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触陈亮书籍半年有余,一直认为龙川书院是陈亮所建,因为许多文章都称书院为陈亮的龙川书院。像正德《永康县志》、康熙《永康县志》以及《龙川书院记》都有记载:宋状元陈亮筑龙川书院。而我并没有这几本书,也只是看文章有这样介绍。</p><p class="ql-block">前几天我在一篇文章里,又看到了建龙川书院另有他人的版本。文章里说,光绪《永康县志》记载“龙川书院”是明朝成化年间里人朱彦宗所建。我特意从淘宝里买了这本光绪《永康县志》,确实在书中第47页里有:“龙川书院,在龙窟山小崆峒。明成化间,里人朱彦宗建。今废。”的文字介绍。</p><p class="ql-block">朱彦宗是谁?查了许多文章,才知道朱彦宗是陈亮七世孙婿里人朱希成的孙子。《龙窟朱氏宗谱龙川书院记》记载:“里人朱希成,先生(陈亮)七世孙婿也,尝欲即故址兴畚未果。其子孙彦宗、彦霖昆季乃创书院三楹……又捐己田数亩余入院,择儒师,严诲训,令陈朱二姓子弟洎远方愿学者居焉。”该谱《明处士匏庵君行状》一文,言及“……尝重刊《龙川文集》,并新其书院”,“匏庵”便是朱彦宗的大号。朱氏宗谱里说朱彦宗尝试重刊《龙川文集》,并重建了书院,为纪念龙川先生遂把书院称为“龙川书院”。</p><p class="ql-block">历史书的不一致,把我搞稀里糊涂。</p><p class="ql-block">陈亮开办书院,有文章说吕祖谦曾来信询问“保社书院”建得如何,还鼓励陈亮说“后生可畏,就其中收拾得一二人,殊非小补”。而陈亮自己在给朱熹的信中,说了庄园里很多建筑的名字,如:燕坐、抱膝、舫斋、赤水堂、独松堂等等,唯独书院并没有提及名称:“更去西十步,即作小书院十二间,前又临一池,以为秀才读书之所,度二年皆可成也。”</p><p class="ql-block">书院是陈亮所建这是确定无疑的,至于当时的名称是“保社书院”还是“龙川书院”因为记载不一致,似乎成了有疑义的悬案。</p><p class="ql-block">陈亮,号龙川先生。永康有许多以龙川命名的场所,像龙川路,龙川公园,龙川学校等等,但名气在陈亮之上,被范仲淹赞为“出处三朝,始终一德”,被南宋赵立夫称为“庶几盛德,必百世祀”的胡则,在市区的名声不如龙川响亮,而在方岩却恰好相反,方岩唯有“方岩胡公”却从未听到“方岩陈亮”。</p><p class="ql-block">想起来两个名人也挺有趣的:当官的学胡公,求平安的找胡公,胡公虽不是神也不是仙,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胡公却如神仙般的存在。八婺大地,乃至浙江,甚至中国,无不对胡公敬仰万分。而陈亮……是什么样的人,大多数人肯定一时语塞,说不上来。陈亮如雷贯耳,似乎无处不在,又似乎无处可寻。其实,陈亮就是你,就是我,他早已化身在每一个永康人的血液中,骨子里。永康人个个像陈亮,个个似陈亮,不管思想、性格,还是实事实功,重商重利的作风,无不遗传陈亮的基因。</p><p class="ql-block">当官有胡公为楷模,经商有陈亮理念为指引,这不就是胡公和陈亮“义利并举”留给世人最伟大的功绩吗?</p><p class="ql-block">陈亮和胡公,一官一民,一个为官47年,一个求取功名三十余载。两个人都走出了千古留名的不寻常之路。</p><p class="ql-block">一个仕途一帆风顺,一个仕途坎坷曲折。虽然一个贵为朝廷命官,一个贵为钦点状元;一个端坐方岩山上,庙宇之中,成为万人朝拜,香火鼎盛保四方平安的大帝。一个委身于方岩山下的五峰书院,立身于天地之间,文人雅士,莘莘学子,集聚其旁,研读讲学,领悟龙川先生经世致用的事功学说思想精髓。一个在官场上呼风唤雨,一个在学术上激扬文字。一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一个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壮志豪情,给后人留下了“农商户籍,义利并举”的精神财富。或许,永康人务实求真,重商重利的思想,正是萌芽于陈亮事功理念的一脉相传。</p><p class="ql-block">胡公在任期间,宽刑薄赋,清正廉明,颇有政绩。明道元年,直言极谏,要求皇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百姓感恩,遂于方岩山顶立庙以纪念他。</p><p class="ql-block">陈亮的一生坎坷磨难,三次下狱,伤其筋骨,空乏其身,却不丧其志。反而越挫越勇,矢志不移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指摘理学家空谈“道德性命”,创立永康学派。其政论诗词,雄浑豪迈,气势纵横,笔锋犀利,政治抱负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胡公与陈亮,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p><p class="ql-block">胡公在任期间,始终清正廉洁,为民请命,被后世誉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楷模 。</p><p class="ql-block">陈亮以一介布衣,五论中兴,三番谏言,矢志抗金复国,毕生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推行“王霸并用,义利并举”的强国富民理念。</p><p class="ql-block">胡公是永康第一位进士、第一位正史立传之人。为官47年,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两知杭州,官至计相,历践清要。履职遍及当今的十九个省级区域。范仲淹为胡公和他的夫人撰写两篇墓志铭:《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胡公夫人陈氏墓志铭》,铭曰:“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p><p class="ql-block">陈亮是永康第一位状元,一生以其独特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只可惜,五十一岁状元及第,未赴任(或赴任途中)因病去世,终其一生,未能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辛弃疾在给陈亮的祭文中说:“同父之才,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人方窘步,我则沛然。庄周李白,庸敢先鞭!”</p><p class="ql-block">“今同父发策大廷,天子亲置第一,是不忧其不同。以同父之才与志,天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者,天勒之年!”</p><p class="ql-block">辛弃疾认为,以陈亮的才能,天下事无不可为,只是老天妒贤嫉能不让陈亮有更大的作为罢了。</p><p class="ql-block">陈亮和胡公在前途事业上各有所长。如果以道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来讲,胡公在立功立德上胜过陈亮,而陈亮在立言上胜胡公一筹。两个人,一个在为官功德上流芳百世,一个在事功理念上深得人心。</p><p class="ql-block">《永康县志》上说,“永康自唐以前,科名罕有闻者。至宋端拱年间,胡子正开八婺科名之先,自是珠贯丝联,后先辉映。”胡公是八婺大地科举以来考取功名的第一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p><p class="ql-block">胡公,姓胡名则,字子正(963-1039),北宋清官能臣、政治家、改革家。</p><p class="ql-block">陈亮,字同甫,号龙川,(1143年10月16日-1194年)思想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胡公去世105年后陈亮出生,一个生在北宋,一个生在南宋。朝代不同,命运天差地别。</p><p class="ql-block">一个是清官能臣,以政治家、改革家的身份,成为百姓心目中“为民请命”“造福一方”的好官。</p><p class="ql-block">一个是状元及第,未及施展政治才华,便驾鹤西去,以思想家、文学家的身份受后人敬仰。</p><p class="ql-block">胡公和陈亮,究其两人在永康的影响,其实难分伯仲。为官的清廉上胡公为先,经世致用的思想上,陈亮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一个身体力行,重于实践,一个求索创新,重于理论。</p><p class="ql-block">两人一张一弛,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我想,如果胡公和陈亮合体,实践与理论结合,那该是一个什么样完美的人物。但历史不能遐想,上天已经给了我们永康一个胡公一个陈亮,这已经是永康人天大的福分了,切不可贪得无厌。</p><p class="ql-block">胡公与陈亮生在不同时代,都以各自的智慧和勇气,在历史的长河中给永康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是那些流传千古的政绩佳话和文学作品,更是以忧国忧民的情怀、坚韧不拔的精神、清正廉洁的官风和为民请命的担当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和灵魂。</p><p class="ql-block">胡公和陈亮是永康人世世代代的骄傲。</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功德,他们的思想,他们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都是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定永生永世被后人敬仰和传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