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迈巴赫☆14590704</p><p class="ql-block">图/来自网络 </p><p class="ql-block">文/迈巴赫</p><p class="ql-block">音乐/电视剧《老子》插曲《道在何方》</p><p class="ql-block">演唱/韩磊</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前言</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亦称《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治家、治学、修身的秘籍宝典。</p><p class="ql-block">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过周王室的藏书管理工作。老子见当时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西出函谷关,留下哲学巨著《道德经》后隐居而不知其所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道德经第二章《美之为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节主题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 本章老子讲述了矛盾的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等等,都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就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也不成立,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同时,二者的关系又不是绝对的,比较而言,可以转化,这是来自于大自然的重要启示,是大道永恒的规律。圣人掌握了这个规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欲望。</p><p class="ql-block"> 老子采用“道与德”的哲学思想,论述了宇宙万物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人类如何去面对这些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呢?老子告诉人们圣人解决矛盾的办法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孤立的东西,任何绝对的观点、孤立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因此,人类面对这些矛盾时,要站在时空和环境的立场上,以客观的行为做事,才能求得全面的公正,才能解决好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不是随心所欲无所做为,而是用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顺应和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道德经第二章《美之为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节:原文与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原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p><p class="ql-block">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p><p class="ql-block">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 二.注释</p><p class="ql-block"> 1. 斯恶已:就显露出丑陋了。</p><p class="ql-block"> 2. 斯不善矣:也知道什么是不善了。</p><p class="ql-block"> 3. 音声:音节和旋律相互和谐。</p><p class="ql-block"> 4. 恒也:永恒也。</p><p class="ql-block"> 5. 圣人:德才兼备,富有智慧的人。</p><p class="ql-block"> 6. 无为:顺其自然,德化民众。</p><p class="ql-block"> 7. 不言:不发号司令,以德化民。</p><p class="ql-block"> 8. 作而弗始:任其自由生长不干与。</p><p class="ql-block"> 9. 生而弗有:生养万物,而不占有。</p><p class="ql-block"> 10. 为而不恃: 培育万物而不仗恃。</p><p class="ql-block"> 11. 功成弗居:成就万物不恃有功。</p><p class="ql-block"> 12.夫唯弗居:功成名就不居功。</p><p class="ql-block"> 13.是以不去:也不会失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分段解释</span></p><p class="ql-block"> 1.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p><p class="ql-block"> 解释:<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概念也就形成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也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span></p><p class="ql-block"> 2.原文: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p><p class="ql-block"> 解释:<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和无相对而生,难和易互相成就,长和短相互比较而显现,高和下相对而存在,音节和旋律相互和谐,先和后相随而有序。这是自然界普遍的规律,也是自然界永恒的定律。</span></p><p class="ql-block"> 3.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p><p class="ql-block"> 解释: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发号施令的德政教化。让万物自然地产生而不去人为创造,任其自由发展而不强加自己的意志,功业成就了而不据为己有。只因不据为己有,所以也不会失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四.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显露出丑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显露出不善了。</p><p class="ql-block"> 有与无互相依存,难与易相反相成,长与短互相比较,高与下互相依靠,音与声互相和谐,前与后互相跟随。这些对组合:<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等矛盾的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是自然界普遍的规律和法则,也成为</span>自然界永恒的定律。</p><p class="ql-block"> 因此,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兴起而不首倡,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培育万物而不倚仗,功业成就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因此,圣人的功绩不会失去。</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二章《美之为美》</p><p class="ql-block"> 第三节智慧解析:</p><p class="ql-block"> 本章老子通过日常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论述了世间万物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是对立统一的规律,也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老人所讲的“无为”不是随心所欲、无所作为,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老子告诉人们效仿圣人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老子很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圣人为例告诉人们要依照客观规律做事,以“无为”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老子有无相生的智慧:一个生命在孕育和出生之前,是没有形体的,处于无的状态;而出生之后,有了形体就处于有的状态;这就是无中生有。而生命在死亡之后,形体不存在了,就又处于无的状态。这就是有无相生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老子难易相成的智慧:面对同一张试卷,有的学生答出高分;有的学生答出低分。对于答高分的同学这张考卷是容易的;对于答出低分的同学这张考卷是很难的。而难和易是两种色彩互相转化的过程,叫做难易相成。</p><p class="ql-block"> 老子无为的智慧: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存在。比如,没有所谓的美,就没有相对的丑;没有所谓的善,就没有相对的恶;如同,若没有光,那就不会有影子,而影子的出现,就意味着有光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哲学智慧:是希望人类行为做事要遵循大道的自然规律。例如,历史故事“塞翁失马”中老翁的处世态度,就是无为智慧的典范。老翁能正确对待自己身边幸运的、不幸运的事件处以“无为”的状态淡然处之,没有悲与喜的困扰顺其自然平和对待。这才是人生一种超然的大智慧。</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二章《美之为美》</p><p class="ql-block"> 第四节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老子功成身退的智慧展示</p><p class="ql-block"> 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菜根谭》里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都是达观的无为境界。</p><p class="ql-block"> 2.清王朝最终的覆灭,就是一帮无知的“天潢贵胄”拖延君主立宪时机造成的恶果。</p><p class="ql-block"> 3.隨炀帝杨广,自持才能无人能比,征高丽、开运河就是打着扬国威、利民生的旗号进行的。向天下宣布:“我杨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最伟大的人物。”扬广的“有为”表现结果是断送了大隨的江山。 </p><p class="ql-block"> 4.春秋时期,范蠡功成身退的智慧:<span style="font-size:18px;">范蠡和文种是</span>辅佐勾践灭吴兴越的两个重臣。范蠡功成弗居,全身而退,逍遥江湖,三散家财,善始善终。文种则是功成业立贪恋高位,结果最后被勾贱所灭。</p><p class="ql-block"> 5.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辅佐刘邦一统天下成就了大汉王朝,封赏重臣时,三杰态度不一,结局也各有千秋。</p><p class="ql-block"> 张良深懂帝王之术,深知兔尽、弓藏、狗烹之可与君王共患难,不可与君王共享受的道理。因此,功成而弗居,借口身体不好,全身而退,隐居深山,得以善终。</p><p class="ql-block"> 萧何受封万户侯,做了朝廷宰相,治理国家井井有条,功上加功。功高盖主名声远扬,让刘邦很不放心欲制罪除之,百官求情使萧何逃过一劫,最终还是被判入狱了。</p><p class="ql-block"> 韩信则自恃功劳大,刘邦给什么要什么,先封为齐王,后做了楚王,最终年仅三十多岁被刘邦指使吕后和萧何铲除,祸灭三族。</p><p class="ql-block"> 所以,凡功高盖主者,要学习范蠡和张良,知道功成身退,在最辉煌的时侯退隐江湖安身立命。</p><p class="ql-block"> 上述五个历史故事诠释了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美之为美”的全部内涵。</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本美篇文章是根据自学笔记整理发布的,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