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用了近乎一个月的时间,才依依不舍地把它放下。除了各式版本的《苏东坡传》,这是第一个让我反复翻看、品味的读本,一次又一次被激发起提笔想写,却一次又一次感到词穷,无从下笔的尴尬和落寞。不晓得他用了几分笔力,竟将这世间最美好、最熨帖、最有张力的文字叠加在一起,让一位位伟大的人物更加立体丰满和骨感,让一场场遇见生动有趣并深刻,让一处处景致散发着诱人的魅力,滋生出更有诗意的遇见,变幻出更加迷人的风情。</p> <p class="ql-block"> 于是,便有了这篇笔记般的摘录,以记之,常念之,分享之。</p><p class="ql-block"> 他写辛弃疾:词人的本色是武人,武人的本色是政人。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p><p class="ql-block"> 他写林则徐:他在季节的变换中咀嚼着春的寂寞。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他却用自己的意志和才能改造了环境;皇帝要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他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p><p class="ql-block"> 他写范仲淹,却不直接写范仲淹,他写云门山的石阶小路:折转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很粗,却坚劲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古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纛迎风。林则徐说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他写范公祠:祠不大却千年香火不绝;院心有一井,井水清冽有加;院南有竹林一片,翠竹千竿,蔚然秀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上刻有范公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为唐楸宋槐,示祠之久远;树北有冯玉祥将军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家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你所知道的,你想知道的范仲淹神情肃然、悲天悯人之态,忧国忧民、革故鼎新之气,形象毕现,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他写诸葛亮:从自己小时候读《三国》,总希望蜀国能赢开始,说这样一位才比天高,德昭宇宙的人不赢,天理不容。可他还是输了,上帝为中国历史安排了一出最雄壮的悲剧。尽管战场上输了,却赢得了千百年间所有人的心,人人都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都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都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都为他的聪明才智所倾倒……</p><p class="ql-block"> 他用全书最大的篇幅,给予李清照最高的评价: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她追求人格的超群脱俗,却偏偏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把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转化为凄凉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永远高悬于历史的星空。</p><p class="ql-block"> 他写柳永:这是第一个到民间的词作家。市井这块沃土推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他不能选择环境,却很好地利用了环境,他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树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词的另一种高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特殊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他以“大无大有”为题书写敬爱的周总理,却细致入微,入情入理地给出了周总理一生“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无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这六大惊人之“无”,并在这“大无”之中,呈现出周总理所独有的“大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大爱和大德。这矛盾而又辩证的视角,使文章有了撼人心魄的力量,把读者拉回到那个阴沉沉的冬天,十里长街,万人空巷,举国悲痛,山河呜咽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他写陕北的窑洞:四壁黄土,一盏油灯的窑洞确实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修炼真功的地方。这里以物质生活的最简陋,激励着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韧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做最切实的思考。他写到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曾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淳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着力量,心胜于兵,智胜于力,眼观四路,成竹在胸。</p><p class="ql-block"> 他的“晋祠”,应是第一篇入编中小学教材的文章,当真美到了极致。文章短小精悍,不蔓不枝,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寥寥数笔,景物形神兼备;只言片语,晋祠的来龙去脉,历史沿革罗列得清清楚楚。他写晋祠的山:春日黄花满山,径幽而香远;秋来草木郁郁,天高而水清。他写晋祠的水:多、清、静、柔,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碧流脉脉,如绕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他写晋祠三绝,犹如一幅形神毕现,笔精墨妙的简笔画,不仅形到,“三绝”的悠久历史,高超艺术,作者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他写冬日的香山:这里,春天时来过,那是花的世界;夏天是来过,那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那是红叶的世界……现在可好了,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净的世界。他说: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荷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他神清气朗的宣告:春天来时我看到了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到了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到了她的绰约,冬里来时我看到了她的骨气,是的,正是那收起过眼繁花后的铮铮硬骨与浩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 好啦,好啦,我不能再无休止地罗列下去啦!收起笔,合上书,饱吸一口自他文章满溢而出山海之气,顿觉生命充盈,物我两忘!</p><p class="ql-block"> 几番回望,总想找寻这文字如此吸引,令人如此迷恋的原因,明月山下,他似乎给出了答案: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抛开热闹去看自然之景,又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华而看出个味与理来,就像读书,能从故事中读出里面的美学、哲学,才应是最高级的姿态。</p><p class="ql-block"> 找到了更纯更深的灵性,找到了心灵共振的感觉。理解他的强大不在于文字的最美,而是倾注在笔尖的情怀和抱负。</p><p class="ql-block"> 这,许可以称之为答案吧。</p> <p class="ql-block"> 搁笔前,似乎还需回答清楚一个问题:他是谁?</p><p class="ql-block">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等。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60多篇散文入选大、中、小学校课本。</p><p class="ql-block"> 季羡林先生这样评价他:是一位肯动脑、很刻苦,又满怀忧国之情的人。他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对民族的忧心。难得他总能将这一种政治抱负化作美好的文学意境。</p><p class="ql-block"> 这评语,似乎与他笔下的辛弃疾、李清照、林则徐们的影子都有了重合。</p> <p class="ql-block"><b>后记:</b>十一月的任务,拖延至此方才算了却。一是因为反复翻看割舍不下的爱恋,二是因为心事万千落笔无言的无奈,自然也有学至期中,岁至年末,既需沉下身子分析研判,查摆总结,持续推进的主业强化,更需凝神静思,回望梳理任务的达成与特色创建情况的提炼升华,还需应对已至和将至的各级各类考核评估检查……晨起,复盘昨儿期中总结会时,想到最后分享的那句古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喜欢,是因其蕴含的感恩之情,传承之意以及希望之光。</p><p class="ql-block"> 提笔那日,恰逢生日,祝福也宽慰自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且以喜乐,且以永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