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北京足迹

北京古迹寻踪

<h3>  ▌高申</h3></br>&#xD; <h3>  国际著名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4日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h3></br>&#xD; <h3>  在这一百年的生命旅程中,叶嘉莹把最初的二十四年留给了北京。等到她步入人生暮年的时候,又一次选择在北京、天津工作与生活。</h3></br>&#xD; <h3>  叶嘉莹的祖上,据考证是土默特蒙古的旗人,且和“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同属叶赫那拉氏。待到民国之初,她们一家才改姓“叶”。而叶嘉莹的别号是“迦陵”,实乃取自佛经中一种鸟的名字。正因为这样的家世背景,才决定了叶嘉莹与北京内城的缘分。</h3></br>&#xD; <h3> &#xD; <h3>  2017年7月23日,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新华社</h3></br>&#xD; <h3> &#xD; <h3>  北京鲁迅中学</h3></br>&#xD; <h3> &#xD; <h3>  恭王府花园</h3></br>&#xD; <h3> &#xD; <h3>  三十五中学</h3></br>&#xD; <h3>  童年住在察院胡同</h3></br>&#xD; <h3>  对于叶嘉莹漫长的一生而言,童年至青少年的时光确实短暂,但也是最值得记忆的。她度过童年岁月的地方,是位于如今西长安街南侧的察院胡同。要说起来,彼时的察院胡同,并不与长安街相通。究其原因,是上个世纪前半叶的长安街,西段的尽头是西单牌楼。而西长安街、西单北大街、宣武门大街交会处构成了一个丁字路口,察院胡同就夹杂在丁字路口以西的那片尚未被打通的胡同区域之中。</h3></br>&#xD; <h3>  从老北京地图中可以看到:察院胡同是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在其北侧与东侧,曾有一条被用作城市排水功能的南沟沿(也就是如今的佟麟阁路),其南侧为文昌胡同,西侧则是闹市口中街。察院胡同的名称,来自此地曾经作为明代巡关察院的衙署所在,由此被简称为“察院”。此前,此地名称叫做手帕西胡同,因其位于手帕胡同的西侧。到了清代,胡同名称定为察院胡同,为镶蓝旗的地界儿。</h3></br>&#xD; <h3>  当我在地图上找寻察院胡同的时候,发现察院胡同是被标注在长安街路南、民族文化宫的斜对面,而且是连通西长安街的呈南北走向的胡同,这似乎与以前的胡同走向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实地考察察院胡同的时候,最起眼的标志物,或许是位于胡同东口外斜对面的那座建筑。那座建筑,曾被北京作家侯磊称作“北京读书人的地标”,其名曰“三味书屋”。</h3></br>&#xD; <h3>  察院胡同23号是叶嘉莹曾经的家。这所房屋院落的消失,发生在本世纪之初。在叶嘉莹的童年记忆里,她家的官称是“叶大夫家”。这个“叶大夫”,是叶嘉莹的伯父叶廷乂,一位民国时期北平出名的中医。在叶嘉莹的眼中 ,伯父就在正房中坐堂,时常有人来看病、抓药、改方子。叶廷乂喜欢藏书和作诗,叶嘉莹从小可以拿着元大德年间版的《辛稼轩词集》看。彼时的叶嘉莹,也在满是石榴树、夹竹桃和大荷花缸的院子里写字画画,跟母亲学做旗袍、盘扣子。</h3></br>&#xD; <h3>  1932年,叶嘉莹考入私立笃志小学,插班五年级。关于这所小学的名称,或许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待查阅西城区各学校档案资料后,我发现:昔日的私立笃志小学,竟然与新文化街上的鲁迅中学有着极为深厚的承继关系。</h3></br>&#xD; <h3>  私立笃志小学的前身,是私立笃志学堂,于1901年由中华圣公会捐资在承恩寺6号创立。1949年9月,学校扩大建筑规模,将原石驸马大街甲92号院划作初中部,高中部校址设在佟麟阁路永宁胡同教会院内。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第八女子中学。1958年9月,学校迁入新文化街45号(原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旧址)。 1968年起改为男女合校。1970年改名为鲁迅中学。</h3></br>&#xD; <h3>  叶嘉莹就读该校的时候,学校的位置仍在承恩寺6号。这里所说的“承恩寺”,可不是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路北的那座明代古刹。在如今的佟麟阁路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承恩胡同。这条胡同内,依然残留着同样始建于明代的承恩寺部分房舍。昔日的笃志小学,就设置在这条胡同内。而从承恩胡同出发,步行走到叶嘉莹所居住的察院胡同,大约需要十几分钟。</h3></br>&#xD; <h3>  就读辅仁大学</h3></br>&#xD; <h3>  在笃志小学就读三年之后,叶嘉莹于1935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北平市市立第二女子中学。查阅资料得知:这所女二中,实乃如今的东直门中学。而女二中的创始时间,正好是叶嘉莹入学的1935年。如此看来,叶嘉莹是该校的首批学生。</h3></br>&#xD; <h3>  当时的女二中,涌现出叶嘉莹、纪清漪等优秀学生。女二中的精彩故事,一直延续到叶嘉莹毕业许多年之后。在上个世纪50年代,学校创办了闻名全国的“保尔班”。据说,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小说《青春万岁》,就是以首届保尔班学生的生活作为原型来创作的。到了1977年,该校正式改名为北京市东直门中学。</h3></br>&#xD; <h3>  待叶嘉莹中学生涯的后半段,她先后遭遇了北平沦陷、国土沦丧、母亲离世等一系列国仇家难。到了1941年,在伯父教导下坚持学习的叶嘉莹,最终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上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叶嘉莹又邂逅著名诗词学者顾随,且得到其赏识。在随后的日子里,叶嘉莹跟随顾随学习“唐宋诗”课程 。</h3></br>&#xD; <h3>  彼时的辅仁大学,因为是天主教教会所办,而且受到意大利教会的影响,所以在日占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辅仁大学分成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使用的是恭王府的花园,而西校区则使用着涛贝勒府的马厩、花园。</h3></br>&#xD; <h3>  辅仁大学西院是男生校区,东院是女生校区。恭王府的墙根外有一条小河沟(其所处的位置,就是如今的柳荫街),河上有座小桥。按照北京作家侯磊的说法:这座小桥是内外校的男生对辅仁大学的女生围追堵截的地方,也是送辅仁女生回宿舍的终点。不知在这座桥上,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情事。</h3></br>&#xD; <h3>  对于进入求学黄金年龄的叶嘉莹而言,辅仁大学是以陈垣、余嘉锡、顾随等先生为代表的旧学重镇。在顾随先生的课堂上,叶嘉莹算是最认真的学生之一。多年之后,根据叶嘉莹整理的笔记出版的《顾随诗词讲记》,让众多无缘聆听顾随课程的后辈,了解了这位学者的教学神采。</h3></br>&#xD; <h3>  在授课的开始部分,顾随便出惊人之语:“读之不受感动的诗必非真正好诗。好的抒情诗都如伤风病,善传染。”接下来,顾随先生的金句不断涌出:“人在恋爱的时候最诗味,从《三百篇》、《离骚》及西洋《圣经·雅歌》、希腊的古诗直到现在,对恋爱还在赞美、实行。何以恋爱在古今中外的诗中占此一大部分?便因恋爱是不自私的,自私的人没有恋爱,有的只是兽性的冲动。何以说恋爱不自私?便因在恋爱时都有为对方牺牲自己的准备。”这样的话,不是随便哪个人说得出来的。能讲出此番言论,必是深刻领悟了诗词精妙之人。</h3></br>&#xD; <h3>  那时候,顾随先生居住的地点,是距离恭王府仅数百米的南官房胡同51号(老门牌是20号)。比顾随先生早许多年入住南官房胡同的,是在康熙后期“九子夺嫡”事件中起到一定作用的皇十子,晚清慈禧太后身边的重要画师、曾担任如意馆“司匠长”的屈兆麟。比顾随先生晚入住南官房胡同许多年的,有末代皇帝溥仪所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毓喦,也有著名文化人封凤子与沙博理这对跨国伉俪。</h3></br>&#xD; <h3>  任教志成中学</h3></br>&#xD; <h3>  1945年抗战胜利,叶嘉莹也从辅仁大学毕业。此后,她先后在北平志成中学任教。据说,叶嘉莹因讲课生动而颇受学生欢迎,遂被另外两所学校聘去兼课。当时叶先生同时教五个班,每周要讲30课时之多。</h3></br>&#xD; <h3>  北平志成中学如今的校名是北京第三十五中学。志成中学的初创时间,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1923年。那时候,北京高师的9位毕业生集资创办了北京私立志成中学,李大钊等教育界社会名流任学校董事会董事。志成中学诞生之际,创办者提出了这样的办学宗旨:“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材,有志者事竟成。”如今,这所已经扩建了的学校,不仅留下了李大钊、叶嘉莹等教育家的足迹,而且还管理着鲁迅、周作人曾经居住过的八道湾寓所。</h3></br>&#xD; <h3>  1948年3月29日,叶嘉莹离开北平到上海结婚,婚后与丈夫去往南京,从而结束了自己人生中的那段北平时光。</h3></br>&#xD; <h3>  在离开北平三十多年后的1979年春,早已年过半百的叶嘉莹写下一首绝句:“五年三度赋还乡,依旧归来喜欲狂。榆叶梅红杨柳绿,今番好是值春光。”此时的她,正在向当时的国家教委提出申请:希望利用假期,从加拿大自费往返国内讲学。待国家教委批准后,叶嘉莹返回祖国,先是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后又转赴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和南开大学。</h3></br>&#xD; <h3>  此时的北京大学校址,早已不是叶嘉莹离开北平时的东黄城根西侧;而北京师范大学校址,也早已不是当年的南新华街路西。叶嘉莹在新的环境中,努力寻找幼时的记忆。在不止一代学生与同事们的印象里,叶嘉莹总是讲台上那个素朴、古雅的教师,她会用混有北京方言的普通话讲授传统诗词。</h3></br> <a href="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4/20241203/20241203_020/content_20241203_020_1.htm?storyId=s674e9bebe4b0840b5f9eb331&userID=9317bb0b80c19fe6,0&isshare=1&channelId=5b165687a010550e5ddc0e72&columnId=5f0953dee4b086b26e06543e&contentType=12&isBjh=0&time=1733580156042"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bjrbdzb.bjd.com.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