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来历

<p class="ql-block">地球上本无龙。在天龙座生命体在2乃年前派一龙孩儿到地球负责创造人类时,附带洒播了龙种。</p><p class="ql-block">话说龙孩子在喜马拉雅山创造人类时,精子传到华胥氏(巨蛇)身体后,生了十二个两种生物,一种是人头龙身人(伏義女娲),一种是人头蛇身人(娜伽,瓦吉特,恩基宁娃等十个),而洒溅到体外的精子就是龙头龙身生物。这就是地球上龙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人们为了记住自己的祖先,用各方式刻记它们的形象,下面盘是一下。</p> <p class="ql-block">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p><p class="ql-block">一,兴隆洼文化(距今8000-7000)石堆龙</p><p class="ql-block"> 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石堆龙,长约19.7米,是用红褐色的石块堆砌、摆放而成的,头部最宽处约有2米,呈昂首张口、弯身。</p><p class="ql-block">二,赵宝沟文化(7000-6000)堆塑龙</p><p class="ql-block">三,红山文化(6500-5000)玉猪龙和C形龙`。</p><p class="ql-block">四,黄河流域的龙——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蚌塑龙 仰韶文化(7000-5000),是扬子鳄与马的形状的混合。</p><p class="ql-block">五,长江流域,凌家滩文化(5800-5300)和良渚文化(5300-4300)。</p><p class="ql-block">六,凌家滩文化的玉猪龙 已经出现了脊和一丢丢角。</p><p class="ql-block">1,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4300-3900)</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并不像蛇,但是到了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山西襄汾的陶寺类型中的文物里,口吐长舌、头上有角且身上画满鳞甲的接近蛇形的卷龙出现了,从而与之前一些龙形象出现了明显的不同。</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4300-3600)出土的文物中,也出现了绘有鳞片的蛇形龙形象,并且出现了龙足。</p><p class="ql-block"> 2,青铜时代到来 二里头文化(3800-3500)</p><p class="ql-block">夏商周龙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商代龙的变化一是有角,瓶型角和螺形角,二是足也逐渐成形,青铜器上龙纹多饰有足,以一足为主也即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夔龙纹,张口,长身、卷尾,多见于青铜器颈部和足部装饰纹。三是开始卷尾,玉卷龙依然有,但是出现卷尾向外或向里卷(妇好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商子龙鼎铭文有突出的瓶型角 ,卷尾 。</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的龙纹就像其青铜器一样,基本继承了商龙纹的式样,不过创造了一种涡卷龙纹,是商代的卷龙纹被周人改造了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西周中晚期,龙纹式样相对商开始有变化,其实逻辑应该跟青铜器一样,特征开始去商化。出现了双身绞龙纹,蛇身蟠龙纹等等,此种交缠的龙纹饰在后续春秋战国时期演变成主流纹饰之一。</p><p class="ql-block"> 时间轴来到了礼崩乐坏的东周, 东周的龙纹率性随意,龙角都很繁复,有时很张扬,有时又很飘逸灵动,并且出现了带翼之龙。青铜器尤其一些大型酒器及水器上的两侧的器耳多以各种灵性的龙造形出现。战国流行的各种龙形玉配饰更是将那个时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展现出来。东周的龙就像那个时代一样肆意张扬。</p><p class="ql-block">大一统时代里的龙</p><p class="ql-block"> 秦代带龙纹的文物较少,只在陕西咸阳秦代建筑遗址中出土过龙纹空心砖。龙体修长,嘴短,头方,足细,还没有表现出新的特点。这类龙纹到西汉时才逐渐成熟,虽然其基本构图与秦代差别不大,但各个局部都被强化了,整个体形也被调整了,形成神气十足、既不抽象又不造作的龙。西汉又追寻飞天升仙的境界,龙也被赋予这一神职。常跟地上的山峦、天上的云气、以及四神一起展现追求仙境之意。西汉时有明显的两种龙纹,一是蛇体龙纹,比如马王堆帛画上的蛇体龙;二是兽形体龙纹。后来蛇体龙将兽体龙的足移植过来,于是足不再类似蜥蜴,变成了强健的四肢。从此有了腾云驾雾之能。</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是产生大艺术家的时代,这时的龙多半是神龙,龙体修长,清峻超逸,一身傲骨,跟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一样。龙翼多呈飘动的火焰状,或称之为“肘鬃膊焰”,只是对龙之体型的一种衬托,用以调节修长身躯的单调感,同时增加运动的气势。龙腿却变细,小腿部分成为只包着鳞皮的鸟胫,更使它和兽体龙截然不同。</p><p class="ql-block"> 隋代留下了一批饰龙纹的重要艺术品,最重要的就是安济桥上的石栏板。安济桥栏板上龙体隐没的部分特别大,更加突出龙头、龙尾、四肢等部分,显得龙身非常矫健有力。</p><p class="ql-block"> 唐龙整体跟前代类似的,会在若干细节处有创造性。这时龙口大张,与南北朝时龙口多半张半闭不同。龙角依隋代的式样分出小支杈,背鳍则从颈部一直延伸到尾部,这些式样也是南北朝时罕见的。而铜镜此时则作为龙纹饰的主要器物载体。</p><p class="ql-block"> 唐还出现一种类辟邪的走龙,有时还会加翅膀(古人叫应龙),特点是脸变长、身变细,弯弯曲曲,盘绕程度高。这种龙纹与商代西周的侧视龙纹有点神似但又有区别。</p><p class="ql-block"> 宋始,龙的形象基本就没有再大变化了,直到明清,基本就是后来我们常见的定了型的龙纹。大体形象就是蛇身,身体从头到尾逐渐变细,四肢有羽毛,开始张牙舞爪,龙爪上的脚趾开始也开始突出,三到五个不等,五爪极为少见。龙首的龙角、龙发和龙须均较为显眼。并且宋代龙饰的载体并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瓷器上,而是更多体现在宋画。</p><p class="ql-block"> 龙纹在宋代没有和瓷器完美结合,而元代龙纹最高成就恰恰体现在其瓷器上,尤其青花瓷,这一点明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也继承了这一点。宋代瓷器装饰主要采用刻花、印花、雕花、堆花、剔花等技术,虽然也有绘画,但未曾像元青花画得这样细致。而且元青花还将刻、划、雕、印作为辅助手法,使既奔放又严谨的绘画被陪衬得更加精彩。元代龙纹的身形较细长,原来长着象征性的羽翼之位置,这时已出现火焰纹,有的还给龙尾添上尾鳍。</p><p class="ql-block"> 龙是皇权的象征,到元末时期,官方做了严格区分,出台相关“政策”禁止民间使用“五爪”龙,而在此之前的龙多为三爪或四爪,到了明清时期,五爪龙更是仅仅限于官方使用。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四爪为蟒,五爪为龙”的说法。确实明清皇家御用器物上的龙都为五爪了。</p><p class="ql-block"> 而明清龙纹的式样基本就是继承了宋元的式样,并无太大变化,大多是威猛、雄健、有力,突出龙首各部位包括眼球、龙须、龙角、龙发等,表情威严凶猛,神情张扬霸气等。到了清代,龙纹就基本成为皇家的象征符号了,各种服饰、各种器物上,各种颜色、虽琳琅满目,但已成了一种千篇一律的固定范式,固定的符号,毫无创新可言。而这些恰巧也就是我们后人最常见的龙纹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8000年以上的龙历史。</p> <p class="ql-block">龙字的最早写法</p> <p class="ql-block">龙的活标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