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要说全国各处与韩愈有关的纪念地,哪个规模最大?说真的,我没有比较过。若问哪个地方纪念韩愈的规格最高?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潮州。读者也许会问:在潮州主政不足八个月的韩愈,何以获得后人如此敬重?至于用“功不在禹下”来形容。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回顾一下韩愈的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字昌黎,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其人生经历,可谓跌宕起伏。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长大。尽管成长环境坎坷,但他不向命运屈服。愤发图强,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登进士第。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后入朝为官,因直言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返朝后,宦海依旧沉浮,历任国子祭酒等职。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有七,才被追赠礼部尚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提到韩愈,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文采,其次才是他的官职。韩愈在文学上鄙弃六朝浮艳的骈文,提倡古文,开创了唐宋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是对韩愈最为经典的评价格言。这句话出自宋代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高度评价了韩愈在文学和道德上的成就。苏轼认为,韩愈的文章超越了先前八个朝代,其道德品质也重振了大唐的雄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愈的文学作品以其质朴无华、气势雄健的风格著称,他鄙弃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开创了古文运动,对唐代乃至后世的散文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如《师说》《进学解》等,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愈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如谏迎佛骨,说服王庭凑之举,均可彪炳千秋。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的地位,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灰心颓废,报国之志不减,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韩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师徒的基本内容,使其成为一代师表,其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前导。其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元819年,韩愈因上《论佛骨表》,劝谏唐宪宗迎佛骨进宫供奉,触怒圣上,由刑部侍郎遭贬为潮州刺史。贬谪出京的官员虽有地方任职,一般不问政事,只是琢磨如何尽快回京。但韩愈积极践行儒家济世安民的理念,驱鳄除害、关心农桑、释放奴婢、兴学育才,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尤其是他掏出自己的工资办学兴教,并任用贤才主持教育,潮州人文气象从此为之一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被贬潮州期间,他治理鳄鱼害、解放奴婢、促进农业发展、修建水利设施、建立学校、选拔人才,为当地人民谋福祉,留下了韩山、韩江、韩山书院等。现在潮州有关韩愈的主要遗迹,就是背靠寒山面临韩江的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年间。建筑顺应山势,层层递进,总面积不大但颇有气势。牌匾上的文字对其称赞有加:百世师,百代文宗,泰山北斗,功不在禹下等,无不彰显着这位文豪的地位和尊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爱民者民恒爱之。虽然韩愈在潮州执政仅八个月就被重新召回,但他为治理潮州而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却得以延续,潮州也因此走上了繁荣发展之路。所以,历代的潮州人只要提起韩愈,无一不交口称赞、感恩戴德,不但为他建祠立庙,顶礼膜拜,而且将韩愈诗中谈到的“瘴江”恶(鳄)溪改称韩江,登过的东山改称韩山,留下了“八月治潮万古名,赢得江山尽姓韩”的佳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然,短短八个月的任职时间毕竟有限,那些为鳄鱼和农桑而创作的祭文也许不会立竿见影,所谓的政绩也可能有所夸张,但韩愈在被贬至潮州后,面对个人命运的起伏和家庭的不幸,依然以积极的态度治理潮州,关注民生,促进了潮州由原先的“蛮夷之地”逐步蜕变成为“岭海名邦”,从而赢得了历代潮州人的缅怀与景仰。则是不争的事实。</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