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博物馆看展

燕纷飞。

<p class="ql-block">参展一: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与大连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往事如烟——大连博物馆藏中国烟标展”。</p> <p class="ql-block">烟标是香烟制品的商标,即烟盒。作为与邮票、火花、酒标并列的四大平面印刷品收藏之一,其价值远超香烟本身。</p> <p class="ql-block">中国烟标见证了120年来香烟发展历史,留下一串串印记,其文化内容,折射出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展览共展出文物1272件,其中香烟画片88枚、烟标1184件,分为“时代烙印”“城市缩影”两个单元,于方寸之中展示民族文化和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其中民国时期的“香烟画片”“初期烟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早期烟标”、计划经济烟草行业大联合的“中烟烟标”等,记录着时代发展特点,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全国各省、市的地方烟标,体现城市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极具地方特色。展览使观众在回味如烟往事之余,领略烟标文化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烟标不仅是香烟的包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了香烟发展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状态。</p> <p class="ql-block">图案汇集名山大川、文化古迹、神话故事、风土民俗,以及奇花异草、珍禽异兽,真是丰富多彩,无所不有。</p> <p class="ql-block">烟标的品牌名称和设计图案,不仅客观地反映了时代背景,还蕴藏了丰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烟标不仅是印刷品的收藏之一,更是文化和艺术的结合体。它们不仅见证了香烟的发展,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展出的各种烟标,如“大叶烟”、“月经香烟”、“白兰”、“前门”等,每一枚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这些烟标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时代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这些烟标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了往事的烟云,给我带来了许多回忆。虽然我那时候还小,但我喜欢那些美丽彩色的图案,到处搜集珍藏,甚至到垃圾箱里去捡,攒了好多烟盒图标,可惜我当兵走后没人管理丢失了,一直遗憾至今。</p> <p class="ql-block">烟标不仅反映了中国烟草工业的发展史,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进步。小小烟标有着鲜明的主题,带着时代的烙印,以其特有的视觉语言,散发着独有的魅力,方寸间记录着往事烟云,给人们留下诸多回忆。</p> <p class="ql-block">参展二:参观大连博物馆的“霸府名都”——太原市博物馆藏北朝隋唐文物展,该展由大连市文物局和太原市文物局共同主办,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巍巍雄镇‌:展示晋阳城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惊世古冢‌:通过娄睿墓、徐显秀墓等考古发现展示古代贵族的生活和艺术。锦绣名都‌:展现晋阳城作为文化中心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每天有四场讲解:上午9点半、10点半,下午1点、2点半。</p> <p class="ql-block">巍巍雄镇:晋阳城自诞生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要都会、军事重镇。时号“霸府”。自公元550年高洋代魏建齐,虽建都于邺,但政令却由晋阳而出,史称“别都”,开创了北齐“邺一晋阳”两都制格局,造就了晋阳城在北朝时期的赫赫地位,此时的晋阳以“霸府别都”之威名而荟萃精英,繁盛有逾邺都。</p> <p class="ql-block">莲花纹瓦当、石狮。</p> <p class="ql-block">北朝的酿酒业发展较快,北齐时出现了山西名酒—汾酒,当时名汾清酒。</p> <p class="ql-block">镇墓武士俑、垂臂执盾武士俑。</p> <p class="ql-block">甲骑具装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娄容墓。右为两当铠,“两当,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即前胸后背都有当铠。</p> <p class="ql-block">武士俑都挺胸抬头,正视前方,而这尊陶俑却别具一格,表情憨态可掬,侧身歪头,目光转向右后方,成为这组陶俑队伍里的“显眼包”,十分可爱。</p> <p class="ql-block">左为第18窟菩萨像(仿制)、右为天龙山漫山阁第9窟弥勒大佛,遗憾的是不知被什么人挖空双眼。</p> <p class="ql-block">长颈球腹瓶(一级文物)时代:北齐,质地:铜,出土地:太原市万柏林区大井峪村韩祖念墓。韩祖念墓出土文物有许多西域舶来品。器形小巧玲珑,铜质优良,工艺考究,有小瓶、小碗、小盒等,最可以印证晋阳在北齐时期中西交流之频繁的是一件玻璃杯(图中绿色夜光杯,可惜此次没参展),翠绿玻璃质地,杯壁光滑,此杯光彩夺目,宛若唐代太原诗人王翰《凉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美丽诗句再现。</p> <p class="ql-block">陶羊、陶狗、彩绘陶鸡、陶猪,时代北齐,出土地:太原市万柏林区大井峪村韩祖念墓</p> <p class="ql-block">陶马:时代北齐,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一电厂墓群。陶牛:北齐,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娄容墓。</p> <p class="ql-block">牛车: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一电厂墓群。</p> <p class="ql-block">左为弦纹红陶碗,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小店区南坪头村库狄业墓。右为青瓷碗,北齐,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张海翼墓。</p> <p class="ql-block">1.铜镂孔花牌饰 ;2.铜圆形镂孔花饰 ;3.铜云纹镂孔花饰;4.铜半圆形镂孔花饰 ;5.铜梅花饰;6.铜帽形饰 ;7.铜桃花瓣饰,时代: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古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垂臂执盾武士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万柏林区大井峪村韩祖念墓。</p> <p class="ql-block">铠甲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娄睿墓。</p> <p class="ql-block">明光甲:大批南北朝时期的墓中出土的武士俑,都穿一种胸前背后有两面圆护的铠甲,这是明光甲。明光甲其名,可能与胸背甲上的圆护有关。其是一种比较精良、贵重的铠甲,不仅有披膊、腿裙,还有由原来的盆领变化而来的护项,防护面积明显比其他各种用都大。除了胸背甲是整块的甲片外,其余都用小甲片编缀而成。</p> <p class="ql-block">甲衣武士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万柏林区大井峪村韩祖念墓。</p> <p class="ql-block">惊世古冢:东安有遗珍地下何煌煌,晋阳墓葬区遗址主要分布于古晋阳城两侧的西山山前坡和东山山麓的缓冲地带,在这些区域,出土了大量北朝时期皇族贵胄、达官氏族的纪年墓葬,这批墓主大多为北齐军功勋贵、地位显赫,是北齐政权的核心人物。这些墓葬的发现反映了晋阳城作为北齐军事重镇、霸府别都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三棱风帽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娄睿墓。</p> <p class="ql-block">文吏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娄睿墓。娄睿墓为甲字形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封土、墓道、甬道、天井和墓室五部分组成。墓内葬具已毁坏,散乱叠压在一起,经分析应为一椁二棺。</p> <p class="ql-block">骑马鼓乐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骨源区王郭扩娄容墓。娄睿墓虽屡遭破坏,经整理尚有848件。现存随葬遗物中,有武士俑、文吏俑、女俑、骑俑和役夫俑,并有陶厕。墓室内的随葬品,在砖砌棺床上有玉佩、陶俑、瓷灯和盘等。棺床以东放置有石柱础和石狮。东南部有生活用具中的瓷盘、碗、罐、灯;陶牲畜中的马、驮马、牛、骆驼、猪、羊、鸡、狗;陶模型器中的井、仓、磨;装饰品中的料珠和玉佩等,类型丰富,器型精美,是北齐时代晋阳作为霸府别都,经济繁荣,生产发达的有力佐证。</p> <p class="ql-block">笼冠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娄睿墓;女侍俑,时代:北齐,质地:陶</p><p class="ql-block">出土地:太原市香源区张海翼墓。</p> <p class="ql-block">执物骑俑,时代:北齐,质地:陶</p><p class="ql-block">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娄睿墓</p> <p class="ql-block">1、第21窟北壁佛像;2、第14窟菩萨像;3、第17窟北壁西侧菩萨坐像;4、第21窟北壁西侧菩萨坐像(均为仿制品)。</p> <p class="ql-block">1、第2窟北壁佛头;2、第16窟西壁佛头;3、镇墓武士俑,时代: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一电厂墓群;4、第18窟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文物螭柄鸡首青瓷壶,出土于太原北齐娄睿墓。螭柄鸡首壶盘口,圆唇微敞,细长颈,平折肩,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肩的前部有一个实心的鸡首,古瓷器中少有的凸起雕花装饰。</p> <p class="ql-block">石椁八棱柱,时代:隋,质地:石,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虞弘墓。</p> <p class="ql-block">左:男伎乐俑头,右:拄剑文吏俑,时代:隋,</p><p class="ql-block">质地:石,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虞弘墓。</p> <p class="ql-block">陶骆驼,右:胡人俑,时代: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一电厂墓群。</p> <p class="ql-block">中西交融: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贡献最大的贸易之路与文明交流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社会文明的整体发展和提升。晋阳是北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之一,在晋阳城遗址及墓葬中出土的珠宝首饰、琉璃杯、金币、骆驼俑等遗物,印证了当时的晋阳城是一座文化“驿站”,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陶灯,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万柏林区大井峪村韩祖念墓。</p> <p class="ql-block">袒肩武士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万柏林区大井峪村韩祖念墓。</p> <p class="ql-block">左:镇墓兽,右:陶马,时代:北齐,质地:陶</p><p class="ql-block">,出土地:太原市万柏林区大井峪村韩祖念墓。</p> <p class="ql-block">仪仗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一电厂墓群;武士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狄湛墓。</p> <p class="ql-block">青瓷盘、青瓷碗,时代:北齐,质地:瓷,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娄睿墓。</p> <p class="ql-block">玻璃串珠,时代:北齐,质地:玻璃,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娄睿墓。问工作人员才知道,那时候的玻璃,是在烧陶的过程中产生的,只是没有现在那么精致。</p> <p class="ql-block">陶俑中有彩陶。</p> <p class="ql-block">执盾武士俑,时代:北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迎泽区王家峰村徐显秀墓。</p> <p class="ql-block">陶马,时代: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一电厂墓群。</p> <p class="ql-block">骆驼俑、镇墓兽,时代: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一电厂墓群。</p> <p class="ql-block">左:人形连体镇墓俑,右:人面镇墓兽,时代: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一电厂墓群。感觉人面镇墓兽形象好可爱呀!</p> <p class="ql-block">陶俑、武士俑,时代: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一电厂墓群。</p> <p class="ql-block">太原公子 英气非凡—李世民,少年时随父亲李渊迁居晋阳。十六岁时,从晋阳北上,率军解救被突厥国困于雁门关的隋场帝,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干。十八岁时,晋阳三谏,促使李渊起兵反隋。登基后励精图治,开创“贞观之治”,奠定了李唐王朝三百年的基业。他是中国封建帝王中的“政治完人”。文治武功并盛,空前绝后。正因为有太原公子李世民的横空出世,所以后来“太原公子”一词,成了封建皇族中最有出息皇子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陶俑,时代: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一电厂墓群。</p> <p class="ql-block">绿釉胡人俑,时代:唐,质地:陶,出土地: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古城遗址。感觉这个人俑表情也很独特可爱。</p> <p class="ql-block">东罗马金币,时代:拜占庭希拉克略王朝(610-641年),质地:金。</p> <p class="ql-block">男侍俑,时代:唐,质地:陶。</p> <p class="ql-block">参展三:大连博物馆的“经远归来”展览‌,是由大连博物馆与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展览分为四个单元:“大治水师”、“铁甲快船”、“铁血骁骑”和“永志不忘”。我身为大连人,竟然第一次知道经远舰是在大连庄河沉没,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辽宁大连庄河海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这是继 “致远舰”之后,我国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p> <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110件(套)文物及文献史料、149幅图片、26个表格和一个大型经远舰船模‌,“经远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为了反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开始建设新式海军,希望通过巩固海防,挽回海权,实现国家自强,近代化的军舰也因此被赋予了重要的期待。1866年,“总理船政衙门”在福建福州创立,清政府通过自办模式发展海军。随着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岛事件爆发,清王朝为加快海军建设,改为采取南、北洋海军建设战略,尤其重视北洋海军建设。1884年,中法马江之战失败后,为亡羊补牢,清王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海军装备建设,“经远”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p> <p class="ql-block">1875年,清政府筹建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意义上的海军——北洋海军。1887年,“经远”舰加入北洋舰队,成为主力舰之一。在1894年9月17日爆发的中日甲午海战中,“经远”舰英勇作战,最终沉没在大连庄河海域。考古工作者确认了这艘沉船的身份,使得“经远”舰的历史得以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北洋舰队:1874年,日本入侵中国台湾,事件平息后,清王朝展开了名为“第一次海防大筹议”的海军建设政策大讨论。为了加快海军发展速度,决定采取新的建设战略,由南、北洋大臣分别负责筹建海军,因为北洋海防事关京畿海上门户,又被作为重点优先发展。</p> <p class="ql-block">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名单。1887年底作为“致远舰”的僚舰,入编北洋水师。著名将领邓世昌、林永升分别出任两舰的管带(舰长)。1894年9月,中日甲午海战在黄海北部大东沟海域爆发,北洋水师战败,共损失战舰四艘。其中“经远舰”受到四艘日舰围攻,全舰官兵不畏强敌,英勇接战,直至最终沉没。全舰仅有十六人幸存,管带林永升及二百余名官兵捐躯殉国。</p> <p class="ql-block">“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内堂生、“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外堂生名单,在内堂生名单中我看到了林永生、在外堂生名单中我看到了有 邓世昌,两舰舰长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北洋海军购置舰船时间轴:1878-1862,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总部设在威海卫刘公岛,麾下10艘现代化战舰雄视远东,号称世界第六强,仅次于英、德、法、俄、美,居亚洲第一。定远舰,北洋舰队旗舰,属铁甲舰,购买自德国;靖远舰,北洋舰队之防护巡洋舰,购买自英国;济远舰,北洋舰队之防护巡洋舰,购买自德国;扬威舰,北洋舰队撞击巡洋舰,购买自英国;超勇舰,北洋舰队撞击巡洋舰,购买自英国。平远舰,北洋舰队之岸防务巡洋舰,产自福州船政局,代表洋务运动军工领域之最高成果,而同一时期的日本尚未能自产现代化舰船。可见我国当时超之日本。</p> <p class="ql-block">中法战争中,中国船政轮船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中国东南沿海和台湾的海防形同虚设。战后,为了尽快重建这一地区的海防力量,北洋大臣李鸿章上奏申请从德国订造一批新式巡洋舰,用于加强台湾、澎湖海防。此后因为驻英公使参与设计方案讨论,最终分别从英国、德国各订造2艘,其中在德国订造的就是“经远”舰和姊妹舰“来远”。</p> <p class="ql-block">“经远”和姊妹舰“来远”并称“经远”级,是德国舰船工业史上设计建造的第一种装甲巡洋舰,也是亚洲国家拥有的第一型此类军舰,是清未北洋海军中生存力仅次于“定远”级的军舰。</p> <p class="ql-block">经远舰舷窗构件。</p> <p class="ql-block">经远舰模型。</p> <p class="ql-block">危险的司令塔:装甲司令塔是“经远”舰的指挥枢纽,位于前主炮后方的飞桥上,外形犹如碉堡,内部安装有液压舵轮、车钟、罗经、传话简等驾驶和指挥设备。为了保证较好的向外观察视野,司令塔的安装位置较高,而且观察口的缝隙较大,导致司令塔存在很大的防御隐患。</p><p class="ql-block">充沛的动力:“经远”舰的动力由锅炉和蒸浣机提供,军舰内部煤仓容量为336吨,可支持连续3天半的航行使用。</p><p class="ql-block">烟火熏蒸的桅盘:“经远”规设有一座桅杆。桅杆顶部装置有称为“桅盘”的平台,内部安装11737毫米口径哈公开斯5管机关炮,是军舰上瞭望作战、传递信号的重要部位。由于桅杆位于烟囱的后方,当军舰航行时,2座烟囱喷出的浓烟常常会笼罩桅盘。</p> <p class="ql-block">建造与归国:“经远”舰于1886年开工,在伏尔铿公司的船体编号为176号。中国驻德公使许景澄妥善监督、照料,并由“总理船政”派出工程师、工匠驻厂监造,确保了该舰在1887年1月3日竣工,比合同约定时间提前。同年9月12日,“经远”和其他在欧洲订造的舰艇一起回国,编入北洋舰队,成为主力舰之一。</p> <p class="ql-block">人员:根据《北洋海军章程》的规定,“经远”舰编制官兵202人。其中高级军官多为“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管轮班毕业,中、低阶军官大多是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毕业,舰上的水兵主要来自福建福州和山东荣成、文登等地,多为北洋海军练勇学堂毕业。除在编人员外,舰上还有人数不定的陆战队以及文案、夫役等。甲午战争时,全舰官兵约为250人至270人。</p> <p class="ql-block">林永升:1853年-1894年9月17日,福建侯官人。清朝北洋海军将领、经远舰舰长,1877年作为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回国后调入北洋升任守备、都司,曾任“镇中”舰管带。光绪十三年(1887)年,中国在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竣工,李鸿章派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邱宝仁等出洋接收。林永升任“经远”舰管驾。日本不宣而战,挑起甲午。“吉野”等四舰死死咬住“经远”,环攻不已,“经远”以一敌四,毫无畏惧,“拒战良久”。激战中,林永升不幸“突中炮弹,脑裂死亡”,时年41岁(致远舰爆炸沉没,邓世昌同全舰绝大部分官兵一同壮烈殉国,年仅四十六岁),帮带大副陈荣和二副陈京莹也先后中炮牺牲,“经远”舰中弹累累,最后“在烈焰中沉没”。林永升殉国后,清廷以其在海战中“争先猛进,死事最烈”,照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对他的死,朝廷上下及海军将士无不深为痛惜。</p> <p class="ql-block">北洋舰队秋季操单</p> <p class="ql-block">血战大东沟:1894年9月17日午后,北洋海军和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爆发大海战,史称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这场海战的作战时间长达近5小时,双方均投入大量军舰作战,激烈程度空前。北洋海军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坚持作战,损失了“经远”等4艘军舰,重创了“比叔”等4艘日本军舰,成功掩护了陆军登陆。</p> <p class="ql-block">海战第一阶段:甲午黄海海战从12时48分打响,到下午3时许为第一阶段。在该阶段,采取夹缝雁行阵的北洋海军军舰努力向日本联合舰队冲击,试图接近后冲乱敌阵。然而因为航速慢、弹药效能低下,火力弱,北洋海军未能实现既定目标,反而被日本联合舰队军舰腹背合围。</p> <p class="ql-block">海战第二阶段:黄海海战进入下午3时之后,北洋海军军舰被日本联合舰队腹背合围,陷入被动挨打局面,进而在3时30分发生“致远”舰被击沉和“镇远” 舰重创“松岛”等关键事件。而后北洋海军阵形溃散,“定远”“镇远”坚持在主战场作战,其余军舰避险救火。至5时之后,日本联合舰队首先撤出战斗,海战结束。</p> <p class="ql-block">甲午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损毁舰船一览。</p> <p class="ql-block">五号舰“经远”:黄海大东沟海战中,“经远” 舰列于北洋海军阵形的五号舰位置,即“定远”舰左侧方向的左翼,和“致远” 舰结为一个小队,互相配合作战。根据中日双方史料印证,“经远”舰作战极为英勇,是黄海海战第一阶段攻势最猛的中国军舰之一。</p> <p class="ql-block">孤舰浴血:黄海海战进行到下午3时后,日军海军完成对北洋海军的合围,此后发生了“定远”舰重伤、“致远”舰战沉等一系列事件,“经远”舰的高级军官在恶战中先后战死,“船行无主”。最终,“经远”向战场外浅水区突围,遭日本海军第一游击队4艘优势巡洋舰缠斗,力战不屈,因遭创过重,于5时39分完全沉没。</p> <p class="ql-block">在“经远”沉船海域附近发现的1枚未炸的日本海军120毫米口径钢铁榴弹。</p> <p class="ql-block">1894年夏,日本挑起侵略中国和朝鲜的甲午战争。战争中,海上战场是主战场,作为北洋海军主力舰之一的“经远”舰,参加了著名的黄海大海战。“经远”舰官兵在战斗中英勇无畏,“毫无屈色”,壮烈殉国,涌现出以林永升、陈策、陈京莹等为代表的一批忠勇将士。“经远” 舰是中国海军史上和“致远”舰齐名的英雄舰。</p> <p class="ql-block">击伤“赤城”:黄海海战开战后,排列为夹缝雁行阵的北洋海军各舰以小队为单位,努力向日军阵形冲击,意图逼近发起乱战。下午1时9分后,“经远”舰连续向日军炮舰“赤城”发起攻击,逼近至800米距离。</p><p class="ql-block">夹击“比叡”:就在“经远”攻击“赤城”时,9月17日下午1时14分之后,日本海军舰龄较老的二等铁甲舰“比叡”为了躲避中国军舰撞击,改变航向朝着“经远”和“定远”舰之间航行,意图穿过北洋海军阵形,与在北洋海军背后的日本第一游击队会合。“经远”“定远”舰果断进行夹击,“经远”舰甚至试图俘虏这艘日舰。这次战斗是黄海海战中一段十分激烈的局部战斗。</p><p class="ql-block">追击“扶桑”:日本军舰“比叡”于9月17日下午1时20分冒死远离了“经远”和“定远”舰。当时日本二等铁甲舰“扶桑”出现在北洋海军阵前。“经远”舰又对这艘日军大舰进行挑战,试图发起冲击,一度逼近至距其700米。交战中,“经远”舰艏被“扶桑”舰的240毫米口径巨炮击中,遭受重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看那些甲午战争中阵亡在庄河海域的英雄们,大多是广东福建人,那个年代,这个距离,魂归故里都要走很远。</p> <p class="ql-block">“经远”舰舰长林永升在指挥“经远”随“致远”舰冲击日舰时,不幸头部中弹殉国。而后该舰由帮带大副陈策指挥,陈策旋又殉国,二副陈京莹等接替指挥,也先后战死,最终“经远”舰上中高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由士官水兵指挥了最后的战斗。“经远”舰全舰270余名官兵中,除10余人得以生还外,全部殉国。</p> <p class="ql-block">“经远”舰沉没后,因事迹壮烈,为时人称颂,甚至在欧美社会也受到关注。“经远” 舰是中国海军史上的英雄舰。无论是政府官方,还是在沉没地的民间社会,都对这艘军舰予以纪念,永志不忘。21世纪后,长眠海底的“经远”舰逐渐被世人注意,乃至经考古工作加以确认,使现代人再次感受到这艘英雄军舰抗敌报国、奋勇不屈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经远舰残件。</p> <p class="ql-block">经远舰船壳板残件:清末,庄河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发现“经远”:2014年夏,相关单位在庄河黑岛海域发现一艘铁质沉船残骸,推測可能为“经远”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开展庄河铁质沉船遗址专项调查工作,极终证实此沉船为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这一发现于201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历经长夜,终见曙光。考古工作者已确认130年前沉没在大连庄河海域的那艘大船就是“经远”舰。至今仍在水下的“经远”舰,正默默地述说着她的前世。清政府建立近代海军,达到实现国家自强的美好愿景,在甲午战争中被击得粉碎,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剜心之痛。</p><p class="ql-block">展览展示“经远”归来,归来的不仅仅是一艘甲午沉舰,更是誓死抵御外侮的勇气、自强不息的精神、催人发奋图强的号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