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葛宝琦</p><p class="ql-block">协作:李新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成立于民国初期的华新面粉厂,坐落在安丘巷和石家巷之间。高大的厂房和厂区正门连为一体,坐落在石家巷路北中间,占据了全巷一半的长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厂区正门宽两米,高二点五米,上方门楣高一点五米,门的两边有方形石门墩,马车进出大门自如。沿街的厂房高五米左右,设有一排高高的檐窗户。厂区的后门设在安丘巷25号,有十间沿街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老人们说,华新面粉厂所在的厂区,原来是清朝后期一大商家所建的当铺大院,里面有宽敞的当铺门面房,有高大的库房,有设施齐全的生活区域,当铺生意在很长时期长盛不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有一年年末,一帮伙计在打扫空出的库房时,发现一窝铁狸子幼崽,便藏了起来。当幼崽妈妈前来库房寻找时,一帮人关上门,拿起扫帚扑打。幼崽妈妈上下翻飞,毫无损伤,还不时袭击众人。伙计们气不过,把小幼崽用小筐挂在库房五米高的房梁上,以示惩罚。可是到了第二天,小幼崽全都没了踪影。自那以后,当铺的生意日渐衰落,最终歇业,不得不把房产变卖。人们议论说,这是当铺得罪了“老师傅”,受到惩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初期,华新面粉厂购得当铺场址,采用进口设备,用进口的柴油发电机做动力,生产“曙光牌”面粉,买卖十分兴隆。他们还利用面粉生产淡季,将库房出租,挪作他用。民国初年 ,潍县引入电影时,电影院奇缺。华新面粉厂就从青岛招聘来放映师,把厂房略加改动,利用厂内原有发电设备,租赁来放映机和影片,开始放映【无底洞】等无声电影,票价也比较低廉。在厂门口另一侧挂上“真光电影院”的牌子,一时引起轰动,观者踊跃,生意兴隆。</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撤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华新面粉厂自建立以来就实行股份制经营模式,陈梅岑持大股,兼企业经理,董事会由股东代表选出,李朂民任董事长。新中国成立后,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1950年1月,为了迅速扩大生产规模,企业打算扩大社会股1250万元。大家看好华新面粉厂的发展前景,纷纷争相认购,企业当月完成扩股计划。资金用于生产设备更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的“八一标准粉”非常畅销。1956年华新面粉厂成为潍坊面粉厂的分厂,1960年才从石家巷搬走,这里成了潍坊印刷厂的厂区。</span></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撤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丘巷还有两家粮食加工作坊。一家是26号的唐家磨坊,主要加工粗粮,一家是28号的康家磨坊,主要加工细粮。他们专门招揽小客户,服务周到,及时方便,很受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医疗卫生行业底蕴深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四十年代安丘巷有两个诊所,一个是建在燕月楼的“张东生诊所”,这是一个中医诊所,为周围居民和各业业主就医问药提供了极大便利。第二个诊所是位于石家巷路南,与华新面粉厂对门的“济坤药房”,是一个西医诊所,由著名西医女医师黄师娘继承祖传医术而创办的,以妇科、儿科和接生最为专长。济坤药房采用西医诊疗技术和药物,解除了众多患者的痛苦,接生出无数健康婴儿,也为好多难产孕妇挽救了生命。多少年后,人们提起济坤药房和黄师娘,无不津津乐道,交口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济坤药房的建筑很有特色,是一座整体结构的正方形二层小洋楼,沿街三开间,大门设在中间,正门上方的牌匾是三角形的,上面镌刻着“济坤药房”四个大字。门面非常华丽,墙面用白色大理石细石子抹面。进入正门,宽宽的走廊两边各有两个大房间。二楼北侧沿街有三个房间,南侧是阳台。小楼南边有宽敞的后院,后院中间有三间东西走向的堂屋,将大院分成前后两个花园式的院落。楼体西侧有一街门,直通后院。这种建筑风格独特、配备完善的小型西医诊所,在老潍县城内是不多见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安丘巷还有多位从事医疗卫生事业人士的住所。19号的李德温(字勖民)大夫,生于1888年,原来住潍县城里胡家牌坊,1955年迁来安丘巷。李大夫清末京师大学堂毕业,考中举人,做过七品京官,其间接受新思想,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 民国时期为国会议员,潍县国医公会会长。李大夫对中医颇有研究,诊病细致,处方严谨,切中病害,曾治愈过好多瘫痪多年的病人,好多中医同行遇上疑难杂症,都登门向他请教。由于他一生义务行医,被人们赞誉为“民国义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8号的高大夫是牙科专家,上世纪四十年代曾任潍县牙科协会会长。长子高洪泰继承父业,是早期潍坊南关牙科医院的牙科主治医师之一。四子高洪升自小酷爱医学,是一个学中医的好苗子,被其父亲的挚友、潍坊中医院老中医专家韩甲武看中,收其为业余弟子,手把手地教授他许多诊疗手法和药理知识。韩大夫年事已高时,因女儿们没有从医的,便把终身收集的中医药验方,医药书籍,以及文房四宝,都馈赠给了这位业余弟子。因文革的原因,高洪升失去了上学进修的机会,上山下乡和就工后,便利用所学医术,尝试着为农村老乡、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左邻右舍诊病开药方。他对儿科学得精到,小孩发烧,是感冒、是上火、是惊吓、是食热,通过诊脉、看舌苔和手心等手法,一断就准,几剂药方,药到病除。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简单的药方,能为不少人解除了病痛。他母亲出身上海书香门第,有文化,家教严谨,给他发出禁令:只准诊病开药方,不准收取钱物。他谨遵母命,始终保持拜师学艺悬壶济世,惠及众人乐在其中的心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3号的王先生的二儿子王恩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潍坊工业医院参加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该院前院长为扭转亏损局面,借贷400万元进口纸浆板被骗,积劳成疾而过世。1993年,经法院判决,拍卖工业医院位于和平路的营业场所用于还债。在工业医院面临解散的危急关头,全院员工推举王恩溪为院长。他临危受命,果断提出建议:采取弱弱联合、优势互补的办法共度难关,将工业医院和频临歇业的二轻幼儿园合并,把位于潍城区永安路南头的二轻幼儿园场地改造成医院,把幼儿园的年轻教师培训为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将工业医院位于和平路的原址拍卖用于还债。他的建议得到主管部门潍坊市二轻局和集体企业联社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也得到法院的认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医院成功搬迁后,王恩溪院长带领全体员工积极开展全员培训,在端正服务方向、树立创新思想、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收到明显成效,为医院迅速恢复元气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果断决策,拓展医疗卫生事业新项目,使医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在一届一届院长的共同努力下,工业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潍坊市第六人民医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还有,3号的谭汉章大夫专长眼科,3号的谭玉丰大夫专长西医,32号的李八先生专长中医,都在自己的住所行医,极大地方便了周围居民群众。</span></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请看第六集。</p>