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伯风后与风神

©条山野人

<p class="ql-block">风伯峪村的风伯庙祭祀的是哪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现山西省永济市风伯峪村老村旧址,曾有一座占地约4亩地的风伯庙。该庙据传最早于明朝建立,后被毁;清朝咸丰三年重修(有重修碑为证);后又于上世纪90年代再次被毁。在原庙旧址,据说仍有一块碑,碑刻内容不详,但暂未取出。</p><p class="ql-block">风伯庙主祭祀的是“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但同时立有“万岁牌”,即玉皇大帝的牌位。在村民易址新建的风伯庙(风伯大殿),依照原庙祭祀排序,同时仍立有万岁牌位。</p><p class="ql-block">风伯,又称风后。据传为伏羲女娲之后,风姓。按中国古代传说,伏羲女娲为华胥之子,本亲兄妹。在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均随母姓,风姓。古代风姓同封姓。</p><p class="ql-block">伯者,为大为长,长子女之意。后者,为领袖,首领。故风伯应为风姓长子,风姓首领。</p><p class="ql-block">据传风伯为黄帝的第一位宰相,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宰相。</p><p class="ql-block"> 据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黄帝于阪泉之战,收拢炎帝之后,又与蚩尤发生涿鹿之战。两次决定中国古代历史和版图的重要战役,“风伯”均作为主将和重要谋士参与其中。</p><p class="ql-block">据古代传说,涿鹿之战中,蚩尤麾下大将“风伯、雨师”(即飞鸾,屏翳),能呼风唤雨,令浓雾遮天蔽日。黄帝在“风后”的帮助下,发明了指南针,以及牛皮鼓。可以导航方位,冲破迷雾,并最终战胜蚩尤。</p><p class="ql-block">据东晋干宝《搜神记》风伯雨师篇,风伯为二十八星宿之箕星;雨师为毕星。东汉儒学家和经学家郑玄,解释风伯雨师分别是文昌第五第四星,星宿名称分别叫司中、司命。</p><p class="ql-block">风伯的形象在不同的传说和记载中有所不同。常见的描述是,他相貌奇特,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而在唐宋之后,风伯的形象逐渐人格化,被描绘为一位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扇;被称为风伯方天君;为司风之神。</p><p class="ql-block">在风伯峪风伯庙里,刻画的风伯形象即是后者。</p><p class="ql-block">根据文献和传说记载,在我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对“风伯”的描述差异较大。很明显,在北方(风伯峪村)风伯庙里祭祀的风伯,为白须老翁形象;该形象,又称方天君;与传说中的发明指南针的“风后”的形象接近。</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楚地,风伯的形象为鹿身兽形,即飞鸾的形象一样。</p><p class="ql-block">在我国南方,风伯在某些传说和记载中,又有风姨、封姨和风后之称。据传为玉皇帝之女,又称孟婆。走路带风,故称风婆;又称风姨、风后等等。</p><p class="ql-block">根据以上描述,山西风伯峪村祭祀的风伯,应为风后方天君,中国的第一位宰相。该风伯在涿鹿之战中,名字实际上叫风后,为黄帝发明了指南针和牛皮鼓,并协助黄帝战胜蚩尤。而该战役中的被黄帝降服的,蚩尤的部下主将风伯,其实是能呼风唤雨,却鹿身兽形的飞鸾。</p><p class="ql-block">至于风婆、风后(女性)的传说,主要指我国南方局部地域的称号。</p><p class="ql-block">涿鹿之战之后,风伯(此时仍称风后)随黄帝又渐次征服中原的黄河中游一带。后因风后年老多病,不幸身亡。黄帝为纪念他,便亲自在黄河附近的赵村为其选择墓地,将其厚葬。而赵村随之改为“风后陵”;这里就是现在的“风陵渡”。</p><p class="ql-block">风后为风姓首领,又是风姓长子;故又称风伯。</p><p class="ql-block"> 据传风伯的诞辰为农历十月初五,现风伯峪每年均在该日,举办各类庆祖活动,以示对风伯的纪念的尊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