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第二届当代全国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

国华(佛山)

<p class="ql-block">  10位书画名家,80件诗书画印精品!“文以载道——第二届当代全国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开幕</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邀请了十位在当代书画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家参展,他们分别是鲁慕迅、廖宗怡、何昌林、梁照堂、姚鸣京、李晓军、周汉标、马顺先、韩璐、许敦平。这些艺术家不仅技艺精湛,更在国画、书法、篆刻、诗文等多个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们的作品入古出新,内涵深厚,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艺术家们的综合修养和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许鸿学发言时,首先提到本次展览是佛山市石景宜艺术馆举办的主题为“文以载道”的第二届展览,共邀请了10位在国内具有显著影响力和水平的作者参展。其次,他深入阐述了“文以载道”这一主题的历史渊源。从三国曹丕提出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到唐朝韩愈的“文以贯道”,再到宋代周敦颐正式提出的“文以载道”,这一理念一直影响着文化艺术界。他认为,文化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文以载道”一样,艺术也能实现意义的再造。此外,许鸿学还特别强调了艺术家个人的综合素质。他提到,从孔子时代的君子六艺,到后来的琴棋书画,再到现在的诗书画印,综合素养的要求在逐渐提高。然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能做到全能性发展的艺术家越来越少。因此,他们非常珍视那些身怀绝技、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最后,他提到本次展览的重要意义之一是希望通过老中青三代的结合,带动下一代年轻人,将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并更好地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丘仕坤在发言中分享了他在观展后的综合感受。他认为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时代精神的展现。展览汇聚了10位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他们见证并记录了广东发展的历史痕迹,并用书法艺术讴歌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以及心怀爱国之心的情怀。他认为,书画艺术家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水平和影响力,更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他衷心希望这样的展览能够走出广东,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让更多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宋陆京在发言中提到,书画同源,书画艺术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艺术家情感与思想的寄托。他引用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观点,强调学习绘画不仅要注重画内的技巧,更要注重画外的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他指出,书画艺术的发展需要中国自信,而这种自信来源于艺术家们的综合素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次参展艺术家年龄跨度大,都具备综合良好的修养,是全国知名的艺术名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创作方向和题材的多样性,更共同体现了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韩璐在发言中深刻阐述了在传承中国绘画过程中的角色与身份认知。他提到“文以载道”,并用水与舟、文与道的比喻,强调了文化对于民族兴衰的重要性。韩璐认为,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活跃程度,而当一个民族的思想停滞时,其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文人应以文载道,用思想支撑起民族的未来。韩璐指出,在传承过程中,我们应不断向时代发出号角,以文载道,同时也要走出去、引进来,审视昨天、看到未来。</p> <p class="ql-block">陈小敏在发言中引用了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观点,以此强调文艺与道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文以载道”的关系,成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对于书画界和艺术界而言,诗书画印等艺术工具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承载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他提到,此次参展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还通过描绘现代生活的细节和城市新貌,打破了传统笔墨必须局限于描绘山水花鸟的固有观念。</p> <p class="ql-block">梁江作为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对本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此次展览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强调了参展者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对中国传统诗书画印的修养。他认为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之心,并需要长期深入学习和实践,在传统中汲取养料并体现在自己的创造上才是最可贵的。最后,梁江鼓励更年轻的艺术家们继续发挥创造力,为广东艺术届带来新的气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