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绮梦

熠熠牧歌

<p class="ql-block">生死之辩,如同夜空中璀璨星辰,自古以来便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仰望、探寻。从庄子的“鼓盆而歌”到苏轼的“悼亡之词”,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到李白的“将进酒”……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生死哲学犹如一面古老的铜镜,映照出人类情感世界的斑斓与思想的深邃。而近日,一场关于生死的大梦,竟在“琼瑶翩然离世”悄然铺展,如同一阵迷雾,笼罩在世人的心头,唤醒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琼瑶,这位华语文坛的璀璨明珠,以其如丝如缕的情感之笔,勾勒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爱情画卷。她的名字,如同一曲悠扬而深邃的洞箫之音,穿越时空的壁垒,回荡在几代人的心间。《窗外》的温柔、《一帘幽梦》的缠绵,不仅仅是对爱情美好与哀愁的细腻描绘,更是对生命脆弱与坚韧的深刻感悟。在她的笔下,生死不再是冰冷的终点,而是情感交织、人性光辉的璀璨舞台。</p> <p class="ql-block">然而,当琼瑶自杀身亡在网络上如野火燎原时,这场关于生死的梦境瞬间变得扑朔迷离。它不仅仅是对一位文学巨匠的哀悼,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一次对生命价值与死亡意义的集体叩问。我们在迷雾中,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生死的恐惧与迷茫,也看到了对生命意义的无尽探索与追寻。</p><p class="ql-block">回溯过往,古人对生死的看法如同一幅幅水墨画卷,蕴含着浓厚的哲学韵味。儒家以“未知生,焉知死”为信条,倡导珍惜当下,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他们如同行走在田野间的农人,辛勤耕耘,只为那丰收的喜悦。而道家则主张“齐物论”,认为生死不过是万物变化的一部分,应顺应自然,超脱物欲,达到精神上的逍遥自在。他们如同山间的隐士,超然物外,笑看红尘。</p> <p class="ql-block">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如同两条蜿蜒的河流,共同滋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死哲学的沃土。它们影响着后世无数文人士大夫的生命态度,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死观念。在这片沃土上,生死不再是简单的生与死,而是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深邃的哲学思考。</p><p class="ql-block">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交融,人们对生死的理解变得更加多元与开放。医学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关于生命质量与尊严的深刻讨论。安乐死、临终关怀等话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挑战着传统的生死观念,也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同时,全球化的浪潮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散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死观之间的隔阂与偏见。人们在尊重个体选择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更为包容与开放的生死哲学。这种探索如同一场心灵旅行,让我们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答案。</p><p class="ql-block">然而,当真正面对生死时,往往又会陷入深深的迷茫与恐惧之中。生命的脆弱与死亡的不可预知性如同无形的迷雾,笼罩在我们的心头。我们如同行走在迷雾中,寻找那束指引方向的微光。此时,或许需要回归到那些古老的哲学智慧中去寻找答案,回归儒家道家思想。</p><p class="ql-block">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生死的理解与态度也应因人而异。正如琼瑶在她的作品中展现的那样,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经历与信仰去诠释生命的意义与死亡的价值。这种个性化的生死观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肯定,它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描绘着人类生命世界的多样与精彩。</p> <p class="ql-block">在探讨生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生死的社会属性。一个社会的生死观念往往反映着其文化价值、伦理道德以及精神风貌。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媒体等多种渠道来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生死观。在面对生死时能够更为从容与理性,如同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舵手,能够准确把握方向。</p><p class="ql-block">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我们或许会有更多手段来干预生死。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将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来审视生死问题。但同时也将带来新的伦理挑战与道德困境。它如同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我们既看到了里面的宝藏,也看到了那些潜藏的危机。因此,需提前做好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以确保科技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也能够尊重与保护每一个生命的尊严与价值。</p><p class="ql-block">琼瑶走了,这位陪伴我们一路成长的长辈,在爱情、婚姻道路上给予了我们很多正向的指导,也在曾经的学生时代写作中提供了许多思想指引。以自杀的方式突然离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意难平。</p><p class="ql-block"> 2024.12.7 晚随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