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营拉练 磨砺了军人的意志

姚明章

<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元旦刚过,我们基本建设工程兵一支队(师),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开展了一次野营拉练。</p><p class="ql-block"> 这次野营拉练,在全支队五个大队(团)中,每个大队抽调了部分干部和战士,组成一个连参加。全支队由五个连组成一个营,在一支队直接领导下进行。</p><p class="ql-block"> 野营拉练营的干部“低职高配”。营长兼教导员由一大队(团)的王副政委担任,各连的连长兼指导员由各大队指派一名营级干部担任,我们五大队由王副营长担任拉练五连的连长兼指导员。连以下不设排,只设班,班长由排长来担任。凡是参加野营拉练的人,不管是干部还是战士,都编入班成为战士,接受班长的领导和指挥。我所在班的班长姓朱,是五大队十二中队(连)的一位排长,年龄比我大,个子比我小,很精明能干。</p><p class="ql-block"> 参加野营拉练的共有500多人,在一支队教导队报到集中。第一天上午安排好住宿后,都集中到大礼堂,听取营长兼教导员王副政委作动员报告。</p><p class="ql-block"> 王副政委说,这次野营拉练,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毛主席在1970年三次在总参谋部和北京卫戍区的报告上批示,要求军队要开展野营拉练。毛主席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不这样训练就会成为老爷兵”。</span></p><p class="ql-block"> 王副政委是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他从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反帝反修的重大任务,基建工程兵“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十二字方针,阐明了野营拉练的重要性、必要性。王副政委的讲话很有鼓动性,也很直白。他说:“参加这次野营拉练的同志,都是部队的骨干。大家一定要经得起考验,不能当孬种。只要大家努力,胜利完成野营拉练任务,你们就大有前途。”</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以班为单位开展讨论,提高认识,表示决心。也许是受革命英雄主义的鼓舞,也许是受“大有前途”说辞的鼓动,大家磨拳擦掌,精神抖擞,跃跃欲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学习训练大多数时间以班为单位进行。)</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次野营拉练,为时一个月,分两个阶段。</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阶段:认真学习,提高军事技能,用时十天。</span></p><p class="ql-block"> 从第二天开始,就进行军事技能的学习和训练。首先从零开始学习:稍息、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起步走、正步走、跑步走、立定、匍匐前进等等。由班长组织,教导队的教员作指导。这些动作大家都会,但要做到整齐划一就不容易了,必须反复纠正反复训练。当“起步走”走到一片湿地处,大家停住了脚步不走了。教员看到了湿地,他立即喊“立定”,同时告诉大家:严格地讲,行进中碰到障碍物,即使是一条河,如果指挥员没有喊“立定”,就必须继续前进,这就是“令行禁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48年5月1日,东北野战军辽吉军分区编印的《一点两面与班组的三三制战术教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战友们在切磋战术。)</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拉练营集中为大家讲解“一点两面”、“三三制”、“四快一慢”的战术内容后,各班重点学习和训练“三三制”。</p><p class="ql-block"> 所谓“三三制”,是指一个班的战斗方法。在战斗中,把一个班划分为三、四个小组,每组三至四人,每个组确定一名组长。战斗时,以班长为核心,根据敌情、地形,散开距离,间隔作战,相距要能听到班长的口令。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战斗力,避免拥在一堆,造成较大伤亡。我们在教导队山坡边的靶场,反复分组训练,同小时候捉迷藏似的,觉得很有趣。</p><p class="ql-block"> 至于“一点两面”、“四快一慢”,那是指挥员的工作,在班里就不学了。据军事历史专家认为,上述这些战术现在仍然适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奋不顾身冲向敌人拼刺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射击训练是战友们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  学习枪的知识开始了。参加野营拉练的战友,大多数把自己原来配备的枪带来了。在我们基建工程兵部队里,班长和普通战士是半自动步枪,排长是冲锋枪,连以上干部是手枪。有少数人原来没有配备过枪,便由教导队发给人手一枝半自动步枪。</p><p class="ql-block"> 教员把半自动步枪拆卸为一个个另件,再介绍每个另件的名称与作用,最后把枪的各个另件重新装配成枪。然后,由班长组织大家反复折卸和安装,一直练习到蒙着眼睛能够把一支枪拆卸和安装。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在拆卸时必须把另件按照顺序排列好,才能在蒙着眼睛时,能够按照顺序拿到另件,不会乱套。</p><p class="ql-block"> 熟悉了枪的知识,接下来是练习刺杀,先由教员做示范动作。原来,刺杀不能胡乱瞎捅,是有规定动作的。只见教员上挑下刺,转身斜插,奋力拼杀,把一支枪舞得似蛟龙出海,我们看得眼花潦乱。看来要想掌握技巧,还须下功夫。不过,教刺杀只教单人动作,不教双人对刺。这是领导的高明之处,要不刺伤了人,吃不了兜着走。</p><p class="ql-block"> 大家最感兴趣的射击课程终于开始了。我们来到了教导队的靶场上,学习射击要领。教员先讲解“三点一线”的含义,就是在步枪瞄准时,要将准星、目标以及射手的眼睛(觇孔)三点连成一条直线。这种瞄准方式有助于确保射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听了教员的解释,大家就拿起枪,按照“三点一线”的要求,练习瞄准远处的靶,拉枪栓,放空枪。后来,又练习站姿、跪姿、卧姿装子弹。但是,只做动作,没有子弹。</p><p class="ql-block"> 在熟练掌握射击要领后,便进行真正的实弹射击。大家都满怀信心,争取有个好成绩。先进行半自动步枪“有依托”的两百米射击,由朱班长带头。他用十颗子弹都击中九环以上,取得了优秀。我只取得了良好,但是没有脱靶的。有一位“马大哈”,十颗子弹有一半脱靶,被称为“吃烧饼”。原来,他忘了“三点一线”的要领,想当然地击发了。后来,又进行“无依托”的一百米射击,“马大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野营拉练的路线在四川省江油县和北川县的崇山峻岭中进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九七十年代的军人棉被背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野营拉练的队伍大多数时间走在山区小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教导队学习军事技能结束后,野营拉练队伍便走出军营,开始行军训练,经历了艰苦的锻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阶段:长途跋涉,增长野战知识,用时二十天。</span></p><p class="ql-block"> 走出军营踏上拉练之路,就是把队伍拉出去,练习走路、爬山、伏击、冲锋、长途奔袭、突破封锁线,以准备打仗的要求,进行实战训练。参加野营拉练的人,除了营长兼教导员一人外,其他的人一律要背行李和武器装备。每个人身上带的东西很多:自己的棉被、换洗衣服、一双解放胶鞋;一支半自动步枪或者冲锋枪,一百五十发步枪子弹,两枚训练用的假手榴弹,一个军用水壶开水;还有十斤大米,一捆干柴。总计足足有四、五十斤重。每天早晨吃过早饭,五点钟准时出发。一支500多人的队伍,按照一、二、三、四、五连的顺序,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上路。</p><p class="ql-block"> 行走的路线,预先已由先遣小组走过一遍。尽量避开村庄,沿着山谷小路前进。并且选择好野炊地点,联络好村庄民宅住宿地点。</p><p class="ql-block"> 走的路程由少到多,逐步加大。开始几天,一天走五、六十里,先让大家适应负重行军的耐力。我们行走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森林,听到了鸟儿唧唧喳喳的叫声,还有山沟里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无比。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川省江油县北部的红军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川省北川县的山区小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寒冷的冬天站岗。)</span></p> <p class="ql-block">  在走过江油县北部的“红军桥”时,我们在桥头隐约发现了当年书写的标语:“红军桥”、“拥护红军”、“红军是穷人的救星”、“坚决反帝抗日”。</p><p class="ql-block"> 到达宿营地后,就住进预先联系好的民房中。有生产队的仓库、老百姓的堂屋,也有已经放假的学校。当地群众看到来了这么多子弟兵,纷纷前来欢迎,有的还送来了炊具、干柴、蔬菜、粮食,我们都好言婉拒。实在拒绝不了又需要的东西,就付钱买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铁的纪律不容违反。冬天的山区,普遍缺水。山沟里的流水冰冻了,或者干涸了,群众就把自家的井水送来,为我们解决了煮饭、喝水。但是,刷牙、洗脸没有水,只好将就过去。我们把群众送来的稻草在地上铺开,再把自己的棉被摊在上面睡地铺。在宿营地周围设立四、五个岗哨,两个小时换一次岗,一直到天亮。大家起床后,抓紧捆稻草,打扫房屋与院子,将干干净净的场所归还房东。吃罢早饭,就继续上路行军练“铁脚板”。</p> <p class="ql-block">  野营拉练的路程逐步加码,达到一天要走一百里,有时达到了一百三、四十里。</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朱班长说,今天大家早饭吃饱一点,要翻两座雪山。按惯例早上五点钟准时出发,冬天太阳迟到,我们在黑骨咙咚的路上往山区进发。待太阳升起后,看到了远处的高山。从地理位置分析,我估计这些山是在岷山的东部,可能属于岷山山脉的延伸吧。我们很快来到了山脚下的一个小镇,五连连长兼指导员王副营长传令,队伍在小镇边的一个小场地休息。王副营长站在高处告诉大家,今天要爬雪山了,如果谁身体不好,可以乘坐后面营部的收容车。看看没有人要乘坐收容车,他便要求大家要听从指挥,互相关心,注意安全,不要掉队。他大声问:“我们的口号是什么?”队伍中发出了响亮的回答:“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这是当时部队中很流行的一个口号,确实很能鼓舞人心。我们的队伍开始爬山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炊事班在山上架锅煮饭。行军中,炊事班是最辛苦的,他们既要背行李,还要背锅碗瓢盆,粮油菜肴。队伍可以休息,他们要煮饭菜不能休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野营拉练队伍在白雪皑皑的山上前进。)</span></p> <p class="ql-block">  野营拉练队伍来到了一座大山的山腰。向下看,是森林茂密的无雪地带;往上看,树木稀疏,地面被白雪普盖。队伍停了下来,炊事班开始架锅煮饭菜。我们到树林中,捡那些枯死干燥的树枝,供炊事班当燃料。吃罢午饭,正好中午十二点,大家继续爬山。在雪地里走路,必须沿着前面走过的脚印迈步,不能随意乱走。否则,说不准踩到被雪覆盖的空隙摔倒。</p><p class="ql-block"> 雪地的风光别具特色。一眼望去,白璧无瑕的雪地上,偶尔会有一些鸟兽的脚跡;山风吹过,迎面会飘来些许雪花,打到脸上冷嗖嗖的;阳光普照在雪地上,发出耀眼的光芒;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战友们踩在雪地上嘎吱嘎吱的脚步声。</p><p class="ql-block"> 我们翻过了一座雪山,却还要翻第二座雪山。我实在疲劳极了,在冰冷的雪地里负重行军,本来很容易出汗的我,身上的汗水直冒,湿透了我的棉衣,还湿透了背上的两层棉被。翻过第二座雪山的山顶,开始下山了。我的脚下被一块大石头一拌,人往前一倾,横放在我背后棉被背包上的半自动步枪向前摔了下来,砸到了我的后脑勺上,顿时眼冒金星,头晕目眩。但是,我的思维还是清楚的,我乘势坐在地上,以防摔倒。朱班长看到了,走过来扶着我问:“怎么啦?”我说:“不要紧。”朱班长放心地对大家说:“他还能说话,不要紧!”在朱班长的扶持下,我站了起来,觉得不碍事,便继续和队伍一起走下山。我想,我现在之所以比较笨,可能是被自己的枪砸了自己的头有关吧?———开个玩笑,笨是天性,与枪砸头无关。</p><p class="ql-block"> 今天到达山下宿营地,已是晩上十点多钟,一天行军十七个小时,翻过两座雪山,行程130多里。由于累,加上肚子饿,我已精疲力尽。到了宿营地,我便一头睡到地鋪上。开晚饭了,我不想去。战友们把饭菜端到我身边,我吃了一口,又吐了出来,感到恶心。人累极了,饿极了,食欲都设有了,今天晚上就饿着肚子睡觉。看来,我的体能比战友们差得多,这是缺少体力劳动锻炼的结果。我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才恢复了精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野营拉练队伍正在急行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野营拉练队伍正在冲破敌人的封锁线。)</span></p> <p class="ql-block">  早上,队伍在出发前,朱班长小声对我说:“今天要急行军,你昨天累了,可以乘收容车,不必参加步行。”我说“我已恢复了,不乘收容车。”乘收容车?那多窝囊!我知道,自从拉练行军以来,收容车一直空着车跟在队伍后面,除了个别生病无法坚持的人,还没有因为累而去乘收容车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安排的路线,选择了一条山沟边的公路,虽然是沙土路,但是比较平坦和宽阔,两列纵队并行前进。刚开始走路,前面就传来口令:“急行军,别掉队!”于是,步伐明显加快、加大。负重五、六十斤,要快速走路,腰腿部觉得很不适应。走了十来分钟,已经气喘吁吁。战友们互相鼓励:“挺住!坚持!”由于走大路,不少村民在路边看热闹,还送出了鼓掌声。急行军半个小时,就恢复了正常行走速度。这样快慢速度交替进行,到了中午便停止前进,享用炊事班煮好的野餐。有人计算过了,正常行军每小时十里,急行军每小时也才十五里。比起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两条腿要胜过敌人的汽车轮子,我们还差远了。</p><p class="ql-block"> 队伍继续在山区公路上行进。前面又传来了口令:“突破敌人封锁线。”在一座小山的拐弯处,山上有“敌人”把守,公路上布满“地雷”,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只能硬拼。大家把枪支握在手中,冒着烽火冲向封锁线。其实,山上没有敌人,那“地雷”只在路的两边炸得震耳欲聋,烟雾弥漫,却不伤人。原来,只是训练用的小雷管,只冒烟,不会溅出碎屑,是组织者预先埋在路边并引爆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向前行进,到达了北川县城北面。隔着一条护城河,河的南边就是县城,战友们在河边休息。突然,发现了一座坟墓。从墓碑上的文字介绍看出,这是在解放北川县时,人民解放军的一位营教导员,正在用望远镜瞭望城内敌情,却被城内敌人的冷枪击中而牺牲在这里,这位教导员就长眠在他牺牲处的地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朝杜甫诗《蜀相》)。在祖国即将解放的前夕,英雄为国捐躯,战友们顿时觉得很婉惜和伤感,纷纷脱帽默哀,又举手向先烈致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战友们正在伏击敌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冲锋号响起,战友们勇往直前向敌营冲杀过去。)</span></p> <p class="ql-block">  野营拉练继续天天行军,大家的体能得到了提高。可是两只脚板受累了,有些人的脚板出现了水泡,甚至皮破、出血。原来,在爬山时脚的着力点不断变化,脚皮摩擦点不固定,所以不易受伤。而走平地时,脚的着力点变化少,脚皮摩擦点基本不变,致使局部位置容易受伤。因此,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比爬山时脚的感觉反而难受,这是在没有参加行军前想象不到的。但是,大家坚韧不拔,坚持忍痛练“铁脚板”。</p><p class="ql-block"> 在拉练结束前的一天,在行军路上还有一个项目:“打伏击战”。队伍来到几个小山边,以连为单位,爬上小山坡。大家埋伏在可以隐蔽的位置,把枪支架好,枪口指向山下的大路上,等待“敌人”来临。其实,哪里有什么“敌人”?一会儿,只听见连长一声喊:“打!”我们便往山下不停地放空枪。事先有规定,每个人腰间的一百五十发子弹,一颗都不能动,拉练结束后要如数上交。接着,大家手持上了刺刀的钢枪,冲向山下,到达大路,打埋伏以夺得胜利而结束。</p><p class="ql-block"> 队伍按照一、二、三、四、五连的顺序继续在大路上前进。</p><p class="ql-block"> 忽然,发现后面驶来了两辆草绿色的军用吉普车,停在了我们五连的边上。从吉普车上下来几个人,走在前面的是一支队的罗参谋长。罗参谋长人高马大,是个彪形大汉。他往路口一站,给人一种“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感觉。只见他从随来的一个人手中接过望远镜,举到眼前向不远处的大山上观察了一会儿,然后把手一挥大声说:“敌人在那座山腰上,传我命令:后队改前队,向山上冲锋!”他带来的司号员便吹起了冲锋号。我们五连本来是后队,现在成了前队,便拼命向那座大山奔跑过去。已经走在前头的其他连队,迅速返回来,也冲向山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刚冲到山前,立即传来了停止前进的军号声,我们便返回到了大路上。只见罗参谋长正在与担任营长兼教导员的王副政委说话。一会儿,他转过身来向大家挥挥手,大声说:“同志们,大家辛苦了,再见!”感情豪放,声如洪钟。说罢,便与随从们乘吉普车走了。原来,罗参谋长亲临野营拉练现场,搞突然袭击,是来检验野营拉练成效的。</p><p class="ql-block"> 这里说点题外话。罗参谋长是抗日战争老兵,后来调任在本溪的三支队(师)任副支队长。1977年秋天,一支队(师)组织五个大队(团)的领导到三支队参观学习,我临时作为五大队领导的秘书也参加。在吃晚饭的时候,罗副支队长突然从他腰间拿出一个不锈钢腰托,高高举起来说:“文化大革命有什么好?文化大革命使我有了这个东西,没有它我就站不起来!”他在“文革”中被打折了腰,留下了残疾。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否定,我为他揑了一把汗。不久之后,罗副支队长担任了三支队的支队长。</p><p class="ql-block"> 野营拉练的最后一天上午,以连为单位,在宿营地进行了总结。这次野营拉练,历时一个月,行程一千五百多里,以实战要求,训练了部队,提高了军事素质,取得了丰硕成果。<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最重要的收获,就是磨砺了军人的意志,</span>使人民军队永远成为无坚不摧的钢铁队伍。还是伟大领袖毛主席高瞻远瞩:<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不这样训练就会成为老爷兵。”</span>下午,野营拉练顺利结束,全体人员返回部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隐蔽在大树后面向“敌人”瞄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b></p> <p class="ql-block">音 乐: 军 人 本 色</p><p class="ql-block">演 唱: 王 俐</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