘虏。4人浑身泥土,身上也不见伤痕。</p> <p class="ql-block">在下山途中,4名日军俘虏都已经苏醒,看起来已经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日本兵往往如此:当有一口气时,在极强的从众心理左右下随大流拼死顽抗;一旦被俘则听天由命,因为“耻辱”已然降身,逃跑回去也是死路一条。</p> <p class="ql-block">崔继圣问其中一名日俘:“中国太君好不好?”,这个日俘马上愣头愣脑地回答:“中国太君大大的好,就是早晨我们正在咪西(吃饭),嘣的一声巨响,不好!不好!”团长赵发毕和美军联络官温夏克少校都忍不住笑起来。</p> <p class="ql-block">据4人口供,子高地共有守军75人,除被俘外均被炸毙。但是,这4个留下清晰影像的日本兵后来被从重庆的战俘营释放,回国后可能因巨大的社会压力,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和自行人间蒸发。</p> <p class="ql-block">在马鹿塘北侧,荣3团团长赵发毕把“全团”还活着的官兵集合在一起。想起一个多月前过怒江时全团三千多人,黑压压的一大片,如今却只剩下这寥寥二百多人,而且多数是头部、手、脚、身子有着不同的轻伤,缠着脏污的绷带,已难见昔日军威。他虽然久经战阵,这些天的冲杀更是看多了生死,也忍不住泪如雨下,哽咽着难以作声。</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场曾发生过惨烈搏斗处石碑。</p><p class="ql-block">其他几个团也都伤亡很大,第246团团长田仲达、第307团团长程鹏以及第308团团长文安庆、第245团团长曾元三都成了“连长”。可有的团却连“连”也编不成了。第309团的两千余人,是松山之战后期调上来攻坚的。攻克横股阵地后,第103师师长熊绶春打电话来问团长陈永思:“你们团还有多少人?”陈永思捂住他那还在作痛的伤口,低沉地回答:“20个人!”熊绶春先是惊愕,然后忍不住伤感地大哭:“天哪!怎么会只剩下20个人?”</p> <p class="ql-block">荣3团第3营7连中尉副连长杨金继说,自己的7连原有官兵177人,这时连自己在内剩下17人。</p><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在大垭口军指挥所,参谋向李弥报告:“副军长,我们胜利了!”李弥坐在指挥部外一块石头上一动也不动,像个木头人,眼泪扑簌簌地滚下脸颊······</p> <p class="ql-block">此刻,那些正在处理掩埋阵亡烈士的卫生人员,仍沉浸在无限的悲哀之中。腊勐军野战医院的新39师少尉军医黄执中说,他记得当时日军被打死850人,被俘9人,我军则伤亡官兵6000余人。黄执中率队上山掩埋尸体,“挖了3个大坑,分别能装1000人、800人、500人,全部填满了!”</p> <p class="ql-block">第8军从7月2日至9月7日围攻松山,费时68天,先后发动9次攻击,大小战斗无数次,终于摧毁日军经营两年之久的坚固设防阵地,全歼守敌,打通了扼守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地。该军为此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取得的战果是,全歼日军拉孟守备队,俘虏28名(含慰安妇);缴获步骑枪437支,轻重机枪32挺,各种口径火炮16门,战车3辆,汽车15辆。因有大量日军尸体及其武器装备埋于地下无法准确统计。</p><p class="ql-block">在滇西反攻胜利后,云南各界群众在昆明市圆通公园建立“滇西战役第八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碑文为:</p><p class="ql-block">“岛寇茶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p><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远征军参战兵力及伤亡情况:</p><p class="ql-block">多年以来,日军战史和中方资料中对于远征军松山战役投入兵力均有估计偏高的情况。实际上,在中方第一手史料中,对此有着详尽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在松山前期一个月的战斗中,参战部队为第71军新28师及第6军新39师第117团。据第71军军长钟彬《龙陵会战》附录之《龙陵情报记录之十四号》,截至1944年2月,新28师兵力为6220人;按当时国军编制,第117团参战兵力约为1500人;两部合计为7720人。</p><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战斗中死伤人员大致比例为“死一伤三”,若战后上报数字中阵亡人员超过了负伤人员,多半存在浮报“销账”的问题,而松山战役中第8军伤亡统计数字确为“死多于伤”(阵亡3145名,负伤2929名)。</p> <p class="ql-block">从新28师于6月4日向松山之敌发动进攻,到第8军于9月7日攻克松山,远征军累计动用约10个团,兵力总计23695人,作战近百日。各攻击部队伤亡总数达7773人(不含失踪人员),与毙杀日军人数(1280人)相比,比例约为6.2:1,且战死人数超过负伤人数。</p> <p class="ql-block">全军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为15975人(含配属炮兵),伤亡达6074人,伤亡率约为38%。其中士兵阵亡3038人,负伤2741名;军官阵亡107名,负伤188名。此外有18人失踪。</p> <p class="ql-block">日军补给车道</p><p class="ql-block">这是日军修筑的简易公路,公路总长约10公里,宽4-5米。一条从大垭口至双人坟坡头,日军称“战斗司令部”,远征军称“未阵地”。</p> <p class="ql-block">日军补给车道</p> <p class="ql-block">另一条补给车道是从大垭口-大寨-西山阵地(远征军称“3号阵地”)分叉,一线进入“下山口观察哨”,另一线进“联络阵地”、“阿图阵地”(远征军称4、5号两阵地)。</p> <p class="ql-block">日军士兵阵亡通知书</p> <p class="ql-block">盟军士兵在松山暗堡内搜获日军太阳旗</p> <p class="ql-block">从松山战场一路走下来,心情是如此的沉重!我的耳边似乎总是听到那惨烈的厮杀声。直到最后还看到如此清晰的战壕,我的心突然绞痛起来。今天的和平生活是多少先烈换来的啊!</p><p class="ql-block">这些英勇奋战,舍身忘死,把幸福生活留给了我们。如果我们忘记他们,他们能含笑九泉吗?!</p> <p class="ql-block">松山主峰碑</p><p class="ql-block">滇西抗日战争松山战役主战场遗址碑,镌刻“松山主峰”标志,松山战役遗址1986年被列为龙陵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旧址简介</p><p class="ql-block">松山东临怒江;西通龙陵、芒市,北瞰潞江坝,王峰海拔2198米,滇缅公路从惠通梳盘旋而上,沿松山绕行40余公里,素为滇西交通的天险要隘,被誉为“东方直布罗陀”。</p><p class="ql-block">1942年5月,日军入侵滇西在怒江惠通桥受阻,遂依托松山险要地形构筑防御工事,与中国军队隔怒江对峙。</p><p class="ql-block">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发起渡江作战反攻滇西,第71军一部及第8军主力先后投入2.4万兵力,并配属野战重炮第10团主力及第7团一部,在松山与日军第56师团第113联队及野炮第56联队第3大队为基干的“拉孟守备队”展开激战,历经大小百余次艰苦卓绝的山地攻坚战斗,以全歼日军1288人,伤亡7773人的代价,于9月7日成功夺回这一战略枢纽,为整个滇西大反攻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日本战史哀叹,松山战役为日军在二战大陆战场上的首次“玉碎”作战。</p><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旧址战争遗址保护范围包括:大松山、小松山、阴登山、黄土坡、大垭口、滚龙坡、温古坪子、竹子坡、长岭岗及大尖山,董别大山等重要道址分布区。多角度、全方位展示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惨烈历程,再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体现了中国军民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不屈不挠精神。</p> <p class="ql-block">1944年9月7日,日军司令真锅邦人焚烧军旗后独自发起“死亡冲锋”,被中方击毙。松山战役取得完全胜利。之后,中国军队光复腾冲。龙陵战役结束,远征军收复龙陵,日军沿滇缅公路向芒市溃逃。</p> <p class="ql-block">1945年1月,战线被节节推至境外。以国军新38师为前锋的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与远征军会师取得了滇西缅北会战最后的胜利。松山战役从6月4日开始至9月7日结束,共95天。先后10个团2万人,共伤亡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含失踪50人。毙杀日军超过1280人,敌我伤亡比1:6.2。战役中战死人数超过了负伤人数。</p> <p class="ql-block">中方伤亡</p><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71军新28师、第6军新39师117团,伤亡近1700人(其中阵亡855人,军官50人;负伤士兵736人,军官108人。失踪32人)。第8军伤亡6045人(阵亡3145人)。战果:从6月4日—7月1日历时28天,攻占松山外围阴登山、腊孟街、竹子坡。毙伤日军596人,日军与远征军伤亡比1:2.85,接近1:3(毙伤日军数据存疑)。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8军,伤亡6074人(其中阵亡3145人)。包括阵亡士兵3038人,军官107名;负伤士兵2741人,军官188人。总兵力15975人(含配属炮兵),伤亡率38%,另有18人失踪。</p> <p class="ql-block">日军伤亡</p><p class="ql-block">防守松山的日军部队,又称“拉勐守备队”,包括第56师团第113联队主力及师团直属野炮第56联队1个大队,配属辎重兵、卫生队和防疫给水部一部,常驻兵力3000人。松山地区指挥官,即为野炮兵第56联队第3大队队长金光惠次郎少佐以及当时守备队兵员,共约1340名,在本次战役中被全歼,仅有一人逃出,113联队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战役的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滇缅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运送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及重炮兵源源通过了这个“东方直布罗陀”,向龙陵战场开去,形势立即逆转。</p><p class="ql-block">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增长抗日胜利的信心,还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p> <p class="ql-block">陆军第八军第103师阵亡将士公墓</p><p class="ql-block">陆军第八军第一百零三师公墓原址位于大垭口街子,距公路约30米,修建于1944年12月,埋葬着第8军103师阵亡将士忠骸672具,墓主碑圆额,高2米,宽0.9米,碑文记载松山战役中第8军103师歼敌、缴获物资及敌我伤亡情况等,落款为“师长熊绶春立”,左右两块碑为阵亡将士芳名录。</p><p class="ql-block">672具忠骸啊!凡路过到此的人无不动容,无不鞠躬祭拜!我也深深地三鞠躬!</p><p class="ql-block">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啊!要让我们的世世代代都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有这么一批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英雄!</p> <p class="ql-block">忠魂颂MV——韩磊</p><p class="ql-block">松山高,连昆仑,怒江长,挽长江。野火春风山河在,代代华夏称炎黄。血热刀锋钝,骨硬敌胆丧。男儿断头处,家国香火旺,家国香火旺。</p><p class="ql-block">烈士血,英雄泪,千年流,百年淌。一寸河山一寸金,我中华,日月长,日月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