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茶道</p><p class="ql-block">文字:茶道整理</p><p class="ql-block">图片:茶道整理</p><p class="ql-block">音乐:画堂春</p> <p class="ql-block"><b>一、活动背景</b></p><p class="ql-block">咸宁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代表赴京参加《北京石景山区咸宁老年书画交流展》活动</p> <p class="ql-block">1、10月24日,石景山区文化中心美术馆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为纪念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40周年,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携手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老干局、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石景山区文联共同主办,湖北省咸宁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年书画研究会、石景山区文化中心、石景山区文化馆共同承办的《夕阳正红》——湖北咸宁·北京石景山老年书画交流展隆重开幕。</p> <p class="ql-block">2、本次展览汇聚了来自湖北咸宁与北京石景山两地的老年书画艺术家们的110幅匠心之作。书法作品各体兼备,流派纷呈,楷书严谨工整,草书奔放不羁,隶书古朴典雅,行书流畅自然,每一幅都透露着传统书法的神韵与民族精神的豪迈。绘画作品则涵盖了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丰富题材,奇峰异石、层峦叠嶂、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笔墨间流露出老艺术家们的深厚功底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3、展览现场,两地老年书画家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心得。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拓宽了创作思路和视野,未来,他们将以更精湛的笔墨、更大的胸怀书写绘制出赞美新生活、礼赞新时代的优秀作品。</p> <p class="ql-block">4、展览持续至11月2日,来自湖北咸宁和北京的老年书画界书画艺术爱好者80余人参加了展览开幕式。</p> <p class="ql-block">5、文化部机关党委原书记、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书记王吉,副会长张玉田,石景山区政协原主席、石景山区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张俊山,湖北省咸宁市政协原副主席徐仕新,湖北省咸宁市老年大学校长刘逆舟,湖北科技学院原党委副书记张晓先,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北京燕山画院副院长李国光,中共湖北省咸宁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咸宁老年书画家协会会长董思宁,中共石景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赵立辉,副局长宋鹏,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黄杰,石景山区文联主席董聪慧,石景山区书法家协会主席陈绪森,石景山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孙开桐等出席活动。</p> <p class="ql-block">6、咸宁赴京人员共十八人:</p><p class="ql-block">王正元 郑宁 彭涛 张晓先 徐唐水 朱耀南 朱尤辉 朱海虹 丁忠和 周勇 刘凌 廖木香 李国光 李河生 李开群 王惠群 邓松如 刘逆舟 董思宁</p> <p class="ql-block"><b>二、你好北京<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41023抵达北京)</b></p> <p class="ql-block">1、为办好这次北京石景山咸宁交流展,10月14日,石景山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专门召开2024年第五次会长(扩大)办公会,研究咸宁石景山交流展事宜。参加会议的有:</p><p class="ql-block">会长魏志安、</p><p class="ql-block">副会长兼秘书长肖元庆、</p><p class="ql-block">副会长于惠莲、</p><p class="ql-block">副会长王卫星、</p><p class="ql-block">副会长于净波。列席会议的有:</p><p class="ql-block">副秘书长蔡利全、韦寿官。 </p> <p class="ql-block">2、咸宁代表团抵达北京西站</p> <p class="ql-block">3、接站旅行车站前等待</p> <p class="ql-block">4、咸宁市老年书画家协会会长董思宁热情迎接</p> <p class="ql-block">5、欢迎标语</p> <p class="ql-block">6、书画布展</p> <p class="ql-block"><b>三、交流笔会(20241023晚)</b></p> <p class="ql-block"><b>四、开展仪式(20241024上午)</b></p> <p class="ql-block"><b>五、京都采风(20241024下午)</b></p> <p class="ql-block"><b>1、石景山规划馆</b></p> <p class="ql-block">石景山区规划展览馆是北京首个园林式规划展览馆。位于石景山区苹果园街道,成立于2024年4月26日。规划展览馆占地面积2.1公顷,园林景观面积1.8公顷,总建筑规模2860平方米,由规划展示区、规划师之家、综合保障区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1-1展出内容:规划展示区内布展面积约1026平方米,设有主厅、复兴之城厅、双奥之区厅、城市蝶变厅、生态产业厅、筑梦石景山4D影厅,全面展示石景山区多年来发展历程、建设成就及规划愿景;</p> <p class="ql-block">1-2主厅:主厅设置有270°环形巨幅屏幕,流动光影与城市规划沙盘联动,直观展示石景山区“复兴之城、活力之城、美丽之城、品质之城”建设成果。</p> <p class="ql-block">1-3复兴之城厅:复兴之城厅展示石景山区建设目标、功能定位、空间格局、人口及用地规模,以及展示交通、产业、历史文化、生态、民生保障方面的规划内容,以宣传片的形式讲述在历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下,石景山区的发展变迁之路。</p> <p class="ql-block">1-4双奥之区厅:双奥之区厅以图文、模型、屏幕等形式呈现在双奥的推动影响下,石景山区实现的转型和发展,以及未来将持续做好奥运遗产的活化利用。</p> <p class="ql-block"><b>2、模式口民俗文化街</b></p><p class="ql-block">模式口,位于北京石门路模式口村的景点,东与琅山村为邻,西至模式口隘口,南至金顶北路,北靠蟠龙山。</p> <p class="ql-block">2-1老舍先生笔下的模式口大街《骆驼祥子》里祥子从这里牵回的骆驼!模式口的骆驼数不清,模式口是京西重镇,古代西山的煤炭、木石都从这里通过驼队运入京城。如今模式口大街更新后重新亮相,驼铃灯、骆驼雕塑、骆驼壁画遍布这条老街,老舍笔下的古道正恢复活力。</p> <p class="ql-block">2-2模式口本来叫磨石口,据说是因为这里曾经盛产磨刀石而得名,因此叫做磨(mó)石口。1920年代,村民们早早用上了电,因取“诸村之模范”之意,磨(mó)石口更名为模(mó)式口,可当地老百姓就是习惯读成模(mò)式口。2002年,模式口村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2-3模式口老街,曾经的驼铃古道。在这条1500米老街上至今仍有37处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院落。2020年,规划师鞠鹏艳带领团队深入模式口每个院落调研,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模式口大街的历史风貌画像,她希望为未来的子孙们保留下这片土地曾经的生活印记。</p> <p class="ql-block">2-4京城通电第一村。1922年,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前身)为村里通上了电,磨石口村成了京城通电第一村。直到1929年北京城一共只有21116户家庭用上了电,而这仅仅只占当时北京户籍总数的7.8%。</p> <p class="ql-block">2-5简介:此村磨石,宋代即行开采,质优良,闻名远近,现已停止开采。民国时取其谐音将磨石口改为模式口,意取:为诸村之模式。</p><p class="ql-block">另据《光绪顺天府志》载:“(蓟县)西四十里,山底村亦曰旁村、北辛安、已上村在永定河东,旧有宁台、元英、磨室宫后此。”磨室宫,为燕国宫殿(见《括地志》)。奉宽在其《妙峰山锁记》中认为“磨石口应即古磨室宫地。”如果奉宽之说可靠,磨石口亦可能因“磨石”与“磨室”谐音而村西又有山口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云:“(蓟县)西北三十五里,磨石口镇,千总镇焉。”由此可证,明清之时,此村就是镇级行政聚落,且派千总加以镇守。村子原有围墙环绕,沿街并有三个门洞,门上为谯楼,有军士把守。现门洞均已圮毁,惟留部分墙基。</p> <p class="ql-block">2-6模式口居民区是石景山区主要住宅区之一,人口相对密集,也是首钢的职工居民区。模式口南里小区里还有一个清真寺。</p><p class="ql-block">模式口周边有法海寺、模式口古街、第四季冰川遗迹陈列馆、承恩寺、冰川馆、田义墓、慈善寺等。这次采风活动,我们到了法海寺、承恩寺。</p> <p class="ql-block">2-7模式口的传说:磨石口当初是个苦地方,打北京这片地方,还是苦海幽州的时候,磨石口就没有人住过,可荒凉啦。后来,磨石口山上盖了法海寺、承恩寺、慈祥庵三座庙,庙里有了和尚,磨石口才算有了人,可是还没有住户人家。打有了三座庙,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磨石口有人家啦,有了姓段的、姓章的、姓殷的、姓乔的四家住户,磨石口才算有了人家。这四家子人,成天的土里刨粮食,山上拾柴火,日子过的好苦,不知想个什么方法,能让日子好过了才好,大伙儿都为这个发了愁。</p><p class="ql-block">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年啦,这一年,不知道打哪里飞来一只会说话的鸟儿,这鸟儿飞着也叫,落在树上也叫,叫的声音是:“刨土,刨土,往下刨土”,哪象鸟叫,简直跟人说话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听得清清楚楚。人们不知道鸟儿为什么叫他们刨土,就在大伙儿猜不透这鸟叫声音的时候,磨石口又出了一件新鲜事:磨石口总也没有人烟,好容易才有了三座庙,好容易又搬来四户人家,哪有念书的人?哪有村学堂?可是,磨石口却来了一个背着包儿串村学堂的人,串村学堂的向来是卖纸、笔、墨、砚,这个串村学堂的,单单就专卖一样墨。这个卖墨的到了磨石口以后,成天地在这四家村里走来走去,尽管没有人买他的墨,他也是打东到西,打南到北,□喝着卖他的墨,他只□喝:“谁买我的墨,磨磨就能使。”真奇怪,只要他一□喝“谁买我的墨,磨磨就能使”刚一落音儿,那一只会说话的鸟儿,接着就叫:“刨土,刨土,往下刨土”,卖墨的不□喝,会说话的鸟儿,就不叫唤;卖墨的紧□喝,会说话的鸟儿,就紧叫唤;卖墨的慢□喝,会说话的鸟儿,就慢叫唤,奇怪极啦。起初,四家村里的四家子人,听了还觉有个趣儿,小孩子们为了爱听鸟叫唤,就围着卖墨的人,叫他吆喝,不是他一吆喝,会说话的鸟儿就叫唤吗?后来,人们天天听他□喝,天天听鸟儿叫唤,就厌烦啦,只要卖墨的一来,大伙儿就轰他:“去吧,去吧,我们这里没有写字的,用不着墨!”卖墨的不急也不恼,总是笑一笑说:“磨磨可好使啊!”“买我的墨吧,磨磨可好使啊!”</p><p class="ql-block">日子多啦,段、章、殷、乔四家子里头,也有聪明人啊,就在卖墨的人□喝声、会说话的鸟儿叫唤声里,下了心啦,下了心琢磨这件事。有一天,他们有一家切菜刀钝了,在青石上磨磨,不出浆水,磨不快;在虎皮石上磨磨,不出浆水,磨不快,这怎么办呢?忽然,一个小孩子,举着一块石头,跑进来啦,大声嚷着说:“妈妈,甭发愁啦,卖墨的给我一块石头,说:磨磨刀可好使着哪!”小孩子的妈,接过石头来,磨了磨刀,磨了磨剪子,真的,放了点水,就出磨刀浆,磨了不大会儿,刀也飞快啦,剪子也飞快啦,妈妈乐啦,问孩子:“卖墨的这石头是哪儿找来的?你问问他去。”孩子说:“甭问,是咱们村儿西头那个大坑里的,一刨就有,可多着呢!”磨石口的人,打这儿起,知道了开采磨刀石,卖墨的人和会说话的鸟儿,就不见啦;段、章、殷、乔四家人日子好过啦;磨石口的住户,也就越来越多啦,慢慢地成了一个大村子。</p><p class="ql-block">模式口的掌故很多。民间流行的说法是:此地原名磨石口,以村西临近古隘口并出产远近闻名的磨刀石而得名。从京西的矿业开采和交通运输等方面来看,古隘口的形成不晚于明代。古隘口还是京师西部门户,易守难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小小山村的后山上盛产质地精良、闻名遐迩的磨刀石。磨石口的磨刀石有两种,一种黑色,一种黄色。黑色的为油母页岩,粒小浆细,宜磨小型刀刃;黄色的为黏土砂岩,粒大浆粗,宜磨大型刀刃。黑色磨石为上品。山上有石塘多处,现存遗址,有说宋代即行开采。磨石是磨石口人的衣食父母,是赖以生计的天赐宝物。优质磨刀石加上险峻的古隘口,民间就形成了“磨石口”的村名。</p> <p class="ql-block"><b>3、法海寺摩拜壁画</b></p><p class="ql-block">法海寺( Fahai Temple),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28号法海寺森林公园内,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于1985年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3-1法海寺坐北朝南,全寺四进院落,建在逐层抬高的四层高台之上,东西面宽72米,南北进深150米,占地面积1.08公顷,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山门后是一东西横向长方形院落,正中设数十级台阶,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台阶两侧有石碑两通。</p> <p class="ql-block">3-2法海寺壁画布局严谨、刻画细腻、技巧纯熟、用色考究,其构图、着色、技巧及用料乃至画基底泥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佛教文化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1957年10月28日,法海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法海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3-3历史沿革:明正统四年(1439年),太监李童等集资,由工部营缮司建造寺庙。</p><p class="ql-block">明正统八年(1443年),寺庙建成,由明英宗赐名法海禅寺。</p><p class="ql-block">明弘治十七年至正德元年(1504—150年),法海寺大修。</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法海寺重修。</p><p class="ql-block">1953年,法海寺重修。</p><p class="ql-block">1982年,法海寺重修山门、大雄宝殿和东西庑殿。</p><p class="ql-block">1953年,法海寺大雄宝殿重修。</p><p class="ql-block">1982年12月,法海寺山门、大雄宝殿和东西庑殿重修。</p><p class="ql-block">1984年12月,法海寺山门、大雄宝殿和东西庑殿重修竣工。</p><p class="ql-block">1985年5月1日,法海寺正式对外开放。同年8月,法海寺重建已不存在天王殿。</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法海寺天王殿竣工。</p><p class="ql-block">1995年,法海寺重修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2005年,法海寺复建藏经阁。</p><p class="ql-block">2006年7月11日,法海寺开始全面修缮。</p><p class="ql-block">2008年7月,法海寺修缮完毕,恢复开放。</p> <p class="ql-block">3-4建筑格局:法海寺坐北朝南,全寺四进院落,建在逐层抬高的四层高台之上,东西面宽72米,南北进深150米,占地面积1.08公顷。山门面阔三间,歇山顶,黄琉璃瓦屋面,山门后是一东西横向长方形院落,正中设数十级台阶,通向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台阶两侧有石碑两通,为明正统八年(1443年)礼部尚书胡濙所撰《敕赐法海禅寺碑记》和吏部尚书王直所撰《法海寺碑记》。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顶,削割瓦黄剪边屋面。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庑殿顶,削割瓦黄剪边屋面。</p> <p class="ql-block">3-5建筑特色:法海寺以大雄宝殿内保存完整的十铺明代壁画而闻名。经论证,法海寺壁画堪称中国明代壁画之最,是元明清以来现存少有的由宫廷画士官所绘作品,与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法海寺四进院落,殿堂形制布局是汉藏两族僧俗官员共同设计,这在北京寺院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p> <p class="ql-block">3-6明代壁画:法海寺大雄宝殿保存有明代壁画,共10铺,236.7平方米。在佛像后扇面墙的背后正对后门处绘有水月观音(中)、普贤菩萨(左)、文殊菩萨(右)三大士坐像。两山墙上画的是十方佛众和飞天仙女,以牡丹、月季、菩提、芭蕉为衬托,画面祥云缭绕,更显出神佛的庄严肃穆。后檐墙两侧是由帝后、天龙八部和鬼众等组成的“礼佛护法图”。画面中人物众多,风貌各异,但都表现得惟妙惟肖。线条流畅,工整有力,尤其使用了“叠晕烘染”的传统技法以及描金,沥粉贴金和朱砂、石青、石黄等熏色,更增加了画面烟云飘渺宁静神秘的气氛。其中以三大士像最为精彩,面相饱满圆润,服饰华丽,衣纹流畅生动,有元代遗韵。此殿壁画是北京地区现存较精美、较大的壁画,从佛寺由工部监造的情况看,画工也应当是当时名手,它在中国国内现存明代壁画中亦属上品,在中国壁画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3-7古树:法海寺山门前西南方的香道上,有一座小石桥,在小石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奇观,人们称为“四柏一孔桥”。</p><p class="ql-block">在法海寺的山门前,高耸着四棵参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称为“四大天王柏”。</p><p class="ql-block">在寺内的大雄宝殿前,屹立着两棵白皮松,树冠高达30多米,白干鳞片斑驳,西边的一棵干周长达5.5米,东边的一棵干周长5米。两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时所植,今已五百六十多年。它们像两条银龙守护着大殿,被称为“白龙松”。</p> <p class="ql-block">3-8传说轶事:关于法海寺的修建,有一段“托梦”的传说。据说明代正统年间,御用太监李童为报答圣恩便想建造一所梵刹,为此他日思夜想寻访一块风水宝地。一天夜里他梦见一白衣老人对他说,这里就是最好的福地。李童醒后感到惊异,就派懂得风水的人遍地寻访,当寻访到玉河乡水峪,恰好与梦中景色相似,打听乡人发现这里原来是玉泉古刹的旧址。当时李童知道后非常高兴,认为这里就是修建寺庙的绝好地点,于是在这里修建了法海寺。</p> <p class="ql-block">3-9文物价值:法海寺壁画布局严谨、刻画细腻、技巧纯熟、用色考究,其构图、着色、技巧及用料乃至画基底泥都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佛教文化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3-10文物保护:1957年10月28日,法海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88年1月13日,法海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4、承恩寺</b></p><p class="ql-block">500年“没开过”的承恩寺,到底有多神秘?</p><p class="ql-block">北京最神秘的寺庙竟是承恩寺</p> <p class="ql-block">4-1承恩寺座北朝南,古树参天,格局完整。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倒座房。</p> <p class="ql-block">4-2承恩寺虽然地处北京,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这个寺庙有最奇葩的三点就是,不收香火,不开寺门,更重要的是也不开道场。所以自然是无法进去一探究竟。从外面看红墙灰瓦,里面有参天古树,枝繁叶茂,四个角上还分别有一个的碉楼。</p> <p class="ql-block">4-32006年5月25日,承恩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承恩寺划归石景山文化委管辖。</p> <p class="ql-block">4-4承恩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20号,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占地约30亩,传说是太监刘瑾在唐代古刹的基础上建成。承恩寺占地约1.9万平方米,布局严谨,由南向北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堂四进院落,最后面的小院里有温祥的供堂。</p> <p class="ql-block">4-5在天王殿内,至今完整保存着明代壁画。殿内东西两侧,分别绘有青、白、黄、绿四条巨龙,完全按照传统布局左青龙、右白龙、上黄龙、下绿龙而画。北墙上的北门两侧的两幅壁画,内容和艺术水平不可多得。壁画虽然比法海寺晚70年,但一看就是明代中期的作品。这两幅壁画也是皇家画师所为,其手法讲究,出手不凡,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p><p class="ql-block">1990年2月23日,承恩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揭秘北京神秘寺庙:500年不对外开放,地位堪比故宫和中南海!</p><p class="ql-block">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恩寺的历史研究价值极佳,但在过去五百年的时光里,都未曾开放过。</p> <p class="ql-block">4-6皇帝的“后院”:在首都北京的石景山区有一处神秘的寺庙,1958年之前,这里都不对外人所开放,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座寺庙的地位甚至不亚于故宫和中南海。</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这么说呢?</p> <p class="ql-block">4-7提起这座寺庙的历史,还要从明朝的正德皇帝开始说起。</p><p class="ql-block">公元1513年,当时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之间下了一个命令,那就是在京城建造一座寺庙。这一举动其实是非常反常的。</p><p class="ql-block">因为明朝的皇帝对于佛教并不是那么推崇,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p> <p class="ql-block">4-8由于元朝末年的战乱,导致许多老百姓流离失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男人们几乎都打仗死光了,女人失去了靠山,便纷纷削发为尼,躲到了尼姑庵里面。</p><p class="ql-block">洪武初年的时候,由于经济并没有极大的提升,因此削发为尼的尼姑和和尚相比前朝反而还增加了,这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不是一件好事。</p> <p class="ql-block">4-9为了让人们参与社会劳动,明朝的皇帝们采取了一系列手段限制人们出家,所以从这就可以看出来,明朝的皇帝很少会对寺庙进行扩建和改造。</p><p class="ql-block">但是到了正德皇帝这里,他却突然下令开始建造一座寺庙,这就说明这座寺庙并不单纯的是一处宗教场所,它一定承载着皇权制度下的特殊功能。</p> <p class="ql-block">4-10为此正德皇帝命令自己的心腹太监温祥,作为这一座寺庙的工程监理,专门负责制造承恩寺,从名字也能看出来它的不同寻常,承恩,承恩,意思就是承载皇帝的恩情,有皇恩浩荡之意。</p><p class="ql-block">而由于承恩寺选择的地点在模式口大街,这在当时属于京城比较繁华的地段。</p><p class="ql-block">皇帝在闹市修建一座神秘的寺庙,相信大家都能明白,承恩寺其实起到了一种监视的功能。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承恩寺就是一处借着寺庙外衣的服务于皇权的秘密机构。</p> <p class="ql-block">4-11除此之外,在皇帝出门游玩的时候,这里也有着行宫的功能,而承恩寺自打一修建开始,其身上的各种规模和建造标准都完全不同。</p><p class="ql-block">首先咱们来说承恩寺的“三高”,在明朝,寺庙的修建并不会大张旗鼓。</p><p class="ql-block">但是承恩寺是个完全的例外,这座寺庙的施工标准极其严格,每一处的砖瓦石块,不仅要用最好的,而且对于工人们的工艺要求也颇高,也就是说皇帝似乎想把这座寺庙当做艺术品来打造。</p> <p class="ql-block">4-12极高的标准:除了施工工艺严格之外,承恩寺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行政级别高。</p><p class="ql-block">承恩寺修建好以后,第一任主持乃是大功德寺的住持宗永,而且他是正德皇帝钦点的。</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p> <p class="ql-block">4-13大功德寺在朱厚照执政时期是闻名国内的寺庙,这座寺庙的住持在宗教领域和社会范围内都拥有着极高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就相当于朝廷修建了一所新的“大学”,然后把原有的最高学府的院长调过去当院长一样,足以见得,这座寺庙其实被皇帝赋予了一定的政治职能。</p> <p class="ql-block">4-14承恩寺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地位高,在封建王权时代,地位这个词非常难以揣摩。</p><p class="ql-block">在封建时代,虽然皇帝看似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落到实处,皇帝的权力也许并不能够上行下效。</p><p class="ql-block">但承恩寺既然在天子脚下,皇帝对其的控制还是有保障的,承恩寺这个名字就是正德皇帝亲自取的。并且在承恩寺建好的那一刻,他就下旨朝廷六部都不得干预承恩寺的一切日常事务。</p> <p class="ql-block">4-15而且承恩寺按照严格的回字形寺庙建筑规格建造,除了前厅的山门殿之外,以天王殿为首的前门内部就是大雄宝殿,从鸟瞰图上可以观察出承恩寺的整体布局,其实和紫禁城非常相似。</p><p class="ql-block">有人甚至提出了一种阴谋论,说明朝的皇帝从明成祖朱棣以后,死的都非常蹊跷,要么英年早逝,要么突然暴毙,所以明朝的皇帝们都非常的惜命。</p> <p class="ql-block">4-16他们很害怕住在故宫里面,而正德皇帝之所以修建承恩寺,其实就是想比照故宫修建一处行宫,这样才能规避掉潜在的危险。</p><p class="ql-block">这种说法虽然激进,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从正德皇帝31岁就英年早逝的结局来看,无论是他的豹房还是承恩寺,似乎都没能为他规避掉这种危险。</p> <p class="ql-block">4-17如今的景点:明朝灭亡以后,清朝面对承恩寺这样一座精巧的寺庙,也并没有将其作为公共场合予以开放,而是将它变成了皇家的私人院落。</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承恩寺就被解放军所接管。</p><p class="ql-block">直到1958年,解放军撤出,承恩寺又移交给了石景山区政府,随后政府就将承恩寺改为了学校的宿舍。</p><p class="ql-block">500年了,普通民众才得以进入;</p><p class="ql-block">直到千禧年初,北京市文物局才正式对承恩寺进行了彻底的修缮,并将承恩寺作为景点开始向人民群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4-18如果到北京旅游,一定要去看一看承恩寺的“五绝”:</p><p class="ql-block">第一绝就是承恩寺的明朝五龙壁画,壁画上面的5条彩色的真龙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第二绝就是上马石,这是古代专门用来供达官贵人上马所用的器物。</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还有颇具明代特色的钟鼓楼,</p><p class="ql-block">以及神秘的人字柏,这种柏树,传闻100棵里面只能存活一棵,存活的100棵之中,能种植超过10年的也只有一棵。可见人字柏的存活率极低,放眼整个北京,也只有中南海和故宫有这样的柏树,这更加凸显了承恩寺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b>5、古城村牌楼</b></p> <p class="ql-block"><b>6、首钢园三高炉</b></p><p class="ql-block">北京首钢三高炉:中国钢铁工业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b>7、石景山人文景观</b></p> <p class="ql-block">7-1功碑阁:坐落在石景山的小山上,功碑阁是首钢园区西侧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座五层高的塔楼,建筑高度达到55.25米,是石景山的最高点。尽管过去几年一直在进行修建,但如今终于向公众开放,成为了京城的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7-2从山脚到塔顶,短短的15分钟登程,却能享受到极佳的观景体验。站在塔顶的观景平台,东望京城,中央电视塔和国贸三期等地标建筑与首钢园的高炉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远近交织的美丽画卷。西眺群山,永定河蜿蜒流淌,定都阁在群山之中显得格外壮观。</p> <p class="ql-block">7-3 塔上二层设有一个文创商店,虽然艺术展目前尚未开放,但不妨去一探究竟。观景平台旁还有一个咖啡厅正在装修,未来将提供更加舒适的休闲环境。</p> <p class="ql-block">7-4参观功碑阁是免费的,但为了确保游览体验,建议提前在“石景山文旅”公主号上进行预约。开车前往的游客可以导航至“秀池停车场”,这是距离入口最近的停车场。从“茶钢”餐厅门口开始登山,沿途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7-5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与朋友同行,功碑阁都是探索京城美景的绝佳选择。快来体验这座新地标的魅力吧!</p> <p class="ql-block"><b>六、友情长存(八角大鸭梨话惜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