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活动日期】 2024年12月7日 星期六【活动范围】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街道辖区【线路沿线看点、古迹】中国电信博物馆、航空航天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花园路街道办事处全程步行约2.0公里。【备选景点】*【活动特点】徒步,一天活动【活动强度】无【道路状况】柏油马路【行进方式】公交+徒步【参观预约】在微信公众号搜百年电信,选择参观日期2024年12月7日,时间9:00~12:00,也可以持本人身份证到馆现场登记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不用预约【美食】*【集合地点】中国电信博物馆大门【集合时间】8:50【天气预报】星期六海淀区晴-5℃~3℃西北风3级【基本装备要求】1口罩、手套、帽子;2身份证、老年卡、残疾证;3水1.5~2升 【携带衣物】冲锋衣、运动鞋、相机、登山杖、医药包等。【午餐】自带小部分食品 【预计费用】免票、餐费40元/人 、住宿费0元/人 、交通费0元/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电信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42号,是国家级通信行业综合性博物馆,是全面展示中国通信发展历史的窗口,全国电信文物收藏、保管、研究的专门机构,传播电信科技科普知识的文化基地。它座落在首都科学文化机构荟萃的中关村高科技开发园区,北京市海淀区学知路口东北侧。1983年,邮电部成立中国邮电博物馆筹建处;1999年8月30日,中国邮电博物馆首次对外接待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代表团。2001年9月,更名为中国电信博物馆,隶属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同年10月30日,中国电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现有馆藏文物17000余件,展出面积7000余平方米。2009年5月,中国电信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2021年6月,中国电信博物馆全新开馆,并推出“百年电信红色传承”主题展览。建筑布局:中国电信博物馆设有中国电信发展史厅、电信科普厅、电信新业务演示厅等展厅,全面展示了中国通信的发展历史,趣味通信科普和信息时代最新的电信业务。 </p><p class="ql-block"> 电话卡厅位于该博物馆一楼,该展厅通过各类电话卡、卡式话机与设计图稿等展品,此展厅全面介绍了中国电话卡的发展轨迹、分类和设计生产过程。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通信史厅位于该博物馆二楼,该展览展示中国的通信发展历史,包括古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部分。该场馆汇集了中国电信博物馆的千余件通信藏品,其中清末的龙图案电话机、韦斯登重锤式电报机、共电式人工交换机等。这些展品与景观、模型、沙盘、绘画、雕塑一起,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国通信发展史的完整陈列。 </p><p class="ql-block">科技科普厅位于该博物馆二楼,该展览普及通信科技知识,演示通信原理,介绍通信科技发展最新成果及趋势。主要演示项目有程控交换、数字通信、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数据通信、光纤通信、多媒体通信等。观众可以动手操作通信设备,亲身感受现代通信的魅力。 </p><p class="ql-block"> 中国电信专题展厅位于该博物馆二楼,该展厅通过现代多媒体展示手段和电信技术与业务的互动真实体验,展示中国电信针对政府、企业、农村和社会公众的不同需求,提供的综合信息服务。参观者可以登陆中国电信全球眼平台,实时观看千里之外的视频图像;进入“数字城管”、“电子政务”和“信息田园”等平台,体验信息化的强大功能,还可以自己动手操作IPTV、家庭远程监控、多媒体电话等家庭信息化项目。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出内容:韦斯登重锤式波纹电报机,1901年上海电报局开始使用当时较为先进的韦斯登电报机,发报时,不再使用电键。发报速度每分钟最高可达300个汉字。 共电式电话机,由电话交换局局端供电,出现于1882年,比磁石电话机结构简单,没有拨号盘和磁石发电器。共电式人工电话交换机座席,清末从美国西方电器公司引进共电式人工电话交换机,原装于颐和园,供清廷使用。后又移装至济南、唐山、徐州等地,直至1987年在江苏大丰退役。这是该机组的座席。 </p><p class="ql-block">空发报管真空管是一种电子元件,参与工作的电极被封装在一个真空的容器内(管壁大多为玻璃),因而得名。1906年美国科学家德·福雷斯特申请了真空三极管放大器的专利,极大促进了无线通信的发展。 </p><p class="ql-block">《电报新书》19世纪70年代法国人威基竭为解决汉字电报传递问题,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6800多个常用汉字编成的《电报新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汉字电码本,1883年出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第一届全国电信会议代表签名布1950年1月25日至2月9日,邮电部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全国电信会议,统一了全国电信管理体制和机构,确定1950年全国电信恢复建设计划,朱德副主席出席会议并讲话。 </p><p class="ql-block">上海刘行国际电台奠基石碑上海刘行国际电台,于1930年建立,是中国当时除沈阳国际电台外关内唯一的国际电信通信机构。这是该电台奠基</p> <p class="ql-block">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馆,是中国首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综合科技馆。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内。博物馆现集教学、科普、文化传承为一体,博物馆展区面积8300平方米,分为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4个展区,是航空航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空航天科普与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北京航空馆成立于1985年。该馆的前身是在北京航空学院飞机结构陈列室和飞机库。建馆目的是扩充大学的教学实践基地,同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向公众普及航空航天科学知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以及对外进行展示和交流等。北京航空馆旧馆占地面积7000平米,共分6个展区。主展区30余架各式各样的实体飞机整齐的停放在停机坪上,部分战机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极高文物价值。这些展览从不同角度向人们揭示了人类早期的飞天梦想到冲出大气层可歌可泣的艰难历程。航空航天博物馆的新馆建设,反映了学校学科优势与特色文化,融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在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专业性展览场馆,是将北航建设成为先进文化示范区的重要平台和文化传播基地。 从参观序列上,新馆由航空科技、航天航空历程再到航天科技,层层递进与深入,既符合展示的逻辑序列,也更便于公众的参观体验。在展示手法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将借鉴国内外航空航天博物馆、科技馆的展示形式,结合最新的展示手段,展区将有更多的创新展项,观众互动性更强,力争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2012年10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展区面积达8300平方米,分为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4个展区。展品包含世界上仅存两架的P-61夜间战斗机(外号“黑寡妇”)中的一架、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离起落飞机--“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二战名机波-2轰炸机等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机件、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2023年8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内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开放参观,一个月内迎来万余名观众。 建筑布局: 长空逐梦展区观众进入到一层的长空逐梦展区,了解航空科技的关键技术在推动航空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向公众展示北航先进的科研水平。航空设计、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展品为核心展区,航空航天工业集团为流动展区,可动态更新。长空逐梦展厅分四大展区:航空设计、航空发动机、航空电子、航空航天4大集团。长空逐梦展厅空间设计以一个完整飞机造型贯穿展厅。穿插中富有秩序感,体现理性严谨的设计理念,展项有序排列其中,参观者沿导线有序的体验。飞机的造型分段展示了机头、机舱和机身的内容,使需要展陈的内容和形式自然和谐的结合,墙面采用蓝白相间的云层造型,配合地面机身投射的具有速度感的条纹状装饰,营造出一个飞机在云层中穿梭飞行的艺术空间环境,使参观者进入展馆就能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体会展馆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航空设计展区针对展示内容,充分利用了天花,墙面的展示空间,展项采用开放式布局,在满足普通观众参观条件的情况下,充分考虑日常教学的需要灵活布置参观动线。实物展示结合多媒体互动、图文板全面的展陈内容。航空发动机展区以静态实物展示为主,辅助以互动展项、多媒体互动,充分利用空间展示面积。航空电子展区以互动答题的形式,系统了解航空电子的相关信息,利用墙面和地面空间展陈和互动多媒体方式趣味体验。航空航天四大集团作为临时展区,静物陈列和图文版的方式展示四大集团的相关内容,可定期更换展示内容灵活使用,丰富展教内容。3D影院采用大型环幕形式演示航空航天多媒体影像,观众身处其中配合声光电效果多角度的感官体验,宏大的视觉冲击,作为参观和教学结合的展示空间。 银鹰巡空展区,观众进入到一层的银翼巡空展区,参观体验北航的实体飞机藏品展示大厅,核心区域为北航特色飞机展示,展示北航为中国航空事业作出的贡献。实体飞机藏品展示采用地面与空中立体式的展陈方式,富有视觉冲击力。银翼巡空展厅分二大展区:北航特色飞机、实体飞机展示。通过不断变化的空间设计表达了飞机发展的历史变迁,观众可由空间的转折启承变化感受到飞机发展连续的时空体验。银翼巡空展区为实物飞机展示空间,参观动线采用环形布局,营造空间视觉通透造型大气的同时保证参观者可全面流畅的参观整个展区。展厅入口正面作为北航特色飞机展区,展示历年来北航自主设计</p> <p class="ql-block">P-61是诺斯洛普公司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生产的一型双发动机夜间战斗机,绰号“黑寡妇”。P-61是美国和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夜间战斗机。它装有先进的雷达进行导航,可在夜间进行空中格斗。目前全球仅存两架P-61,其中一架保存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内的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而另一架放置于美国俄亥俄州空军国家博物馆,均是属于镇馆级别的宝物。</p><p class="ql-block">技术参数/Specifications一般特性/General characteristics机长/Length:15.11m</p><p class="ql-block">翼展/Wingspan:20.12 m</p><p class="ql-block">机高/Height:4.47m</p><p class="ql-block">机翼面积Wing area:61.53 m?空重/Empty weight:10,637 kg负载重量/Loaded weight:13,471 kg</p><p class="ql-block">最大起飞重量/Max. takeoff weight:16,420 kg</p><p class="ql-block">螺旋桨直径/Propeller diameter:3.72m</p><p class="ql-block">TEvTPenformance</p><p class="ql-block">最大速度/Maximum speed:589 km/h</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逸夫实验楼10—12层,展厅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是高校地质类专业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始建1952年。2008年博物馆迁至学校新建的逸夫实验楼的10—12层,并进行了重新布展,于2010年正式开放。截至2023年8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藏标本总量55000余件,其中公开展出4000余件。2022年3月30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5月22日,博物馆被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授牌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1952年,北京地质学院建校后,为满足教学需要,在主管副院长马杏垣先生主持下,师生们采集了大量的地质标本,利用北京大学地质系陈列馆、天津大学(北洋大学)采矿工程系陈列馆、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标本室和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系地质科标本室的基础,逐渐构筑了与教学配套的、完善的标本体系,建成了十多个分属于不同教研室的标本陈列室。1957年,为了方便全校师生跨越专业局限,并充分利用优质的教学标本资源,将各教研室的标本陈列室集中组成了陈列馆;同年11月7日,北京地质勘探学院陈列馆开馆,位于当时的教二楼2层,建有14个展室,涵盖构造、古生物、矿物、岩石、勘探、金属非金属矿产、能源资源、放射性矿物等学科或专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展厅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在展室的划分、展品的选择和陈列方式上基本遵循高等教育地质专业课程和教科书的内容体系,为地质类专业的教学服务。拥有与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地史学等地质课程教学配套的较为完整和系统的标本和展示体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根据地球科学学科特点,共布置了四个固定展厅:地球科学厅、恐龙厅、地球生命与历史厅、地球物质厅,举办常设展览;还新建了一个主题展厅,不定期举办各类主题性临时展览。</p><p class="ql-block">重要藏品:</p><p class="ql-block">中加马门溪龙标本编号:G2009 1171拉丁文名称:Mamenchisaurus sinocanadorum产地:新疆地质时代:晚侏罗世(J3)中加马门溪龙于1987年被中加考察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将军戈壁首次发现并命名。展示的中加马门溪龙标本颈长约12米,颈肋最长1.8米,体长推测为24—25米,为该馆2005年采自新疆。</p><p class="ql-block">黄果树安顺龙标本编号:G2007 0013拉丁文名称: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产地:贵州关岭地质时代:晚三叠世(T3)黄果树安顺龙为爬行动物纲海龙超目谜龙科安顺龙属;体长从几十厘米到3米以上。安顺龙的头骨扁平,吻部较长,牙齿为圆锥形同型齿,较尖锐,腭面无齿,肩胛骨宽而低,肩锁骨发达,四肢发达。 </p><p class="ql-block">铁陨石标本号:D064标本名称:铁陨石英文名:Iron meteorite铁陨石标本是该馆唯一的地外来客,成分为铁镍质,与地球的地核类似,重94.25千克。1956年9月,北京地质学院53级赴广西地质局四八七队毕业实习的普查专业任显、文世宣、朱鸿和石油系刘朝林同学在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的。他们克服极为困难的运输条件,将标本运回了学校。</p> <p class="ql-block">花园路街道办事处,北京市海淀区下辖街道。地处海淀区东部,介于东经116°19′57″~116°22′31″,北纬39°57′39″~39°59′11″之间。东至京藏高速公路与朝阳区、西城区相邻,南至北三环中路与北太平庄街道、西城区相连,西南至西土城路与北太平庄街道毗邻,西至北京地铁13号线与中关村街道接壤,北至北四环中路与学院路街道相接。辖区东西最大距离3.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2千米,总面积6.33平方千米。 [1]2000年3月30日,北太平庄街道、学院街道的部分辖区合并成立花园路街道。截至2011年末,花园路街道辖区总人口14.88万人。截至2020年6月,花园路街道下辖27个社区。2000年3月30日,北太平庄街道、学院街道的部分辖区合并成立花园路街道。花园路街道因境内的花园路而得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