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哥拍摄的小鸟

龙哥

<p class="ql-block">小仙鹟(wēng) (英文名:Small Niltava,学名:Niltava macgrigoriae),是雀形目鹟科仙鹟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的鸟类,主要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和泰国的亚热带或热带湿润山地森林。在中国,常见于西藏东南部及南方省份,海拔900~2400米的常绿林中。</p> <p class="ql-block">灰蓝山雀 (英文名:Azure Tit,学名:Cyanistes cyanus),是雀形目山雀科蓝山雀属的鸟类。特征为头和下体几乎全白,体纹呈现淡灰色与亮丽的紫蓝色,拥有8个亚种。常见于俄罗斯、中亚、</p> <p class="ql-block">淡蓝梅花雀 (英文名:Lavender Waxbill,学名:Glaucestrilda caerulescens),是雀形目梅花雀科 Glaucestrilda 属的鸟类。小型的梅花雀科鸟类,以银灰色的外观和淡紫色的喙著称。分布于非洲西部,从塞内加尔到中非共和国北部,同时在夏威夷岛也有引入种群。栖息于干燥的稀树草原、耕地、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和牧草地。</p> <p class="ql-block">黑枕黄鹂(lí) (英文名:Black-naped Oriole,学名:Oriolus chinensis),是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的鸟类。俗称: 黄鹂、黄莺、黄鸟、金衣公子,头部和身体主要呈现鲜艳的金黄色,拥有宽阔的黑色眼纹和粉红色的喙,两翅及尾部为黑色。分布广泛,从东亚至东南亚,北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南至印度尼西亚。在中国,自东北至华南、西南均有分布。</p> <p class="ql-block">橙胸梅花雀 (英文名:Orange-breasted Waxbill,学名:Amandava subflav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红梅花雀属的鸟类。具有红色虹膜、橙色胸部、红色喙和深橄榄绿色羽毛。雄鸟特征包括红色臀部、白色侧翼上的暗条纹和鲜红的眉纹。雌鸟较雄鸟更暗淡和小,缺乏红色眉纹。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草原和稀树草原。</p> <p class="ql-block">寿带 (英文名:Amur Paradise Flycatcher,学名:Terpsiphone incei),是雀形目王鹟科寿带属的鸟类。俗名: 白带子、长尾巴练、长尾翁、练鹊、三光鸟、一枝花、赭练鹊、紫长尾、紫带子,别名: 有绶带,身姿优雅的王鹟科寿带属鸟类。雄鸟拥有两种形态——栗色和白色,最显著的特征是繁殖期时几乎与身长等长的华丽长尾。分布于中国中部至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和北韩,冬季迁徙至东南亚。雌雄差异明显,雌鸟和非繁殖期雄鸟尾短、羽色较暗淡。</p> <p class="ql-block">灰翅鸫(dōng) (英文名:Grey-winged Blackbird,学名:Turdus boulboul),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俗名: 灰膀鸫,大型森林鸫科鸟类,以雄鸟的黑色身躯和闪亮的银色翅膀为显著特征。雌鸟呈褐色,翅膀亦带银色。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北部,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3000米的湿润而稠密的橡树和杜鹃等阔叶林。模式产地位于印度Darjeeling。</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p> <p class="ql-block">赤尾噪(zào)鹛(méi) (英文名:Red-tailed Laughingthrush,学名:Trochalopteron milnei),是雀形目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鸟类。又名:赤尾噪鹛鹛,特征鲜明,头部至后颈为红棕色,翅膀和尾巴为鲜艳的赤红色。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贵州及武夷山地区,稀有的留鸟,全球性近危种。</p> <p class="ql-block">栗背短脚鹎(bēi) (英文名:Chestnut Bulbul,学名:Hemixos castanonotus),是雀形目鹎科灰短脚鹎属的鸟类。因上体呈现栗褐色而得名。留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和越南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的次生阔叶林、林缘灌丛、稀树草坡灌丛及地边丛林等生境中。其头顶黑色略具羽冠,下体白色,具有独特的外观。</p> <p class="ql-block">赤红山椒鸟 (英文名:Scarlet Minivet,学名:Pericrocotus speciosus),是雀形目鹃鵙科山椒鸟属的鸟类。俗名: 红十字鸟、朱红山椒鸟,色彩鲜艳的小型鸣禽。雄鸟通常呈红色或橙色,雌鸟则为黄色,分布广泛,自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常见于山地、平原的森林、果园等地。</p> <p class="ql-block">黑喉噪(zào)鹛(méi) (英文名:Black-throated Laughingthrush,学名:Pterorhinus chinensis),是雀形目噪鹛科Pterorhinus的鸟类。又称: 珊瑚鸟、山胡鸟),中等体型的灰色鸟类,拥有白色的脸颊斑和黑色的脸部及喉咙,常见于中国南部、东南亚等地的低地森林与丘陵地带。海南亚种身体偏褐色,无白色脸颊斑。因其响亮悦耳的鸣叫声,常被称作‘山呼鸟’或‘珊瑚鸟’,是著名的笼养鸟种。</p> <p class="ql-block">紫翅椋(liáng)鸟 (英文名:Common Starling,学名:Sturnus vulgaris),是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的鸟类。分布广泛,身长约20厘米,头部、喉咙及前颈部展现铜绿色光泽;背部、肩部、腰部及尾上覆羽为紫铜色,点缀着淡黄白色的羽端,类似斑点;腹部为带绿色的铜黑色,翅膀为黑褐色,边缘缀有褐色宽边。原产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后被引入全球多地,包括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p> <p class="ql-block">黑短脚鹎(bēi) (英文名:Black Bulbul,学名:Hypsipetes leucocephalus),是雀形目鹎科短脚鹎属的鸟类。体长约20厘米,头部颜色因亚种而异,有黑色或白色两种类型,全身羽毛黑色,嘴和脚鲜红色。广泛分布于亚洲,包括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偏好海拔500-1000米的山林环境。</p> <p class="ql-block">大仙鹟(wēng) (英文名:Large Niltava,学名:Niltava grandis),是雀形目鹟科仙鹟属的鸟类。雄鸟通体呈现鲜艳的电蓝色,脸部、喉部及胸部为深蓝色,雌鸟为暗褐色,颈侧有一闪亮的蓝色斑块。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尼苏门答腊岛,中国境内见于西藏、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p> <p class="ql-block">绿翅短脚鹎(bēi) (英文名:Mountain Bulbul,学名:Ixos mcclellandii),是雀形目鹎科爱索斯短脚鹎属的鸟类。俗名: 绿膀布鲁布鲁,又名: 麦克氏短脚鹎,直译: 山短脚鹎,大型橄榄色鸟类。分布于印度至中南半岛以及中国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该物种主要栖息于海拔约2300米以下的次生阔叶林、混交林、松、杉针叶林以及也见于溪流河畔或村寨附近的竹林、杂木林丛中。</p> <p class="ql-block">黑冠黄鹎(bēi) (英文名:Black-crested Bulbul,学名:Rubigula flaviventris),是雀形目鹎科 Rubigula 属的鸟类。其特征为头部全黑,具翘曲的黑色羽冠,体羽呈现绿黄色调,分布于印度北部至东南亚一带森林区域。</p> <p class="ql-block">锡嘴雀 (英文名:Hawfinch,学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是雀形目燕雀科锡嘴雀属的鸟类。又称: “厚嘴鸟”,又名: 蜡嘴雀、老西子、老醯儿、铁嘴蜡子,这种鸟拥有独特的外观,以极大的喙著称,喙在夏季呈金属灰色,冬季略带粉色。分布于欧洲大部分地区、非洲西北部、亚洲西南部至中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和日本北部。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及内蒙古东北部,冬季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地区</p> <p class="ql-block">铜蓝鹟(wēng) (英文名:Verditer Flycatcher,学名:Eumyias thalassinus),是雀形目鹟科铜蓝仙鹟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铜硫化蓝色彩而得名,具有深色眼先。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中东部,东南亚,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在中国的云南、贵州等局部地区较为常见。</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p> <p class="ql-block">蓝脸鹦(yīng)雀 (英文名:Blue-faced Parrotfinch,学名:Erythrura trichro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鹦雀属的小型鸟类。色彩斑斓的小型梅花雀。广泛分布在北澳大利亚、日本、印尼、密克罗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和瓦努阿图等地。通常栖息于森林边缘和草木茂盛的地带,尤其是竹林附近。雄鸟拥有醒目的蓝色面部和红色尾巴,雌鸟颜色较暗淡。</p> <p class="ql-block">金眶(kuàng)鹟(wēng)莺 (英文名:Green-crowned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burkii),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俗名: 大吉黄、灰顶鹟莺、竹叶青,体长约13厘米,具宽阔的绿色顶纹,眼圈鲜黄,活跃于森林下层,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冬季迁至低地。</p> <p class="ql-block">乌灰鸫(dōng) (英文名:Japanese Thrush,学名:Turdus cardi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俗名: 日本灰鸫,行踪隐秘的鸟类,雄鸟头及上胸呈黑色,腹部雪白点缀以深色斑点。分布于日本、前苏联、朝鲜、越南、老挝以及中国多个省份,如河南、湖北、安徽、贵州等。偏好在落叶林和混交林中活动,尤其是阴暗湿润的山谷和溪边。</p> <p class="ql-block">棕腹仙鹟(wēng) (英文名:Rufous-bellied Niltava,学名:Niltava sundara),是雀形目鹟科仙鹟属的鸟类。雄鸟身披明亮的蓝色,腹部橙红,雌鸟则总体呈现褐色。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包括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泰国。该鸟种群数量稀少,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p> <p class="ql-block">虎斑地鸫(dōng) (英文名:White's Thrush,学名:Zoothera aurea),是雀形目鸫科地鸫属的鸟类。体长约27至31厘米的大型地鸫,其命名源自英国自然学家Gilbert White。具有独特的黑色鳞状斑纹覆盖在淡黄色或白色的背景上,性成熟个体相似。该物种在东部帕里亚地区繁殖,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湿冷针叶林中。</p> <p class="ql-block">远东树莺 (英文名:Manchurian Bush Warbler,学名:Horornis canturians),是雀形目树莺科暗色树莺属的鸟类。小型的暖棕色树莺,由罗伯特·斯温霍于1860年首次描述。其分布于中国东北部,活动于次生灌丛中,最高可达海拔1500米。繁殖季节在2月至7月间,歌声丰富,易于被其独特的鸣唱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蓝翅希鹛(méi) (英文名:Blue-winged Minla,学名:Actinodura cyanouroptera),是雀形目噪鹛科斑翅鹛属的鸟类。两翼、尾及头顶呈现迷人的蓝色。广泛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至马来半岛,包括中国、不丹、老挝等国家。属于无危物种。</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p> <p class="ql-block">普通朱雀 (英文名:Common Rosefinch,学名:Carpodacus erythrinus),是雀形目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亚洲和欧洲最广泛分布且常见的朱雀之一。雄鸟拥有鲜明的红头、胸和臀部,以及白色的腹部;雌鸟和年轻雄鸟的羽毛则较为暗淡,呈黄色或褐色。在中国分布广泛,繁殖于北方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p> <p class="ql-block">黄颊(jiá)山雀 (英文名:Yellow-cheeked Tit,学名:Machlolophus spilonotus),是雀形目山雀科黄山雀属的鸟类。俗名: 花奇公、催耕鸟,这种中型山雀以醒目的鲜黄色脸颊和高耸的黑色冠羽著称,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中南部的广阔区域,包括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越南以及中国的西藏、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直至福建等地。</p> <p class="ql-block">灰蓝山雀 (英文名:Azure Tit,学名:Cyanistes cyanus),是雀形目山雀科蓝山雀属的鸟类。特征为头和下体几乎全白,体纹呈现淡灰色与亮丽的紫蓝色,拥有8个亚种。常见于俄罗斯、中亚、中国西北部等地的阔叶林、混合林及灌木</p> <p class="ql-block">橙腹叶鹎(bēi) (英文名:Orange-bellied Leafbird,学名:Chloropsis hardwickii),是雀形目叶鹎科叶鹎属的鸟类。是中国最常见、分布最广泛的叶鹎之一,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包括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泰国、老挝以及中国西藏、贵州、江西、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其科学命名纪念了英国自然学家托马斯·哈德威克</p> <p class="ql-block">黄颈凤鹛(méi) (英文名:Whiskered Yuhina,学名:Yuhina flavicolli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凤鹛属的鸟类。是中等体型(13厘米)而具浓密冠羽的凤鹛。其分布广泛,自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度东北部,涵盖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向东延伸至东南亚诸国如老挝、缅甸、泰国及越南。偏好生活在海拔1500~2285米的常绿林中,尤其喜欢相对未受干扰的封闭林冠环境</p> <p class="ql-block">绒额䴓(shī) (英文名:Velvet-fronted Nuthatch,学名:Sitta frontalis),是雀形目䴓科䴓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南亚至东南亚地区,从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向东延伸至中国南部和印尼大巽他群岛(巴厘岛除外)。其显著特征包括深蓝的背部、鲜红的喙、黑色的额斑以及独特的叫声。通常栖息于有良好树冠覆盖的森林中,活跃于树干和树枝间。</p> <p class="ql-block">火尾希鹛(méi) (英文名:Red-tailed Minla,学名:Minla ignotincta),是雀形目噪鹛科希鹛属的鸟类。独占一属。其特征鲜明,具有宽阔的白色眉纹与黑色顶冠,尾缘及初级飞羽羽缘均呈现红色。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老挝南部,包括不丹、孟加拉国、中国大陆、越南、印度、缅甸和尼泊尔等地。该物种被评估为无危。</p> <p class="ql-block">小仙鹟(wēng) (英文名:Small Niltava,学名:Niltava macgrigoriae),是雀形目鹟科仙鹟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的鸟类,主要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和泰国的亚热带或热带湿润山地森林。在中国,常见于西藏东南部及南方省份,海拔900~2400米的常绿林中。</p> <p class="ql-block">红头长尾山雀 (英文名:Black-throated Bushtit,学名:Aegithalos concinnus),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俗名: 小老虎、红宝宝儿、红顶山雀、红白面只,直译: 黑喉长尾山雀,小型山林留鸟,体长约为10.5厘米,体重4-9克。头部由橙色、黑色和白色组成,具有独特的黑喉和眼罩。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南部,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灌木林间,偶尔出现在人类居住地附近的果园、茶园等地。</p> <p class="ql-block">黄腰太阳鸟 (英文名:Crimson Sunbird,学名:Aethopyga siparaja),是雀形目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活跃于远东及澳新界的热带南部亚洲地区,自印度至印尼、乃至澳大利亚广泛分布。这种小鸟体型小巧,仅约11厘米长,以其鲜艳的红色和独特的黄色腰部闻名。在多种环境如公园、花园、种植园、开放森林和森林边缘常见,是新加坡的非官方国鸟。</p> <p class="ql-block">红颊(jiá)蓝饰雀 (英文名:Red-cheeked Cordon-bleu,学名:Uraeginthus bengalus),是雀形目梅花雀科蓝饰雀属的鸟类。小型梅花雀科蓝饰雀属的鸟类。分布广泛于非洲中部、西部和东部的干燥地带。其特征为雄鸟个体拥有独特的红颊斑,而全身则呈淡褐色上部与蓝色下部的鲜明对比。雌鸟较为黯淡,缺乏红颊斑。全球活动范围约770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p> <p class="ql-block">红喉鹦(yīng)雀 (英文名:Red-throated Parrotfinch,学名:Erythrura psittace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鹦雀属的小型鸟类,仅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亚的Grande Terre和Ile des Pins。以鲜艳的绿色和红色羽毛著称,具有独特的外观和可爱的叫声。</p> <p class="ql-block">暗绿绣眼鸟 (英文名:Swinhoe's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simplex),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拥有显眼的白色眼圈。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台湾、北越南直至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等地。在多种生境中活动,包括森林、灌木丛、公园、庭院、农田乃至城市区域。</p> <p class="ql-block">仙八色鸫(dōng) (英文名:Fairy Pitta,学名:Pitta nympha),是雀形目八色鸫科八色鸫属的神秘鸟类,以其彩虹般多彩的羽毛著称。体长约16至19.5厘米,栖息于东亚的隐蔽森林中,尤其偏爱湿润低地和山麓森林。该鸟种是全面迁徙的候鸟,夏季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东南亚。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类干扰,仙八色鸫在全球范围内数量稀少,处于易危状态。</p> <p class="ql-block">山鹛(méi) (英文名:Beijing Babbler,学名:Rhopophilus pekinensis),是雀形目鸦雀科山鹛属的鸟类。又名: 山莺、华北山莺、北京山鹛、小背串、长尾巴狼,是中国特有种。分布在北方,包括中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以尾长、全身棕色,喉部白色,腹部锈色,背部有明显纵纹为显著特征。</p> <p class="ql-block">三宝鸟 (英文名:Oriental Dollarbird,学名:Eurystomus orientalis),是佛法僧目佛法僧科三宝鸟属的鸟类。亦称: 老鸹翠、东方宽嘴转鸟、阔嘴鸟。显著特征是亮红色的喙和脚,以及蓝绿色的身体。分布广泛,从喜马拉雅山脉至斯里兰卡、亚洲东北部、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都有其踪迹。在中国,被视为国家三有保护鸟类</p> <p class="ql-block">橙头地鸫(dōng) (英文名:Orange-headed Thrush,学名:Geokichla citrina),是雀形目鸫科少斑地鸫属的鸟类。羽色鲜艳的地栖性鸟类。头部、胸部和腹部亮橙色,极具辨识度。常见于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的多荫森林地带,偏好湿润环境,如水沟和峡谷林地。在一些亚种中,脸颊两侧可见两条宽黑纹。其鸣唱优美,各段落间隔清晰,由颤音和哨声组成。</p> <p class="ql-block">绿背姬(jī)鹟(wēng) (英文名:Green-backed Flycatcher,学名:Ficedula elisae),是雀形目鹟科姬鹟属的鸟类。曾长期被视作黄眉姬鹟的亚种。其分布于中国东北部繁殖,冬季迁至东南亚。雄鸟头部及上体呈灰橄榄绿色,下体深黄色,翼上有白色斑块;雌鸟及幼鸟颜色较暗淡,上体橄榄绿色,下体淡黄色,羽端沾有橄榄色。</p> <p class="ql-block">白眉鹀(wú) (英文名:Tristram's Bunting,学名:Emberiza tristrami),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 白三道儿、小白眉、五道眉,小型鸣禽,特征为头部的黑色与白色条纹形成鲜明对比。繁殖于东北亚的针叶林地带,越冬于中国南方及东南亚部分地区。该物种在1870年由罗伯特·斯温霍首次描述。</p> <p class="ql-block">鳞头树莺 (英文名:Asian Stubtail,学名:Urosphena squameiceps),是雀形目树莺科短尾莺属的鸟类。体小(约10厘米)且尾极短的树莺,以头顶具鳞状斑纹而得名。拥有长而醒目的白眉纹,全身呈褐色,活跃于东北亚地区的森林地带。繁殖季节主要在韩国、中国东北及日本,冬季迁徙至中国南方和东南亚。</p> <p class="ql-block">棕胸蓝姬(jī)鹟(wēng) (英文名:Snowy-browed Flycatcher,学名:Ficedula hyperythra),是雀形目鹟科姬鹟属的小鸟,分布广泛,除菲律宾外遍及远东至澳新界。其模式产地位于印度。该鸟性格不引人注意,常长时间停留在地面,行为类似歌鸲,齐足跳跃进入。</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p> <p class="ql-block">煤山雀 (英文名:Coal Tit,学名:Periparus ater),是雀形目山雀科黑冠山雀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非的褐头山雀。以针叶林为其主要栖息地,耐寒并善于储藏食物以备冬需。体长约为11厘米,其特征为两道白色翼斑和颈背部的白斑,或有时可见尖状的黑色冠羽。该物种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北朱雀 (英文名:Pallas's Rosefinch,学名:Carpodacus roseus),是雀形目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雄鸟头部和胸部鲜红,顶冠和喉部饰有银色鳞状斑。雌鸟褐色,腹部洁白,胸部具条纹,头部橙褐。在中国主要为冬候鸟,分布于低海拔山区的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偶尔出现在平原的榆、柳树林中。</p> <p class="ql-block">红腹灰雀 (英文名:Eurasian Bullfinch,学名:Pyrrhula pyrrhula),是雀形目燕雀科灰雀属的小型鸟类。在欧洲各地普遍称为bullfinch,为该名的原始承载者。该鸟体型圆胖,头大而圆,上体灰色,飞行时黑色的翅膀和醒目的白色臀部极为显著。雄鸟具有鲜红色的下体,雌鸟和幼鸟则呈灰色或灰棕色。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温带地区。</p> <p class="ql-block">苍头燕雀 (英文名:Eurasian Chaffinch,学名:Fringilla coelebs),是雀形目燕雀科燕雀属的鸟类。分布广泛,从欧洲西部至伊朗和土库曼斯坦,是中国北部地区常见的鸟类。雄鸟色彩鲜明,头顶淡蓝色,背部赭褐色,腰部微绿,面部和胸部呈粉红色;雌鸟则为绿褐色。叫声独特,除繁殖期间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迁徙时尤为明显。</p> <p class="ql-block">斑鸫(dōng) (英文名:Dusky Thrush,学名:Turdus eunomus),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又名: 穿草鸡、窜儿鸡、红麦鴓、斑点鸫、傻画眉,以其显著的黑白斑纹著称。广泛分布于中北部至俄罗斯东北部,冬季南迁至印度至日本。斑鸫在西伯利亚的泰加林、桦树林等地繁殖,迁徙期间和非繁殖季节则出现在农田、林缘和村庄附近的灌丛中。</p> <p class="ql-block">白翅交嘴雀 (英文名:Two-barred Crossbill,学名:Loxia leucoptera),是雀形目燕雀科交嘴雀属的鸟类。体型中等的交嘴雀,以独特的交叉喙闻名。雄鸟呈粉红色,翼黑并带有两道醒目的白色翼斑;雌鸟则全身泛黄。游牧性极强,繁殖季节不定,只要有充足的食物供应即可繁殖。偏好云杉球果,与红交嘴雀有显著区别,后者色彩较暗淡且无白色翼斑。通常成小群活动,很少出现在喂食器附近。</p> <p class="ql-block">黄雀 (英文名:Eurasian Siskin,学名:Spinus spinus),是雀形目燕雀科黄雀属的鸟类。又名: 黄鸟、金雀、芦花黄雀,又称金雀、芦花黄雀,广泛分布于欧洲至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雄鸟特征鲜明,具黑色顶纹和黄色脸及胸部,与雌鸟的绿色头部和灰绿色纵纹形成对比。常见于混合林地、针叶林及森林,也光顾公园和花园。</p> <p class="ql-block">白腰朱顶雀 (英文名:Common Redpoll,学名:Acanthis flammea),是雀形目燕雀科白腰朱顶雀属的鸟类。俗名: 苏雀、苏鸟、苏子鸟、(贝宁)点红、朱点儿、朱顶红,适应寒冷气候的小型燕雀科鸟类。繁殖季节雄鸟头顶有鲜红色斑块,脸部和喉咙为黑色,雌雄幼鸟羽毛颜色各异。分布于北极地区至温带北方,包括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繁殖于针叶林、苔原等开阔地带,冬季南迁,迁徙模式与食物资源相关。</p> <p class="ql-block">红交嘴雀 (英文名:Red Crossbill,学名:Loxia curvirostra),是雀形目燕雀科交嘴雀属的鸟类。亦称: 歪嘴雀、交喙鸟、青交嘴,中等体型的雀类,广泛分布在北美洲、欧亚大陆和北非的亚北极至亚热带地区的针叶林。雄鸟通常呈现深砖红色至淡橙色,雌鸟则是淡橄榄黄色。其独特之处在于上下颌弯曲并在尖端相交,这一特征使其能够高效地从球果中获取种子。红交嘴雀的分布范围广阔,从阿拉斯加的湿润沿海森林到墨西哥的西马德雷山脉,甚至远至尼加拉瓜,同时在中国东北地区也有繁殖记录。</p> <p class="ql-block">戴菊 (英文名:Goldcrest,学名:Regulus regulus),是雀形目戴菊科戴菊属的鸟类。体型微小,为欧洲最小的鸟类之一,以头顶带黑边的金色冠纹著称,虹膜深色,给人以‘无辜’的视觉印象。常见于针叶林、混交林、人造林及有针叶树木的花园,迁徙期间亦出现在非针叶的防风林中。秋冬季常混群于山雀及其他小型林鸟的鸟群中。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白冠燕尾 (英文名:White-crowned Forktail,学名:Enicurus leschenaulti),是雀形目鹟科燕尾属的鸟类。体长25-28厘米,黑白色调,腰腹部白色,翼黑褐带白斑,尾羽长且呈深叉状,黑白相间,十分醒目。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东南亚,包括中国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小太平鸟 (英文名:Japanese Waxwing,学名:Bombycilla japonica),是雀形目太平鸟科太平鸟属的鸟类。别名: 十二红、绯连雀、朱连雀。体长15-18厘米,尾端绯红色显著,与太平鸟的区别在于黑色的过眼纹绕过冠羽延伸至头后,臀部红色,次级飞羽端部无蜡样附着但羽尖绯红,缺少黄色翼带。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及中国东北部,越冬至日本及琉球群岛。</p> <p class="ql-block">太平鸟 (英文名:Bohemian Waxwing,学名:Bombycilla garrulus),是雀形目太平鸟科太平鸟属的鸟类。又称: 大太平鸟、十二黄,以其独特的羽毛特征和游牧式的迁徙模式闻名。体长约19-23厘米,羽毛主要呈灰褐色,脸部带有明显的黑色面罩和红褐色下腹部,头部有簇状羽冠。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北部的针叶林中,冬季迁徙路径受果实丰度影响,有时会向南迁</p> <p class="ql-block">红翅薮(sǒu)鹛(méi) (英文名:Scarlet-faced Liocichla,学名:Liocichla ripponi),是雀形目噪鹛科薮鹛属的鸟类。曾被归类于红脸噪鹛之下,但现被视为独立物种。其头部侧面的鲜艳红色是显著特征之一,分布于缅甸、泰国、越南及中国南部。</p> <p class="ql-block">白喉矶(jī)鸫(dōng) (英文名:White-throated Rock Thrush,学名:Monticola gularis),是雀形目鹟科矶鸫属的小型鸟类。别名: 白喉石鸫、虎皮翠、葫芦翠、蓝头矶鸫。雄鸟头顶蓝色,下体橙色,雌鸟背部及胸部具黑鳞纹。繁殖于中国东北部及俄罗斯,迁徙至中国南方及东南亚越冬。</p> <p class="ql-block">日本歌鸲(qú) (英文名:Japanese Robin,学名:Larvivora akahige),是雀形目鹟科鸲鸟属的鸟类。以其独特的橙色脸部和胸部,暗褐色上身而著称。分布于日本和中国大陆,冬季时在中国南方的森林及林地可见到它们的身影,偶尔出现在台湾和香港等地。在日本,主要在山地森林的潮湿灌木丛中筑巢,迁徙期间则会在公园和花园中短暂停留。</p> <p class="ql-block">白颊(jiá)噪(zào)鹛(méi) (英文名:White-browed Laughingthrush,学名:Pterorhinus sannio),是雀形目噪鹛科Pterorhinus的鸟类。俗名: 白颊噪鹛、白眉噪鹛、白眉噪鹛、土画眉、小画眉、小噪鹛,原属于Garrulax属,现归入Pterorhinus属。其特征为脸部的皮黄白色图纹,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中国东南部和泰国北部,常见于城市公园、森林及农业区的灌丛中。在中国南方是低山灌丛中的常见鸟种。</p> <p class="ql-block">橙翅噪(zào)鹛(méi) (英文名:Elliot's Laughingthrush,学名:Trochalopteron elliotii),是雀形目噪鹛科彩翼噪鹛属的鸟类。特有于中国的中型噪鹛,身长26厘米,以其独特的灰褐色外表和醒目的橙黄色初级飞羽著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青海、甘肃、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p> <p class="ql-block">金头穗(suì)鹛(méi) (英文名:Golden Babbler,学名:Cyanoderma chrysaeum),是雀形目鹛科 Cyanoderma 属的小型鸣禽。其最显著的特征为明亮的金色头部和条纹状的冠羽,全身呈现黄橄榄色。分布广泛,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包括尼泊尔、中国南部、越南、印尼苏门答腊岛等地。IUCN将其评为无危等级。</p> <p class="ql-block">灰眶(kuàng)雀鹛(méi) (英文名:David's Fulvetta,学名:Alcippe davidi),是雀形目雀鹛科雀鹛属的鸟类。俗名: 绣眼画眉、白眼环眉、山白目眶,分布于中国中南部至越南西北部的山地森林中。该鸟以群居为主,拥有灰褐色的上体和灰皮黄色的下体,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明亮的白色眼圈。</p> <p class="ql-block">黑头穗(suì)鹛(méi) (英文名:Grey-throated Babbler,学名:Stachyris nigriceps),是雀形目鹛科穗鹛属的鸟类。分布广泛,又被称为灰喉穗鹛。主要栖息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南部、越南、印尼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等地,常活动于湿润丘陵及山区森林的林下植被近地面处。</p> <p class="ql-block">斑胸钩嘴鹛(méi) (英文名:Black-streaked Scimitar Babbler,学名:Erythrogenys gravivox),是雀形目鹛科 Erythrogenys 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钩嘴鹛,上体橄榄褐色,下体白色,两侧有橙色条纹从脸部延伸至腹部。分布于缅甸东部、中国、老挝和越南,栖息于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森林、灌木丛、草地和花园。</p> <p class="ql-block">蓝喉太阳鸟 (英文名:Mrs. Gould's Sunbird,学名:Aethopyga gouldiae),是雀形目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鸟类。俗名: 桐花凤,雄鸟前额至后颈、耳后块斑、颏、喉绿色带金属光泽,眼先、颊、头侧黑色,颈侧和背暗红色。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南部,活跃于海拔1000-3500米的森林环境。</p> <p class="ql-block">黑颏(kē)凤鹛(méi) (英文名:Black-chinned Yuhina,学名:Yuhina nigrimenta),是雀形目绣眼鸟科凤鹛属的鸟类。红基色的喙为其独特标识。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东南部,延伸至中南半岛北部,主要栖息于森林环境中。</p> <p class="ql-block">红梅花雀 (英文名:Red Avadavat,学名:Amandava amandav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红梅花雀属的鸟类。简称:梅花雀雀。其形态美丽,雄鸟体羽以红色为主,点缀着小白点,犹如珍珠般璀璨,因此得名‘珍珠鸟’。红梅花雀常群居,偏爱潮湿地区的芦苇丛、草丛及林区,以谷物种子和植物种子为主要食物来源。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贵州及海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红嘴相思鸟 (英文名:Red-billed Leiothrix,学名:Leiothrix lutea),是雀形目噪鹛科相思鸟属的鸟类。又称: 相思鸟、红嘴玉、五彩相思鸟、红嘴鸟,因鲜红的嘴而得名。这种圆胖、色彩鲜艳的鸟活跃于森林底层,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东部和越南东北部,亦被引入夏威夷、日本等地。红嘴相思鸟最显著的特征是其橘黄色的胸部和醒目的红色喙,尾羽末端向外弯曲。</p> <p class="ql-block">山鹡(jí)鸰(líng) (英文名:Forest Wagtail,学名:Dendronanthus indicus),是雀形目鹡鸰科山鹡鸰属的鸟类。俗名: 刮刮油、林鹡鸰、树鹡鸰,栖息于各种林地,不同于其他鹡鸰偏爱水边,山鹡鸰在林间穿梭,以昆虫为主要食物。</p> <p class="ql-block">七彩文鸟 (英文名:Gouldian Finch,学名:Chloebia gouldiae),是雀形目梅花雀科 Chloebia 属的鸟类。澳大利亚特有种,体长约15厘米,色彩斑斓。雄鸟头部、颈部、背部和翅膀呈现绿色,腰部蓝色,尾羽黑色,胸部紫色,腹部黄色,嘴象牙色,尖端红色,脚黄色。雌鸟色彩略显暗淡。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从西澳大利亚州北部至昆士兰州东北部。</p> <p class="ql-block">白冠噪(zào)鹛(méi) (英文名:White-crested Laughingthrush,学名:Garrulax leucolophus),是雀形目噪鹛科噪鹛属的鸟类。以其醒目的白色冠羽和黑色过眼纹著称。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南半岛,包括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中南半岛各国以及中国西藏和云南等地。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p> <p class="ql-block">银耳相思鸟 (英文名:Silver-eared Mesia,学名:Leiothrix argentauris),是雀形目噪鹛科相思鸟属的鸟类。又称: 相思鸟、七彩相思鸟、黄嘴玉。最显著特征为银白色的耳羽,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喜马拉雅山脉至印尼苏门答腊岛一带。性情活泼,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尤其在秋冬季节会成群出现。</p> <p class="ql-block">印支绿鹊(què) (英文名:Indochinese Green Magpie,学名:Cissa hypoleuca),是雀形目鸦科蓝绿鹊属的鸟类。又名:短尾绿鹊鹊、黄胸绿鹊、青身鹊鸟、海南绿鹊,小型色彩鲜艳的鸟类,原生于中国至越南的热带森林。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蓝绿色的上体、黑色的面具、鲜明的肉桂色飞羽以及樱桃红的喙。分布区域广泛,包括东南亚的多个国家。</p> <p class="ql-block">红尾水鸲(qú) (英文名:Plumbeous Water Redstart,学名:Phoenicurus fuliginosus),是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的鸟类。又名: 蓝石青儿、铅色水翁、铅色水鸫、铅色翁、溪红尾鸲、溪鸲燕,体长12-13厘米。雄鸟灰蓝色,尾羽鲜红,雌鸟上体灰褐,下体灰色,饰以白色细斑。广泛分布于南亚、东南亚与中国,偏好栖息于清澈岩石溪流与河流边缘。</p> <p class="ql-block">红耳鹎(bēi) (英文名:Red-whisker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鸣禽,上体棕色,下体白色,具高耸的黑色羽冠,胸部两侧具不连结的黑色环纹。原始分布于亚洲,包括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和中南半岛等地,后被引入澳大利亚、美国洛杉矶、夏威夷、佛罗里达、毛里求斯等地,其中在佛罗里达的分布范围有限。</p> <p class="ql-block">大拟啄木鸟 (英文名:Great Barbet,学名:Psilopogon virens),是䴕形目拟啄木鸟科火簇拟䴕属的大型鸟类,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至东南亚的森林地带,最高可达3,000米海拔。其显著特征为蓝头、大黄喙、棕绿条纹体及红尾下覆羽。数量虽不多,但已被纳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北长尾山雀 (英文名:Long-tailed Tit,学名:Aegithalos caudatus),是雀形目长尾山雀科长尾山雀属的鸟类。又称长尾山雀,以其迷人的葡萄红、黑与白色羽毛和极长的尾羽著称。分布于欧亚大陆,自欧洲北部至中国东北部。成鸟头部白色,缺黑色眉纹,下体较白;亚成鸟头部两侧呈褐色,至冬季换羽为成鸟特征。</p> <p class="ql-block">蓝矶(jī)鸫(dōng) (英文名:Blue Rock Thrush,学名:Monticola solitarius),是雀形目鹟科矶鸫属的鸟类。俗名: 亚东蓝石鸫、水嘴、麻石青,亦为马耳他的国鸟。雄鸟上体深蓝色,雌鸟上体灰蓝,下体皮黄色并布满黑色鳞状斑纹。广泛分布于欧洲南部、北非西北部及亚洲中部至中国北部和马来西亚。该物种在繁殖季节主要为留鸟,但在部分地区有迁徙行为。</p> <p class="ql-block">山麻雀 (英文名:Russet Sparrow,学名:Passer cinnamomeus),是雀形目雀科雀属的鸟类。又名: 红雀、赭麻雀、黄雀、山只只,杂食性的雀科雀属鸟类。体型近似麻雀,体长14-15厘米,以植物性食物和昆虫为食,在中国分布广泛,常见于秦岭以南地区。栖息于山地,得名于其生活环境。</p> <p class="ql-block">白腰文鸟 (英文名:White-rumped Munia,学名:Lonchura striata),是雀形目梅花雀科文鸟属的小型鸟类。俗名: 白丽鸟、禾谷、十姊妹、十姐妹、算命鸟。显著特征为黑色脸部、褐色背部和两翼,以及独特的白色腹部和腰部。分布广泛,自印度、斯里兰卡至中国东部、台湾,以及东南亚至印尼苏门答腊岛等地。该鸟在农业区、草地、灌木、林地边缘常见,能适应多种环境。</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p> <p class="ql-block">小鹀(wú) (英文名:Little Bunting,学名:Emberiza pusil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 麦寂寂、花椒子儿、高粱头、铁脸儿、虎头儿,小型鹀,具有独特的头部花纹,包括黑色顶纹和红褐色侧顶纹,以及白色的浅色眼圈。繁殖于远北欧和北方欧亚大陆的针叶林地带,冬季迁徙至印度东北部、中国南部及东南亚。适应性强,常见于农田和山地环境。</p><p class="ql-block">外形特征 ▽</p> <p class="ql-block">红翅旋壁雀 (英文名:Wallcreeper,学名:Tichodroma muraria),是雀形目旋壁雀科旋壁雀属的鸟类。俗名: 爬树鸟、石花儿、爬岩树,为旋壁雀科旋壁雀属的唯一现存物种。原分类为䴓科。独特外观,黑粉相间、布有白色斑点的双翼使其在空中飞行时如同巨大蝴蝶。分布于欧亚高山区,自欧洲南部至中国中部。</p> <p class="ql-block">山噪(zào)鹛(méi) (英文名:Plain Laughingthrush,学名:Pterorhinus davidi),是雀形目噪鹛科Pterorhinus的鸟类。俗名: 黑老婆,是中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中国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森林中。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整体呈现黑褐色,具有一只象牙色且略向下弯曲的长喙。</p> <p class="ql-block">崖沙燕 (英文名:Sand Martin,学名:Riparia riparia),是雀形目燕科沙燕属的鸟类。俗名: 水燕子、土燕、灰沙燕,上体呈褐色,下体白色,具有特征性的褐色胸带。广泛分布于全球,包括欧洲、地中海地区、亚洲至太平洋,以及北美洲。在冬季迁徙至东非、南非、南美和印度次大陆。</p> <p class="ql-block">红眉朱雀 (英文名:Himalayan Beautiful Rosefinch,学名:Carpodacus pulcherrimus),是雀形目燕雀科朱雀属的鸟类。原红眉朱雀现已分裂为两个独立的鸟种:喜山红眉朱雀和中华红眉朱雀。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主要栖息于中西部中国和北部喜马拉雅地区的温带灌木丛和高海拔热带灌木丛。</p> <p class="ql-block">棕扇尾莺 (英文名:Zitting Cisticola,学名:Cisticola juncidis),是雀形目扇尾莺科扇尾莺属的鸟类。常在开阔草原、稻田及甘蔗地活动,偏好湿润环境。</p> <p class="ql-block">栗鹀(wú) (英文名:Chestnut Bunting,学名:Emberiza rutil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俗名: 大红袍。繁殖季节雄鸟上体鲜亮的栗红色,腹部黄色,雌鸟及未成年雄鸟整体偏暗,下体淡黄色,与黄胸鹀雌鸟相似但体型更小。广泛分布于东帕拉尔地区,包括俄罗斯东部、蒙古北部与中国东北部,越冬于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印度东北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