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里的故事——记忆里采油一线的团生活》

行者无疆

<p class="ql-block">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辽河油田,我所在的欢喜岭采油指挥部(现欢喜岭采油厂)正进行着夺油大会战,那时我是基层采油队的团支部书记,这里我讲述的是,在艰苦采油一线工作的年轻人怎样度过了他们的业余生活。</p><p class="ql-block"> 那是1986年7月的一个星期五,我乘车来到了处在亚洲第二苇荡中的欢喜岭采油厂。望着眼前翻滚的芦浪不禁感慨万分,我很想了解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尤其是活泼好动、善于思考、富有理想的年轻人,是如何度过八小时之外光阴的。怀着这种心情,我来到了地处采油厂南边欢二联附近的采油二大队采油四队(当时石油部的标杆单位,辽河油田第一个石油部金牌单位),我在一个写着“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大门下站住了。呵!好热闹呀,院子里正在进行排球赛,“好球”-一个双人拦网成功了,我悄悄的向旁边一位不由自主喊出声的、正专注看球的老职工询问:这是哪两个队比赛。他笑眯眯地告诉我:南边是北京师范学院的大学生(当时局团委安排在采油四队参加社会实践),北边是以采油四队为主的“辽河队”。我笑着点点头,转身向挂着“兴趣室”牌子的房子走去,这是他们的兴趣小组,房子正中挂着一幅“树林”的油画,给人一种豁然的感觉,画两侧分别写着“笔静情浓”“谱墨得趣”;窗子两端的对幅是“路遥催勤”“窗寒避懒”;对面墙上是“书法绘画园地”和“摄影之窗”;“看谁的手巧”框里镶着大家业余时间自制的书签;桌子上摆着墨汁,一个罐头瓶里插着十多只毛笔。一位聚精会神低头练毛笔字的女同志竟然没有意识到有人闯了进来,我走到她的旁边问:“你们是怎么想起来练字的”,她抬起头说:采油队每天傍晚岗位培训后,到睡觉还有很长时间,这段时间怎样利用呢?女同志往往除了织毛衣就是家常理短的闲谈,男同志就打扑克、看电视,或闲呆着、血气方刚的有时还打仗。团支部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又结合每个人的特点,组织了各种兴趣小组,我参加了书法小组,没有纸,我就用废报纸练,现在报纸都被我们小组用的有些告急了。我继续问;“你现在写毛笔字的水平怎么样?”只见她不好意思的说:“我刚写时拿笔手还抖呢,现在写的也不好,基本上能抄大歌篇了,我想只要有毅力会有成效的。”原来他是团支部的文艺委员,叫蒲芳娟,她还告诉我,队上每隔一星期教一首歌讲一个小故事。我让她领我看看青年之家,我们一起走出门去,外面的比赛还在进行着,“辽河队加油”“北师院加油”的喊声不断传出。小蒲笑着对我说:“今天是比赛,人们都集中到那去了,平时院子里打羽毛球、篮球的人都很多,他们还利用篮球场玩“小场地”踢足球游戏,即把篮球架下的空位当成进球大门。说着谈着,来到了青年之家,呵!地方还不小呢!这是两小套间,里面是图书室,外屋是会议室也可说是活动室,一进屋我就被墙上的四个大公鸡吸引了,原来是以大公鸡为底的“团的生活”。我问为什麽要用公鸡做底呢!小蒲说“公鸡后面有太阳,表示太阳刚升起时公鸡在欢唱,比喻我们的事业和生活充满活力,哦原来是这样。在团的生活一栏中,我看见了“五大员”这是理发员,故事员,宣传员,卫生员,图书管理员。小蒲指着窗台前的小盒说:这是针线盒,我打开一看还挺全的呢,有针,有线,有扣子,有领钩,还有顶针。她还告诉我,指导员说青年之家就应该使青年真正象在家一样,缺什麽拿什麽,要洗衣服有洗衣机,要熨衣服有熨斗,特别是逢年过节,队团支部都要组织大家一起过。</p><p class="ql-block"> 我为这芦苇荡里的年轻人过着这样的业余生活而高兴。</p><p class="ql-block">原稿写于1986年。2006年改稿</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采油厂荣誉室里当年照片前拍照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