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桂峰访同宗

呼噜王

<p class="ql-block">  秋风瑟瑟,落叶似疲倦的归鸟,纷纷扬扬飘落。夕阳晚照,归拢于树下的叶片闪烁那一丝光茫,片片写满了对根的思念。人过花甲,要问我从那里来,又到那里去,那就要在血脉相承中寻找答案,认祖归宗是离不开的话题。</p>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三明市龙溪县洋中镇桂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古村落之一,村以蔡氏为主姓。蔡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得姓始祖为蔡叔度。蔡氏后裔南迁,从中原地区、河南上蔡地区来到福建一带。而桂峰蔡氏的渊源可追溯到北宋名臣蔡襄,其九世孙蔡长为桂峰始祖。蔡襄之孙蔡颙的三公子蔡諲,在宋钦宗时,因避族相蔡京、蔡卞之祸,从今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迁往尤溪县十七都樟溪白叶黄坑口,生子三人,分天、地、人三房,桂峰蔡氏为人房之后。</p> <p class="ql-block">  村口的半抱长亭称引凤亭,桂峰村的山形地貌被视为天然风水宝地,形状犹如一只凤凰衔书,寓意此地会出人才,于是乎,村民便在村口修建了长亭,亭名取“引凤”二字,与飞凤衔书的风水寓意相呼应 。</p> <p class="ql-block">  走进桂峰古村落,一派金秋的丰收景象,第九届桂峰晒秋节在这里隆重举行。</p> <p class="ql-block">  村头有石印二桥,一旧一新,新桥题刻有“地接枫亭承一脉,天生印石护双桥”,表明桂峰蔡姓来自莆田仙游枫亭 。 </p> <p class="ql-block">  石印桥是桂峰古村落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由石头砌成,两侧有石栏杆 。桥下有“日月书印”4个不同形状的花坛,桥上有铜钱图案,意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此桥承载了桂峰人几百年来的悲欢离合,也被称为“人生桥” 。瞧,一对新人手捧红双囍,开启人生新旅程。</p> <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蔡长由三石井头湾迁往桂峰肇基,初定村名为“岭头”,后因广种桂花,改村名为“桂岭”,明代蔡姓成为村内名门望族,村名逐渐演变为“桂峰”。</p> <p class="ql-block">  乱石铺就的石板村道,先人的脚板把它磨得光滑,高低不一的毛石基础上,夯土墙早已斑剥,留下岁月的印痕,顺着村道走进桂峰村,窥探古村的神秘。</p> <p class="ql-block">  穿过民居,穿过菜园,向着山上的观景台挺进。</p> <p class="ql-block">  从观景台上眺望,整个村落建筑依山就势分布在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古街、古道、古树、古书斋、古碑刻、古民居等尽收眼底 。</p> <p class="ql-block">  现存 39 幢古民居中,最早的建于明代后期,多为明清典型建筑,有土墙黑瓦、木构雕梁等特点 。大部民居保存良好,也有部分因无人居住而失修。</p> <p class="ql-block">  沿着村庄外围的通道绕村而行,从后门岭大厝、后门山大厝、后门田大厝到凤凰台,居高临下全方位观察桂峰古村的整体布局,</p> <p class="ql-block">  桂峰古村的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土墙,木雕、石雕、砖雕工艺精湛 ,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洗礼,其风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  山坡下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是蔡氏宗庙,位居古村中心,如高企的凤头。</p> <p class="ql-block">  蔡氏宗庙的侧后是武举厝,为桂峰代表性古建筑之一,彰显桂峰蔡氏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p> <p class="ql-block">  宗庙始建于宋元时期,清乾隆年间重建,为二进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 。</p> <p class="ql-block">  蔡氏宗庙兼作蔡姓名人馆,介绍古今历史上的蔡氏名人,以激励后辈努力进取。</p> <p class="ql-block">  宗庙庄严肃穆,中堂有联曰:“兰水家声远,西山世泽长”。上联“兰水家声远”中,“兰水”指的是莆田木兰溪,表明桂峰蔡氏的祖先源自此地 。下联“西山世泽长”里的“西山”指的是一代理学名臣蔡元定,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他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也是蔡氏家族迁居桂峰之前的一位重要先祖。</p> <p class="ql-block">  七、八年前来到桂峰,在村口自我介绍乃来自莆田木兰溪畔的蔡氏同宗,不但免了景区门票,还推荐导游一路详细讲解,记得当时厅堂两侧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楹联。</p> <p class="ql-block">  高处路口的古桂,挂满祈福的红彩,桂峰蔡氏才德桂馨。</p> <p class="ql-block">  曲折回廊把游客带到清代茶楼,茶楼为古厝装饰而成,幽静而典稚。</p> <p class="ql-block">  玉泉书斋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建筑 。为白墙黑瓦的古式风格,建筑位于神龟溪边,南面临溪,北面靠村道,门前有池塘、花圃,环境清净优雅 。书斋主座面阔三间,中间为厅堂用于讲课,两侧次间是书房 。为桂峰蔡氏兴建的公共书斋之一,朱熹曾于此讲学 。</p> <p class="ql-block">  出了玉泉书斋登上蔡岭坊,对面那片建筑就是后门山大厝。</p> <p class="ql-block">  竹林掩映的小筑,台阶引人进入林荫深处,煮茶小酌,红尘之外,清新世界。</p> <p class="ql-block">  路转山移,把桂峰古村,背靠后门岭与后门山作为主山,两边以后门田等小山为砂山,前临峡谷,远接群山为朝山,一条山溪贯穿全村,村口建石印二桥以扼水口,形成典型的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看个明白。</p> <p class="ql-block">  随苑下方是七家文苑,村民晾晒的稻谷、辣椒、玉米、地瓜、南瓜和红白萝卜等色彩缤纷的农作物,与古村的青黛色建筑、石板路相互映衬,长廊草亭园林小鹿,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p> <p class="ql-block">  栖迟小院前广场就是凤凰观景台,从这里观景,桂峰晒秋的场面蔚为壮观。“凤凰衔书”的传说的意境在这里也能领会到,传说中凤凰头落于蔡氏祖庙处,翅膀左右拥抱村庄,尾翼延绵九十九座山峰,晨曦黄昏时刻更是展翅欲飞。</p> <p class="ql-block">  古村沐浴在夕阳下,乡村十分憇静,几缕炊烟袅袅升起,充满生机活力。</p> <p class="ql-block">  下到晒秋场,感受丰收的喜悦,翻一翻箥箕中的晒品,换上服饰抓个玉米棒棒,带走晒秋场的美。</p> <p class="ql-block">  一架瓜藤,田园生活气息充满这农家的房前屋后。</p> <p class="ql-block">  看过石狮厝,来到这挂满红灯笼的小巷,小小巷里是美女打卡拍照的好地方,所以称之为美人巷。</p> <p class="ql-block">  楼坪厅大厝,为二进制穿斗式木构建筑,因地势陡峭右侧搭楼板为厅 ,建筑装饰特色鲜明,古代有贡生,现代有兄妹硕士,人们是这样评价桂峰古村落:“各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p> <p class="ql-block">  桂峰的村道,犬牙交错,时而拾阶而上,时而顺坡而下,弯弯绕绕走了一大圈,终于回到石印桥附近。</p> <p class="ql-block">  蔡氏宗祠,为蔡茂相中进士后主持兴建,全祠用 80 根巨大杉木柱子构建,卯榫镶嵌而成 。蔡氏宗祠石门框对联: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俭勤。正楣柱对联:最喜渊源崇元定,尚期家世继君谟。中昂上对联:人心知水源木本,庙貌报祖德宗功。无不体现蔡氏的家风家训之精神。</p> <p class="ql-block">  蔡襄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三司使,后加赠少师。端明殿学士是皇帝的顾问,常参与朝廷重要决策,地位颇高。礼部侍郎掌管礼仪、教育等事务,三司使则负责统筹国家财政收支,可谓官居要职。</p> <p class="ql-block">  在桂峰蔡氏家族奉行“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祖训,明清两代中进士 3 名,中举人 12 名,中秀才 412 名 。重视宗族血缘关系,族谱三十年一修,详细记录宗亲渊源 ,鞭策后辈奋发图强。如今蔡襄后裔遍及海内外,诸多贤良桂峰尤有一树。</p> 看红霞满天,听凤凰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