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故事】看望老师,再叙师生情

周汉峰

武汉一师老同学前往武汉大学看望班主任丁忱老师 <p class="ql-block">初冬时节赴珞珈,</p><p class="ql-block">同窗结伴忆芳华。</p><p class="ql-block">地铁载梦师恩念,</p><p class="ql-block">相见情浓意满涯。</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52年的岁月悠悠而过,却不曾冲淡那份真挚的同学情与师生谊。</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6日上午,虽然是大雪节气,但晴空万里,温暖如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一群武汉一师老同学,怀着激动与崇敬的心情,都提前乘地铁到广埠屯聚集,一起前往武汉大学,去看望当年的班主任——丁忱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72年4月,高中毕业的我们,服从国家的急需和安排,留校当老师,来到武汉一师(现江汉大学)短期培训半年,当年的班主任,就是尊敬的、扶我们走上教育岗位的丁忱老师。</p> <p class="ql-block">走进丁老师的家里,迎面走来,一个看上去既熟悉又亲切,让人油然而生尊敬之感,同时还透着些许岁月痕迹的面孔,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久久地凝视着丁老师,心中的情感却愈发浓烈深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丁忱老师,湖北汉阳人,1939年出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196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至1984年于武汉大学攻读并荣获文学硕士、文学愽士学位,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员、湖北省语言学会会员,主要著述有《尔雅毛传异同考》、《诗经古字通》、《周易译注》、《中国传统文化要略》、《汉语声韵学教程》、《中国语史概要》及《黄焯文集》、《编次》、《常语典》等,主要学术论文有《黄侃古音学研究》、《雅书类说》、《黄焯略论》等。曾参与《古代汉语教学辞典》(周大璞主编)、《尔雅诂林》(朱祖延主编)的编写工作。1994年为日本创价大学的访问学者,1999年至2005年为日本爱知文教大学教授,现为该校名誉教授。</p> <p class="ql-block">丁忱老师是我们一师同学备受敬重的偶像,学习的楷模。恢复高考后,丁老师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聪慧,一路从武汉大学的硕士读到博士,而后扎根在这片校园,成为了备受尊敬的教授,更是在文学的殿堂里,于训诂学领域深耕细作,成为了响当当的专家。85岁的高龄,却依然散发着学者独有的儒雅气质与精神矍铄的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当老同学们见到丁老师的那一刻,岁月仿佛瞬间倒流。老师那亲切的笑容、温和的目光,一下子就将大家拉回到了52年前蒲圻、京山学习的课堂。曾经,在那一方讲台上,丁老师用渊博的知识为我们开启文学的大门,引领我们领略文字世界里的无穷奥秘;用耐心与爱心,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我们答疑解惑,更教会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大家围坐在丁老师身边,欢声笑语不断,畅谈着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青涩的求学时光,课堂上的精彩讨论,课后的促膝长谈,作业批改的精彩片断,桩桩件件都成了此刻最珍贵的回忆。我们讲起曾经在蒲圻茶岭学习,星期天休息,大家要步行8里去蒲圻县城,为了同学们的安全,丁老师用顺口溜提出:“无事不上蒲圻街,有事快去快回来”的要求,为我们学习诗词,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丁老师不仅教学更注重育人,常教导我们,一个人的成长,“要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点滴培养,一丝不苟”。同学们还回忆起结业前夕在京山惠亭水库丁老师为同学们写的一首激情昂扬,描述一师蒲圻分校、京山分校半年学习的散文诗,肖老师诵读,同学们心奋满满收获感的温暖画面。</p> <p class="ql-block">做了“功课“的肖明俊同学带来了当年(1972年8月)一师学习的作文本,他写的一篇作文,名字叫“茁壮成长一一记先进团员黄卫国同学”,共写了9页,丁老师既有睸批也写了几页的尾批,充分肯定闪光之处,也指出不足。肖明俊同学读了丁老师的评语后,引起同学们的阵阵笑声和思考,大家收益满满,都认为肖明俊同学做足了功课,真是“收藏家”。</p> <p class="ql-block">更有蓄心的是刘耀厚同学,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本,丁忱老师2012年编著出版的书《常语典》,并要丁老师在书首页签名。</p> <p class="ql-block">收获最大,高兴得合不上嘴的刘耀厚同学,手握丁老师签名的珍贵藏书和丁老师合影,并简要讲解如何收集到丁老师的《常语典》书。</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在丁老师的慢谈中,很自然地谈及了未来,大家的眼中依然有着憧憬,同学们说,虽然我们都进入古稀之年,却依旧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老同学们分享着各自在老师岗位上奋斗一生的感悟,也感慨着时光赋予的深厚阅历。而丁老师则依旧满怀着对学术的热忱,关心着学科的发展,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传承训诂学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将它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在武汉大学餐厅与丁老师共进午餐,同学们在向他敬酒的同时,继续了解丁老师在武汉大学、日本爱知文教大学教学科研情况,请教了古典文学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研究问题。</p> <p class="ql-block">午餐后,我们将丁老师送到了家里,然后走了约500米路,来到了武汉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武大牌楼,集体照相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一场相聚,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会面,更是一份深厚情感的延续,是对往昔岁月的致敬,对知识传承的见证。在武汉大学这片充满人文气息与学术底蕴的土地上,师生们的情谊宛如那校园里古老的大树,根须深深扎入土地,愈发坚韧,枝叶不断向着天空伸展,愈发繁茂。</p> <p class="ql-block">分别的时刻总是带着不舍,但大家都知道,这份情谊不会因距离和时间而改变。带着老师的祝福,带着满满的回忆,老同学们又将奔赴各自的生活,但这一次相聚的温暖,会一直留在心间,成为未来日子里最璀璨的一抹亮色,也激励着我们继续在人生路上,怀揣着初心,稳步前行。</p> <p class="ql-block">丁老师回家后,当即为同学们写了一首诗,同学们在回家的路上,边欣赏边赞扬,纷纷觉得我们的学习经历,有这样的老师是多么的荣幸,可惜当时培训时间只有半年,太短了、太短了……</p><p class="ql-block">最后,同学们祝丁老师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我们有时间还会约同学再来武汉大学看望您老人家、老教授!</p> <p class="ql-block">( 照片、录相除了自己拍摄外,大部分均取自于参加活动的本班李全秀等同学,在此一并表示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