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和娃们的语文世界】王之涣到底在鹳雀楼的哪一层?

紫墨

<p class="ql-block">  周末,老吴带着一群娃,“浩浩荡荡”涌入图书馆,为一座楼,一个人,一首诗而来。</p> <p class="ql-block">  活动的缘起,自然是源于那份好奇心。早些年参加吟诵课程培训,有专家教授提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其实是想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感叹。这样的解读完全颠覆了之前的认知。我们经常用这首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勉励大家站得高看得远,要积极探索,向上进取。真相到底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王之涣在哪一层?他还能“更上一层楼”吗?在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五册的《全唐诗》里,娃们一本一本翻寻,书中全是繁体字,很有挑战性。然,书上只有一句记载:“王之涣,并州人。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聊唱迭和。名动一时,诗六首。”随后又查找了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这本书对诗作的解析就丰富许多。书中提到“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p><p class="ql-block">  “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这座楼有三层,如果王之涣想追看西沉的“白日”和流归大海的黄河,上第三层楼不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  王之涣登楼喜乎?愁乎?悲乎?”娃们在《千古诗词•楹联》一书中找到对王之涣生平简介:“王之涣......自小喜欢行侠仗义,与侠义之士交往甚密,也因此直至中年都未曾任一官半职,后曾任衡水主簿,职内因受到诬告而辞官还家。后十几年中游历全国各地,见多识广。”上百度一查,有学者推测,鹳雀楼在平阳府蒲州(今山西蒲县),与王之涣的老家绛州,同属晋南,故这首诗可能是王之涣在弃官回乡时所作,时年三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如此看来,“登楼”自有一番深意。古之“登楼”者,多有“忧愁”之情也。东汉王粲的《登楼赋》,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且看,辛弃疾“少年爱上层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范仲淹“月明楼高休独倚”等等,斯登楼也,皆是“愁肠满怀”。</p><p class="ql-block">  再者,“更上一层楼”押“尤”韵,平声“尤”韵,是一个比较舒缓的韵,这个韵的特点有忧、愁、羞、悠、秋、幽、游、囚等含义,<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可能是励志的意思。</span>要励志,古代不说‘‘‘登楼’,会说‘登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就是励志的意思了。”看来,结合背景,从吟诵角度,诗作确是含有不尽的忧思。</p><p class="ql-block"> 所以 ,仅仅登上“一层楼”是没办法 “穷千里目”,应该“更上”十层楼,问题是诗人已经在二层上了,只剩一层楼了!</p> <p class="ql-block">(老吴第一和唯一与琴相和的诗歌就是《登鹳雀楼》,和着古琴曲是不是这种情感更明显?)</p> <p class="ql-block">(反复听老先生的闽南语吟诵,沧桑之意诵之全出!)</p> <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落笔取势尺幅千里,临高见大,诗人胸襟之广阔,气魄之浩茫可见一斑。然而,若用汉语平仄的特点去吟诵,从汉语韵脚的特点去理解,诗人或许想要表达的情感是,白日西沉一天又将结束,生命如流水般滔滔逝去,多想拖住时间的脚步,多想追随渺远的背影,那就再上一层楼吧。</p><p class="ql-block"> 找了一下午,查找到的资料(书籍)没有一处提及“忧思”之意。也许和诗歌中用了很多发音开口度比较大的字有关,使得诗歌有了开阔激昂的一面,“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了万里之势”,“痛苦以豪放出之”,这就是典型的盛唐诗!</p> <p class="ql-block">  忙累之余,“偷得浮生半日闲”,与娃们共赴图书馆,于诗意中寻真,乐趣无穷。尽管真相往往并非单一解答,然而氤氲书香的探索让平凡的日子也染上诗意的芬芳。批判性阅读,让学习之路充满无限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