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11月12日是我和韦先生的母校中山大学100周年校庆日,再多两个月也是我和韦先生牵手康乐园40周年。我们早就计划着要回广州去瞧瞧热闹,康乐园里走一走,也借此机会见见老同学们。最初我们打算提前一周左右就出发,先到广东其它地方玩几天,再回到广州参加校庆活动。今年的校庆日是星期二,可能很多热闹的活动会提前到双休日举行。但是,后来因为我们应邀11月10日要到杭州富阳参加一场婚礼和聚会,只能将去广州的日期推迟到了12日。所幸的是广州那边同学聚会也由11日推迟到14日,才使得我的两处聚会日期不冲突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一日,11月12日。清早八点钟的航班,天不亮就起床赶路。上午十点多飞机刚落地,我同班同学铁梅与我联系,问我中午有无饭局,我说中午没有安排。铁梅说叫我们班同学请我吃饭。我说还没有下飞机呢,进城还得有段时间。铁梅说无妨,让我等会与老翁联系确定吃饭地点。来广州之前,在班级微信群里问此次校庆期间我们82数学有无活动,一直都没有回应。所以这次主要来参加韦先生他们82力学活动的。没想到一下飞机,我们班同学先给了我一个惊喜。难为老翁仓促中竟然也组成了饭局,谢谢老同学!男生来了老鲍、老韩、赖均林和黎教授。以前黎教授极少完整参与我们的聚餐的,现在不知是不是因为退休了有了改变。女生少玲和阿敏都来了,我们82数学一共五个女生,到了四个,只有据说在家闭关修身养性的少朋没有见到。</p> <p class="ql-block"> 中午单位有事没来得及赶过来吃饭的老范下午赶来陪我们进校园逛。我们回到数学学院大楼前。数学学院正在举行“姜立夫塑像揭幕仪式”,门口摆了一排贴了名字的椅子应该是等仪式结束后拍大合影的。我们在其中发现了好几个熟悉的名字,有当年当过我们辅导员的周云老师。还有徐远通老师和戴月老师,老范说教过我们,可是我这个当年的“学渣”已经不记得了。</p> <p class="ql-block">于是准备等仪式结束老师们出来时见见老师。我们在数学学院门前欢迎校友回家的牌子前拍照,有意思的是老范帮我和铁梅拍照的时候,也被别人拍了视频,后来老鲍在网上看见数学学院制作的活动视频里出现了我们这个镜头。哈哈,我们不是有意要蹭镜头的。</p> <p class="ql-block">数学楼前还有一个签名版,我们也凑热闹上去签名。</p> <p class="ql-block">终于等到仪式结束,老师们出来拍照,等老师们拍完照,铁梅上前与老师们寒暄,并请求老师们与我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当天在微信上发照片,有朋友笑我看起来像“大学生回校报到”。嘿嘿,老师们都还没有老,我们自然得年轻。</p> <p class="ql-block">集邮几十年的韦先生原本满心期待这次来中大能在校园里买到百年校庆的首日封等邮品的,可是什么也没买到,大为失望。只好向数学系的老师讨了一个信封,用自己带来的邮票自制了一个首日封寄出。好在我们一位江苏校友会的校友从深圳校区给他买到一个首日封,才稍感安慰。这次校庆,我们南京校友会也浩浩荡荡来了好几十位校友,可惜我们进校园时间迟了点,没能在校园里偶遇到。据说,前两天双休日时校园里超级热闹,今天是星期二,上班族没法来,母校的学生也还上课,而且我们进校园迟,各种活动已经进入尾声了。不过,校园里的校友还是很多,中区几个标志性建筑前都挤满拍照的校友,我们也就没怎么拍照。</p> <p class="ql-block"> 原先韦先生他们力学班只是打算吃一顿饭小聚一下的,最早定11号,因为11号中大松涛园没位了,所以推迟到14号。我们提前12号来,“组织部长”阿春问我们行动计划时,我告诉她我们先自己玩,14号之前不用管我们。没想到,报名前来参加聚会的外地同学特别是外省同学不约而同全都提前到12号来了。想想也是,既然大老远的跑过来,怎么也得赶在校庆正日子进母校看一看啊。何况,今年多数同学都退休了,时间不紧张。北京来的“科学家”老王同学刚刚退休一星期,赶在最后几天才报名的。阿春没法,不得不管,只好将12号至14号三天都给安排了。就这样,本来一顿饭的聚会生生被我们这些外地同学“逼”成了三日聚会。今晚阿春在沙面设宴给外地同学接风。下午晓中开车过来把我们在中大溜达的几个人一起拉到吃饭地点去了。其实晚上中大里还有晚会,力学班的两位同学向阳和石方明还参加演出呢,但因为我们吃饭地点不在中大,所以也就没法观看了。晚饭我们82数学甲班的三个女生全部参加了。当年我们入学时,数学力学还是同一个系,我和82力学的女生同宿舍,住在一起三年才分开,比和我的同班同学住的时间还长。入学军训时,因为女生太少了(两个专业三个班一共120人只有8个女生),所以八个女生都统一编入82力学的那个“排”一起训练。加上大学四年里,力学班的同学比较活跃,课外活动多,而我们数学班的除了一起上课,课下鲜有交流。所以我们女生都和力学班的熟。自己班上的男同学好多同窗四年了还不认识。</p> <p class="ql-block">第二日,11月13日。上午方明请大家吃早茶。</p> <p class="ql-block">吃过早茶,大家重游越秀公园,看望那不老的“五羊”。</p> <p class="ql-block">上一次来到“五羊”脚下,还是42年前,刚刚入学中大的我和老乡一起来的。第一次是1982年刚入学时,和贵阳的几个同级的老乡来的。照片上的另一个女孩子,是化学系的,年仅14岁。当年中大在贵州省一共录取20名考生,有三名都在15岁以下,我当年不到16岁,已经算“小姐姐”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1983年初和几个安顺老乡一起去的,1982年中大在贵州录取了的20名本科新生中女生只有4名。除了上一张照片中我和化学系的小姑娘之外,另外两个女生都是外语系的。就是下面这张照片上站在我左右的这两个姑娘。在中大吃了一个学期食堂之后,我的体重突飞猛进地增长了十多斤,余师兄喊我“小胖子”,我很不习惯,因为之前我从小到大都是“小瘦子”。如今四十余载过去了“五羊”没有变,我们却老了,当年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如今都是年近花甲的老奶奶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同在五羊脚下合影的这两位:阿春和阿霞,都是当年“住过我上铺的姐妹”。</p> <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内的明城墙是广州现存的唯一一段明代城墙,六百多年的青灰古城墙上攀援着参天大树,树根如虬龙般盘旋在墙上,郁郁葱葱。广州的筑城历史始于任嚣城、赵佗城,此后广州多次扩城,修筑城墙,至清代雁翅城修成方才画上句号,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城墙就是越秀公园内的明城墙。</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越秀公园的前一周,也就是11月7日,“有形的墙无形的城”2024国际古城墙(堡)联盟交流活动在越秀公园举办,来自国内外18座城市的古城墙(堡)管理单位代表、文物保护专家学者,在广州明城墙下共话古城墙(堡)的保护与传承,发出了《关于推动古城墙(堡)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广州倡议》。2024国际古城墙(堡)联盟交流活动开幕式当天,备受瞩目的联盟品牌标志《城信》揭开了神秘面纱,由各城市联盟成员单位赠送的18份铭刻古城墙名的城墙砖一一在列,并永久地留在了越秀山广州明城墙下。</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望海楼,五层楼)还是从前的模样。前段时间我看到我四十多年前一张黑白老照片,是我与我的外语系老乡张宇的合照,背景是一栋楼的局部,当时我想不起来是在什么地方拍的,今天一看镇海楼恍然大悟,那不就是在镇海楼脚下嘛。2020年,广州博物馆搬进了镇海楼,不过,今天我们没有时间进去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越秀公园,大家又去看小蛮腰(广州塔),到了小蛮腰脚下看却像水桶腰。因为天阴雾蒙蒙的,大家觉得上广州塔看不到啥,就放弃登塔了。我这几年多次来广州,始终没能登上小蛮腰。</p> <p class="ql-block">原本阿春还想安排大家再去什么地方游览一下的,但是天气湿热,小老头小老太们都不想动了,珠江边溜达两步就想找地方歇着,索性就跑到晚上要去吃饭的饭店(人家还在休息)要求人家打开房间让我们惯蛋和喝茶。只有王松和老虎觉得“运动量不够”,坚持不坐车,沿着珠江边徒步四公里去饭店。</p> <p class="ql-block"> 晚饭是丽华请客,但是丽华退休后有了新“事业”,比退休前还忙,晚餐前才现身,而大家今天白天在外面拍过了合照,晚餐前又忙于惯蛋的惯蛋、喝茶的喝茶,顾不上拍照。晚餐时除了我们82数力系的同学之外,还来了79级的师兄、83级的师弟,还有其它系的同学,比如丽华的承德老乡,“力学系人民的老朋友”歪脖子同学。“歪脖子”这个外号是当年我们数力系女生送给他的,好像是由“歪着脖子拉小提琴”的话题引起的。当天晚宴上大家是用手机转圈拍每个人的大头视频,所以反而没有大合照。写这一篇文字时我才发现当天的照片里缺少了丽华。晚餐的照片我只找到一张“黑面包”的。说到这个黑面包,还有段“插曲”。这种有牛肉馅的黑面包口味独特(应该也价格不菲),连我这个平时不喜食面包的人也觉得还不错。但是因为当晚菜太多,“黑面包”上得晚也上得太多,便剩下不少没动过的。大家觉得可惜了,叫打包。打了包之后,阿春随手就塞到我手上,说:“你带回酒店去,他们晚上打牌饿了吃”。我当时没过脑子,就顺手接住拎在手上。晚上回到酒店,我对着这堆黑面包犯了难。晚餐吃这么晚,都是小老头小老太,谁还会饿呢?哥几个忙惯蛋哪有闲功夫吃东西?这东西就这样稀里糊涂“砸”我手里了。扔掉?太暴殄天物了,会有罪恶感的!明天做早餐?酒店房间已经包含早餐的。怎么办呢?竟然成了“包袱”。想来想去,明天上午自由活动,中饭是自行解决的。我们明天上午出去玩,干脆把它当中饭算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三日,11月14日。今天下午才集合,上午有半天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决定到黄埔去。中山大学是中山先生创办的“文学校”,黄埔军校是中山先生创办的“武学校”,两个学校今年都是一百周年。</p><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旧址在长洲岛上,离市区比较远,四十多年前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交通远没有现在方便,所以没有去过(现在想来也许那时也还没有完全整修好全面开放吧,反正当时没听说哪个同学去过)。这几年虽然我多次来广州,但每次不是来去匆匆就是老同学聚会安排满了,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总也没机会去。也许我和韦先生都当过军校教员,有“军校情结”,再加上今年又是黄埔军校百年,所以更应该去看一下了。</p> <p class="ql-block"> 因为昨晚在网上看见说海心沙西码头有开往黄埔港的游船。正好韦先生也没去过海心沙,所以早上决定先到海心沙看看。昨天在广州塔下看“小蛮腰”是水桶腰,今天在海心沙看“小蛮腰”才是真正的小蛮腰。</p> <p class="ql-block">但是海心沙西码头没有开往黄埔港的游船,网上信息不实。或许是以前有过,淡季人少就没有了。懒得走去地铁站,打车去黄埔。不知是否因为周围军事单位多的缘故,出租车、公交车都只能到离黄埔军校旧址还有好大一截路(估计至少一公里)的地方停,游客得自己步行进去。幸亏没坐地铁来,地铁站离得更远了。</p> <p class="ql-block"> 黄埔军校旧址,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内,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和海军学校校舍。民国十三年(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苏联顾问帮助下,创办了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为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更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因地址位于黄埔长洲岛,通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黄埔军校创办时在原陆军小学堂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谭延闿所书。校门于1965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重新修建。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兵室。还以为只有像我们这种有军校情结的闲人才会大老远跑过来,没想到游客乌泱乌泱的。散客和团队都多,今天并不是双休日节假日啊,真是没想到!在大门口口拍照的游客超级多,挤不上“机位”。韦先生灵机一动,称人家团体拍大合照的时候,我们躲在人家“人墙”后拍照,“人墙”挡着人家拍不到我们,我们也能与校门拍一张“清爽照”。不过,这样门前的两个岗亭和卫兵雕像就拍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二门右侧墙壁上,挂着校长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军校大门彩楼两旁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命者来”。</p> <p class="ql-block">黄埔军校旧址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筑,呈日字形的二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轴线东西两侧,四排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对称。四排房子之间以走廊连通,四周有围墙,建筑面积1060平方米,俗称“走马楼”。</p> <p class="ql-block">全校自总理、校长、党代表之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机构总数约40个,楼底层当时称大花厅,办校初期用作礼堂,师生集会在此举行。</p> <p class="ql-block">一楼主通道两侧的房间用于布展,主要陈列有《黄埔军校史迹展》等多个展览。</p> <p class="ql-block">楼上设校长室和总理室,里面的摆设是按原貌恢复的。墙上贴着第一期学生的名录,包括姓名、籍贯、年龄、评语等项。</p> <p class="ql-block">楼上还有校长会客厅、教授部、书报阅览室等。</p> <p class="ql-block">学员餐厅伙食看起来不错。</p> <p class="ql-block">学员宿舍是大统间,南北通透的房子应该不会闷热,但我有个疑问就是他们当时不挂蚊帐的吗?这可是在广东。当年我们在中大读书时住宿条件也不怎么样,也是十人一间的大宿舍,高低床,挺挤的,别说是空调,连电风扇都没有。但无论怎么热都要捂着蚊帐,广东的蚊虫可不是吃素的。</p> <p class="ql-block">一楼有当年的教室,教室条件比我们当年在中大读书时还好,还有这么多电风扇呢。</p> <p class="ql-block">看到教室、看见讲台和黑板,我们这两个当了一辈子军校教员的人忍不住要上前比划比划。</p> <p class="ql-block">一楼的楼梯间还发现了临时禁闭室,不知当年谁被在这里关过禁闭?</p> <p class="ql-block">楼间庭院里有两组雕塑,是军校学员训练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1928年,在校园南面八桂山上建立孙中山纪念碑。1930年,在纪念碑顶上竖立孙中山铜像。坐南朝北,隐含着孙中山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遗愿。铜像、平台及交叉上山的阶梯,构成孙文的“文”字。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代表军校在此办了7期,军校师生参加了5次战役。纪念碑身正面刻“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为胡汉民的笔迹。东面刻有孙中山弥留之际呼唤的七字“和平、奋斗、救中国”。碑身背面刻总理像赞,是孙中山一生的写照。西面刻总理训词,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歌。孙中山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高2.6米,重逾2000斤,是先生当年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出资,牧田祥哉敬作,筱原金作工场铸造。山壁用石材护坡,表面镶有校训“亲爱精诚”四个大字。其铜像与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山陵和澳门孙中山纪念馆的孙中山铜像一致,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了。</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校本部和孙中山纪念碑后我们就准备离开了,但是想想原路返回需要走一公里才有可能坐车,看见江边黄埔军校旧址码头上有渡轮马上要开动,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轮船渡过珠江靠上鱼珠码头,上岸后看地图发现要到地铁站也需要走几百米,韦先生懒得走,就叫了网约车直接坐到中大南门。</p> <p class="ql-block">天开始下小雨,校园里异木棉花开正艳,百年中大正青春,不论什么季节,康乐园永远是这么美丽。</p> <p class="ql-block">路过梁球锯堂,这是当年我们“看着它成长起来”,也没少在其中看过电影开过大会。记得在校时我曾经在梁球锯堂的一角拍过一张照片,便寻到旧处,让韦先生给我再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刚走到怀士堂前,才拍一张照片,就听见有人叫我,原来偶遇了老六。</p> <p class="ql-block">老六是韦先生当年的室友,因在宿舍年龄排行第六,便得了“老六”的外号。</p> <p class="ql-block">老六从小习武,曾经是校武术协会会长。这次中大百年校庆,校史馆里还有他当年雄姿英发的照片呢。那天我没来得及在校史馆找到老六的照片就被同学叫走了。就找一张当年老六送给我的毕业留念照片展示一下老六当年的英姿吧。关于老六有件好笑的事情阿春“耿耿于怀”了四十多年。那是1982年我们刚入学不久,同学间彼此还不熟悉。有一天阿春看见学校有武术培训班的海拔,便拉上我一起去报名学习。好像还交了两块钱(当年两块钱可以够吃好几天饭了)算报名费还是学费之类的。第一次上课,见到教练时我们傻眼了。阿春说:“这人好像是我们班同学啊!还收了我们学费?亏大了!”这个“教练”正是老六。虽然老六到底没退我们的学费,但后来我们成了好哥们。1984年暑假,我去浙江大学我闺蜜那里玩,随后老六带着他一个小学同学也去了杭州,在杭州他们邀我们同行去爬黄山,开启了一场计划外的旅行,从黄山下来又一路游玩了南京、镇江、扬州、无锡、苏州、上海等地。那年我18岁,算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而且还是“自由行”。此行一路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有的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所以虽然当时没有写游记,但四十年过去了仍然印象深刻,有的片段甚至刻骨铭心。这趟旅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我应该感谢当年老六邀我同上黄山呢。</p> <p class="ql-block">呵呵,见到老六想起往事,扯远了,言归正传。在校园里偶遇老六,老六说要找个“欢迎校友回家”的牌子拍照。我们数学系的校友好歹有个数学学院的大楼可以“回家”(虽然我对这栋新大楼“无感”,因为我们在校时还没有它),他们力学系的校友就“惨”了,力学系的老窝被端到深圳校区去了,康乐园里没有他们的“家”了。走到马丁堂前,见人类学系立了“欢迎校友回家”的牌子,老六说,我们就在这里拍照吧,管它是哪个系的呢。马丁堂好歹以前是我们的图书馆(我们1982年进校时,图书馆大楼还没有建好,老图书馆设在马丁堂,后来新图书馆完工,马丁堂归人类学系)。</p> <p class="ql-block">在中大上学时我们并不知道陈寅恪故居就在大钟楼对面。当时似乎还没有启动名人故居保护工作,印象中那时中大里这些小红楼应该都是教授们在住着。</p> <p class="ql-block">大钟楼(格兰堂)以前是中大的“行政中心”,记得我在校时是进去过几次的。</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是初进校报到时。因为那时我来广州是跟着高年级的老乡一起来的(那时父母不送,路途遥远,坐两天火车,中途还要转车,不要说什么卧铺,连座位都难找,从车门挤不上去,被人高举从车窗塞进去),所以比学校规定的新生报到时间提前了一两天,系里还没有开始接待工作,只能自己去大钟楼里办报到手续。后来至少又进去过两次,是分别去深圳和珠海时,去保卫处办边境通行证。如今大钟楼(格兰堂)改做了校史馆。</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大钟楼刚准备参观校史展览,接到阿春和阿霞的电话,她们刚从东区宿舍那边“怀旧”过来,问我们在哪里?于是给他们发定位,等她们过来一起参观。</p> <p class="ql-block">刚看了一会儿,阿春又接到信息,说是“大部队”都到了惺亭,等我们过去拍合影呢。我们只好中断参观,阿春在群里一招呼,发现此刻我们好多同学都正在校史馆里参观。阿春说:“有冇搞错啊,到底哪边是大部队?我们这边才是大部队好不好?”不过,今天台风快来了,雨时下时停的,的确该趁雨停的间隙赶快拍几张照。校史馆只有以后有机会再来参观了。</p> <p class="ql-block">在惺亭拍照,除了大合影之外,有各单元组合。当年101宿舍的、102宿舍的……。搞笑的是当103宿舍拍照时,阿敏喊着:“还有我,还有我,我也是103的!”也凑上去合影。男生们是东十七103,阿敏住的是东十103。</p> <p class="ql-block">女生终于等来了丽华,但是又缺了姗姗来迟的铁梅。我们都一起住过东十二603。记得有一次在微信上与朋友聊到大学时代的室友的话题,我说我本科阶段一共有过十八位室友,把人家吓一跳:“你们是多大的宿舍呀?”我们是十人间的宿舍。我大一大二与六位哲学82级、三位力学82级的同学住东十101,两年后我们数力系的四个女生搬到东十二603,补充进来我们数学82级的三位同学(有与我同班的也有不同班的)和84级的两个新生,一年后,力学的三位女生又搬走了,再补充进来两位84级、两位85级的小师妹。所以我大学四年一共与6位哲学82的、3位力学82、3位数学82、4位数学84、2位数学85的美女们同住过一室,共有18位室友。</p> <p class="ql-block">拍完照,大家往松涛园走去,晚餐将在那里举行。途中,同学们又给我和韦先生“补拍”一张“牵手照”。(差两个月)四十年前我们在中大“牵手”,但当年直到毕业也却没有在中大拍过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俩第一张合影是1985年在东方乐园拍的,我们带了84级的师妹刘慧兵去在刚刚开业东方乐园玩,合影当然就是师妹兵兵帮我们拍的。现在东方乐园应该早就不存在了吧?</p> <p class="ql-block">晚餐之前,铁梅终于来了,我们82数学甲班的全体女生和82力学全体女生终于全员齐装大会师。</p> <p class="ql-block">力学班凝聚力比较强,这次本来是“非正式聚会”,阿春在群里“大手一挥”,就招呼来过半的同学。我跟阿春说我们本来想提前“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到今天正式聚餐时再现身的。阿春说你来广州,想“悄悄的进村”是行不通的。因为原来只是打算一顿聚餐的小聚被我们这些提前来的外地同学逼成了三日聚会,我强烈建议这三日餐费大家AA。外地来的同学也都赞同。阿春说,前两日的几餐都有同学个人请客了,最后这一餐再AA吧。结果最后还是广州的同学要尽“地主之谊”,由广州的同学AA了。韦先生说:“我们将来还想常来常往的,不能搞得我们不好意思来了啊!”但是,“大权”握在阿春手上,我们外地同学只能服从领导安排。衷心感谢广州同学的盛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当晚有个83级的师弟列席,他感叹说我们的聚会比较“儒雅”,其它一些班级的聚会很闹腾。当晚我们的确没有拼酒乱闹的,也没有喝吐喝翻的。但其实“儒雅”不代表心中没有激情。晓中说他可能是喝“断片”了,有一瞬间望着窗外的年青时经常在此踢球的灯光球场突然恍惚“不知身在何处、今夕是何年”!这“迷醉”的瞬间很美妙,酒不醉人人自醉。今年中大百年庆,好多宣传语不都说“中大百年正青春”,“学子归来仍是少年”么。是啊,不论什么时候,纵然是白头翁,一进康乐园,就忘了今夕是何年。来自珠海的“老大”壮怀激烈地说:“我们二百年校庆再相聚!”嘿嘿,我数学系出身的不够浪漫,实打实地说中大二百年校庆咱们估计是赶不上了,一百二十年校庆倒可以努力赶一赶。最后,用当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图的配文来表达我的心情吧:</p><p class="ql-block"> 世纪中大百年庆,山高水长觅初心; </p><p class="ql-block"> 四十余载牵手情,康乐园里永年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12.7.于南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