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省永济市风伯峪村,坐落于风伯峪口。老村旧址,曾有一座占地面积为4亩地之大的风伯庙。该庙祭祀远古黄帝时代的第一位宰相——风后。</p><p class="ql-block">后,在古代有领导、领袖之意。故风后即风姓首领。伯,为大为长。风后据传为伏羲女娲之长子;故又称风伯。</p><p class="ql-block">相传风伯为黄帝身边第一军师和参谋,为黄帝筹谋划策,战功卓越。特别是在涿鹿之战中,与蚩尤对阵。而蚩尤手下战将颇多,尤其是“风伯、雨师”(名字分别叫飞鸾、屏翳)两位,能呼风唤雨,制造迷雾;让黄帝屡战屡败。</p><p class="ql-block">后来,风后发明了指南针和牛皮鼓,并制作了可以载人的风车。使得黄帝最终战胜蚩尤,并在后来开始经略黄河中游流域的广大中原地区。</p><p class="ql-block">风后由于年老多病,最终不幸去世。黄帝感恩其功,亲自在黄河岸边的赵村,为风后选择墓地,并进行厚葬。将该地改名“风后陵”,即现在的风陵渡。</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风伯峪村名,据说最早叫龙泉观,是因为村南有座山洞,洞名“龙泉观”(道观);现叫“祖师洞”,窑洞至今尚存。</p><p class="ql-block">原祖师洞深约5—6米,祭祀的是玄武祖师,又称真武大帝,是主管北方之神和水神。玄武祖师像前,有八大金刚塑像。在祖师洞口正上方,有块牌匾,写有“龙泉观”三个字。祖师洞除靠山的窑洞外,另有一个占地约600平方米的院子,有东西厢房两间。在院子的东北角,建有白衣堂。在现村民新建的风伯大殿前,有保留一块白衣堂的残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村里老年人讲,在上世纪早期,这里曾是村童读书之所。当时“龙泉观”牌匾尚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该道观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破四旧”时被毁。原有院落,在后来村民平整土地,取方挖土,造成地面低沉,洞口悬挂。</span></p><p class="ql-block">据传该洞祭祀的神位,自蒲州引入。风伯峪村的土地贫瘠,以山洪携带的沙石为主,古时人烟稀少。后流落于此的外乡人,陆续租借“蒲州府”土地耕种。因无(村落)编制,此地即以龙泉观称谓。</p><p class="ql-block">据传龙泉观最早建立于明朝初年,风伯庙建于明末。</p><p class="ql-block">随着此地人口的增多,以及社会变迁,该地土地最终归当地人所有。再将该地叫龙泉观的称谓,已不合时宜。</p><p class="ql-block">因为风伯峪口南面的山谷,长满野生桃树。每到春季, 桃花纷纷,随涧水漂流而下,浇灌了村落的各处土地。于是村民们为自己耕种生活的土地,取名桃花涧。</p><p class="ql-block">据我父亲程妙强讲,他有个朋友的父亲,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经在绥远拜访一位战友。正好遇见一位傅作义部队的高级将领,姓“齐”。聊天中一听口音,也是山西晋南人。遂询问长官老家何处?齐姓将领开怀大笑:河东桃花涧!</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的那个年代,桃花涧的概念比较阔大,它包括了现在的风伯峪村,也囊括了风伯峪峡谷内的几个小“村”:扶窑,槐树窟垛,南扶窑,榆稍坡,吕家,程家,吉家等。</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国后不久,重新划村归社,风伯峪村独立管理。现风伯峪村独立占有了原有的村名。</p><p class="ql-block">2012年底,因合并村镇,风伯峪村与源头村,仁里村三村合一,更名为“新源村”。风伯峪的村名 ,也不免被历史车轮无情碾压而过,一点一点消亡在往后的岁月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