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式学习法提升教学效能理论与实践

所念皆星河(不闲聊)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声明:此文是学习王珏老师的课程作业,许多理论的获得都来源于这门课程。</p><p class="ql-block"> 正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效的记忆策略对于学习和教学至关重要。本文将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所教学科,探讨如何通过“输出”式学习法提升教学效能,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认为,高效教学=高效输入+高效输出+情感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必须明确,高效输出的前提是高效输入,如果没有正确的输入,就没有正确的输出,再多的输出都是无效的。有无效的输入,也有无效的输出。输入和输出的目的之一都是为了记忆和提取,本文标题的实质指上记忆和提取的双重过程,因为记忆的目的是提取,否则,记忆没有任何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终为始,输出是一种提取,但以提取促进学习和教学,也是人们常用的策略。这是因为,提取并非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中性事件,它会对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每次提取都会改变记忆、重构知识。人们依照当下的线索来回忆目标信息,并依据线索排除掉提取的竞争项。人们每提取一次知识,就会增加一些在未来再次成功提取的可能性。因为提取重构了知识,因此它不同于“死记硬背”,是一种有意义学习的策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怎样的提取才能更高效?经过大量的实验,心理学家发现,及时提取原则、延迟/间隔提取原则都非常有效,提取+反馈(延迟)效果最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提取式学习原理”,它对教学的启示是,讲清知识后,应尽量多提问、促进学生回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不是让学生同样的内容多学习几遍,而是让学生“回忆”,回忆三遍、嘴里说三遍或者做(练习、操作、实验)三遍!这种说,是一种表达式输出,做是一种程序性输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教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这种图式输出方法,既对“组块化”有帮助,也是一种“提取式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开始前的知识回顾,也是让学生“提取”的好机会。所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讲解新知时,应尽量多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温故知新。提问时,不告知学生答案,而是提出一个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提取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维加工、自行得出结论——即启发式教学,是效率效果俱佳的教学法。这种“生成”效应,是指在知道答案或思路前,自行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来尝试解决问题,这会促使旧知识的迁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时记忆其实是一种隐性思维,提取就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基础阶段,提取时要辨认外部条件提取出适当的信息,提取过程包含了境脉化和明晰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取的信息需要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输出,输出是思维显性化的高级阶段,输出过程就是把提取出来的信息给明确表征,这也是强化信息关系的过程,输出过程包含了显性化和结构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上所述,学习包括了两种方式,输入式学习和输出式学习,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实验表明,输入式学习主要的方式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两周后的信息留存率依次为5%、10%、20%、30%,而输出式学习主要方式讨论、做中学和教给他人或马上应用,为50%、75%和9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输出式学习的效果如此好,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使用,常用的输出方法有语言、文字、视觉和高阶(创作式)输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著名的费曼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把学到的知识讲明白。语言,即思维。让学生表达出来,就是让学生整理和训练自己的思维。维果斯基说:“任何表达,都是对个体内部理解(“意会”)的翻译,翻译过程会促使个体的内部理解进一步明晰化。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语言作为输出工具,著名的学习学老师王珏总结了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提问式:老师提问,学生思考(提取),或学生回答(输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开火车式复习总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Think-Pair-Share讨论式输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哈佛PI教学法(小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学生讲题+录微课(小老师):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完后教给别人或马上应用,两周后的信息留存率最高达90%。</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案例1】在教学实践中,以上几种除了哈佛PI教学法外,我都带领学生做过尝试。小老师方法时,但由于我们是中职生,学校不准学生带手机,所以没有录微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体做法是:会计教学中,新课讲完后,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就负责给小组没听明白的同学讲,然后教师让各小组总结,总结人由别的小组挑。孩子们为了让自己小组胜出,总会挑对方小组中程度最弱那一个。所以,基本上代表小组总结的同学能表达清楚,本小组的知识也就掌握得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言输出优势是清晰思维的过程,需要提取和建构图式,是自我说服的过程,在自我对话中完善图式,也是同伴交流的过程,在群体对话中完善图式。尽管语言输出优势明显,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发言机会少,结构化差,发散性强,串行交流,效率低,需要其他更高效的输出方式来代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文字和视觉化的输出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字表达是信息逻辑化、结构化的过程,如果课堂上采取文字输出,就增加了表达机会。所以,课堂教学,老师们常常在语言输出和文字表达方面根据情况来选择。两种方法相互配合,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案例2】在我任教语文学科时,关键字词造句总是让学生默写。分三步,一是个别同学到讲台默写,二是其余全体同学一起默写,三是写完后看到面露微笑、传递胸有成竹信号的同学来朗读和解释。进行完以上三步,同桌相互坚持书写错误、纠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文字表达,最大的好处在于这是输出式学习,是信息的提取,同时也是新的图式建构的过程;从时间上来说,还能同时进行,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并且输出的结果,可以许多人同时向更多人呈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字表达毕竟是抽象思维,对于喜欢用用视觉的人来说,思维可视化的学习效果会佳。思维可视化工具包括关系图表、锚图、思维导图和思考图等。在思维导图这个概念传入中国之前,我们都成之为“知识树”,当然,思维导图的承载量可能更大一些。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化的思维工具,它通过将信息组织成层次结构来促进理解和记忆。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组织和整合知识,提高信息加工的深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创建思维导图,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案例3】在2016年起,我第一次接触到思维导图软件后,就竭力推荐给学生使用,并特别批准他们每周有一个晚自习发手机给他们用导图软件XMIND做我所任教学科金融基础的思维导图。每章一图,导出后微信传给我。后来,做思维导图的习惯在我这一门课上就成了惯例。以至于后来学校要听我的公开课,跟学生们商量怎样显示出我们班专业学习的实力,他们的建议居然是讲思维导图。正好高三复习课,一节课就要复习一章,就由思维导图的制作者来讲,每人一节内容,根据导图来复习,内容清晰、完整,并借用导图把要点标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开课结束后,听课老师纷纷问我思维导图怎么制作,慢慢地,我们单位同事开始普及思维导图的使用。学生们高考时,基本上这门课也很少失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效学习和教学,其实是师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我们要把“输出”式学习原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这样,也促进了这门课的学习。“输出”式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高阶思维,主动建构的输出式表达,学习效果更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上所述,有效的记忆策略对于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我们要善于运用学习原理,在保证正确的输入信息时,采用合适的输出方式,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长期记忆,提高记忆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