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秘境”里的古村清路(067)

王彦

<p class="ql-block">清路村,这颗镶嵌在浙江省松阳县水南街道的明珠,距离县城仅4公里之遥。它以清源坌与路里两地首字命名,坐落在县城南面,由上清源岔、下清源岔、宅沿头、砖坛、路里、冷水坑等自然村落组成。这里交通便利,风景如画,尤以“双童积雪”闻名遐迩。此景位于清路村宅沿头自然村,介于南岩山与白云山之间。山顶双岩并立,每当冬雪覆盖,从南面望去,宛如两个孩童相对而坐,栩栩如生。清代邑令曹立身曾赋诗赞曰:“柳絮梨花一夜吹,寒鸦寂寂宿林枝;双童兀坐谈经处,笑尔功深雪映惟。”而从北面看去,则似一和尚背着妇人,因此得名“和尚背老婆”。双童峰海拔326米,周围群峰环绕,景色壮观,更有八仙坛、核桃洞、卧云岩、浴丹池等名胜点缀其间,山脚下的一块巨石,被誉为“小峨嵋”。</p> <p class="ql-block">清路村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乾嘉年间,当时王姓、朱姓人家从福建长汀迁徙至此,发现已有何、刘、曹、熊、毛等姓氏在此安居乐业。尽管后来王、朱两姓逐渐成为村中主要家族,但村内仍保留着王氏、朱氏、何氏、熊氏等祠堂,四座祠堂并存的现象在周边地区颇为罕见,彰显了清路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清路村旁有一条清澈的小溪,自南向北蜿蜒流淌。溪水两岸,数百株古树名木挺拔苍翠,其中不乏樟树、枫树等珍贵树种。每至秋日,枫叶如火如荼,将整个村庄装扮得分外妖娆,这般规模的古树群落,在松阳乃至整个江南地区亦属少见。名木古树与“双童积雪”相互映衬,共同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田园画卷。</p> <p class="ql-block">清路村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太平天国时期,这里曾设立路里府,并修建有关王殿,虽历经沧桑,现已不复存在。万音寺则坐落于海拔800余米的万古仙山顶,分为上、下两殿,规模宏大。遗憾的是,上殿在抗日战争期间遭日军炮弹摧毁,幸而下殿得以保存至今。1995年,村民们自发筹资,在双童峰东侧重建了双童寺。此外,清路人自古便有习武的传统,百公山坪便是昔日村民们练武的场所,每年秋季还会举办盛大的习武大赛,吸引了众多武林高手前来切磋技艺。</p> <p class="ql-block">清路村的明清古建筑群,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变迁。现存最早的民居建筑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尽管许多古老的建筑已随风逝去,但那些留下的精美构件,依旧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成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下马桥位于清路村村前清源坌的古道上,横跨清源坌古渠,建于清代,《松阳县志》(民国版)有记载,现为文物保护点。下马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此桥为清路村一位王姓阿婆靠搓(打)麻绳积攒的钱财所建。为纪念并敬重这位阿婆,后人为桥起名下马桥,并遵循“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规矩。</p> <p class="ql-block">清路村的村民们世代以农耕为生,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正如陶渊明笔下所描绘的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田园风光令人沉醉。站在村口远眺,稻田、茶园、果园、山林尽收眼底,这一切都是村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他们用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也收获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清路村被群山环抱,碧波荡漾,水天一色。村民们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传统,过着简单而质朴的生活。清晨,随着第一声鸡鸣,人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男耕女织,各司其职。正午时分,劳作于田间的男人们在树荫下稍作休息,享受着蝉鸣鸟语带来的片刻宁静。午后,他们匆匆吃过午饭,再次投入到繁忙的农事中。傍晚时分,当夕阳洒满大地,男人们踏着晚霞归来,蛙声一片,炊烟袅袅,整个村庄仿佛被一层薄雾笼罩,显得格外温馨。夜幕降临,劳累一天的人们进入梦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共享这份宁静与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